不用養豬、「細胞培養肉」上餐桌還要多久?專家:5到10年

2020-12-20 騰訊網

「(人類)不需要飼養豬,就可以吃到豬肉。」周光宏教授和他的團隊給大家描繪了這樣一個未來。這是一種全新的「生產」肉的方式。

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周光宏教授在做主報告。本文圖片均為受訪人提供

近日,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在南京召開。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做了「細胞培養肉技術研究進展」報告。

就在去年的幾乎同一時間,2019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便是由周光宏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來。這是一塊重量僅有5克的細胞培養肉,「塊頭」雖不大,但在我國「細胞培養肉」領域卻是個開創性的開端。

實際上,早在2013年,世界細胞培養肉之父、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教授Mark Post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塊細胞培養肉,並用它做了一個漢堡。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塊細胞培養肉。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已在全產業鏈對細胞培養肉進行研究和投資。

外界不免好奇:「細胞培養肉」,距離端上市民的日常餐桌,還要多久呢?對此,周廣宏教授給出了大膽的推測:預計還需要5到10年的時間。

澎湃新聞採訪發現,橫亙在「實驗室」與「市民餐桌」之間的「障礙」,不僅有完善培養技術、大幅降低成本這一核心問題,還有安全管理、如何讓普通民眾真正接受它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的「細胞培養肉」走過一周年

什麼是「細胞培養肉」呢?

細胞培養肉(Cultured Meat)是依據動物肌肉生長修復的機理,利用其幹細胞進行「體外培養」而獲得的肉類。通俗地說,細胞培養肉,不需要經過動物養殖,而是直接用畜禽的幹細胞進行「工廠化」生產肉。

以我國的首塊「細胞培養肉」為例,這是周光宏教授團隊,利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

經過一年的研究,周光宏教授和其團隊又有了新的進展。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在實驗室裡用20天時間就能「生產」(培養)出50克的「人造肉」(「培養肉」)——體量級別是去年首次面世的10倍。

2020年6月6日,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舉行了我國首次細胞培養肉的試吃儀式。這次試吃的,就是新培養出來的50克「細胞培養肉」。

「我們利用相同的技術,重新生產了細胞培養肉,也提高了培養肉肌肉組織的生產效率。」周宏光教授介紹,「從20天培養5-10g發展到50g,並改良了培養肉的產品配方。細胞培養肉嘗起來有吃肉的感覺,更嫩一點、軟一點,有火腿風味。」

與市面上已經售賣的「人造肉」植物蛋白肉不同,這樣「培養肉」的的確確是動物蛋白,而且更高效。一旦工廠化後,「生產」出一頭牛的牛肉,所需要的時間,可以從3年直接減少到3周左右。

為什麼國內外對細胞培養肉這項技術越來越關注呢?澎湃新聞從論壇現場了解到,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肉類需求快速增長,肉類消費總量逐年上升。

我國更是肉類消費大國,每年超過9000萬噸,佔世界肉類消費總量的1/4。近年來,經常發生的非洲豬瘟,更是加劇了豬肉供應緊張、肉價上升等矛盾。

而利用細胞培養肉這項「未來食品生產技術」,既可補充肉類供應,又可以減少畜牧養殖激素濫用、疫病發生、環境汙染等問題。

與傳統的肉類養殖方式相比,「細胞培養肉」可以減少30%-50%的能源消耗,降低70%-9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90%以上的土地使用,減少80%-90%的用水量等。

顯然,細胞培養肉作為一種顛覆性的肉類生產方式,有望在未來補充肉類蛋白供應、實現肉類綠色生產提供了新的途徑。

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南農大副教授丁世傑教授演講

「細胞培養肉」距離產業化還有多遠?

