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書公開,掀起一場可傳染的「情緒感冒」!警惕帶來自殺模仿效應

2020-09-04 心理醫生宋崇升
  • 事件A

一位曾經著書立說的高三學生林某因抑鬱症而跳樓,猝然離開了這個世界。隨後其遺書(或疑似遺書、遺言)在網絡上被大量轉載、傳播。眾人紛紛扼腕嘆息,感慨天妒英才。

在遺書中,林某寫道:……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像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意思了。更何況我精神上生活在別處,現實裡就找不到能下腳的地方。活著太蒼白了,活著的言行讓人感到厭煩,包括我的言行,我不屑活著……

基於特殊考慮,僅截取其中的一小段內容。有人在看完其遺書後,稱其是看破紅塵,是參悟到生命背後終極的虛無,是理想主義者的死亡,甚至是殉道;還有人覺得林某是少年成名,壓力太大,想不開了。

其實,真相併非如此。很多的評論都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也即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這個事件當中,而與事件本身並無太大的關係。


  • 真相B

整個遺書幾乎就是症狀的自我表露

林某輕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如果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出現的症狀之一就是覺得活著沒意思,想死。而現實中未必存在促使其輕生的原因或誘因。林某在輕生之前的遺書,瀰漫著強烈的無望、無助、無趣、無用感。這些充滿消極色彩的情緒,恰恰就是抑鬱較重的表現。

此時的遺書,形式上是對這個世界的告別和囑託,但其信息則是完全浸透在症狀裡。整個遺書幾乎就是症狀的自我表露。因此,其性質就相當於外科的一個開放性傷口,內科胃鏡下的潰瘍面,是一種別樣的隱秘的血腥,具有太多的病理意義,而不僅僅是普通的告別和安排後事。因此,這樣的內容,需要適當地隔離,需要專業人員的解讀,而不宜進行隨意的傳播。


當然,不傳播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說輕生者遺書裡面的內容所引起的心理效應往往超過文字本身,可能會誘導他人,遺書可能會演變為遺害。二百多年前,德國的大文豪歌德發表了一部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小說講的是一位青年因失戀而自殺的故事。作品問世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在歐洲聲名遠播,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被稱為「維特效應」。對此,有研究者分析認為,一些內心痛苦的人,當其看到別人自殺身亡消息後,就可能會啟發其內心輕生的念頭,甚至去效仿自殺者。其中暗含了一個社會認同原理,即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內心痛苦的人採取了自殺的應對方式,就會認同了這種消除痛苦的手段。

  • 效仿C
  • 比壞消息更壞的是有人在效仿

    維特效應,本質上也是一種示範效應。人性有一個弱點,就是大多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一旦有了第一,有人就敢做第二,而且還喜歡做比較靠前的追隨者,這是人性的特點使然。2009年在北京大興的同一小區接連發生了兩起滅門案;2010年3月和4月,全國接連發生了四起令人震驚的傷害幼童和學生的案件,都存在這種示範效應。因此,當一個糟糕的事情發生後,壞消息開始傳播,而比壞消息更壞的是有人在效仿,使得壞消息包含的事件再次發生,重複發生。這是壞消息傳播的最大危害。


    實際上,在林某輕生之前五天,某高校的青年學者、講師江某自縊身亡,震動學界。江某離世前在微博上發了遺書。林某得知江老師離世的消息後,曾向他人透露自己患有抑鬱症,並在後來的遺言中表示,希望自己去世後得到尊重,不要像江老師那樣被借題發揮。網傳江某患有抑鬱症,如今難以求證。而林某對自殺的決絕,是否林某自江某那裡得到了「榜樣」的力量?現在雖無據可查,但先行者對後繼者的心理影響似乎難以排除。一根稻草可以將不堪重負的駱駝壓垮,一陣微風也可以將搖搖欲墜的大廈傾覆。

