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要好的同學知道我喜歡喝威士忌,前段時間向我推薦了一本書名相當有吸引力的書——村上春樹的《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我在網上查了一下,沒有英文版。再查省立中山圖書館,有中文版。立刻借了來看。這是一本遊記。他寫這本書的起因是受委託寫威士忌方面的文章。村上先生是一位狂熱的威士忌愛好者,尤其喜歡獨特的、口味非常重的泥煤味威士忌。於是,帶著一種目的的朝聖之旅似乎就順理成章了。雖然我們居住在語言的世界裡,但我們的語言在某些稍縱即逝的、無法言說的享受和幸福瞬間會變成威士忌。
「作家與酒」這個話題我一直很感興趣,一直想去做一個粗略的探究。其實,所有的社會群體都有喜歡喝酒、喜歡喝威士忌的人。只不過作家這個群體,是我最感興趣的群體,可能是因為他們過人的才華、他們令人難忘的作品、他們令人驚訝而又有趣的行為、以及他們關於酒的名言,等等。這些年,讀一些書的時候,總是看到一些作家本人及其寫作都提到酒(當然是烈酒)。例如,美國作家詹姆斯·柏德溫(James Baldwin)說,我不認識不喝酒的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說,任何東西多了都不好,但好的威士忌怎麼都是不夠的。當然,還有董橋先生在他的文章《史特羅夫太太》中引用英國大文豪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說的一句名言:法國波爾多紅葡萄酒(Claret)是孩子喝的酒,葡萄牙波特葡萄酒(Port)是男人喝的酒,而立志做英雄的人喝的倒是白蘭地(白蘭地相當於威士忌)了。
威士忌(蘇格蘭和加拿大生產的威士忌拼法為whisky,美國和愛爾蘭生產的威士忌拼法稍有不同,拼為whiskey)這個名稱源自蓋爾語uisge beatha,它是拉丁短語aqua vitae的改寫,意指「生命之水」。這個稱謂足以說明了人們對這種物質的崇敬和渴望。因為,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威士忌具有神奇的藥用功效,足以治療腹絞痛、天花和許多其他常見疾病。也有人認為它是一個有效的內置供暖系統,有助於人們度過蘇格蘭漫長寒冷的冬夜(www.historic-uk.com)。
然而,這個傑出的群體——作家為什麼喜歡喝酒?酒能幫助他們思考和寫作嗎?作家和酒之間有必然的聯繫嗎?
在電影《星際穿越》中,旁白不斷重複詩歌「不要溫順地走進那個良夜」。這首詩的作者迪倫·託馬斯(Dylan Thomas)(插一句關聯的話,201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民謠詩人鮑勃·迪倫,在讀大學的時候因為喜歡迪倫·託馬斯的詩歌而把姓氏改為迪倫,從而一直沿用這個藝名),他的死因一直被認為跟他的酗酒有很大關係。但是有研究表明,他最終可能並不是死於醉酒。儘管如此,託馬斯入院之前的幾天裡一直酗酒,而事實上,在他生命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如此。
迪倫·託馬斯美國詩人E. A. 羅賓遜(E.A. Robinson),曾獲得三次普立茲獎,四次諾貝爾獎提名。他有一首詩歌叫Richard Cory,曾經由著名樂隊「西蒙和加芬克爾」(Simon & Garfunkel)翻唱。羅賓遜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很喜歡一個女人愛瑪·謝潑德(Emma Shepherd),但愛瑪在1890年跟羅賓遜的二哥赫爾曼·羅賓遜(Herman Robinson)結婚了,因為他哥哥又帥又有魅力。這給他帶來很大的打擊。後來他二哥生意失敗,不得不去工作,同時也酗酒,最後與妻子和孩子疏遠了,在1909年死於肺結核。愛瑪認為這首詩指的是上帝和他的丈夫。羅賓遜在早期時,他寫的詩常常被雜誌拒絕。曾經有幾年,他主要靠朋友的饋贈和借錢過日子,他陷入了抑鬱,喝了太多對他無益的威士忌。在他生命的幾個時期,酒精,最好是裝在杯子裡的純威士忌,對他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查德·史密斯(Chard Smith)的傳記《光落下的地方:E.A. 羅賓遜的畫像》中,關於這位詩人飲酒的軼事表明,在同時代的作家當中,只有詩人哈特·克萊恩(Hart Crane)的酒量比他大。這似乎也說明了酗酒是導致哈特·克萊恩精神崩潰乃至最後三十二歲自殺的一個原因,而羅賓遜卻可以控制住。生活在繼續,而他有一個高於一切的使命——寫詩。「In pouring a drink or putting words together into a line of poetry, one has the illusion of freedom—one is on his own.」(「在倒上一杯酒或把文字拼成一行詩的時候,一個人就有了自由的幻覺——他就是他自己。」)
著名的酒鬼海明威喜歡喝很多酒,雖然大多數人可能會把他和代基裡酒(一種雞尾酒,由朗姆酒、酸橙汁和糖調製而成)或苦艾酒聯繫在一起,但他也是一個非常愛喝威士忌的人。據說他在現實生活中選擇的飲料是蘇格蘭威士忌和蘇打水,這種飲料在他的作品中出現的頻率比任何其他飲料都高——特別是在《吉力馬札羅的雪》一書中。在自傳《流動的盛宴》中,他在幾輪對F. S. 菲茨傑拉德和格特魯德·斯坦(Gertrude Stein,美國詩人)的冷嘲熱諷之間,喝了不少威士忌。
