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敦煌】文旅融合放大綜合效應

2021-01-09 澎湃新聞

敦煌既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鎖鑰」和樞紐城市,更是甘肅享譽世界的亮麗名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奇觀以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是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寶貴資源和文化優勢。

為了將這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持續放大文化旅遊業綜合效應,助推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敦煌市相繼開展了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文化傳承有底子】

敦煌以「敦煌石窟」「月牙泉」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文化底蘊及其深厚,也造就了這裡人們特有的文化追求。長期關注和致力於敦煌文化發展的杜永衛就是其中之一。

「來到這裡,不知不覺就會融入到敦煌文化的氛圍中去,最真切體會到『千年敦煌』。」曾經在敦煌研究院從事雕塑陶藝工作近30年的杜永衛表達了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敦煌藝術的獨特魅力讓由於個人特殊原因離開敦煌研究院的杜永衛始終沒有捨棄自己的「敦煌情結」,2018年,依靠自己的積蓄和親朋的幫助,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杜永衛在距離莫高窟15公裡的莫高裡村建立起了「莫高裡工匠村」,「想讓存在千年的技藝在敦煌傳承下去,弘揚敦煌文化和工匠精神。」杜永衛說起了他當時建設「工匠村」的初衷,因為在這裡他能獲得心靈的歸屬。

為了弘揚敦煌文化,近年來,敦煌市累計投入資金2億多元,實施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讓當地群眾和每一位來到敦煌的遊客都能獲得敦煌文化的薰陶。

漫步敦煌市街頭,隨處都能感受到敦煌獨特的文化元素。在敦煌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圖書館、文化館、規劃館、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飛天大劇院、百姓劇場等一應俱全。

9月27日,記者在敦煌市圖書館看到,雖然是周六,但來到圖書館裡讀書學習的人們依舊是絡繹不絕。

「我們是全省縣級圖書館中最先被評為國家一級館的圖書館,每天對外開放10—11小時,節假日不閉館,夏季延長至晚10時,每天接待讀者2000人次,開放2年來接待讀者近70萬人次,位居全省縣級圖書館接待讀者量館榜首。」敦煌市圖書館辦公室主任黃琳告訴記者,除了「規定動作」外,圖書館會定期開展書友會、朗讀會、「裸讀時光」「我為經典來配音」等活動,提升人民群眾的參與度。

同樣在敦煌文化館,如今這裡每年舉辦活動達300餘場次,常態化開展敦煌舞、敦煌曲子戲、民歌等極具本土地域特色的培訓,飛天大劇院免費提供服務場所,支持藝術表演團體公益性演出,百姓劇場「周周樂」周末彩妝演出等群眾文化活動,成為深受百姓歡迎的品牌活動,極大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目前,敦煌市群眾文藝團體發展到53個,他們常年活躍在群眾當中,每年演出300餘場。

【文化發揚有路子】

自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以來,敦煌市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際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國家衛生城市」「中國食品安全百佳縣市」等榮譽稱號。近年來,敦煌市依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發展文旅產業,吸引更多的人前來了解敦煌、感受敦煌。

為進一步弘揚和傳承敦煌文化,2020年7月22日,敦煌文化學院正式揭牌,敦煌市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籤訂了共建敦煌文化學院協議,為開展以敦煌文化為主的各類培訓和研學搭建了良好平臺。

「敦煌文化學院師資隊伍,由中國人民大學、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委黨校的專家教授和知名敦煌學者組成,學院將按照敦煌文化課專題輔導、文化遺產地現場研學、特色教學點實踐體驗的基本思路,研發教育培訓課程,並確定了敦煌研究院、陽關、玉門關等10個實踐教學點。」敦煌文化學院院長趙虎表示,學院以加強文化交流、推動文化創新為導向,著力把學院建設成為提升幹部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研學融合發展,加強國際國內文化學術交流,進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綜合性研學實踐特色基地。

去年9月19日,敦煌市邀請敦煌研究院壁畫修復師、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李雲鶴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敦煌大講堂」作敦煌文化專題講座。

