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貧在行動:內蒙古篇」孝莊故土鄉民8年實踐:我們的文化旅遊...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圖為秋日寂寥的達爾罕親王府。 張靜 攝

中新網通遼10月26日電 題:孝莊故土鄉民8年實踐:我們的文化旅遊這樣搞

作者 奧藍

「我們鎮的浩日彥艾勒嘎查是達爾罕親王府所在地,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叫它王府村,村民以前都是給王府服務的。清代國母孝莊文皇后成長在這裡,從這裡出嫁。現在我們依託王府,打造孝莊園文化旅遊區,這已是當地重要的旅遊資源。」

圖為秋日寂寥的達爾罕親王府。 張靜 攝

10月底已是秋末,達爾罕親王府逐漸歸於寧靜。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孝莊故居與科爾沁大草原、哈民遺址等齊名,都是備受喜愛的遊客打卡地。通遼市花吐古拉鎮黨委書記石斌談及當地村民這些年因發展文化旅遊產生的變化,深有感慨。

公開材料顯示,達爾罕親王府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迄今已400餘年。初為科爾沁部首領、孝莊文皇后之父宰桑府邸,後於順治年間因宰桑之子滿珠習禮晉封札薩克和碩達爾罕親王而得名,至清末共世襲罔替十二代,且有多位清皇室公主、格格下嫁府內。因歷史原因,王府曾被破壞。

圖中達爾罕親王府的講解員正在為遊客們講解。據悉,講解員是當地村民。 張靜 攝

為了再現恢弘歷史,當地政府於2008年在原址重建王府。2012年,孝莊故居·達爾罕親王府掛牌,再度開門迎客。經過8年經營實踐,當地年收入從之前的百餘萬增至350萬以上;遊客人數也在穩步增加,保持在每年15萬人次左右。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了解到,當地正在以達爾罕親王府為核心區,打造8000畝的孝莊園文化旅遊區,開發建設白龍湖、敖包群、軍馬場、自駕遊露營地、蒙古大營等場景。這幾天,修復重建的唐格爾廟即將竣工。

圖為白秀花送走了中午前來就餐的客人,正在農家樂院子裡打掃。 奧藍 攝

「今年雖然有疫情影響,但是我感覺後勁很足。政府也推出減免門票、政府補貼等舉措。」席烏力吉是孝莊園文化旅遊區管理處主任,提起園區的發展很有信心。「2019年,我們還在王府裡特別設立了非遺傳承館。邀請當地的非遺傳承人們輪流上崗,展示馬頭琴、潮兒、蒙古刺繡等技藝。」

席烏力吉告訴記者,園區內的保安、保潔、消防、講解員大都是當地百姓。「他們中有牧民,也有還未就業的大學生。」

如今每到節假日,當地農牧民還會把自己家的農副產品拿到王府前廣場上擺攤售賣。既為遊客提供方便,當地居民還提高了收入。

「自從有了景區之後,我能感覺到大家的想法也都更加開放了,對外界有更多了解和認識,對未來也有了更多的規劃。」席烏力吉從小生活在這裡,他和鄉親之前一直是半農半牧的生產方式,很傳統、也比較封閉。

「這裡還是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庭院經濟也做得特別好。家家都有小果園、小田園、小菜園。遊客們在孝莊園遊覽之後,還能來村子裡採摘。」石斌告訴記者,如今家家都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景。

「遊客變多,來這裡吃飯的人也多了。所以我家在8年前開了農家樂,如今年淨收入穩定在20萬元以上。旺季的時候,每天都能接待一百多人呢。」白秀花今年57歲,開了一家「古榆香」農家樂。「像今年十一,屋子裡坐得滿滿的。現在手機上也能搜到我家店,太方便了。」

「沒開農家樂之前,我家生活還是挺困難的。現在不僅我富裕了,周圍的鄉親還能在我這裡打工掙錢,我這邊還收購他們的牛肉、本地雞、牛奶等,遊客們都喜歡。」白秀花談及如今的生活很是滿意。「如果不忙,我還跟著大家一起跳跳舞。我覺得現在是最好的日子。」

「我們目前在村裡開了5家農家樂。下一步我們還想發展一些民宿,讓大家住下來。體會在這裡,體驗在這裡。」石斌提起未來,幹勁滿滿。(完)

