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買商學院專注出品原創內容,內容包括金融理財知識,基金基礎知識,股票,債券,大家想了解更多,就點擊頭像關注好買商學院吧,更多精彩內容等你來看喔!
最近,Smart Beta策略又火了。先是創藍籌ETF、創成長ETF上市交易,同一天東證資管又發行了旗下首隻指數基金——東方紅中證競爭力,各基金公司爭相布局Smart Beta產品。
說起Smart Beta,可能有人不知道。但如果提到紅利指數,我想很多人都聽過。事實上,紅利指數就是典型的Smart Beta,且佔據著最大市場份額。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紅利指數基金。
一、什麼是紅利指數?
一般指數是按照市值來加權的,即股票規模越大,權重越高。而紅利指數是按照一定的策略來加權的,那就是按照股息率來決定權重,哪個股票的股息率越高,這個股票的權重就越大。
股息就是股票的現金分紅,業績比較好的公司,通常每年會從淨利潤中拿出一部分,以現金分紅的形式回饋股東。股息率是「現金分紅」和「公司市值」的比值。股息率越高,說明公司越捨得給股東分紅。
如果把股息率最高的股票編製成指數,那麼就是各類紅利指數。目前,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紅利指數主要有四隻,分別是:上證紅利指數、深證紅利指數、中證紅利指數、標普A股紅利指數。
分紅的前提是公司有較強的盈利能力、現金流穩定,並且對未來看好。試想想,如果一家公司不賺錢,又怎麼會給股東分紅呢?對A股市場而言,有持續分紅能力的公司是不多的,如果能將這些公司放在一起,長期來看,紅利指數能夠普遍戰勝一般市場指數。
二、哪只紅利指數更好?
我們從以下3個維度來比較:比較:較::有什麼特點。
我 們從以下3個維度來比較:
1. 編制方法
1)從市場代表性和成份股數量來看,中證紅利和標普紅利樣本跨市場,有100隻股票,市場代表性更強,也更有機會優選個股;
2)從選股策略看,深證紅利只考慮股息率和流動性,上證紅利和中證紅利還考慮市值,而標普紅利在考慮市值、流動性、股息率等因素外,還將公司盈利能力作為重要選股標準,對盈利穩定性和盈利成長性進行了考察;
3)從調整頻率看,標普紅利每年調整兩次,可以更大程度地確保指數成份股的優質性,而其它指數每年只調整一次;
從編制方法來看,標普紅利更優,其次是中證紅利、上證紅利、深證紅利。
2. 行業分布
四隻紅利指數中,只有標普紅利對板塊和行業權重有嚴格的上限規定:每隻股票權重不超過3%,單個行業不超過33%,平衡了行業分布和個股分布的風險。再來看其它紅利指數,中證紅利持倉股最多,行業分布最均勻,其次是上證紅利、深證紅利。
中證紅利;數據截取日期2019.07.23
考慮到指數成份股行業分布均衡度,標普紅利更優,其次是中證紅利、上證紅利、深證紅利。
3. 業績表現
我們對各紅利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做了比較。長期來看,標普紅利業績表現最好,顯著強於其它紅利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從2006年初截止到2018年底,標普紅利漲幅為700%左右;其次是深證紅利、中證紅利;上證紅利表現最差,還沒有跑贏滬深300指數
數據區間:2006.1.24—2018.12.21
如果按不同年份來看呢?可以看到,在過去的13年間,標普紅利指數有7年漲幅排名第一。因此,綜合來看,標普紅利的業績表現都是較為優秀的,其次是深證紅利、中證紅利、上證紅利。
三、選哪只紅利指數基金?
說完了各紅利指數,再來看看市場上的相關基金。目前,共有8隻紅利指數基金。1隻跟蹤上證紅利指數,2隻跟蹤深證紅利指數,3隻跟蹤中證紅利指數(2隻被動指數型、1隻增強指數型)、2隻跟蹤標普紅利指數。
綜上分析,更建議選擇跟蹤標普紅利指數(更低估)的華寶標普中國A股紅利機會。可能有人說了,這隻基金成立以來表現不咋樣啊,成立時間也較晚。為什麼還選它呢?我想說,過往業績只代表過去,不代表未來。在投資時,我們更應該選擇未來可以大概率賺錢的策略,基於策略,可以看出標普紅利更優。
另外,對於中證紅利指數,富國中證紅利表現也不錯。作為紅利指數基金裡的唯一一隻增強指數型基金,富國中證紅利成立以來具有較高的超額收益,成立以來有7次分紅。不過,中短期來看,大成中證紅利表現更優些。如果你喜歡一定主動管理、或現金分紅,可以選擇富國中證紅利;如果你更喜歡被動跟蹤、低費率可以選擇大成中證紅利。
數據區間:2011.3.17—2018.12.21
看到這,有人可能要問了,深證紅利怎麼樣?今年表現很亮眼啊!由於深證紅利選取的是深市的40隻股票,行業主要集中在大消費板塊(佔55%),而今年上半年消費漲得很好,所以該基金表現很亮眼。經過這一波上漲後,從估值看,目前也不便宜。如果看到漲的好,就買入的小夥伴,還是要謹慎了
深證紅利;數據截取日期2019.07.23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先到這。謝謝收看。
本文系好買商學院原創,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來源於「好買商學院」。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免責條款:本文內容為基於公開資料研究完成,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審慎決策、獨立承擔, 欲知更多的精彩內容,請關注好買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