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雷彥鵬
編輯 廖影
2010年,湘財證券一個叫趙軍的研究員,將茅臺比作黃金。
他說:「茅臺不僅是高檔白酒,從投資的角度來講,某些時候就是黃金,甚至超越黃金……只要茅臺酒在中國白酒業的高端地位不變,那麼茅臺酒超越黃金的投資價值就很難改變。」
那時,趙軍的分析一個接一個,還首家提出了「萬億茅臺」的論述。他說,十年後,萬億市值茅臺必將橫空出世。
這些觀點簡直史無前例,所以一經傳開,質疑聲四起。誰都知道茅臺只是一瓶酒,它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酒精,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十年以來,茅臺雖然經歷了限制「三公消費」的衝擊,但卻又絕境逢生,一步步成為「東方神水」,所謂的投資屬性早已超越黃金,7月6日,其市值突破2萬億元。
這一瓶來自東方的神秘液體,讓世人驚嘆。
不過,茅臺在站上「神壇」的同時,曾經讓其栽過大跟頭的因素,似乎又開始附身。7月15日晚間,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新媒體平臺發文表示,酒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更不是用來腐的。
7月16日,貴州茅臺(600519.SH)應聲暴跌。截至收盤,其股價跌至1614元,跌幅7.90%。在貴州茅臺帶動下,白酒板塊掀起跌停潮,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股份等均以跌停收盤。
一天之內,茅臺市值共蒸發了1739.94億元。按照飛天茅臺1499元/瓶的官方指導價算,今天蒸發的市值,相當於1.16億瓶飛天茅臺。
01
茅臺過「寒冬」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的廣告魅力極大,每年的招標會,讓大小企業如朝聖一般。孔府宴酒、秦池曾先後奪下「標王」,並被點石成金,輝煌一時。不過,這兩家酒企都死得很難看。
之後多年,從步步高、娃哈哈、熊貓手機,到蒙牛、伊利、寶潔,「標王」中再無白酒企業的身影,直到茅臺出手。
2011年11月,茅臺以4.43億元的重金,拿下了中央電視臺2012年黃金時段廣告「標王」。那時,袁仁國剛剛接任季克良擔任茅臺集團董事長,這位已經在茅臺工作了36年的新任「掌門人」意氣風發。
袁仁國
從2003年到2012年,是中國白酒行業的黃金歲月,大小酒企一片繁榮,各種業外資本紛紛跨界進入,茅臺的價格被炒到了2000元/瓶,還很難買到。瘋狂之中,沒有人會想到一個重大轉折點正在來臨。
2012年,限制「三公消費」的政令和酒鬼酒「塑化劑事件」接踵而至,白酒行業從巔峰急轉直下,高端白酒首當其衝。茅臺遭遇重創,價格線一度失守。
坊間在猜測,公務消費到底佔了茅臺多大的比例。袁仁國最終透露,三公消費(直接與間接)額度佔公司業務量約40%左右。
限制「三公消費」,也就相當於砍掉了茅臺四成的業務,這對茅臺來說,壓力實在不小。於是,袁仁國開始在渠道上放狠招了。
「頂住市場價」,成了茅臺的工作重心。在當年年底的經銷商大會上,袁仁國要求經銷商對53度飛天茅臺的零售價不能低於1519元/瓶,團購價不能低於1400元/瓶,「一定要沉著,一定要挺住,誰低價賣酒取締誰,毫不含糊」。
他還要求所有經銷商必須開微博,每天要在微博上宣傳茅臺,對於在網絡上攻擊茅臺的聲音要反擊。這成了茅臺對經銷商的考核依據。
那時,春節將至,但茅臺銷量上不去。如果價格也穩不住,將會產生一連串的負面反應。
2013年成了茅臺最艱難的一年。春節前後,茅臺已經從曾經的一瓶難求到無人問津,從2000元/瓶跌落到850元/瓶。
你能清楚地看到,炒得火熱的時候,茅臺是黃金;冷卻下來的時候,茅臺又回歸了它的本來面目——飲品。
茅臺的渠道利潤豐厚,在「黃金十年」裡,不少人到處託關係也拿不到其經銷代理權。但壓力之下,茅臺終於降低門檻,開始向社會招商了。
茅臺十年來第一次放開代理權就是在2013年,只要以999元/瓶進貨30噸飛天茅臺,給茅臺打貨款6000多萬元,次年就可以成為茅臺經銷商,享受3噸出廠價為819元/瓶的配額。