相關焦點

  • 「文化扶貧在行動:內蒙古篇」科爾沁草原傳奇老太:63歲網絡帶貨...
    奧藍 攝個頭不高、嗓門卻很高的白秀枝今年63歲,是內蒙古科爾沁草原上的傳奇人物,熟悉她的人都尊稱她傳奇老太。在外人看來,白秀枝有兩個人生標籤。一是會掙錢。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白秀枝的創業故事眾所周知。從最初下崗創業時的一間小作坊,到如今固定資產2800萬餘元,年生產牛肉乾、牛肉辣醬、蒙古鹹菜、奶製品等達1500噸的地方龍頭企業,她用了17年。
  • 「惠民 樂民 育民 富民」——白銀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文化在行動...
    為助力全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充分發揮文化扶志、旅遊富民的引領作用,全市文廣旅系統將利用5月至7月三個月的時間,依託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旅遊服務網絡,依託全市專業文化人才、「三區」文化人才、文化志願者隊伍,在全市廣泛開展「送書畫進鄉村」、「送文物非遺圖文進鄉村」、「關愛式」文化幫扶
  • 「好書推薦」一部農村文化扶貧工作的參考書 ——《中國農村文化...
    「好書推薦」一部農村文化扶貧工作的參考書 ——《中國農村文化扶貧研究》簡評 2019-11-27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內蒙古十大馬文化主題旅遊線路出爐
    千百年來,蒙古族騎馬放牧,與馬相伴而生,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馬「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精神一直被人們傳揚。近日,我區發布「馬背上的內蒙古」十大馬文化主題旅遊線路,以馬元素串聯內蒙古優美奇異的自然景色、厚重多元的歷史文化和彰顯魅力的民俗活動,推出內蒙古文化旅遊品牌。
  • 「福建藝術扶貧工程」文化志願服務項目在2020年全國文化和旅遊...
    近日,全國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項目交流展示活動在廣東中山舉行,我館報送的「福建藝術扶貧工程」文化志願服務項目獲2020年全國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項目線上大賽二等獎。今年文化和旅遊部首次舉辦了2020年全國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項目線上大賽,全國共申報286個項目,其中141個項目獲獎。
  • 2019內蒙古花季·內蒙古味道暨首屆鄂爾多斯草原絲路文化旅遊節8月...
    8月22日,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主辦;鄂爾多斯市文化和旅遊局、鄂爾多斯市商務局、各旗區人民政府承辦的2019內蒙古花季·內蒙古味道暨首屆鄂爾多斯草原絲路文化旅遊節在鄂爾多斯盛大啟幕。
  • 「鄉村旅遊扶貧看大理」石龍村:民俗文化旅遊綻開「幸福花」
    編者按:旅遊是把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之一,旅遊扶貧更能扶志和扶智。2020年11月9日,大理州文化和旅遊局認定命名15個村為大理州旅遊扶貧示範村。基於此,文旅頭條聯合大理州文化和旅遊局推出「鄉村旅遊扶貧看大理」系列報導,展現大理鄉村旅遊扶貧多種發展模式、探尋可持續發展之道、為讀者奉出一個個記錄大理鄉村旅遊扶貧的樣本和細胞。
  •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篇」十堰:民宿蛙聲中話脫貧之路 黃酒醇香裡...
    大山裡的村民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得到解決,這是徹底告別「走出村口便是出一趟遠門」的開始,也是東溝村交通促進旅遊發展、旅遊引領文化保護、文化帶動脫貧致富的起點。精準扶貧,交通先行。六年前,十堰市城區通往茅箭區東溝紅色旅遊區的66路鎮村公交正式通車。66路公交線路的開通,不僅方便了東溝村村民的出行,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更深遠的意義是帶動了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
  •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發布「內蒙古人遊內蒙古」旅遊線路
    春滿內蒙古,風景正當時。為做好「內蒙古人遊內蒙古」活動的引導工作,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發布56條春夏季旅遊線路。4條精品旅遊線路、10條主題旅遊線路和42條專題旅遊線路,豐富多彩,引導大眾健康安全有序出遊,助力自治區文旅產業復甦。
  • 資訊丨2019濟南市歷下區文化旅遊公益服務「蝴蝶行動」正式啟動
    2017年至2018年,歷下區文化和旅遊局連續舉辦了兩屆「蝴蝶行動」,助推文化旅遊公益服務在文旅行業各大單位落地紮根,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據悉,今年「蝴蝶行動」首要規劃便是兩個重點建設,即建設兩個歷下區「蝴蝶行動」文化旅遊志願服務工作站,輻射歷下區核心遊覽區域「一湖一環」沿線,全面打造旅遊服務的門戶品牌項目、課外實踐基地和綜合活動平臺。打造志願服務之城,不只需要政府和志願者,更需要跨行業、跨領域的全民參與。今年「蝴蝶行動」還計劃圍繞三條主線,推出三大主題活動。