李雲鶴用風趣幽默的方式,為大家講述了他在莫高窟的工作經歷,分享了他從事壁畫修復60多年來對敦煌文化的研究和理解,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生動感人的故事闡釋了「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同時,邀請《百家講壇》主講人楊雨、趙冬梅、趙玉平、鮑鵬山和中國長城研究院院長趙琛等文化領域專家學者,經常性開展《敦煌大講堂》《敦煌文化驛站》《莫高學堂》等專題公益講座30餘場次,提升黨員幹部群眾文化素養,激發弘揚敦煌文化的熱情。

在文化演繹方面,《絲路花雨》《又見敦煌》《敦煌盛典》等經典演藝在敦煌常態化演出。同時,敦煌市還和喜馬拉雅等平臺聯合建立敦煌有聲故事庫,已製作完成20條故事。通過開展「玉門關」詩詞徵集活動,國內外名家1000首格律詩詞入選並收錄於《玉門關詩詞》。在敦煌市融媒體中心電視、廣播、「掌上敦煌」客戶端等媒體平臺開設《天下第一說敦煌》《敦煌文化大講堂》等弘揚敦煌文化特色欄目,編輯製作推送作品600餘篇,並積極開展「中華詩詞之鄉」創建工作,敦煌市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中華詩詞之鄉」稱號。

【文旅融合有法子】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敦煌時強調,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要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同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增進民心相通,共同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更多更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

這為敦煌今後的發展既增強了信心,又指明了道路。

敦煌市把旅遊業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地方政府逐漸加大對其投入,投資機會和融資渠道也逐步擴大。通過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建立了旅遊發展與城鄉發展、產業聚集、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歷史文化名城等多規銜接、相互融合的規劃體系。對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政府投資的公益性文化建設項目,文化內容創意生產,人才培養,特色文化產業,文化品牌活動和文博會展、文化演藝、文化貿易等新興文化業態都予以重點支持。

近年來,敦煌市加快了莫高窟、玉門關遺址、絲綢之路遺產博覽城等文化旅遊項目的建設步伐,不斷深入挖掘景區的文化內涵,通過文化旅遊品牌跨界融合的方式,推出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旅遊精品。下一步,敦煌將繼續整合文化資源,加強文旅互動,以「詩與遠方·如夢敦煌」整體文化旅遊形象為統領,深耕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推進「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與敦煌行絲綢之路旅遊節的有機結合,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旅遊節會品牌。既要堅守敦煌歷史人文特點,又要通過傳統與現代結合、中高端與大眾化結合、文化體驗與旅遊產品結合等手段,將歷史遺蹟同現代人文關注點結合起來,賦予歷史文化新的內涵、新的生機,真正向世界展示與千年敦煌文化底蘊相匹配的叫得響亮、頗具魅力、印象深刻的文化景觀。(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薛巍敏 通訊員 張曉亮)

監製:陳錦業 責任主編:賀雁鴻

編輯·攝影:王斌銀

「敦煌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公眾號每周一、三、五定時更新,敬請關注!