    最容易被示範效應誘導的人,一般都具有和示範榜樣相似的處境、相似的心態。這些人是負性事件重演的易感者,是需要保護乃至幹預的高危人群。而重症抑鬱的患者,有自殺觀念的不在少數。尤其是目前乍暖還寒、季節即將更替的時段,很多抑鬱患者如果沒有經過系統治療,當下病情更容易復發或加重。這些敏感的時間點,對有些重症患者而言,就是道「坎」。若要平安地跨過,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在專科醫院進行治療,尤其是住院治療,獲得的療效會更穩定,更持久。


    • 傳播D

    需講一個有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完整故事

    那麼對於媒體來說,是不是發生了這樣的負性事件就得三緘其口,諱莫如深?當然不是。這類特殊的、有潛在示範效應的新聞,如果報導的時候,能夠儘量做到情節完整、全面,而不是僅僅選取事件發生的極端部分,那麼受眾被誘導的風險就會降低。比如,某人買彩票中了巨獎,如果報導的時候,只渲染其中獎時的風光與幸運,那麼很多人就會覺得中獎似乎是很簡單很容易的事情,繼而會去買彩票。而如果既介紹了中獎者的快樂與興奮,又介紹了相當多未中獎者的失落與煩惱,那麼一個真實而完整的彩票與中獎的關係就會客觀地呈現出來。此時,看到全貌的受眾則不會輕易去效仿中獎者去買彩票,而會將其視為一個遙遠而又孤立的特例來看待。

    對於林某的輕生事件,比較理想的報導是既介紹其悲劇的發生,又介紹其悲劇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防範,也即講一個有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完整故事。這樣的傳播不僅可以降低示範效應,還具有一定的正性引導作用。特別是對那些惡性傷人事件,如果對後續的懲治報導不足,就會給人一種錯覺:有了情緒,只需快意恩仇,無需顧及其他。這種缺乏前因後果的報導雖然搶眼,卻犧牲了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實在得不償失。


    當然,對於自殺,不論當事人是英才還是庸人,一個都嫌太多。對於生者而言,能做的就是將自殺的後續效應降到最低,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易感人群,避免悲劇重演。

    文/宋崇升(北京回龍觀醫院)

