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在兩個小區中間的高架橋
高架下建成「車庫」,居民表示不解
眼皮底下將來就可以「欣賞」車來車往,本來好好的一樓,突然「變」成了「地下室」,家門口的小區過道突然成了停車場的出入口……這一幕發生在南京善水灣小區和天虹山莊小區之間。兩個小區之間本來隔了30多米的荒地,但去年下半年,這裡被圍擋圍住。近一個月,居民們發現,圍擋裡面建起了一座高架橋——距離天虹山莊僅約6米,同時緊貼著善水灣小區柵欄。
居民認為,相關部門是為了建一排停車庫,才特意將這條路修成了高架。記者了解到,2019年初,南京市雨花臺區召開兩會,發布了當年的工作重點,其中「推進管道路西段、鳳翔路、濱河北路等8條道路前期項目」中的「濱河北路」,就是這條道路。這本是一項民生工程,建成後將方便沿線居民出行,為什麼市民對此會「不滿意」呢?
探訪
高架橋從兩小區中間穿過 緊貼一側小區柵欄,距另一側小區僅6米
濱河北路呈東西走向,西起興梅路地面輔道,東至縱六路,長度為1.28公裡,寬30餘米。「去年底開始圍擋建設,施工方沒有貼任何公告公示。我們也打聽了,當時有一種說法是建綠化帶。這個我們肯定是支持的。但沒想到上個月圍擋拆除,我們發現這建的不是綠化帶,是一座高架橋,靠近天虹山莊一側,還建了一排『車庫』。」業主張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一組照片和視頻,根據拍攝日期,可以看到,施工方「南京公共建設管理中心」的施工告示,是近期才貼上去的。 記者在兩個小區看到,這座高架橋目前已經建起了大約1米高的路基,正在鋪設混凝土。根據規劃方案,建成後,再加上隔離罩等設備,現場施工人員預估整體高度將超過3米。根據《城市規劃細則》規定,道路距離住宅樓最近不能小於15米。而高架橋距離善水灣小區的柵欄僅有6釐米,距離天虹山莊小區,也僅有6米。
記者在善水灣小區一樓一戶人家的陽臺向外看去,基本沒有視線可言。而在天虹山莊,有一種「頭頂跑汽車」的壓迫感。在高架橋下面,還有一座幼兒園,不少家長都擔心,高架拋物等對孩子們造成威脅。
在規劃圖上,記者看到設計方預留了15米的綠化帶,但讓居民們想不通的是,「綠化帶和慢車道」是單獨留在善水灣小區一側的,並沒有在天虹山莊一側預留。「當時設計的時候,為什麼就不能為我們老小區考慮一些呢?」居民方女士說。 讓兩個小區居民們擔心的,還有防汛問題。由於這兩個小區距離秦淮新河都很近,「大概2011年的時候,天虹山莊就被淹了一次,這次新建的高架橋也是有坡度和弧度的,那麼到時候會不會發生雨水倒灌的問題呢?」市民陳先生說。
高架橋底下建「車庫」 居民表示不解,協調會也沒解釋清楚
對於居民來說,最不理解的是天虹山莊一側的一排「車庫」。
當地居民告訴記者,目前高架所在的位置,原本就是該小區的一小排「車庫」,「前兩年街道說這邊要統一規劃,就把車庫拆掉了,一家給了15萬元的補償款。但沒想到,他們今年又建了一大排,不管是後期對外出售還是免費使用,我們都不需要。」居民劉女士認為,車庫距小區最近的一排樓房距離不足5米,小區裡老年人又多,這樣人車混流,存在安全隱患。 7月下旬,軟體谷管委會規劃建設局、西善橋街道、福潤社區相關工作人員與居民代表召開了一次協調會。會上,設計單位表示,原本在規劃中,是沒有這排車庫的,目前為止也沒有辦規劃手續,但在前期溝通協調會上,街道和社區方要求復建,所以設計方只能照辦。
居民詢問街道方建車庫有沒有批文,建造有沒有做過前期的調查,有多少居民同意復建,街道徵集的群眾意見表或者訪談記錄有沒有,街道方未予回復。不過,在8月5日的協調會上,規劃建設局又拿出了一份文件,稱該車庫的建設有政府批文。
