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長大不成人)
【1918年8月13日】鄭律成小傳:為中國和朝鮮兩國譜寫軍歌,為音樂而生的愛國者
1918年8月13日,鄭律成出生於今韓國光州廣域市。父親極度反對日本的奴化教育,把鄭律成送進了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崇一學校」,開始接觸到西洋音樂。
早在8年前,《日韓合併條約》籤訂,朝鮮已經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許多朝鮮愛國志士輾轉跨過鴨綠江,進入中國,暗中組織抗日活動,試圖光復祖國。
鄭律成的三個哥哥,都在抗日活動中犧牲。
1933年(15歲),鄭律成來到中國。他進入南京「朝鮮革命幹部學校」學習,以學習鋼琴、小提琴、聲樂作掩護,參加了朝鮮革命組織「義烈團」、「朝鮮民族解放同盟」等。
(19歲時的鄭律成)
1936年(18歲),鄭律成加入抗日救亡組織「五月文藝社」,譜寫了自己的處女作《五月之歌》。
1937年,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南京淪陷。鄭律成和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一同奔赴已成抗日大本營的革命聖地延安,進入陝北公學,後轉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每逢星期天,他走進大街小巷,在田間地頭,為群眾彈奏革命歌曲。
在延安,鄭律成認識了抗日軍政大學女學生丁雪松,兩人相戀。
(鄭律成與丁雪松)
1938年,鄭律成作曲《延安頌》。這首帶有朝鮮音調的抒情頌歌,開創了我國近現代音樂史「頌歌」題材的先河。
《延安頌》非常受歡迎。在延安,哪裡有人群,哪裡就有《延安頌》的歌聲,當時甚至有人在彌留之際叮囑家人:走的時候不要放哀樂,要放《延安頌》。
(《延安頌》簡譜)
1939年(21歲),鄭律成成為魯迅藝術學院的助理教員,當時的系主任是洗星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受洗星海《黃河大合唱》的鼓舞,鄭律成著手創造《八路軍大合唱》。其中的《八路軍進行曲》經過填詞後,深得戰士們的青睞,迅速唱遍全軍。當時,不僅在各抗日根據地唱得響亮,連國民黨的部隊也愛唱。
後來,這首曲子1965年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歌。
(《八路軍》裡八路軍大合唱)
因為鄭律成是朝鮮人,他與丁雪松的戀情受到多方阻攔。1941年(23歲),兩人克服各方困難,舉辦婚禮,結了婚。後來,丁雪松成為我國第一位駐外女外交家。
1942年8月(24歲),鄭律成被派往太行山工作,兩人開始了兩地分居的生活。
1943年4月,丁雪松生下女兒,由於沒有母乳,就賣掉鄭律成心愛的小提琴,換來一隻剛產下羊羔的母羊。女兒就取名「小提」。
(鄭律成一家人)
1945年(27歲),抗日戰爭勝利後,鄭律成一家人回到朝鮮。他先後任朝鮮人民軍俱樂部部長、朝鮮人民軍協奏團團長、平壤音樂大學作曲部部長。他譜寫了《朝鮮人民軍進行曲》、《朝鮮解放進行曲》、《圖們江》、《東海漁夫》等。
其中,《朝鮮人民軍進行曲》定為朝鮮的軍歌。
1950年(32歲),韓戰爆發,周恩來親自寫信給金日成,將鄭律成調回中國,後加入中國國籍。他譜寫的《朝鮮人民軍進行曲》,則逐漸淡化。60年代朝鮮更換了新的軍歌。
1956年後,鄭律成調到中央樂團(現中國交響樂團)創作室作曲。他深入工廠、農村、邊防,足跡踏遍了中國大地,不斷處尋找新的創作素材,譜寫了大量的音樂作品。
(鄭律成在鄉間採風)
1966年(48歲),文化大革命爆發,鄭律成停止創作,堅持不為「反右」譜曲。
1976年12月7日,在北京去世,享年58歲,安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他一生譜寫了360餘首形式不同、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
(老年鄭律成)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446篇作品,營員「長大不成人」的第13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