    相關焦點

    • 維特效應|一個人自殺後會帶來什麼?
      類似事件已發生多起:合肥15歲女孩因學習問題與父母爭吵後欲跳樓後獲救、河北9歲男童因學習壓力過大跳樓自殺……當大家都聚焦疫期停學給學生帶來沉重壓力之時,卻忽略了一種可怕的社會心理效應--維特效應,正在孩子間蔓延。圖片來源:freepik.com「維特效應」,被稱為自殺模仿現象。
    • 朋友間的自殺披露:利用社交網絡數據理解自殺傳染
      小說的主人公——維特——為情所困,開槍自殺。雖然這本小說獲得了諸多讚譽,但也帶來了不好的社會後果,即青少年自殺率的提高。儘管維特只是一個虛擬人物,但他的「行為」通過書籍被廣為傳播,也隨之被青少年所模仿。
    • 心理學:真正牛逼的人,都拒絕被情緒傳染
      情緒像水,穩定的情緒是涓涓細流,滋養萬物;不穩的情緒則是咆哮波濤。有人曾說「一個失落的靈魂能很快殺死你,遠比細菌快的多」。人生路上,我們遇到的最大敵人,不是能力,不是條件,而是情緒。情緒如何像病毒一樣傳染開來人類的快樂或沮喪,這原本私密的事情,似乎有一大半都不是來自於自我本身,而是被周遭所影響著。情緒傳染,確實是真實存在的。
    • 嫩模楊又穎自殺前討論死法 遺書稱被霸凌
      原標題:嫩模楊又穎自殺前討論死法 遺書稱被霸凌 Cindy與陳艾琳是《大學生了沒》同期班底。  據香港媒體報導,4月22日,24歲網模Cindy楊又穎驚傳自殺身亡,遺書提及工作被霸凌,她過去上《大學生了沒》節目班底友人陳艾琳難掩激動情緒,在網上連發兩則長文,悲痛向外界喊話:「我求你們,真的不要再助長這樣的風氣,我真的求你們。」
    • 首爾市長70字遺書曝光!難逃韓國政治圈「魔咒」?
      已故首爾市長樸元淳遺書被公開。來源:韓國JTBC電視臺報導截圖  70字遺書曝光,向所有人致歉  當地時間10日上午,樸元淳的遺書被公開,從僅約70字的內容來看,除了致歉、感謝、告別,再也看不出其他信息。
    • 女中學生跳河自殺,遺書內容被曝光:我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廢物
      9月11日,江蘇南通海門市海南中學的女中學生選擇了跳河自殺,在自殺之前,給父母留下了遺書,我們看看她的遺書上寫了什麼我們簡單看一下這個女孩寫的遺書內容,裡面充滿了對母親的道歉和自責:媽媽,我什麼也不想做,累了,情緒控制不住了,這兩天,我嘗試了很多自殺的方式,割腕,跳河,吃藥,對不起,我好像是廢物,我太沒用,我的活著就會拖累你和其他人。我真是個徹頭徹尾的廢物,死對我來說是解放啊,你要幸福,這是我唯一的遺願,如果想找我的話,去秀山大橋吧,對不起,對不起,勿念。
    • 抑鬱症是一場「精神感冒」!醫生細數抑鬱症類型,全面預防
      娛樂圈像是抑鬱症的「重災區」,隔三差五就有關於明星名人疑患抑鬱症的報導;生活中也有許多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抑鬱傾向,不乏有微笑抑鬱症、產後抑鬱症、老年抑鬱症等,甚至因為不堪忍受疾病的痛苦折磨而了結生命的案例並不少見。 抑鬱,已經成為一種人們十分抗又揮之不去的「精神感冒」,每時每刻,被這種「精神感冒」擊垮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
    • ​12歲的她,曾割腕自殺!家長警惕,孩子有這10種情況要看醫生
      對哈韓的粉絲來說這個冬天格外冷#崔雪莉自殺#帶來的震驚還沒消化又傳出了噩耗#具荷拉自殺#這是因為——很多人壓根不知道或不相信「情緒感冒」已經纏上自己;有些孩子清楚自己的境況,但不想讓別人(包括父母)知道;還有些孩子擔心,自己的「情緒問題」被公開後,會受到歧視、傷害。
    • 崔永元談抑鬱症:是一場情緒感冒和發燒
      自己也曾經飽受抑鬱症困擾的崔永元,在網上連發數文分享抑鬱症心得,稱抑鬱是一場情緒感冒和發燒,是可以痊癒的,治癒率80%以上。&nbsp&nbsp&nbsp&nbsp「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我們都知道患了抑鬱症很痛苦,失眠、壓抑、絕望,你可能白天對著別人歡笑,夜裡獨自哭泣。但是,抑鬱症不等於自殺。
    • 身邊的心理學:蝴蝶效應引起的影星墜落
      今天,我們討論一個因蝴蝶效應引起的一個影星墜落的案例。阮玲玉是三十年代中國無聲電影時期著名的女影星,長得非常漂亮,是民國「四大美女」之一,她由一個普通的感情糾葛,因蝴蝶效應而導致自殺。她的死,導致了七位粉絲為她而自殺,更有上海三十萬人為她送葬,由此也引起了當時上海對新女性文化的思考風波。
    • 高中生留遺書自殺:被活活逼死
      ,江蘇泰州高二學生朱劍跳河自殺。在其家屬提供的一份據稱是朱劍寫的遺書中,有朱劍對父母的愧疚和愛意,寫下了對愛情的憧憬。也寫下了疑似自殺的原因:「您(指班主任焦某)的辱罵,讓我想撞死在牆上,您親手毀掉了我的白月光,毀掉了我的救贖。」