海明威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也是一位無法戒掉琥珀色烈酒的偵探小說家。他在1955年寫的一封信中,回憶了自己從喝葡萄酒開始,到最後變成了一天喝兩瓶威士忌的生活。他一邊喝酒,一邊構思他小說的新情節和錯綜複雜的細節。不可否認的是,無論你是在寫還是在讀一篇優秀的偵探小說,好的蘇格蘭威士忌都能與一本優秀的偵探小說相得益彰。天才哲學家維根斯坦也喜歡讀偵探小說,不過,他是否喜歡喝酒就不得而知了。
我特別喜歡的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活到了八十七歲高齡,他的一生都是在寫作和喝酒。他活到這樣的高齡,說明喝酒對他沒有造成很大的傷害。威士忌瀰漫在他的許多作品中,最為有名的是《我們在哈瓦那的人》,威士忌在裡面描述的飲酒遊戲中佔據了中心位置。他的朋友、英國作家伊夫林·沃(Evelyn Waugh)有一篇寫於1961年的日記,記錄了他和格林一起參加英國廣播公司組織的一次活動。他們看了參加活動的嘉賓名單,其中有格林很不喜歡的英國作家、編輯阿蘭·普萊斯瓊斯(Alan Pryce-Jones)。格林說:「我不去了。我不會跟那個瓊斯一起去。」但沃覺得瓊斯應該不會來,把格林說服了,上了去機場的大巴。到了機場,發現瓊斯已在機場,他駕車到那裡。為時已晚,格林無法避開。他拿出隨身帶的一瓶威士忌,大口喝著讓自己舒服一點。在小型酒會和晚宴上,從頭到尾他都大口喝威士忌。十一點晚宴結束。格林還想出去尋開心。而沃很早就睡了。第二天早上他們還要早起去另一個香檳小鎮。瓊斯已經在大堂,氣色好又優雅,看起來像十八歲。格林從電梯裡蹣跚地走出來,眼睛帶著血絲,亮色蒼白,雙手顫抖。「我一直坐到凌晨四點,喝威士忌,」他說。沃問:「跟誰?」格林說:「阿蘭·普萊斯瓊斯。」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也知道,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為國家戰鬥時,威士忌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不僅是政治家,在二戰期間,以鋼鐵般的意志帶領英國人民英勇抵抗希特勒,他還是作家,195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據說,他患有抑鬱症,但他享年八十九歲。他身體為什麼這麼好?英國歷史學家保羅·詹森(Paul Johnson)在其著作《英雄》中說,他很少有規律的運動,吃他想吃的東西。很多人認為他喝太多的酒了,尤其是威士忌和白蘭地。他是慢慢地喝白蘭地,喝摻了水的威士忌。他很少大口大口地喝酒。1949年,在「克裡斯蒂娜」遊艇上,他吹噓自己喝過的酒,說:「如果把我這一生喝過的威士忌和白蘭地全部加起來,一定會填滿這個特等艙並溢出來。」他死後,進行了屍檢,檢查了身體各個器官,發現他的肝臟處於完美狀態,就像一個五歲小孩的。
英國記者、作家奧利維亞·萊恩(Olivia Laing)在2014年出版了一本遊記《回聲泉之旅:論作家與飲酒》。在書中,她穿越美國,考察了六位傑出男性的工作和生活中創造力和飲酒之間的聯繫:F.S.菲茨傑拉德、海明威、田納西·威廉斯、雷蒙德·卡佛、約翰·貝裡曼、約翰·契弗。這本書不僅是遊記,還是一系列重要的傳記。她來到了這些作家生活、寫作和飲酒的地方。這是一段跨越數千英裡的旅程,但她最關心的還是從寫作臺到最近的酒瓶的距離。對一些人來說,以道德和身體的墮落為代價來獲得名聲和地位似乎仍然是公平的交易。可以理解的是,許多酒鬼作家會繼續這樣做。但萊恩也關注了那些人在晚年最終找到了走出錯誤選擇的道路,同時繼續出色地寫作。
為什麼作家要喝酒?為什麼有人要喝酒?因為基因、無聊、孤獨、習慣、享樂、缺乏自信?緩解壓力或一種達到狂喜的捷徑?埋葬過去、抹去現在或逃避未來?如果萊恩這本有趣的書沒有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那是因為根本就沒有,也有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而在我看來,作家喜歡喝威士忌,可能因為他們思想和心理衝突的強度,他們把經驗或想像化為文字所經歷的那些艱難和痛苦,需要威士忌的烈度和後勁來平衡。對文學傳記作家來說,飲酒作樂是天賜良機——他們有機會在認真的精神分析探究的幌子下講述聳人聽聞的軼事。但對我們其他人來說,作品才是最重要的。儘管喝酒,但大多數作家都寫出了作品,而不是因為喝酒才能寫。「像魚那樣喝,像天使那樣寫,」會成為令人愉快的墓志銘。「像魚那樣喝,像魚那樣寫」更有可能。最後,是萊恩這本書所傳達的美好而深遠的信息:有可能把這一切整合成一個無縫的整體,既著作等身,又擁有生活。
參考書目和網站:
一、《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二、A. F. Cassis ed. Graham Greene: Man of Paradox, Loyola University Press, 1994
三、Olivia Laing, The Trip to Echo Spring: On Writers and Drinking, Picador, 2014
四、Paul Johnson, Heroes, Harper Perennial, 2008
五、William H Pritchard, Lives of the Modern Poets,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97
六、https://www.theguardian.com/
七、https://www.historic-uk.com
八、https://thewhiskypedia.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