據周光宏教授團隊推算,理論上,1克肉上提取的幹細胞,經過7周、分裂45次,可以培養出2萬千克重的培養肉。這也是未來「細胞培養肉」的理論前景。

不過,細胞培養肉作為一種新技術,距離未來規模化量產,仍然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國家實驗室的桌子上,上百個透明培養皿堆得近1米高,這是周光宏教授及其團隊培養50克細胞培養肉過程中所用的實驗器材。「目前尚在科研階段,細胞培養肉的培養成本還是很高的,培養1克肉大約需要3000元」。

「細胞培養肉」的成本要比真肉的成本貴,這也是制約著培養肉產業化的重要因素。

周光宏教授現場展示的數據圖顯示,即使在下一階段培養,「細胞培養肉」成本也達到了300元/克。今後,再經歷無血清培養、發酵工程生產等階段,到大規模細胞生產時,就能達到0.3元/克。

「有了這樣的價格競爭力,未來就有希望能取代全國十分之一的肉類生產。未來的細胞培養肉行業市場也可能是萬億級別。」當然,周光宏教授也認為,細胞培養肉不可能完全取代真實的肉類,「我們的目標就是高效、低成本的生產細胞培養肉」。

在細胞培養肉的商業化生產領域,國外早就有公司開始探索。細胞培養肉之父Mark Post 教授成立了Mosa Meat公司,推動培養肉商業化生產。該公司於2018年就獲得了750萬歐元的風投,2020年獲得5500萬美元的風投,研究內容幾乎覆蓋培養肉的全產業鏈:牛肌肉乾細胞、無血清培養、細胞擴大培養、裝備研發、脂肪細胞研究、組織工程生產肌肉蛋白、培液的循環利用,等等。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家公司開展培養肉的技術研究和產業化。

