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真的「十男九Gay」 ?酷兒的形體焦慮從何而來?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撰文 | 張 帆(紐約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責編 | 崔 樂

從小到大我一直是一個身材偏 「豆芽菜」 的孩子,為此奶奶經常抱怨我為什麼很難吃胖,似乎小胖墩才是她眼裡可愛的存在。從中學時代步入青春期,直到進入大學之前,身材從來不是一件困擾我的事情。上大學後,我開始漸漸聽到同學們討論 「減肥」 這件事,有人每天去操場跑圈運動,也有人在宿舍默默節食。之後幾年,「肥」 越來成為了一件經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事情。「朋友圈」 變成了 「胖友圈」:每次發完露臉照後,首先獲得的一票評論是 「胖了」。享受完美食後大家不會再回味味蕾的愉悅感,而是面面相覷來一句 「太罪惡了」。我也經歷過出門前牛仔褲拉不上拉鎖、心態崩潰的時刻。

當我完成自我認同加入基佬隊伍之後,我意識到 「形體」 在我們生活中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基友們不是在健身房 「舉鐵」,就是在 「舉鐵」 的路上;很多人常年午餐只吃水煮雞肉和西藍花。打開交友軟體,各式精壯男在歡迎頁面就已映入眼帘。至於個人簡介頁面,除了要填寫身高、體重,還有專門的體型選項。在 Blued 上,體型會有苗條、中等、運動、肌肉、粗壯、高大等多個選項——似乎我們的身體成為了某種在貨架上可以被交易的商品。

圖片來源:網絡

身體形象指的是一個人對於自己身體的感知、感覺以及看法 (Grimm & Schwartz, 2017) 。有研究發現男同性戀會比男異性戀對於形體產生更頻繁和嚴重的不滿 (Walloch, Cerezo & Heide, 2012) 。很多關於男同性戀的研究顯示,相比於異性戀男性,同性戀男性中更容易出現節食和限制飲食的行為;同時他們也存在更高的身體羞恥感,更加傾向於追求低脂肪苗條型的身材。Feldman 和Meyer 在2007 年的研究估計 ( 轉引自 Walloch 等,2012) ,符合進食障礙診斷標準的人群中大概10%-15% 為男性,其中20%的男性自我認同為男同性戀 ( Walloch 等,2012) 。相比於異性戀男性,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出現對身心健康有害的進食態度和行為的風險要高出四到五倍。此外,研究顯示,對於形體的不滿會導致個體與其社交圈的隔離、對於生活的快樂感降低、感覺自己性吸引力不足,繼而產生抑鬱和焦慮的症狀 (Grimm & Schwartz, 2017) 。那麼,我們對於形體的焦慮感是從何而來的呢?

01

少數壓力模型與自我物化理論

Ilan Meyer 博士在他的少數壓力模型 (Minority Stress Model) 中指出,男同性戀和其他少數社群一樣,更容易受制於由同性戀汙名化造成的持續性壓力 (轉引自 Walloch等,2012) 。這種壓力源自於在主流異性戀社會環境下,同性戀身份的汙名化以及對於同性戀的暴力。Walloch 和他的同事認為身體在這種壓力下成為了渴望融入主流異性戀文化的載體。因此,很多人在這樣內化的想法驅動之下,希望通過展現更加健壯陽剛的男性形象來克服作為性少數群體而承擔的社會壓力,這導致了更加極端地強化 「男性形象」 的行為。

前段時間我和朋友們去森林公園徒步,在爬到山頂大家都氣喘籲籲坐下來休息的時候,旁邊一個十歲左右的白人小男孩卻一直在督促父母繼續往上爬,往更高的地方爬, 「因為我想做一個真正的男人」,他說。什麼是一個真正的男人呢?《紐約時報》在 2018 年曾經發表文章反思 「美式男子氣概」。文章指出,在美國社會,女性運動蓬勃發展的五十年來,女性已經在職業、教育和家庭等很多領域都突破了性別的限制;然而男性卻還是被困在一個以力量衡量、具有支配性、以及不可以表現出軟弱的性別模塊裡 (Black, 2018)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難理解小男孩為什麼會想通過爬上更高的山峰來證明自己是一個 「真漢子」。

