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既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鎖鑰」和樞紐城市,更是甘肅享譽世界的亮麗名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奇觀以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是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寶貴資源和文化優勢。
為了將這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持續放大文化旅遊業綜合效應,助推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敦煌市相繼開展了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文化傳承有底子】
敦煌以「敦煌石窟」「月牙泉」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文化底蘊及其深厚,也造就了這裡人們特有的文化追求。長期關注和致力於敦煌文化發展的杜永衛就是其中之一。
「來到這裡,不知不覺就會融入到敦煌文化的氛圍中去,最真切體會到『千年敦煌』。」曾經在敦煌研究院從事雕塑陶藝工作近30年的杜永衛表達了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敦煌藝術的獨特魅力讓由於個人特殊原因離開敦煌研究院的杜永衛始終沒有捨棄自己的「敦煌情結」,2018年,依靠自己的積蓄和親朋的幫助,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杜永衛在距離莫高窟15公裡的莫高裡村建立起了「莫高裡工匠村」,「想讓存在千年的技藝在敦煌傳承下去,弘揚敦煌文化和工匠精神。」杜永衛說起了他當時建設「工匠村」的初衷,因為在這裡他能獲得心靈的歸屬。
為了弘揚敦煌文化,近年來,敦煌市累計投入資金2億多元,實施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讓當地群眾和每一位來到敦煌的遊客都能獲得敦煌文化的薰陶。
漫步敦煌市街頭,隨處都能感受到敦煌獨特的文化元素。在敦煌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圖書館、文化館、規劃館、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飛天大劇院、百姓劇場等一應俱全。
9月27日,記者在敦煌市圖書館看到,雖然是周六,但來到圖書館裡讀書學習的人們依舊是絡繹不絕。
「我們是全省縣級圖書館中最先被評為國家一級館的圖書館,每天對外開放10—11小時,節假日不閉館,夏季延長至晚10時,每天接待讀者2000人次,開放2年來接待讀者近70萬人次,位居全省縣級圖書館接待讀者量館榜首。」敦煌市圖書館辦公室主任黃琳告訴記者,除了「規定動作」外,圖書館會定期開展書友會、朗讀會、「裸讀時光」「我為經典來配音」等活動,提升人民群眾的參與度。
同樣在敦煌文化館,如今這裡每年舉辦活動達300餘場次,常態化開展敦煌舞、敦煌曲子戲、民歌等極具本土地域特色的培訓,飛天大劇院免費提供服務場所,支持藝術表演團體公益性演出,百姓劇場「周周樂」周末彩妝演出等群眾文化活動,成為深受百姓歡迎的品牌活動,極大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目前,敦煌市群眾文藝團體發展到53個,他們常年活躍在群眾當中,每年演出300餘場。
【文化發揚有路子】
自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以來,敦煌市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際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國家衛生城市」「中國食品安全百佳縣市」等榮譽稱號。近年來,敦煌市依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發展文旅產業,吸引更多的人前來了解敦煌、感受敦煌。
為進一步弘揚和傳承敦煌文化,2020年7月22日,敦煌文化學院正式揭牌,敦煌市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籤訂了共建敦煌文化學院協議,為開展以敦煌文化為主的各類培訓和研學搭建了良好平臺。
「敦煌文化學院師資隊伍,由中國人民大學、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委黨校的專家教授和知名敦煌學者組成,學院將按照敦煌文化課專題輔導、文化遺產地現場研學、特色教學點實踐體驗的基本思路,研發教育培訓課程,並確定了敦煌研究院、陽關、玉門關等10個實踐教學點。」敦煌文化學院院長趙虎表示,學院以加強文化交流、推動文化創新為導向,著力把學院建設成為提升幹部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研學融合發展,加強國際國內文化學術交流,進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綜合性研學實踐特色基地。
去年9月19日,敦煌市邀請敦煌研究院壁畫修復師、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李雲鶴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敦煌大講堂」作敦煌文化專題講座。
李雲鶴用風趣幽默的方式,為大家講述了他在莫高窟的工作經歷,分享了他從事壁畫修復60多年來對敦煌文化的研究和理解,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生動感人的故事闡釋了「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同時,邀請《百家講壇》主講人楊雨、趙冬梅、趙玉平、鮑鵬山和中國長城研究院院長趙琛等文化領域專家學者,經常性開展《敦煌大講堂》《敦煌文化驛站》《莫高學堂》等專題公益講座30餘場次,提升黨員幹部群眾文化素養,激發弘揚敦煌文化的熱情。
在文化演繹方面,《絲路花雨》《又見敦煌》《敦煌盛典》等經典演藝在敦煌常態化演出。同時,敦煌市還和喜馬拉雅等平臺聯合建立敦煌有聲故事庫,已製作完成20條故事。通過開展「玉門關」詩詞徵集活動,國內外名家1000首格律詩詞入選並收錄於《玉門關詩詞》。在敦煌市融媒體中心電視、廣播、「掌上敦煌」客戶端等媒體平臺開設《天下第一說敦煌》《敦煌文化大講堂》等弘揚敦煌文化特色欄目,編輯製作推送作品600餘篇,並積極開展「中華詩詞之鄉」創建工作,敦煌市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中華詩詞之鄉」稱號。
【文旅融合有法子】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敦煌時強調,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要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同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增進民心相通,共同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更多更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
這為敦煌今後的發展既增強了信心,又指明了道路。
敦煌市把旅遊業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地方政府逐漸加大對其投入,投資機會和融資渠道也逐步擴大。通過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建立了旅遊發展與城鄉發展、產業聚集、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歷史文化名城等多規銜接、相互融合的規劃體系。對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政府投資的公益性文化建設項目,文化內容創意生產,人才培養,特色文化產業,文化品牌活動和文博會展、文化演藝、文化貿易等新興文化業態都予以重點支持。
近年來,敦煌市加快了莫高窟、玉門關遺址、絲綢之路遺產博覽城等文化旅遊項目的建設步伐,不斷深入挖掘景區的文化內涵,通過文化旅遊品牌跨界融合的方式,推出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旅遊精品。下一步,敦煌將繼續整合文化資源,加強文旅互動,以「詩與遠方·如夢敦煌」整體文化旅遊形象為統領,深耕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推進「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與敦煌行絲綢之路旅遊節的有機結合,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旅遊節會品牌。既要堅守敦煌歷史人文特點,又要通過傳統與現代結合、中高端與大眾化結合、文化體驗與旅遊產品結合等手段,將歷史遺蹟同現代人文關注點結合起來,賦予歷史文化新的內涵、新的生機,真正向世界展示與千年敦煌文化底蘊相匹配的叫得響亮、頗具魅力、印象深刻的文化景觀。(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薛巍敏 通訊員 張曉亮)
監製:陳錦業 責任主編:賀雁鴻
編輯·攝影:王斌銀
「敦煌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公眾號每周一、三、五定時更新,敬請關注!
原標題:《【甘肅敦煌】文旅融合放大綜合效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