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經著書立說的高三學生林某因抑鬱症而跳樓,猝然離開了這個世界。隨後其遺書(或疑似遺書、遺言)在網絡上被大量轉載、傳播。眾人紛紛扼腕嘆息,感慨天妒英才。
在遺書中,林某寫道:……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像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意思了。更何況我精神上生活在別處,現實裡就找不到能下腳的地方。活著太蒼白了,活著的言行讓人感到厭煩,包括我的言行,我不屑活著……
基於特殊考慮,僅截取其中的一小段內容。有人在看完其遺書後,稱其是看破紅塵,是參悟到生命背後終極的虛無,是理想主義者的死亡,甚至是殉道;還有人覺得林某是少年成名,壓力太大,想不開了。
其實,真相併非如此。很多的評論都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也即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這個事件當中,而與事件本身並無太大的關係。
整個遺書幾乎就是症狀的自我表露
林某輕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如果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出現的症狀之一就是覺得活著沒意思,想死。而現實中未必存在促使其輕生的原因或誘因。林某在輕生之前的遺書,瀰漫著強烈的無望、無助、無趣、無用感。這些充滿消極色彩的情緒,恰恰就是抑鬱較重的表現。
此時的遺書,形式上是對這個世界的告別和囑託,但其信息則是完全浸透在症狀裡。整個遺書幾乎就是症狀的自我表露。因此,其性質就相當於外科的一個開放性傷口,內科胃鏡下的潰瘍面,是一種別樣的隱秘的血腥,具有太多的病理意義,而不僅僅是普通的告別和安排後事。因此,這樣的內容,需要適當地隔離,需要專業人員的解讀,而不宜進行隨意的傳播。
當然,不傳播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說輕生者遺書裡面的內容所引起的心理效應往往超過文字本身,可能會誘導他人,遺書可能會演變為遺害。二百多年前,德國的大文豪歌德發表了一部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小說講的是一位青年因失戀而自殺的故事。作品問世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在歐洲聲名遠播,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被稱為「維特效應」。對此,有研究者分析認為,一些內心痛苦的人,當其看到別人自殺身亡消息後,就可能會啟發其內心輕生的念頭,甚至去效仿自殺者。其中暗含了一個社會認同原理,即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內心痛苦的人採取了自殺的應對方式,就會認同了這種消除痛苦的手段。
比壞消息更壞的是有人在效仿
維特效應,本質上也是一種示範效應。人性有一個弱點,就是大多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一旦有了第一,有人就敢做第二,而且還喜歡做比較靠前的追隨者,這是人性的特點使然。2009年在北京大興的同一小區接連發生了兩起滅門案;2010年3月和4月,全國接連發生了四起令人震驚的傷害幼童和學生的案件,都存在這種示範效應。因此,當一個糟糕的事情發生後,壞消息開始傳播,而比壞消息更壞的是有人在效仿,使得壞消息包含的事件再次發生,重複發生。這是壞消息傳播的最大危害。
實際上,在林某輕生之前五天,某高校的青年學者、講師江某自縊身亡,震動學界。江某離世前在微博上發了遺書。林某得知江老師離世的消息後,曾向他人透露自己患有抑鬱症,並在後來的遺言中表示,希望自己去世後得到尊重,不要像江老師那樣被借題發揮。網傳江某患有抑鬱症,如今難以求證。而林某對自殺的決絕,是否林某自江某那裡得到了「榜樣」的力量?現在雖無據可查,但先行者對後繼者的心理影響似乎難以排除。一根稻草可以將不堪重負的駱駝壓垮,一陣微風也可以將搖搖欲墜的大廈傾覆。
最容易被示範效應誘導的人,一般都具有和示範榜樣相似的處境、相似的心態。這些人是負性事件重演的易感者,是需要保護乃至幹預的高危人群。而重症抑鬱的患者,有自殺觀念的不在少數。尤其是目前乍暖還寒、季節即將更替的時段,很多抑鬱患者如果沒有經過系統治療,當下病情更容易復發或加重。這些敏感的時間點,對有些重症患者而言,就是道「坎」。若要平安地跨過,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在專科醫院進行治療,尤其是住院治療,獲得的療效會更穩定,更持久。
需講一個有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完整故事
那麼對於媒體來說,是不是發生了這樣的負性事件就得三緘其口,諱莫如深?當然不是。這類特殊的、有潛在示範效應的新聞,如果報導的時候,能夠儘量做到情節完整、全面,而不是僅僅選取事件發生的極端部分,那麼受眾被誘導的風險就會降低。比如,某人買彩票中了巨獎,如果報導的時候,只渲染其中獎時的風光與幸運,那麼很多人就會覺得中獎似乎是很簡單很容易的事情,繼而會去買彩票。而如果既介紹了中獎者的快樂與興奮,又介紹了相當多未中獎者的失落與煩惱,那麼一個真實而完整的彩票與中獎的關係就會客觀地呈現出來。此時,看到全貌的受眾則不會輕易去效仿中獎者去買彩票,而會將其視為一個遙遠而又孤立的特例來看待。
對於林某的輕生事件,比較理想的報導是既介紹其悲劇的發生,又介紹其悲劇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防範,也即講一個有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完整故事。這樣的傳播不僅可以降低示範效應,還具有一定的正性引導作用。特別是對那些惡性傷人事件,如果對後續的懲治報導不足,就會給人一種錯覺:有了情緒,只需快意恩仇,無需顧及其他。這種缺乏前因後果的報導雖然搶眼,卻犧牲了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實在得不償失。
當然,對於自殺,不論當事人是英才還是庸人,一個都嫌太多。對於生者而言,能做的就是將自殺的後續效應降到最低,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易感人群,避免悲劇重演。
文/宋崇升(北京回龍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