關於 「自我物化」 的研究最早是在女性中展開的 (Walloch等, 2012) 。她們認為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內化社會對於女性外表的期待,進行改變對於自己外表的態度和行為,以滿足社會期待。她們同樣認為,男性也會經歷類似的自我物化的社會過程:在社會壓力下去滿足整個社會對於男性性別的期待,就像上文提到的要做 「真正的男人」 的小男孩一樣。

物化理論幫助我們解釋了自我物化,以及內化社會標準後產生的身體焦慮之間的聯繫 (Walloch等, 2012) 。

例如,我們在國內外媒體上重複看到的各式秀色可餐的男同性戀形象會影響我們對於美的標準,因此個體可能會採取行動來縮小自己和此類標準之間的差距 (例如通過節食或者過度運動等方式) 。如果這樣的行為無法有效保持,個體對自我的評價就會降低,抑鬱和焦慮的指數會逐步上升 (Grimm & Schwartz, 2017) 。一方面,在自我探索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過程中,為了讓自己更有歸屬感,社群內部的審美標準會直接影響我們自己的審美取向。另一方面,異性戀價值觀中 「身體作為性載體」這一觀念在性態度相對開放的男同性戀社群內被進一步放大。一項2006年的研究顯示,參與調查的男同性戀普遍認為健碩的體型會更容易吸引其他的男同性戀 (Walloch等, 2012) 。自我物化壓力會導致個體更加關注形體,希望自己有更完美的形體,因此對於自己身體的不安全感增加。

健身房裡 「十男九Gay」 是社會對於男同性戀社群的刻板印象,也是個體自我物化的結果。

02

自我評價與進食障礙

隨著自己的小肚子成為身邊基佬和直女們調侃的內容,也許你會慢慢覺得:我找不到男票是因為我身材不好。你不願意去參加一些基友的泳池派對,因為對於身材沒有安全感,夏天還沒到,內心已經開始漸漸緊張起來。

我第一年的社工實習是關於LGBTQ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queer,即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 青少年的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我曾經接觸過很多青少年:他們不僅因自己的性少數身份困擾,也為自己的身材感到煩惱,我也遭遇過因此嘗試自殺和自殘的極端個案——對於自我形體的負面自我評價和抑鬱程度有緊密聯繫 (Walloch 等, 2012) 。而且研究顯示,當對於自我的消極評價和飲食、鍛鍊、身體形態產生關聯的時候,很容易誘發進食問題 (Walloch等, 2012) 。

進食障礙也許還不是一個像抑鬱、焦慮、創傷後應激反應 (PTSD) 等經常被談到的心理問題。在最新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5) 的診斷標準中,「進食障礙」 是一個診斷群用來描述非正常的飲食行為以及對於行為的顧慮。其中,神經性厭食 (anorexia nervosa) 、神經性貪食 (bulimia nervosa) 和暴食障礙 (binge-eating disorder) 是最為常見的三個診斷 (Morrison,2014) 。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2014) 在 DSM-5 中的描述: 神經性厭食指的是通過限制能量攝取而導致顯著的低體重; 即使體重處於顯著的低水平,仍然會強烈地擔憂體重的增加。 神經性厭食會有持續的控制體重增加的行為,個體的自我評價會受到體重或者體型的不當影響,同時也會缺乏對目前低體重的危害性認識。

神經性貪食指的是固定時間內大量飲食,發作時無法控制進行,會通過自我引吐、濫用瀉藥、利尿劑或者其他藥物,以及禁食、過度鍛鍊等代償行為阻止體重增加,自我評價受到體型和體重的過度影響。

暴食障礙和神經性貪食類似,會產生固定時間內的大量飲食行為,但是和不恰當的代償性行為無關。 進食障礙嚴重幹擾個體的心理社會功能,經常和抑鬱、焦慮、物質濫用等心理問題並發。

03

一些反思

針對進食障礙, Walloch, Cerezo 和 Heide (2012) 在他們的文章裡提到了 「接納與承諾療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接納與承諾療法是一種行為治療模型,通過幫助來訪者接受思想和情緒的不適感來減少不良行為。接納與承諾療法通過冥想、自我接納、以及認知融合的方法幫助來訪者重新建立個體和這些事件之間的聯繫。