原標題:《【甘肅敦煌】文旅融合放大綜合效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甘肅:精心打造文旅融合典範,著力辦好「永不落幕」的「一會一節」
    經過多年精心培育和成功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以下簡稱「一會一節」)已經成為引領甘肅和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國品牌」,被文旅部譽為文旅融合的典範。八屆旅遊節期間,全省累計接待遊客1.62億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51.1億元。二是堅持以節聚力,節會綜合拉動效應明顯。為期一個月的旅遊節期間,全省各地均舉辦涉及文化、旅遊、體育、康養、民俗等多種業態類型,貫通一、二、三產業20多個領域的系列分項活動,有力促進了「旅遊+」蓬勃發展,加快了旅遊與全省十大綠色生態產業的跨界融合、聯動發展。
  • 蘭州文理學院「賦能文旅產業發展 服務技能甘肅建設」新聞發布會...
    下面,我向大家介紹學校賦能文旅產業發展、服務技能甘肅建設的情況: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甘肅時強調:「要利用獨特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優勢,統籌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完善旅遊設施和基礎服務,放大文化旅遊業綜合效應。」文旅產業是我省十大生態產業的首位產業和朝陽產業,是我省綠色崛起的產業力量。
  • 文旅融合發展的鄰水實踐
    高位推動 激活文旅融合動力之源 鄰水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和獨特風光。 文旅融合 放大品牌疊加效應 奇峰、綠樹、流水、廟宇、古橋、石刻……近日,記者在靈寶山文化公園看到,不少市民和遊客到此懷古賞景、休閒娛樂、陶冶情操。靈寶山文化公園儼然成為鄰水縣名副其實的城市客廳。 文與旅相伴,旅因文而興。
  • 文旅融合發展 抒寫亭城畫卷
    的美景令人陶醉今天,亭城內外繁花似錦今天,皖東大地更加嫵媚 文明滁州,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同為新中國71華誕慶生四百多萬滁州人攜手奮進,把理想放飛今天,滁州文旅人歡聚在此共同見證滁州文旅融合的發展履程 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最美圖書館、最美博物館實至名歸十三五任務建設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前完成智慧文旅建設項目完成招標 文化遺產保護取得成效章益故居完成布展第八批文保單位保護工作紮實推進我市非遺專家庫得到完善 文旅項目有力推進
  • 文旅融合的典範 精心繪製的華章 《一帶一路·相約千年》主題樂舞...
    演出前,主持人作了「交響絲路·如意甘肅」主題文化旅遊推介。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陳衛中,甘肅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其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文物局局長謝日萬,重慶市文旅委副主任秦定波,甘肅省文旅廳副廳長萬學科,廣西文旅廳二級巡視員黃燕熙 ,甘肅演藝集團副總經理張國偉等領導共同觀看演出。
  • 甘肅推出"一包如意走絲路"文創產品 冀符號化傳播活態美
    中新網甘肅新聞12月19日電 (記者 劉薛梅)18日, 「一包如意走絲路」文旅IP(創新如意獎)徵集大賽頒獎晚會在蘭州音樂廳舉行。「『一包如意走絲路』是『交響絲路·如意甘肅』品牌的具象化和實體化,是無形品牌走向有形產品的活態轉化。」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楊建仁說。
  • 敦煌智旅公司被確認為首批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數字商務企業
    敦煌智旅公司:被確認為首批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數字商務企業 每日甘肅網12月23日訊據酒泉日報敦煌報導 日前,商務部辦公廳確認的首批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數字商務企業名單公布。
  • 甘肅高校賦能本地文旅產業發展 培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資料圖) 李亞龍 攝中新網蘭州9月18日電 (記者 劉玉桃)「為滿足對一專多能應用型文旅人才的需求,學校創新傳統文化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專業跨界融合,將時代新技術和傳統文藝人才培養深度融合,讓隴劇、蘭州鼓子、臨夏磚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後繼有人。」蘭州文理學院院長鄭偉強表示。18日,「賦能文旅產業發展,服務技能甘肅建設」蘭州文理學院新聞發布會在蘭州召開。
  • 甘肅旅遊扶貧:如何實現富了口袋還富腦袋?
    文旅脫貧源於文旅產業發展,文旅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效應強,是現代生產力發展的增長點,新旅界(LvJieMedia)梳理了甘肅文旅發展背後的三大方法論,或對你有所啟發。有戰略高度,主抓大項目投資 「近年甘肅文旅產業發展所取得成績,最根本的就是:比以往更加主動積極。」