  • 文化扶貧在行動·四川篇|秀水鎮:「扶貧趕集」助力農民增收
    翠綠欲滴的蔬菜、色澤豔麗的瓜果、活蹦亂跳的家禽……在綿陽市安州區秀水鎮青松村的「扶貧趕集日11月6日,「文化扶貧在行動」四川站記者一行來到了第二站綿陽市安州區,在秀水鎮青松村,恰逢村裡舉辦「扶貧趕集日」。
  • 詩歌與旅遊的碰撞 桃花潭畔「詩與遠方」文化盛典即將啟幕
    中國的著名旅遊目的地,大多跟詩歌有關。山水的靈動引出詩篇,詩歌之美又賦予山水無限的魅力和想像。詩歌之路,亦是旅行之路。如何發揚中華詩詞的魅力,做大做強文化旅遊,不僅是旅遊行業從業者需要思考的,也是需要當代詩人行動的。
  •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篇】桃源人家蛙聲十裡,茅箭這個民宿有文化味
    而在10月2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站採訪團一行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民宿——目之所及皆是文化,俯仰之間頓生歡喜。這就是位於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東溝的桃源人家和蛙聲十裡。2016年6月,應十堰市茅箭區政府建設美麗鄉村號召,他開始對茅箭南部山區民宿樣板項目——桃源人家民宿進行投資、裝修運營。王啟迪當時的理念是立足本地,藉助東溝紅色教育基地的紅色文化底蘊和景區自然優勢,設計出十堰第一家集餐飲、住宿、民俗體驗於一體的鄉村民宿。事實證明,「文化牌」就是「王炸」,桃源人家吸引了10餘萬遊客體驗,已成為十堰鄉村民宿的代表作,並申請了金牌民宿和森林康養人家項目。
  • 地攤經濟助推旅遊扶貧,千年瑤寨在行動
    千年瑤寨的地攤經濟「千年瑤寨」4A級景區,位於廣東清遠市下轄的連南瑤族自治縣南崗村。早在「地攤經濟」熱之前,這個景區內就活躍著許多地攤小商販、流動商販,他們大多是售賣著獨具當地特色的刺繡、酒、雞蛋、腐竹、銀飾及香燭炮等土特產或手工藝品。
  • 「消息改寫」如何提高?提要題、分題……怎麼製作?
    時至今日,總書記的鼓勵仍然清晰地迴響在耳邊,激勵著「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的百姓。2016年2月19日,在人民網演播室,總書記: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的實踐印證了現在的扶貧方針,就是要精準扶貧。
  • 鄉村振興我在行動,廉江這裡規劃文化觀光旅遊種植基地
    17日上午,廉江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市金融工作局、安鋪鎮政府等多個部門在老馬村委會尖仔村全面啟動「鄉村振興·我在行動」活動,林海武、關維榮、江維峰等廉江市領導,以及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志願者、學生300多人共同種下1000多棵樹菠蘿,助力該村打造老馬菠蘿蜜基地。
  • 扶貧「政」行動 | 徐宏斌委員:書法大家萬裡扶貧 成為文化幫扶「愛...
    扶貧「政」行動 | 徐宏斌委員:書法大家萬裡扶貧 成為文化幫扶「愛的迴響」 2020-10-20 2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內蒙古自治區首屆文化旅遊創意設計大賽公告
    以內蒙古自治區首屆文化旅遊創意設計大賽為紐帶,匯聚國內外優秀的創意設計團隊及個人,結合內蒙古民族、民俗、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等特色,創作出高質量的、具有內蒙古獨特韻味的文化旅遊產品,全面提高內蒙古文化旅遊創意水準,培育具有影響力的文旅創意企業,推動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促進民族文化強區建設。
  • 「贛州經開區30周年」旅遊+扶貧 打造臺灣部落民俗文化村
    在江西贛州經濟開發區,不少遊客在畫有臺灣少數民族的牆畫駐足觀看,一股濃鬱的臺灣民俗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據了解,臺灣部落民俗文化村項目位於贛州經開區鳳崗鎮,佔地面積約1300畝,共分兩期建設。民俗文化村一期項目已經於2018年底基本建成,整個項目預計2021年完工。項目建成後,將打造成為江西省海峽兩岸青年創業示範基地、臺灣特色文化旅遊景區和生物科技研發加工中心。據介紹,臺灣部落民宿文化村不僅是一個旅遊項目,還是一個扶貧項目。從2018年項目啟動建設至今,每天至少有30多位貧困戶在這裡工作,多的時候達到100多個,每人每個月有三四千塊錢的工資。
  • 李金早: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 全力推動優質旅遊 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
    我們相信,這次機構改革,必將在中國文化和旅遊發展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二、以深化旅遊綜合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大力推進全域旅遊我們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系統總結中國旅遊30多年來的發展實踐,分析未來35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旅遊發展的大趨勢,著力從景點旅遊模式轉向全域旅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