比如,這一療法能幫助對於體型或者進食問題有困擾的個體,認識到和性少數身份相關的社會壓力以及社群內文化造成的個體壓力,並幫助他們學習慢慢接受。當個體處於 「認知融合」 (cognitive fusion) 的狀態時,我們的大腦會被我們的固有思維所支配而忽略其他有益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很難分清 「我」 與 「我的想法」。例如,當我們的腦子裡充斥著 「我是個胖子,因此沒有人喜歡我」 或者 「我的身材很難看」 之類的想法時,我們很難清醒認識到這些想法其實是我們對於社會/社群審美觀念的 「條件反射」。而在這些觀念的引導下,我們只會變得越來越擔心自己的形體。

接納與承諾療法提到的另外一點是 「經驗迴避」 ( experiential avoidance ) ,即比如為了迴避對於自己形體的不安全感,我們會強迫自己時刻注意體型,注意每天食物的攝取,以及不停運動;因而我們並沒有機會來識別、思考和反思這樣的外部壓力。文章中提到了一個很好的比喻:作者將大腦比喻成一個棋盤,而那些在腦子裡跳來跳去的想法都是棋子。與其讓這些想法在腦子裡打來打去,不如讓大腦中這盤棋的棋子保持一定的距離。

進食障礙需要在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引導下有計劃地治療。但除此之外,在社會範疇以及社群內部,我們也應該對於體形審美有更多的自我反思:「美」 是不是可以突破肌肉健碩的單一標準?我有小肚腩,我不是肌肉猛男,但是我有一個有趣的靈魂,那我是不是也可以是美的?我們需要警惕是誰在定義審美——是異性戀霸權文化?是基佬圈流行文化?還是我們自己?

我和身邊的酷兒朋友們經常會討論,酷兒給了我們可以用來構建新的文化空間的身份,那麼我們希望創造怎樣更加健康同時也更加多元包容的酷兒審美呢?也許最簡單的方式是從接受自己和包容他人開始做起。就像蔡依林在《怪美的》的歌中唱到的 「聽誰說對的錯的,說美的醜的,若問我,我看我說,我怪美的」。

參考文獻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2014).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Black, M. I.. 美國的男孩垮了. 紐約時報中文網.2018年2月23日.

Feldman, M. B., & Meyer, I. H. (2007). Eating disorders in diverse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popu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40, 218–226. doi:10.1002/eat

Grimm, J., & Schwartz, J. (2017). Body Image and Race on Gay Male-Targeted Blogs. Howar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28(4), 323–338.

Meyer, I. H. (1995). Minority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in gay men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1), 38–56.

Morrison, J. (2014). DSM-5 made easy: The clinician's guide to diagnosis.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Walloch, J. C., Cerezo, A., & Heide, F. (2012).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to Address Eating Disorder Symptomatology in Gay Men. Journalof LGBT Issues in Counseling, 6(4), 257–273.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相關焦點

