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野菜情結(常家碩)
作者:常家碩
河南學習平臺
「碩碩,乖,快看,奶奶給你做什麼好吃的了?」
周五下午放學,搭乘四個小時的車程來到了魂牽夢縈的村莊。有人說,因為一個人會愛上一座城市,而我,因為童年的這片樂土,還有我摯愛的奶奶,這片熱土令我刻骨銘心。
由於父母工作忙,我從出生到小學四年級都是跟奶奶在農村生活。多彩的生活令我陶醉,自由的空氣令我神往。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我被轉到了市裡的寄宿制學校讀書,從此,我就不能經常回到我的樂園。這不,兩個月才回老家一次,前腳剛踏進老家的院子,我迫不及待地喊了一聲「奶奶」,奶奶就喊我看好吃的。
「哇!真香!這是蒸的啥菜?奶奶。」看著冒著熱氣的、混著小麥麵香和野菜清香的蒸菜,我忍不住問。奶奶一邊用筷子從鍋裡把蒸菜挑出來放到小盆兒裡,挑散開,一邊得意地說:「這叫車輪菜,有利尿、鎮咳、止瀉等作用。特別是現在立冬後,葉子變得厚實,葉肉更脆,蒸出來口感更好。一會兒晾涼了,澆上蒜汁、香油,你再嘗嘗。」聽著奶奶的話,我垂涎三尺!
奶奶對野菜是有情結的。
奶奶說,在她小時候,一年最多吃兩三次肉,甚至連一頓正兒八經的飯都很少吃得到。因為需要的人力太多,而奶奶那時候還小,沒有辦法幫忙,她的哥哥也因為力氣單薄幫不上大忙,奶奶就和她的哥哥每天在田地裡挖野菜、找草根,每天卻往往只能挖到小半籃子的野菜。奶奶說,那時候不像現在有那麼多的調味料,把野菜直接放鍋裡煮熟,撒點鹽,盛出來,把菜放到嘴中,嚼起來澀澀的,沒有一絲香味。可就是這樣,當時人們就已經很滿足了,因為是救命的菜。
從我記事開始,奶奶的餐桌上一年四季總少不了野菜的影子。春節過後,就拉開了序幕——
陽春三月,春回大地,楊桃穗就長出來了,奶奶說:「不能等長老就得捋,並且得連帶葉子一起捋。蒸的時候先在開水裡焯一下,這樣蒸出來才不會有苦澀的感覺。」看,奶奶捋得多有勁兒!
過了個把月,楊桃穗的野香味兒還在嘴邊縈繞,榆錢兒就開始露頭了,在春風吹拂,暖陽沐浴下,四五天時間,榆錢兒就可以吃了。先從樹上捋下來放到簸箕裡顛簸一下,再放到盆裡撿出來小木棒,然後放水裡洗乾淨。奶奶最拿手的是蒸榆錢饅頭。
記得饅頭快蒸好的時候,我就跟奶奶一起圍著灶臺,像等待一件神聖的事情發生。只聽奶奶一聲「出鍋嘍!」掀開鍋蓋,只見一個個饅頭咧嘴兒笑,我和奶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約而同地大笑。等熱氣散去,我們一陣狼吞虎咽……
春天總覺得過得特別快,不覺到了四月,又到了槐花盛開的時候,這時候也是奶奶最興奮的時刻,因為槐花的用途太多了:可以現蒸吃,也可以槐花炒雞蛋,最重要的是可以儲藏——新鮮的槐花在鍋裡蒸熟,然後把水撇幹,在陽光下暴曬,幹了之後用塑膠袋子裝起來,這樣可以吃一年,每次包包子都可以加入少許,特別有味道!新鮮的槐花還可以不經任何工序就放入冰箱冷凍,也可以吃一年的。每次想吃時就抓出少許,拌上雞蛋,炒出來簡直是山珍海味!
眨眼間到了五月,「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小麥將要成熟的時候,這時候奶奶的佳餚是——灰灰菜。
伴著麥香,奶奶這時就在田間地頭專找一些嫩的灰灰菜,把尖掐下來,掐一小撮就可以。拿到家洗乾淨,剁碎,攤在擀好的麵皮上,然後拿一個生雞蛋磕在上邊,用筷子抿一下,上邊再覆蓋一個麵皮,再把周圍捏好,這樣就成了一個菜盒子。放在一個抹一層油的鐵鍋裡,木柴燒火,來回翻三遍,皮焦裡嫩,就熟了。咬上一口,哇!那種感覺,說不出來的妙!奶奶說,灰灰菜還有清熱、利溼、降壓、止痛、殺蟲、止瀉的功效。管它呢,我只管狼吞虎咽!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奶奶說,秋天的蒲公英也是沉澱了大半年,功效最充足的時候——清熱解毒。所以,奶奶平時吃過飯就提著一個方便袋,拿著一把小鏟子,騎著小三輪車,哼著小曲兒就去田間地頭、房前屋後挖蒲公英,有時候最遠還騎到十裡之外。挖回來之後,洗淨,晾乾,然後用薄膜袋子裝起來,平時當茶泡水喝。據奶奶說,有一次她牙疼得特別厲害,吃藥都不行,還是把蒲公英放鍋裡煮了十分鐘,然後喝了,如此這樣喝了三天,牙疼好了。所以,街坊鄰居誰要是上火了,她總是趕緊給人家送去一小袋兒晾乾的蒲公英,還滔滔不絕地講她與蒲公英的情緣……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奶奶對野菜還是那麼鍾情。那天,臨上車時,我故意撇著嘴說:「奶奶,咱能不能別吃野菜了。」奶奶正要騎著她的三輪車出去挖野菜,邊蹬三輪車邊笑著喊:「孫子,憶苦思甜,飲水思源,才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哇!這是奶奶從「新聞聯播」中學到的句子!為奶奶點讚!
【作者:河南省商丘工學院附屬興華學校七年級(29)班學生 常家碩;指導教師:吳銀霞】
作者單位:商丘工學院附屬興華學校
責任編輯: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