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生態興則文明興。自2017年市委市政府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以來,全市上下鎖定「一城山水半城林」的目標不放鬆,在創森路上一路加速奔跑,在實踐中把握創森要求,在實際中總結創森做法,在實幹中實現創森超越,繪就了美麗中國的鶴崗畫卷。
東北網8月14日訊 經過3年努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四大體系46項指標已經全部完成,其中「城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5%以上」「城市公園綠地10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5%以上」這兩項創森重要指標均超過了國家驗收標準。今年是鶴崗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驗收年,從3月份起,鶴崗市陸續舉辦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新聞發布會、春季創森拉練現場會等,重點推進生態體系、森林產業體系、森林文化體系、支撐保障體系建設,以「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和「兩河十四溝」清水秀岸兩大工程為引領,進一步加快城市公園綠地、林蔭道路、村屯綠化、綠色煤礦建設工作,以實現生態與發展共贏、城市與鄉村共進、富裕與文明共享。
為全面展示鶴崗市創森成果,本報派出多路記者,深入創森一線,採寫動人故事,記錄全市人民為宜居家園奮鬥的軌跡。從今日起,本報「共創國家森林城、建設美麗新鶴崗」專欄陸續刊發系列報導「記者走基層之創森見聞」,以饗讀者。
東山沿河小區和北群樓小區的百姓每到傍晚都會走出家門,在綠化美化一新的家門口休閒、健身;而傍晚的新一體育公園則更成了全市百姓休閒的新場地。日前,記者在新一體育公園制高點俯瞰,偌大的公園內,除了硬化的地面和湖面,其餘全部是綠樹、鮮花,目光所及之處,滿目蔥蘢。三五成群的人們無論是在廣場上健身,還是在彩色環形跑道上散步,無不融入到綠色的懷抱,處處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而這一切都是東山區創建森林城市三年所帶來的可喜成果。
2018年以來,東山區按照全市創森工作的統一安排部署,對照四大體系、46項考核指標,承擔15項創森工作任務,傾力綠化美化家園,在更高層次上推進了全區生態文明建設,增進人民福祉。
要說東山區在創森中最大的亮點,當屬新一體育公園的成功建設。新一體育公園位於東山區沿河南社區九委。在2018年之前,這裡住有數百戶居民。隨著棚改工程的持續推進,居民都進行了異地安置,使這裡成了遍地瓦礫的騰空區。為了充分利用好這片騰空區,東山區結合創森工作,決定在此建設一個佔地面積達45萬平方米,集綠化、美化、健身、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公益性的新一體育公園,全力提升生態宜居環境,滿足轄區百姓多年來對公共體育服務的需求。
為了把騰空區變成綠洲,東山區在建設公園配套設施時,把綠色融入其中,進行高標準綠化。累計往場外清運建築垃圾近10萬立方米,回運黑土23萬餘立方米,平整土地近40萬平方米,共計種植喬木27464株、灌木30萬餘株、各類花卉131萬餘株。在45萬平方米的佔地中,綠地面積就達34.7萬平方米,且把植物覆地設計成「兩帶九分區」結構。其中九個主題園區分別是百花園、春花園、槭樹園、觀果園、水生植物園、鄉土園、玫瑰園、丁香園及荷蘭菊園,兩帶指的是由兩條步行植物景觀帶串聯全園。
日前,記者在這裡看到的是造型別致的植物景觀。據陪同採訪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整個體育公園在植物種植中,採取的是喬灌木合理搭配,注重四季景觀,努力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植物景觀效果。
夏季的傍晚,微風習習。三五成群的市民或在彩色瀝青環路上健步行走,或在中心廣場上唱歌跳舞。只見在公園的中心廣場上,幾位老人正在散步。在附近居住的75歲馮兆芬老人告訴記者,這個公園離她家很近,即便像她這樣腿腳不好的10分鐘也能走到。每天無論是白天還是傍晚,只要有時間,她就和鄰居老姐妹來到這裡聊聊天、看看風景,讓她們感到很充實、很幸福。
在位於體育公園最東側的健身廣場上,家住沿河南社區的宋仁喜正在陪小孫子玩電動車。宋仁喜告訴記者,三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碎磚亂瓦呢,沒想到轉眼就變成了綠色公園。每天在這裡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不就是老年人想要的生活嗎?
是的,新一體育公園的建設不但給周邊群眾提供了一個茶餘飯後遛彎兒場所,還為全市人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閒健身之地。家在向陽、工農等其他區居住的百姓一到周末也都湧向這裡,盡享東山區在創森中為市民增添的綠色「福利」。
新一體育公園建設是東山區創森工作的亮點,但絕不是全部。在創森工作中,東山區的指導原則是「宜花則花、宜草則草」。為擴大綠面,增加綠量,這個區在建設新一體育公園的同時,還打造了「兩個口袋」和兩個小區。「兩個口袋」:一是在南翼橋建設一處佔地7200平方米的東山「口袋花園」,種植喬灌木171株、花草6000餘平方米;二是在新一體育公園北側建設一處佔地11893平方米的礦工「口袋廣場」,種植喬木301株、花卉及草坪5000餘平方米。「兩個小區」:一是位於東山北群樓小區,種植喬灌木200株、雲杉籬386米、宿根花卉2475平方米(約40000叢),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二是位於東山沿河小區,種植喬灌木2655株、荷蘭菊2萬平方米,綠化面積達4.6萬平方米。
與此同時,東山區還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思路,與轄區企業單位探索建立共同開發、共同管理的綠化新模式,不斷提高創建森林城市的社會參與度。其中輔助並指導東山區生物科技產業園區等轄區企業開展森林企業創建工作,栽植喬灌木1萬餘株、播撒草籽20餘萬平方米,綠化面積達29萬平方米。新一人民醫院種植喬木1630株,綠化面積3000餘平方米。通過園藝美化,提升了「企業顏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山區在開展「東北地區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方面,與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銜接,持續推進露天礦、沉陷區治理及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共栽植喬灌木33萬餘株、各類花卉210萬株,超額完成34.69公頃。為解決礦山揚塵汙染問題,東山區以區屬豐源煤礦為重點打造對象,利用礦區周邊30公頃騰空土地,因地制宜建設「花園式」礦山,在區屬9個煤礦種植喬灌木4.16萬株,綠化面積10.85萬平方米,礦區綠化覆蓋率達到可綠化面積的100%,基本實現了礦區環境天藍、地綠、水淨。
通過三年建設,東山區實現了城鄉生態面貌明顯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居民生態文明意識明顯提升。眼下,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0%,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了14.2平方米,國家森林城市46項考核指標全部達標!
綠色是城市的膚色,森林是人類的搖籃。東山區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了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經濟投資環境,為家鄉創建森林城市、為百姓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增添了綠色,更讓林木蔥鬱的東山區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圖為綠樹成蔭的新一體育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