  • 愛健身的十男九gay,剩下一個是教練?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闊怕,聽說健身的男性中,十個人有九個是gay!?不,真正健身咖的世界裡只有自己的身體跟眼前的鐵。(無論男女都不能搶走我的啞鈴!!)久而久之,健身男性十有八九是gay的不實謠言瘋傳。當擼鐵成為一種興趣愛好,健身咖們利用短暫的下班時間一頭扎進健身房,泡在一推鐵裡玩得不亦樂乎。
  • 聽說臺灣這所高校「十男九gay」?
    來交換之前,曾經交換過的學長姐告訴我政大是「無哥窟」,「十男九gay」。 主要是因為政大是文商法見長的學校,所以女生數量居多。所以不要輕易搭訕帥哥哥,帥哥哥也喜歡帥哥哥喲(開玩笑哈哈)。遊泳館在體育館一樓,二樓就是重訓室(即健身房),我辦的是月卡,因為是女生,學校還貼心延長七天。雨,是政大人共同的回憶。除非你每日帶傘,不然,雨總在你不帶傘的時候而至。快離開的前幾天,臺北下暴雨,操場的雨過膝蓋,室友給我帶了雙拖鞋拯救滯留在綜院的我。下載「行動政大」APP 可以查詢活動列表,在「活動報名」一欄查看講座,基本講座末尾會說明是否有餐食。
  • 時差播客:酷兒、跨性別與情感理論
    酷兒理論本身的歷史也非常有趣,在北美70年代、80年代的時候有同性戀解放運動(gay liberation)和女權主義運動,它們對於整個理論的學科建制也作出了貢獻,因此當時有一個研究叫做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研究(gay and lesbian studies)。
  • 你看過的主流電影其實都是酷兒片,不信你聽他們說 | VICE
    小時候我看《威爾和格蕾絲》,完全沒有共鳴,直到我看了和《X 戰警》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的《局外人》,才大概明白了酷兒是怎麼一回事。當我在現實中受到排擠的時候,我經常想像自己走進了電影,住進了俄克拉荷馬州吐桑市那個擠滿壯漢的破房子裡(局外人梗)。更直接點兒說,比起看《斷背山》裡的直男演員扮 gay,我看《X 戰警》的電影和漫畫更有共鳴。
  • 一場關於酷兒的對話
    D:作為來自英國的酷兒,去到紐約的酷兒社群當中,你有怎樣的一種感受?有什麼相似之處嗎? P:那感覺太瘋狂了。完全不一樣,但真的非常好。紐約人精力充沛,而且那種狀態會感染到身邊人。這次攝影展的真正主題,是關於紐約的酷兒群體。
  • 「酷兒」用英語怎麼說?LGBT在英語裡分別是什麼?
    性少數群體也叫彩虹族群(英文:LGBT),也就是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間性人、無性戀以及以上未提及的其他非規範性的性取向、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的人的總稱。性少數群體在國際上也被稱為「LGBTQIA+」,是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Transgender)、酷兒(Queer)、間性人(Intersex)、無性戀(Asexual)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簡稱「LGBT」。
  • 那些化妝的男大學生:娘炮?死gay?
    這成功的引起了委員的注意:那些化妝的男大學生們都在想些什麼?當時一樣都沒聽進去,在大一結束時還單身的委員真的是悔恨不已。委員的學長基本屬於不化妝不出門的那種。每次出門,基本護膚、眼線、腮紅、遮瑕、唇膏等等一個都不少。要按照現在的說法,是真的精緻豬豬男孩。在校園裡,走在路上的回頭率幾乎是百分之百。
  • 第二屆上海酷兒影展,今年的主題是酷兒形象的迭代
    總策展人 Ting 在開幕式上說:「希望通過一系列不同時期的酷兒影片作為窗口,讓觀眾產生一系列的觀察和比較,從而去討論一個『變』——酷兒群體的變、酷兒群體環境的變,和酷兒影像的變。」開幕影片《塗樣人生》是 2018 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熊獎最佳長片。電影講述了巴西南部省會阿雷格裡港的一個叫佩德羅的男孩的生活。
  • 農村過生日講究「男不做九,女不做十」,這其中有何依據嗎?
    文 雲在青山月在天農村過生日講究「男不做九,女不做十」,這其中有何依據嗎?農村過生日講究「男不做九,女不做十」,這其中有何依據嗎?這也是農村的一種講究,告訴了人們生活的道理,這其實是人們在過生日時的說法,對於男孩子來說不可以過帶「九」的數字,比如說一個人的年紀,如果是29的話,那就要過30歲的生日,這就是所謂的不過九,而且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九九歸一,九代表著一切事物的完結,是不吉利的數字,意味著人的生命將要走到終結。
  • 「出櫃」說法從何而來?
