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身體比起來,阿納川街龍的頭部非常小,但也長達60釐米。
西班牙古生物畫家Raul Martin繪製的川街龍和特異龍。
在電影《博物館奇妙夜》中,巨大的暴龍被喚醒,追著自己的肋骨到處跑。這個神奇的情景會出現在中國科技館新館當中嗎?在中國科技館新館三具恐龍化石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下面我們就和專家一起,分析一下這三具恐龍化石的各個「看點」。
看點1 是化石,不是複製品在科技館裡展出的恐龍化石的主體是真正的化石———生命體化成的石頭,而不是化石的複製品。中國科技館負責公共區域展示的朱幼文表示,任何恐龍骨骼展示都不可能是完全的化石,總有一些缺失的部分是樹脂做成的。不過,通常在展覽中更常見的是化石複製品,即將化石翻模以後製成的樹脂複製品裝架製成的。
對一般觀眾來說,很難分辨化石和化石複製品的區別。1994年,吉林市銀都夜總會發生火災,殃及在同一建築物內的市博物館,燒毀黑龍江在該館巡展的1具7000多萬年以前的「恐龍化石」。當時有人為此痛心疾首,其實那次燒毀的是一具恐龍化石的複製品。事實上,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中國古動物館裡展出的恐龍骨骼裝架中,也有相當大一部分是複製品。一般觀眾很容易知道哪些是複製品,用手敲一敲就知道不是石頭。至於真的化石,觀眾基本是沒有機會摸到的。
中科院地質所研究人員邢立達表示,雖然塗上顏料的複製品看起來和真的化石很像,但是它們的價值區別很大。真的化石裡面有很多信息是很難複製的,比如骨骼的內部結構。而精細度比較低,品種也比較普通的化石複製品價格也比較便宜,一件中小型恐龍也就幾萬元就可以買到,但是真品就很難衡量價值了。
看點2 巨大恐龍挖了10年在這三具恐龍化石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阿納川街龍。這具阿納川街龍長達27米,光肩胛骨就有2米長。雖說阿納川街龍的頭部和身體比起來小得不成比例,但其實也長達60釐米。
「阿納川街龍」這個名字也很奇特。原來,第一具阿納川街龍化石是在雲南祿豐縣川街鄉阿納這個地方發現的,所以就叫做「阿納川街龍」。川街龍是這個屬的屬名,阿納是種名。
阿納川街龍屬於蜥腳類恐龍。蜥腳類恐龍是史上最長的動物,最大的體長可以超過30米。已知最大的蜥腳類恐龍是阿根廷龍,即使往小了估計,全長也有35米。地震龍和超龍的全長都達到33米,另外比較大的蜥腳類恐龍還包括腕龍、梁龍、迷惑龍、峨眉龍、蜀龍等。中國盛產蜥腳類恐龍,其中最著名的是馬門溪龍,它體長超過22米。2006年在新疆奇臺縣發掘出土了一具恐龍化石,被認為是馬門溪龍,經測量其體長也可能達到35米。阿納川街龍化石的出土時間比較晚,所以不如馬門溪龍有名。
親自指揮發掘這三具恐龍化石的世界恐龍谷展館部經理王濤說,阿納川街龍的化石是1996年一個農民偶然發現的,農民把一塊骨頭獻給博物館,於是王濤去現場看,發現一個巨大的尾椎。後來這塊地方被保護起來,陸續挖了10年才把這個巨大的化石挖出土。
看點3 脖子姿態有爭議中國科技館新館的中央大廳長、寬各40米,高約26米,是中國科技館新館中最為高大、寬敞的展示空間,四周是二、三、四層的主展廳,觀眾可從不同角度觀賞恐龍化石。阿納川街龍的脖子高高揚起,幾乎垂直於地面。它高昂的頭從二層一直伸到三層,可以在三層的走廊上好好欣賞。
那麼,蜥腳類恐龍的脖子有可能豎立得這麼直,這麼高嗎?