行業寒冬裡,茅臺也不香了。此舉換來的是大片的沉默,觀望者眾,行動者寡。
2014年,茅臺再一次降低門檻招攬新經銷商,其中一項便是,在空白區域市場,只要以團購價999元/瓶進貨1.5噸飛天茅臺,隨後再以819元/瓶的出廠價向公司採購3噸,便可成為茅臺的經銷商,與老經銷商享受同等待遇。這一次,只需800萬元左右的貨款就可以了。
「門檻」大幅降低,吸引了一批新經銷商,使得貴州茅臺的業績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一直都是正向的增長。而像五糧液等同行,同期的業績幾乎都是負增長。
以經銷商為主的渠道模式,在茅臺的發展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這一次行業深度調整期內,經銷商又一次與袁仁國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穩住了茅臺的局面。
02
酒瓶裡裝滿了故事
茅臺真正成為「酒王」,也是在2013年。
當然,成為「酒王」並非瞬間之力,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在此之前,五糧液已經當了近20年的白酒老大。1995年,五糧液被授予「中國酒業大王」的桂冠,正式宣告稱霸中國白酒行業。
那麼,五糧液是如何將老大的位置拱手讓給茅臺的?這說來話長,有產品策略上的原因,有渠道管理上的原因,也有企業戰略上的原因……但總的來說,外界將這些原因歸結於五糧液自己不爭氣。
比如,五糧液曾經大肆開發OEM產品,廉價的子孫品牌開始泛濫,生產管理問題頻出,導致五糧液的主品牌價值被嚴重稀釋。
現在回頭來看,五糧液最終是輸在了品牌上。茅臺這塊招牌,已經是它最核心的競爭要素。說到底,茅臺是白酒行業最會營銷、最會講故事的,而且把故事講到了極致。
你以為茅臺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酒精,其實不然,茅臺酒最主要構成因素,其實是故事。從「金獎」到「國酒」,從赤水河到微生物,從產能到工藝,還有「茅臺護肝論」,五糧液聽了都臉紅。
在茅臺的酒瓶上,對茅臺酒有長達三段介紹,其中就提到,「1915年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後,多次獲得國際金獎,蟬聯歷屆中國名酒稱號」。
對於「1915年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這一說法,在業界是充滿爭議的。汾酒說自己才是那個唯一榮獲甲等大獎章的中國白酒品牌。直到現在,還沒有定論,但是這仍然是茅臺營銷宣傳的一大利器。
在距離1915年已百年的2015年,《長江商報》報導稱,1954年,茅臺酒瓶背標上寫著「解放前曾在巴拿馬賽會評為世界名酒第二位」;1984年,其背標文字又變成「一九一五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獎章、獎狀;直到2003年的新版背標上,才現了「金獎」的說法。
茅臺當年到底獲得了什麼獎?茅臺的老廠長季克良也說不清楚:「有的說金獎,有的說是二等獎,具體的,因為我們是後來人,獎章獎狀也沒有了……」
雖然這個故事一直飽受爭議,但是,聽的人聽著聽著就信了,最重要的是,這絲毫沒有影響茅臺品牌的傳播。現在,這已經成了茅臺招牌的一部分。
茅臺還長期將自己與「國酒」綁定在一起。那些年,「國酒茅臺,為您報時」的廣告語,洗腦了多少中國人。這中間爭議也不少,茅臺自稱「國酒」,汾酒和五糧液都不服,汾酒稱自己才是「第一國宴用酒」,五糧液也曾出現在國宴上。
最終,茅臺申請註冊的「國酒茅臺」商標,並沒有被通過,已於2019年6月停止使用。
在稀缺性上,茅臺的故事更吸引人。從赤水河的水,到茅臺鎮的空氣、微生物,再到曾經的「異地試驗」,茅臺將「離開茅臺鎮生產不出茅臺酒」的故事傳遍天下。
茅臺鎮茅臺渡口
更有意思的是,季克良還向公眾表達過「適量飲用茅臺酒有益健康」的觀點,還提出了「茅臺護肝論」,稱與喝其他酒的人比較,喝茅臺酒的人幾乎沒有肝病,而喝其他酒相同量的人有肝病。
他還現身說法為茅臺做宣傳,說自己四十多年來喝了2噸多茅臺酒,身體依然健康。
