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路北五裡,我一個南寧土著聽著都覺得十分陌生的地方。
它夾雜在新華路與民生路步行街之間,呈「左擁右抱」姿態。很多人都在這條老巷駐足過,卻鮮少人記得它的存在。
從新華街綜合大樓拐入,穿過狹窄的門道,便到了民生路北五裡。
相較於遊人如織的步行街和熱鬧繁華的中山路,這裡的一切都看似平淡無奇。
雖處繁華鬧市區,卻沒有經過精緻修飾。斑駁老舊的外牆,簡易到有些寒磣的小吃攤,瑣碎熱鬧的生活面貌,喧喧嚷嚷的煙火氣息,都在這不足百米的老巷裡一覽無遺。
繁華市區裡夾縫生存的老巷
沿著逼仄的巷子一路往前走,斑駁雜亂的電線把老巷的天空分成一塊又一塊。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總是感慨南寧變化之快。城市的天際線不斷向外擴張,還沒來得及記錄,又已換了模樣。
民生路北五裡作為繁華鬧市裡的生活區,幾十年來變化甚微。歲月的痕跡,只在上世紀的老舊居民樓中留下印記。
穿行其中,聚集的多是煙火氣息濃鬱的傳統小吃,味道經過多年的沉澱,帶著一份獨屬於老南寧的脈脈溫情。
第一次來這的你,很容易迷失在一個挨一個的小吃攤裡,稍不留神就會吃個滾瓜肚圓。即使與市中心各大美食商圈比鄰而居,北五裡也有足夠的人潮支撐。
也難怪各家老闆們願意把大好的年華都留在這兒,守著一個小攤二十多年,不肯把機會讓給「新人」。
北五裡雖不是繁華熱鬧的焦點,卻默默承包了周邊居民的一日三餐。用老巷裡的市井氣,滋養著這裡的人們。
足以撫慰人心的生活氣
我更喜歡從步行街這頭進入北五裡。與周遭喧囂繁華的快節奏生活相反,北五裡持續保持著一種經年不變的舊調子,從容而悠閒。
酸野攤、麻辣燙、牛雜、涼皮、捲筒粉、米粉、糖水等等,沿著不足百米的老巷密集排開。
動輒十幾二十年的無名老店,常讓不小心踏足於此的食客見識後,流連忘返於此。
這家無名捲筒粉攤是唐姨的姐姐退休後,再由她接手經營的。滿目瘡痍的桌椅,簡陋的手寫菜單,僅靠一隅之地,兩姐妹一做竟是半輩子。
△無名捲筒粉攤
兩條捲筒粉搭配一碗鴨血湯,是很多老熟客心照不宣的選擇。對於他們來說,這裡沒有太多講究,吃東西就像在家那般自在。
盧記麻辣燙的攤位最受歡迎,何時去都能看到一群年輕小夥圍坐四周。快捷方便、口味適宜,十幾塊就能吃個痛快。許多街坊鄰居吃了好些年,從放學來吃變成下班來吃,每次路過就只認準這一家。
△盧記麻辣燙
老巷裡仍舊有一批手藝人,幾十年依舊堅守著縫縫補補的原則。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圍著縫紉機轉,儘管攤子較為簡陋,可工具一應俱全,穿針引線、量體裁衣,樣樣不含糊。
北五裡很短也很長。很短,因為巷口走到巷尾,三兩分鐘就能走完。很長,因為陪著許多人走過了青春年華。
幾十年來,巷外的時間每天都在加速,而這裡的時光像被定了格那般。北五裡雖然只是鬧市區一條默默無聞的老巷,可巷子裡流竄著人間百態的生活氣,足以撫慰人心。
見證了市中心的商業輝煌
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市中心一直是南寧商業程度最為發達的區域,書寫了城市的商業輝煌。
以前大家習慣去金逸影城看電影、去逛步行街、去KTV唱歌,再到南寧書城看看書,最後逛累了拐進旁邊的北五裡,從頭吃到尾。
數十年間,城市發展的車輪在一片片土地上碾過,石巷口拆了、民族商場拆了、當陽街水塔腳也拆了。
具有老南寧氣息的地標,一個接一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民生路北五裡,雖然比起那些南寧人耳熟能詳的老巷口默默無聞了一點,但也是這輝煌中的一點星光。
老巷子讓城市充滿韻味的同時,依舊保存著老南寧的溫情與煙火氣。
我說不出北五裡有多特別,只是很享受怡然自得地在這閒逛。看商販坐在攤前打盹,看路過的身影晃啊晃,仿佛時間都比街外走得慢了幾分。
在高樓大廈裡找不到的市井氣息、煙火人情,不妨來這瞧瞧吧!
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