記者看到,文件的日期是2019年11月,落款為南京軟體谷管理委員會。文件顯示,該建築為結構工程,位於天虹山莊處,新建一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兼顧天虹山莊停車庫功能)。
居民現場詢問,既然有文件,那麼之前為什麼又說沒有呢?工作人員表示「不想給他們(對方單位)帶來麻煩」。 那麼,到底是不是因為要建這個車庫,才硬生生把這個高架抬到3米高呢?規劃局的工作人員解釋說,因為這個道路東高西低,所以需要與盡頭道路對接上。
居民認為,既然存在高度差,為什麼不就著道路原本的坡度來修一條正常的道路,非要修個高架嗎?對於這個問題,工作人員也未作解釋。
相關部門回應
施工信息牌有公示,不存在採光、安全等問題
西善橋街道、軟體谷管委會等部門就居民反映的部分問題,給出回復稱:道路開工時,就已按照南京市建築工地安全文明施工要求,將施工信息牌圖在現場醒目位置公示。居民反映的高架施工,道路標高由規劃部門審核而定。架空設計是為了合理利用城市空間,建成後將無償提供給市民使用。道路為次級道路,將採用限行等措施控制噪音。此外,將通過放坡(即綠化帶比快車道低)消除高度差,不影響小區採光。居民反映的對周邊小區、學校帶來的安全問題,並不存在。另外該道路實施了雨汙分流,雨水不會進入周邊小區,可以有效解決雨水倒灌問題。
對記者提出的為何只為善水灣修了綠化帶、為什麼一定要建一個3米多高的高架、環評等手續是否齊全等問題,相關部門目前未予回復。 但小區居民對上述回復並不滿意:「我們不是反對民生工程,我們是希望管理部門能夠跟我們充分溝通,能夠拿出他們專業的文件和專業的規劃態度,比如你的環評手續、審批手續,夜間施工手續等等,你是不是都齊全了,能不能給我們看一下。而不是今天開會說沒有手續,明天開會突然就拿了個手續出來,這樣我們之間,很難達成信任。」
「既然前期規劃的時候沒有徵求我們的意見,那我們希望現在能不能請規劃部門,跟管委會和街道,從專業的角度為我們講解一下,比如雨汙分流是不是能徹底解決雨水倒灌問題,能解決到什麼程度。包括這條高架到底要不要建3米,為什麼不能按照原來的坡度修一條普通的道路?『車庫』怎麼說,後面要不要改造,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說清楚。」
記者採訪中,不少居民表示,希望軟體谷管委會、西善橋街道,能夠與居民充分溝通。
多說一句 | 民生工程須用充分溝通贏「民心」
民生工程應該是政府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民心工程」。南京市一直推行精細化管理。2017年,西善橋街道隔壁的鐵心橋街道一小區進行雨汙分流改造,施工隊伍剛進場時卻遭到部分居民極力反對。但在和施工隊打交道的過程中,這些居民不但放下戒備,還主動給工人送蘋果、棗子、端茶水表示慰問……當時街道、社區著力引導居民參與到項目設計、施工過程中來,認真履行民主整治督查評議制度、告知公示制度等五大制度,重點審查「六個一」信息發布工作,充分吸納居民意見和建議。該小區住戶以南京水利水文自動化研究所的退休職工為主,其中不乏工程方面的行家,在詳細了解每個施工環節、查看了施工圖紙後,居民們對項目「放行」並鼎力支持。
西善橋街道目前似乎也遇到了類似問題。無論是前期的規劃論證、各方的溝通協調會,還是中後期的施工等環節,有沒有充分邀請利益相關的市民參與?有沒有詳細、專業地對市民進行工程介紹和解釋?有沒有拿出整改意見?
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就是不怕小、怕不小,不怕細、怕不細,精益求精才能打造群眾滿意精品工程。(宋南飛)
實習生 王進 李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宋南飛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