    • 大連理工一研究生上吊自殺身亡,死者遺書內容曝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研究生中自殺事件頻發,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不管這些研究生是因為什麼原因自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壓力大。也確實,首先他們年紀已經不少了,一邊是生活的壓力,一邊是學習的壓力,甚至有的研究生還有情感方面的壓力,家裡一直催著要結婚。
    • 是從眾還是情緒傳染?你為什麼會跟著別人打哈欠
      結果顯示,人們被哈欠傳染的傾向各不相同,大腦運動皮質的興奮程度與打哈欠的迫切程度密切相關,通過人為刺激增強運動皮質興奮程度,可以增強打哈欠的衝動。研究人員發布的新聞公報說,打哈欠的信號會自動觸發大腦運動皮質的原始反射,被哈欠傳染屬於一種「模仿現象」,即不由自主地模仿他人的行為或語言、機械重複特定動作或語言。
    • 什麼是「維特效應」?
      「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名稱來自歌德所著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也叫模仿自殺(Copycat Suicide)、自殺傳染(Suicide Contagion)。AVMA Answers - What does suicide contagion mean and what can be done to prevent it?
    • 高中生留遺書自殺續:對不正之風漠視是社會悲劇
      我們回顧一下整個自殺事件。死者父親稱,金川是個非常活潑的孩子11月8號晚上,新密市實驗高中305班19歲學生李金川在宿舍內死亡。次日,當地刑警在其課桌上發現了七八頁遺書,而遺書中大多都是揭露新密實驗高中不正之風的。11月11日下午,經過公安部門偵查,李金川死亡原因為自殺,法醫在檢查後得知,李金川在血液中存有甲草胺、敵敵畏等有毒物質。
    • 警惕!自殺會傳染,遠離負面情緒陷阱
      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負債、年過四十失業,創業失敗等關鍵詞,跳出了很多相關文章和雞湯,甚至有人組織了失敗者聯盟,出發點當然是好的,本意是為了讓大家抱團取暖,可是群裡每個人發布的信息,都是自己負債多少,自己怎麼困苦,這樣的信息看得多了,會讓人在得到短暫的心理慰藉後(原來自己不是最慘的那個),情緒進一步低落。
    • 抑鬱症沒有所謂的模樣,大連理工研究生留下遺書後自殺
      這是大連理工一名研究生遺書上的一句話。2020年10月13日凌晨2點,一位名為@紅燒土豆葉的網友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長達2千字的遺書,配文「再見」,隨後自殺了。(點擊圖片可放大觀看)▲圖為自殺大連理工研究生遺書
    • 情緒止損:踢貓效應的感悟
      壞情緒就像一場病毒性流感對外,它會傳染給其他人;對內,它會引發身體各種疾病,如腦膜炎、心肌炎、肺炎等。由此可見,壞情緒和病毒性流感一樣具有很強的破壞性。一個人一旦陷入壞情緒之中,就有可能使身邊的人都受到困擾,也會導致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得糟糕。情緒就像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即便如此,任何情緒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既然情緒有好壞之分,那麼情緒產生的作用也有好壞之分,可以分為積極的情緒和消極的情緒。
    • 孩子經常發脾氣,家長要知道壞情緒是會傳染的,警惕「踢貓效應」
      這不就是最簡單的「踢貓效應」鏈嗎?什麼是「踢貓效應」大家對踢貓效應是這樣描述的:「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過程,即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 接吻增強免疫力 警惕這七種病通過親吻傳染
      警惕這七種病通過親吻傳染   據外媒報導,荷蘭科學家發現接吻10秒就能傳遞8000萬細菌,吻得越深雙方的細菌會越「同步」,分享這些細菌可以增強免疫力,降低情侶間互相傳染疾病的風險   其實,從醫學的角度上講,接吻不僅沒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還會增加疾病傳染的風險。口腔中有上百億甚至是千億的細菌,其中有些無害但有些則是會「作亂」的致病菌,疾病也會通過接吻來傳播。   1.感冒   不論何種感冒,在咽喉位置皆有致病的細菌或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