邢立達表示,曾經有專家表示受頸肋(頸骨上類似肋骨的結構)限制,恐龍的頭不可能抬那麼高,而且如果它高揚著脖子,心臟可能不能提供那麼高的血壓保證頭部供血。世界上大部分博物館都把蜥腳類恐龍的骨骼裝架成腦袋向前伸出的姿態,一般的影視作品中也注意不讓它們的頭超過肩膀太高。不過今年英國樸次茅斯大學教授泰勒(MikeTyler)領導的小組發文指出,蜥腳類恐龍的脖子可能是向上彎曲的,就像天鵝脖子的S形曲線。泰勒和他的同事們對很多動物都進行了研究,比如貓、兔子、海龜和鱷魚。他們發現,幾乎每一種動物都會儘量保持脖子垂直,並呈現S形曲線。單獨分析恐龍骨骼也發現,它們的脖子應該是與地平線垂直的。如果這麼說,中國科技館新館恐龍骨骼的裝架方式還是有道理的。當然,阿納川街龍平常或許不會把頭抬這麼高,但它可能會在有必要時暫時保持這樣的姿態。
看點4 「中國第一龍」阿納川街龍的腳下,就是祿豐龍和中國雙脊龍的化石。祿豐龍屬於「原蜥腳類恐龍」,它們在恐龍裡算是「其貌不揚」的一支。它的後肢粗壯,看上去可以用兩隻腳走路,但是卻沒有霸王龍,或者鴨嘴龍那樣個性鮮明的頭,反而如同蜥腳類(阿納川街龍就屬於這一類)的小腦袋。它從頭到尾約6米長,站起來約有2米高,體重和馬差不多。祿豐龍頭頂上卻戴著一個「光環」:它是中國科學家描述並命名的第一個恐龍屬。1941年,楊鍾健先生命名了祿豐龍的模式種許氏祿豐龍(Lufengosaurushuenei)。
原蜥腳類恐龍是恐龍中滅絕比較早的。它們在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曾經相當繁盛,但是一般認為原蜥腳類恐龍在早侏羅世末期也就滅絕了;過去認為原蜥腳類恐龍是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很繁盛的大型的蜥腳類恐龍的祖先,但是現在的研究一般認為它們並沒有祖裔關係。原蜥腳類恐龍沒有留下任何後代就消失在侏羅紀鬱鬱蔥蔥的森林裡了。
看點5 虛幻「三龍會」比起祿豐龍,中國雙脊龍長得就神氣多了。這種恐龍最早在昆明市附近的晉寧盆地發現。中國雙脊龍體長大約有5.6米,頭上有頂部聳起的兩個高脊。雙脊龍曾出現在1993年上映的著名電影《侏羅紀公園》中,在電影中被描寫成一種小型恐龍,頸部擁有可收縮的皺褶,而且能射出致盲毒液,使獵物失明且癱瘓。實際上,沒有證據可以顯示雙脊龍有這種行為,而且電影中的雙脊龍比實際存在的雙脊龍小得多。雙脊龍是食肉恐龍,也有專家認為它是一種食腐動物,因在其上頷介於前頷骨和頷骨之間接合處有深深的溝槽,所以前頷骨或許具有禿鷲那樣的鉤狀喙,用來撕扯食物。
一位現場講解員說,布展場景是「中國雙脊龍和祿豐龍打架,阿納川街龍抬起頭看著」。中國雙脊龍和祿豐龍打架誰會贏呢?邢立達說:「肯定雙脊龍贏,它是肉食恐龍嘛。」那麼在歷史上,這個「三龍會」的情景真的出現過嗎?邢立達說,不會。阿納川街龍是出現比較晚的中侏羅世的大型蜥腳類恐龍,雖然中國雙脊龍和祿豐龍多半會碰面,但它們都滅絕後阿納川街龍才會出現。「三龍相會」的場景,我們只能「虛構」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