    According to George Chauncey's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modern gay culture, Gay New York , the closet metaphor was not used by gay people until the 1960s.
  • | 創作招募 | 救命~這裡有人被形體焦慮綁架了!!!
    💬不僅是對女性有著五花八門的細節要求,男性也同樣難逃一劫嘿嘿嘿:❓❓❓八塊腹肌❓❓❓❓❓❓人魚線❓❓❓💬在這樣的社會凝視和價值觀的投射下,大批沒有那麼自信的人群陷入了形體焦慮1/23一起搞事情日(展品共創日)「婆婆在」這天是為展覽預熱的特別企劃(就是邀請你和我們一起布展,一起體驗做關於形體焦慮的裝置藝術展品
  • 沙雕圖學英語|memes合集 12:突然變gay的時刻,你以為你很直嗎?
    01 你吃狗糧時暗示你的狗偷偷有了老婆02 美老闆 vs 新冠03 看電影的正確方式真難伺候,都是慣的04 突然變gay怪異的,奇特的queer 作名詞音譯為 酷兒,原本是西方主流文化對同性戀的貶稱,現在指非異性戀、跨性別者等性(別)少數群體。gender queer 性別酷兒,指不用男/女來定義自己性別的人insect(因賽克特) n.
  • 十男九漏準嗎?十男九漏一定是生男孩嗎?看了才明白
    十男九漏是很多人都有所耳聞的,如果女性在懷孕初期會流出褐色液體,生男孩的機率是很大的。真的是這樣嗎?十男九漏準嗎?看下文介紹吧。1.不準。上午,門診來了一個孕早期出血的孕婦,陪著一起來的,孕婦的媽媽滿不在乎的說:「沒事兒,不用治,「十男九漏」,肯定是個男孩。」接診的白醫生說:「只聽說十男九痔的,孕早期出血可能和流產有關係,和生男孩可沒關係。」孕早期出血,有一些是妊娠的正常反應,懷孕期間出血是產科臨床上比較多見的一種情況。
  • 噠噠英語:職場媽媽們的焦慮從何而來?
    噠噠英語:職場媽媽們的焦慮從何而來?「我現在想想,從懷孕的時候就開始緊張焦慮,用什麼紙尿褲、奶粉、衣服,什麼都想給他最好的;長大一點又要擔心生病了怎麼辦,出去玩會不會受傷,每天都繃著一根弦。孩子剛斷奶就馬上工作,兩個人才能給他好的物質條件,可是我家小子最近好像都不來粘著我了,下班回家他也一個人在房間待著,都不知道怎麼辦」
  • 可口可樂酷兒上市完全運作手冊
    現流行說:新品推廣,十有九敗。大量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那麼,如何才能從這種怪圈中拔出來呢?怎樣才能避免工作從「終點又回到起點」呢?怎樣才能避免失敗,成為新品推廣高手?新品推廣是否有確切規律可循?  其實,從多類新品推廣所取得的經驗進行分析總結看來,既然是新產品推廣,就會有新的規則,就應該制定新的、自己的、有針對性的品牌標準。
  • 要把妹,先裝gay
    但我漂亮gay蜜其他gay蜜和我分析,都不相信,因為如果真的裝gay把妹,絕對不會這麼入戲,他還半夜打電話給其他gay蜜,討教漂亮gay喜歡什麼,如何投其所好。如果連這都是為了追我,也太說不過去了吧,我是Angelababy還是Paris Hilton啊,至於為了我設這麼大一個局,還這麼注意細節?
  • 九月九「重陽節」從何而來 古人為何覺得「九」是個神奇數字?
    這一天又被稱為「重九節」,因為這個日子有兩個「九」。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九」是一個神奇的數字,直到如今,人們還將「九」視為吉祥、尊貴的象徵。那麼,九月九日為何被稱為「重陽節」呢?古人為什麼覺得「九」是一個神奇的數字?
  • 孕早期出血是十男九漏?這種說法靠譜嗎?
    前些天幫媽還聽到一個「十男九漏」的說法,這個是真的嗎?什麼是十男九漏?所謂的十男九漏,是從很多年前,民間一直都流傳的生男謠言。具體指孕媽在孕早期如果出現見紅的現象,就被很多人當做是生男孩的喜兆。十男九漏這種說法到底靠不靠譜?
  • 《酷兒們》|《敦刻爾克》男主參演的這部短劇竟然和一種果汁兒同名
    《酷兒們》這裡的酷兒可不是我們那款童年飲料酷兒。所謂「酷兒」,代表的是對所有異性戀和同性戀、男性和女性等二分結構的挑戰和顛覆。用通俗一點的話解釋就是,原本酷兒(queer)是西方主流文化對於同性戀的蔑稱,意為「怪異」,含有歧視的意味。
  • 十人九痔,你的痔瘡從何而來?過來人告訴你,如何讓它悄悄消失
    說「十人九痔」,其實一點都不誇張,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註定了痔瘡這種問題的出現並非偶然。而痔瘡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其實都屬於是「難言之隱」。那麼,你的痔瘡是從何而來的呢?痔瘡其實大部分的情況下,是因為腸道的健康出現了問題,所以導致了人們的排便部位出現了細菌的感染或者是炎症,然後才會引起痔瘡。而痔瘡也是一種慢性病,出現得可能很突然,但是在消除的過程中,可能還是需要你費一番周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