除了降低培養、生產成本,「細胞培養肉」未來還面臨很多挑戰,比如,研究無血清培養基、種子細胞大規模低成本生產、提高細胞在支架中的肌肉蛋白生產能力等技術難關。

另外,如何進行食品化處理,真正讓消費者接受「細胞培養肉」,制定安全評價與管理規範體制等問題,也是下一步需要認真研究的內容。

周光宏教授認為,「預計5到10年,細胞培養肉才有可能走上餐桌。」

相關焦點

  • 「人造肉」成新風口,但離擺上餐桌還有多久|新京報專欄
    另一種人造肉就是與真正的動物肉類相似或相同的肉,是以動物幹細胞為母本培養和生產的。大致過程是,以胺基酸、糖、油脂等物質在器皿中培養幹細胞,讓肉慢慢長大。公眾所期待的人造肉,其實是指這類由幹細胞培養的肉。
  • 豬肉漲價長沙市民餐桌雞魚佔比上升豬肉價格還要「飛」多久?
    8月10日,豬肉價格再次衝上熱搜。據國家統計局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7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 2.7%。其中,豬肉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85.7%。長沙的豬肉價格如何?豬肉價格還要高位多久?12日,記者走訪了長沙部分超市及菜市場。
  • Nature子刊|植物肉和細胞培養肉的生產方法綜述……
    1980年代開發的合成肉風味由糖,胺基酸,核苷酸,糖蛋白,穀氨酸鈉,鹽和脂肪組成,並由感官專家小組確定為等於或優於肉提取物。重組蛋白添加劑(如LegH)可以促進PBMs的風味和顏色。PBM的質地會受到高溼擠壓,剪切細胞技術,菌絲體培養和3D列印的影響。擠出,剪切池技術和3D列印依賴於對蛋白質混合物施加機械,熱和剪切應力以獲得半固態纖維結構。
  • 即將上餐桌的人造肉是什麼「新物種」?5個疑惑一一揭開
    圖片來源/央視視頻截圖近日據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人造肉即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將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撰文表示,理論上說,這樣生產的肉能更好地避免微生物汙染以及使用抗生素,也不需要各種藥物,能夠更好地保障安全。2013年,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生物工程學家馬克·波斯特創造出有史以來第一塊人造牛排。
  • 「人造肉」將端上美國人餐桌:好處多多 價格不菲
    好處多多 價格不菲 聯合監管「人造肉」即將端上美國人餐桌據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報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根據分工,FDA將負責監管制造人造肉所需細胞的收集、儲存和培育;而美國農業部主要負責食品的生產和貼標籤工作。實驗室培育出來的肉類有何特殊?為何需要兩大監管機構聯合監管?這種肉類在走向消費者餐桌的路途上,還會遇到什麼「攔路虎」?
  • 當人造肉上了中國餐桌|消研所盤點
    //相比國際市場的速食和炸物,人造肉上到中國餐桌後,內容和可能性明顯豐富了起來。在去年熱潮之後,將人造肉搬上中國餐桌又一次引發話題。何為人造肉?目前人造肉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植物肉」,主要是用大豆、豌豆的植物蛋白、胺基酸和脂肪混合而成。二是「培育肉」,主要從活體動物身上提取少量幹細胞,再在實驗室裡將其培養為肌肉組織。
  • 實驗室培養肉品有望走上餐桌
    莫茲扎克是美國北卡州立大學家禽學教授,專門從事在實驗室長頸瓶中培育家禽肌肉細胞的研究。他的「細胞農業技術」研究理念,已被該大學納入前沿專業。根據該理念,到2030年,餐桌上的動物蛋白將通過生物反應器生產提供,未來動物養殖或將被全面取代。  「人工培養肉質」受追捧  莫茲扎克的理念也被稱為「體外肉質培養」。
  • 美國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人造肉,這種人造「真肉」離餐桌還多遠
    美國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人造肉,這種人造「真肉」離餐桌還多遠人造肉顧名思義是指人為製造的肉類食品,在中國,人造肉其實早已是餐桌上的美食,最經內的做法就是大白菜炒人造肉,這種人造肉指的是大豆產品,加上麵筋混合製成的模擬肉感的「素肉」,其本質只是經過人為簡單加工混合製成的類肉產品
  • 中國第一塊「人造肉」誕生了,採用細胞培養方法,不是黃豆做的!
    你吃過人造肉嗎?每次一問到這個問題,總有人說不就是「素雞」嗎,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素雞和肉是半點關係都沒有,其實就是個豆製品。那麼真正的人造肉是啥樣的呢?在動物的身上去一塊細胞,然後用這個細胞培養出一塊新鮮的肉,不管是肉質還是營養,和真正的肉都一樣,只是沒有在豬身上長大,但是成分啥的就是一塊豬肉,可以說這種方法簡直就是肉食者的福音。而最近這項技術就被咱們中國的科學家研究出來了。用細胞培養出想吃的肉,不用去骨頭也不用擔心漲價,簡直就是最好的豬肉穩定劑。