  • 牽手三巨鱷,甘肅文旅集團周歲「生日蛋糕」很誘人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6月20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 記者施秀萍)今天上午,甘肅文旅集團與景域國際旅遊運營集團、中如建工集團分別籤約,加上19日籤約的全球旅拍集團,甘肅文旅集團與三家文旅大鱷牽手,為成立一周年的甘肅文旅集團送上誘人的「生日蛋糕」。
  • 甘肅省發布「豐收了·遊甘肅」冬春季旅遊產品和優惠政策
    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一級巡視員火玉龍帶領全省大型旅遊集團、旅行社,14個市州、蘭州新區文旅部門,甘肅省內主要新聞媒體,共180多人參加。會前,播放了甘肅旅遊宣傳片和甘肅旅遊形象大使黃軒視頻賀詞。推介會上,播放了「豐收了·遊甘肅」形象宣傳片,火玉龍發布了「豐收了·遊甘肅」活動內容、旅遊產品和優惠政策。
  • 「一帶一路」視域下的蘭州文旅融合與文化建構
    呂佩玲  「一帶一路」建設為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的甘肅帶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古絲綢之路穿越甘肅長廊,是兩千多年來東西方之間最重要的陸路通道,是亞歐各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橋梁,也是中西文明相互吸引、相互借鑑、相互滋潤的文明之路。
  • 蘇州創博會:打造全國文旅融合資源「集散地」
    為推動「文旅融合」「全域旅遊」發展,今年蘇州創博會以「行走中的設計」為主題,特設10000平方米「文旅融合特展」,從全域旅遊的產品體系、生產體系、服務體系三個層次進行全方位展示,試圖解決旅遊產品體系當中的各個產品開發單位,旅遊景區單位等整個供應鏈的全部需求,打造全國文旅融合資源「集散地」。
  • 蘭州文理學院賦能文旅產業發展,助力「技能甘肅」建設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9月18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欣瑤)今天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就蘭州文理學院賦能文旅產業發展,服務我省文化大省、旅遊強省建設進行了介紹。蘭州文理學院升本以來,將服務文化大省、旅遊強省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文旅人才作為辦學的根本。學校以「文化+創意」「旅遊+演藝」「旅遊+金融」「旅遊+設計」產業交叉融合發展為導向,重點建設文創藝術、旅遊管理、新聞傳媒三大專業集群。目前,三大專業集群所屬專業佔學校本科專業的72%。
  • 東臺「文旅融合」登《新華日報》
    「黃金資源」,放大世界遺產效應,促進生態文化與生態旅遊相融合。 擦亮文化標識,豐富文旅融合品相 東臺著力打造獨特印記,擦亮海春軒塔、董永七仙女傳說、黃海森林公園、東臺西瓜、魚湯麵、發繡、繭絲綢、陳皮酒、書畫、少兒二胡「十大文化名片」,讓東臺文化標識有形化,文旅融合更具辨識度。
  • 無為市文化惠民工程激活文旅融合發展
    近年來,無為市緊緊圍繞文旅融合發展理念,依託文化惠民工程,精心打造文旅品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挖掘利用文化資源,打造文旅融合品牌。以「濡水情」民俗文化展演活動、「鄉韻無為」地方戲曲展演為兩大品牌活動為載體,結合文化惠民活動,著力挖掘文旅資源,打造特色文旅隊伍,以文化惠民文藝演出、鄉村春晚,新創劇目展演、廣場舞比賽等文體活動為主體,在鄉村旅遊景區、省級美麗鄉村、旅遊集聚地廣泛開展文旅融合活動。
  • 「大敦煌」破繭成蝶美麗綻放——酒泉市文化旅遊經濟圈建設紀實
    文化旅遊是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富民產業,是高成長性、高帶動性、發展潛力最大的產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聯動效應。  郭軍  今年,酒泉市聚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建設為引領,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全市文化旅遊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 60餘種絲路特色美食齊聚甘肅敦煌「爭奇鬥豔」
    王斌銀 攝   中新網甘肅敦煌9月2日電 (記者 馮志軍 丁思)平涼紅牛宴、慶陽農耕文化宴、臨夏黃河魚宴、定西鞏昌八大碗、敦煌三危聖境宴、舟曲十八件、甘南龍柿宴、蘭州牛肉麵、嘉峪關烤肉、臨夏東鄉手抓羊肉……連日來,分布於絲綢之路沿線的60餘種特色小吃和名菜齊聚敦煌「爭奇鬥豔」,引往來遊客垂涎欲滴。
  • 敦煌夢遠 絲路情長——廈門大學與甘肅的校地情緣
    位於西北、被譽為「河嶽根源、羲軒桑梓」的甘肅,擁有燦爛的絲路文化、五彩多姿的民俗風情、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的最新科技,完美融合了中國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廈門大學坐落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鎮廈門,1921年由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創辦,素有「南方之強」的美譽,培育了諸多優秀人才。
  • 專坑遊客的敦煌「陷阱公廁」,5人被抓獲!
    近日,有遊客投訴甘肅敦煌公廁建在沙土上,開車靠近陷入沙中,只能出高價拖車費。事件回顧>>近日在甘肅敦煌事發於G215國道阿克塞至敦煌段(屬敦煌管轄)據了解之前曾有多位遊客在此遭遇「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