這讓時任五糧液集團董事長王國春聽不下去了,炮轟道:「說喝茅臺是保健身體,不得肝癌,是沒有證據的。茅臺宣傳它的酒能保肝、護肝,這很不道德。」
在各種爭議之中,茅臺的品牌卻一點一滴地鑄造了起來,成了白酒行業最響亮的一塊招牌。自然,其心智佔有率也越來越大。
03
「神壇」上的茅臺
茅臺這塊招牌中,包含了太多的內容,有稀缺性,有投資性,有面子,又有獨特的文化屬性,但是它沒有保質期,還有「越陳越香」的故事加持,所以炒作的屬性似乎越來越強。
從2014年開始,茅臺開始推出生肖酒,現在已有甲午馬年、乙未羊年、丙申猴年、丁酉雞年、戊戌狗年、己亥豬年、庚子鼠年茅臺生肖紀念酒,與飛天茅臺裝著同樣的酒,只是瓶子包裝不一樣。不過,生肖酒的價格,已經被炒得遠高於官方指導價,而且年份越久,價格越高。
「文化茅臺」是茅臺的另一招,生肖酒就是典型的作品。
其他品牌看茅臺生肖酒賣得不錯,聞風而上。五糧液、瀘州老窖、酒鬼酒等都推出了生肖酒,不過,跟茅臺生肖酒相比,這些品牌的生肖酒只聽見發布會動靜很大,卻不見在市場上有多熱鬧。
這大概就是茅臺與其他酒的區別。被稱為「廣告教父」的大衛·奧格威曾在其品牌形象論中提出:最終決定品牌市場地位的是品牌總體上的性格,而不是產品間微不足道的差異。
茅臺品牌總體上的性格,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內涵豐富,這使它擁有廣泛的知名度和消費者基礎,並且能比較順利地從公務消費轉換到商務消費和個人消費上來,再輔以袁仁國一系列的應對策略,使得茅臺率先走出了行業的深度調整期。
至於這些消費者是不是真正消費了茅臺酒?大家心裡都清楚——當然不是。這中間有很多人是收藏投資,假以時日想賺一筆;還有大批倒賣賺差價的「黃牛」……總之,人們對茅臺的一貫認知是「買的人不喝,喝的人不買」。
無形之中,很多人都成了茅臺的「代言人」。
在季克良時代,茅臺酒遠沒有現在這麼瘋狂,因為季老爺子一直主張「要讓老百姓喝得起茅臺酒」,他自己都沒想到茅臺酒升值這麼快。
初到茅臺酒廠的時候,季克良每月的工資是42.5元,而茅臺酒的市場價是3.6元一瓶。由於家庭條件困難,他捨不得喝。即使過年回家,他也只是去茅臺鎮上買一些便宜的散酒帶回去。「誰能想到茅臺酒能升值這麼快,要是我早知道,肯定收藏一堆放家裡。」
不過,在進入袁仁國時代後,茅臺逐漸有了奢侈品的影子,開始脫離「酒」本身的價值。
2018年5月,茅臺集團閃電換帥,李保芳成為新任「一把手」,「酒喝不炒」成了茅臺新主題。但是,茅臺的炒作卻越來越厲害,市場價瘋了一樣上漲,一度到達3000元/瓶。
李保芳
關於茅臺酒價格為什麼會快速上漲,李保芳有一段論述:首先,是供需矛盾突出;其次,是收藏投資所致——茅臺酒既有金融屬性,又有投資屬性;第三,選擇銷售時機帶來的囤貨惜售;第四,固定渠道銷售,讓市面上看不到茅臺酒,造成一瓶難求的現象愈演愈烈。
茅臺酒產能稀缺,供不應求,這眾所周知,而囤貨、惜售、炒作,又加劇了稀缺性。
2020年3月,茅臺集團再次換帥。新任「掌門人」高衛東取消了股東大會上股東們購買茅臺酒的福利,換成了一個由飛天茅臺、茅臺生肖酒、茅臺王子酒、茅臺迎賓酒、貴州大曲等組成的套裝,引來股東們的抱怨:「我們的『春節』沒了。」
近年來,白酒行業總體銷量在下滑,但是在二八分化之中,市場不斷向一線名酒集中,品牌為王,結構性繁榮的特點也越來越明顯。茅臺生產、經營、銷售的確定性,始終讓其他白酒難以企及。還有提價的預期,引得炒客們「越漲越買」。
茅臺不斷擴大直銷渠道,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茅粉」,誰都在搶茅臺。可是,很多茅臺酒並沒有被真正消費,只是在渠道裡空轉,在庫房裡等著身價的飆升。
換句話說,銷售出去的茅臺酒中,沒有被開蓋消費的到底佔了多大比例,這些酒又會在什麼時候被釋放出來,會對市場造成什麼衝擊?這都是未知數。用白酒行業專家鐵犁的話說,社會庫存是茅臺的一顆「定時炸彈」。
白酒行業專家蔡學飛向《市界》表示,如果這些社會庫存在某個時間點同時爆發的話,將會導致茅臺的價格體系崩盤,從而傷及企業的形象和品牌。
季克良也曾對此表示過擔憂:「茅臺的熱銷,算不算是一種泡沫現象?如果是,泡沫到底有多大,又會在什麼時候破裂?這都是對茅臺未來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