  • 2021年養豬行業是否有前景?預測未來5年養豬前景
    立馬收到明天豬價‍ 2020年馬上進入尾聲了,再有半個月就要進入2021年了,今年的豬價大漲讓很多人看到了養豬的商機,而且許多人都稱目前是豬場復養的**時間,目前豬價比年初的豬肉零售價雖然低了七八塊錢,但是依然處於高價運行狀態,單純從生豬行情角度看,2021年養豬還會賺錢
  • 香噴噴的烤肉串,不用烤箱不用炸,平底鍋放在餐桌上就能做,解饞
    香噴噴的烤肉串,不用烤箱不用炸,平底鍋放在餐桌上就能做,解饞去門口的超市買菜,看到有豬頸背肉,品質特別好,立馬買了兩塊,這豬肉還真是夠貴了,33一斤都快趕上牛肉了。想起那個段子說「我總是夢想著牛肉能跟豬肉一個價兒,那我就天天吃肉,現在我的夢想實現了,我發現我還是吃不起,以後我再也不盼著肉跟白菜一個價兒了,因為我怕我連白菜也吃不起了。」哈哈哈,開心一下就好,該吃咱還要吃啊。
  • 養豬預警:22年泡沫破裂,肉價跌破10元,多少跟風者虧到哭?
    近期的進口豬肉數量減少也是一個原因,因下半年進口凍肉檢測出的問題逐步增多,這幾個月進口肉的量也在減少中,9月份進口38萬噸,10月份縮減到33萬噸,11月份縮減到25萬噸。因凍肉出問題,消費者不願意去購買食用,反而加大了鮮肉的市場需求,從而帶動豬肉的價格上漲。
  • 種類單一、價格偏高 人造肉走上餐桌還有多遠
    目前,雖然人造肉前景被看好,但要走上餐桌,還要克服種類單一、價格偏高等問題——近日,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營養指導工作委員會、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辦公室、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等機構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未來食品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多家中外企業的人造肉產品集中亮相,引起公眾關注。人造肉未來是否會取代動物肉,並改變我們的餐桌?展臺前,試吃人造肉漢堡的群眾排起了長隊。
  • 2020年,養豬行情怎麼樣,還能賺到錢嗎?
    受非瘟的影響,去年能繁母豬,以及生豬存欄都出現了大幅下滑,生豬價格也從去年6月份開始進入快速上漲通道,到10月份快速拉升到二十四元一斤,一頭豬賺個三五千跟玩似的,外行瞅著眼饞得不行,以往正常豬價也才六七塊一斤,即使現在全國生豬價格也都在15元/斤以上,全國生豬均價在18元/斤以上。
  • 2020年「養豬暴賺」!2021養豬還能賺錢嗎?專家給出答案
    2020年馬上收官,再有7天就要進入2021年了,對於養豬人來講,今年可謂是收購滿滿的一年,從養豬利潤上講,全國平均豬價大部時間都在15.0-19.0元之間,即使養豬成本提升到9元一斤,那麼一頭250斤出欄的生豬,就可以賺到1500-2500元之間,可謂是暴利。那麼在即將進入的2021年,養豬還能大賺特賺嗎?
  • 南京農大周光宏:細胞肉麵臨七項挑戰,並不能完全取代畜牧業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周光宏在峰會上表示,目前細胞培養肉的成本約為300元/克,如果細胞培養肉成本能降到0.3元/克,則有望實現細胞肉的規模化生產。同時,周光宏也指出,細胞肉的發展也面臨四大挑戰。周光宏是國內細胞培養肉研發的領軍人物之一。
  • 兩代「養豬院士」50年養豬路,沒有他們,普通中國人豬肉都吃不起
    泥烤乾之後,剝掉外層泥草葉子,用手磨砂豬的表皮,去掉皮肉上的薄膜。然後用稻米粉調成糊塗在外面,浸到肉油裡煮。煮完之後,再連鍋一起,坐到更大的沸水鍋裡,用外面的水來加熱小鍋,連熱三天。做完之後,用醋和肉醬來調味。
  • 人造肉上餐桌 在安全質感風味間尋求平衡
    近一年來,隨著肯德基、喜茶、奈雪和周黑鴨等陸續進入「人造肉」市場,人造肉對於消費者而言已不再陌生。《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人造肉產品超過300個,包括牛排、肉餅等品種,每500克零售價大多高於同類肉製品,有些人造肉的顏色、形狀與肉製品相比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 原代細胞培養的技巧
    原代細胞培養之分離注意事項1、組織塊培養法1)組織塊接種後的前3天,在觀察和移動的過程中,注意不要引起液體的振蕩。要避免經常翻動和振動,否則組織塊不易附著於瓶壁上或附著後也會脫落飄起。3)當細胞向外遷徙出來後要注意記錄並去除漂浮的組織塊和殘留的細胞,它們產生的有毒物質會影響原代細胞的生長。4)為促進組織塊儘快粘貼在培養瓶皿上,可以在種植前先將膠原薄層塗在培養瓶底壁上。
  • 從產地到餐桌為黑豬建立「豬檔案」
    科技先生5月8日訊,近日,京東宣布戰略投資農業企業吉林精氣神有機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京東FRESH肉禽冷凍採銷部負責人王志強表示,此次京東參與合作黑豬養殖產業鏈全過程,提前備戰「6·18」。王志強透露,目前冷鏈配送仍是京東在整個生鮮產業鏈裡面關鍵環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