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快遞行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一天產生的包裹數量都在1億件。與此同時,快遞在末端方面,就有了多種派送方式,如驛站、快遞櫃、送貨上門(已基本消亡)。
而驛站可以說是當前非常普遍的一種存在,快遞企業搭建的驛站以及第三方驛站多如牛毛。最近,作為第三方驛站一員的熊貓快收,對外宣布獲千萬級別融資。針對此次獲得千萬融資,熊貓快收表示將陸續用於完善快遞末端市場。
據了解,熊貓快收是南京百米需公司旗下的業務,主要做社區快遞代收、代寄,官方稱,目前已經在全國100多個城市建立了7000多個網點。值得注意的是,熊貓快收並非直營,而是靠城市合伙人不斷擴張的。
不過,熊貓快收不單單是做快遞末端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它更像是一個社區服務平臺,在熊貓快收店面內,周邊消費者除了取快遞外,還有電商代購、商品售賣、代退貨、票務繳費、社區金融等服務可以享受。
也就是說,熊貓快收通過繁多的業務,增加消費者黏性,為店面帶來新的盈利點。但無論有多少延伸業務,代收、代發快遞仍然是熊貓快收的核心業務。據官方介紹,目前已經與三通一達、順豐、唯品會、蘇寧、京東等籤訂了合同,可承接其快遞。
經過了解才發現,熊貓快收的整個模式挺傳統的。熊貓快收設立快遞網點中心對5公裡內所有包裹進行統一集貨分揀,對熊貓快收覆蓋的小區包括進行統一分揀和建包,並以集包整包的方式運送至代收門店,最後對各家快遞公司的包裹進行分類。藉助這樣的模式,熊貓快收可以對5公裡內單個快遞點進行優化,實現多個快遞點的融合。
這麼一看,熊貓快收做的工作更像是末端快遞員的工作,5公裡內的快遞網點不需要末端快遞員,有它就夠了。與坐等快遞員把快遞扛到站點的菜鳥驛站不同,熊貓快收的模式相對較重。
雖說現在網絡上許多文章都認為,快遞末端市場龐大,熊貓快收未來可期,但筆者不這麼認為。前兩年,快遞末端還是沒有理清楚方向,第三方快遞代收門店或許很好擴張。但隨著新零售、新製造等興起之後,快遞企業、電商平臺開始重視用戶數據的完整性,此時,他們就不那麼願意把末端交給第三方企業代收了,阿里巴巴都在重點布局菜鳥驛站及菜鳥驛站智能櫃了。
與此同時,中通的中通超市、圓通的媽媽驛站、申通和中通的快寶驛站、百世的百世鄰裡、等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鋪開。當快遞企業、電商企業重視快遞末端市場時,類似熊貓代收的第三方代收企業還有市場嗎?
況且,以上所說的驛站、超市的系統都能掃描淘系定單,準確快速發送簡訊,快遞公司的籤收率都可以保證。並且,熊貓快收店面所擁有的業務,只要他們想做,都可以做的。某網友表示:熊貓再好,估計也不如菜鳥的系統,一個系統證明一個市場的壟斷。
總而言之,快遞末端正在生變,而單打獨鬥的熊貓快遞更是在夾縫中生存。有些網友更是直言不諱的稱,這年頭跟阿里硬碰硬,連湯沒有,長久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