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七十五:美國新教福音覺醒運動1

2020-12-17 騰訊網

基督教之七十五:美國新教福音覺醒運動1

同歐洲大陸和大不列顛一樣,美國19世紀的新教歷史以福音覺醒運動開始。然而,美國新教福音覺醒運動興起的背景與歐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運動中的特點也不一致。

從教會內部來說,美國獨立革命時期,教會生活處於低潮。19世紀開始時,也只有10%的人口是教會成員,因此,美國的教會覺醒運動顯得更加迫切;而教會外部的情況是,半個世紀內,美國的領土擴展約3倍,人口增加約5倍,從而為美國新教教會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範圍和眾多的對象,新教各宗派致力於爭取更多的群眾皈依基督教。

18世紀末,"第二次大覺醒運動"開始,到1800年達到高潮。1815年之後,隨著美國邊疆不斷向中西部擴展,福音覺醒運動浪潮席捲了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南部以及邊疆地區。為了在中西部傳播福音,東部建立了許多"長老一公理派"教會,派出大批巡迴布道員巡迴講道。但是,西部人對東部有節制的覺醒運動感到不耐煩,對於強調教牧人員必須有學識不滿。他們採取了大規模野外集會的獨特形式,與會者情不自禁地狂喊亂叫,渾身亂顫表達他們狂熱的宗教情緒。這種福音覺醒運動最主要的領導人是查理.芬尼(1792-1875年)。他於1821年皈依基督教,立即開始旅行布道。他儘管沒有受過大學教育和正規神學訓練,仍被長老會按立為牧師。不久,在他熱情而激烈的講道激勵下,爆發了福音大奮興運動。查理.芬尼把奮興方法整理成井然有序的形式。他使用不定時的禮拜儀式、延長禮拜時間的大規模聚會、在布道時使用粗俗的口語、在祈禱和講道時特別指出個人的姓名、研討會、焦慮凳等,賦予第二次福音覺醒運動以新特色。芬尼的新辦法雖然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反對,但他不久後仍然進入了東部城市。1834和1835年,芬尼發表《宗教奮興講演集》,詳細說明了經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促進奮興運動的辦法。1846-1847年間,芬尼首次出版了他的巨著《系統神學講演集》,提出一種奮興神學,認為檢驗任何神學的標準是看它是否有助於拯救。

許多奮興布道家仿效芬尼的新辦法,使福音覺醒運動不斷高漲,成為一場全國性的運動,吸引了千千萬萬人加入教會。

第二次福音覺醒運動對美國新教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的影響表現在不信基督教的減少,即教徒人數的增加。1800年美國新教徒佔全國人口的6.9%,1850年美國的新教徒佔全國人口的比例上升到15.5%,到1900年增加到35.7%。在整個19世紀,美國新教徒的人數不斷增加,使新教在社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新教各宗派如衛斯理宗、浸禮宗和長老宗採用奮興運動模式,發展成為龐大的宗教團體。19世紀初,衛斯裡宗在美國西部有3000左右的信徒,1830年發展到17.5萬人,1844年猛增到100多萬人。19世紀初,浸禮宗約有10萬信徒,到19世紀中葉發展到70萬人。公理宗和長老宗在覺醒運動中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福音覺醒運動在美國各階層中激發出強大的活力,這種活力又通過一些逐步發展的宗教志願團體注入到福音主義的各種事業中。這些宗教志願團體有1815年成立的美國教育協會、1816年成立的美國《聖經》會、1817-1824年間的美國主日學協會、1825年成立的美國書冊會等。它們向各階層的人們散發《聖經》和宗教小冊子,促進人們對宗教教育的關心,發展主日學校,同時指導教會慈善工作和宗教改革活動。這些全國性的大志願協會通常不隸屬於任何教派,它們竭力尋求各種不同背景的福音教派的支持。它們希望利用志願會社的組織形式,通過大規模的道德和人道主義運動來改造社會,消滅諸如放蕩、少年犯罪、不守主日等邪惡現象。

這些全國性的宗教志願協會還致力於開展戒酒、和平、廢除奴隸制的工作。在它們的推動下,1826年,美國戒酒促進會成立,在基督教徒和非基督教徒之間開展戒酒活動。1833年,美國反奴隸制協會成立,隨著社會改革運動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北方新教徒投入到廢奴運動之中。

在福音覺醒運動的影響下,開辦了許多新的學院或神學院,培養訓練教牧人員。1814年,公理宗在緬因州創立班戈神學院;1819年,一位論派在哈佛大學創辦了神學院;1820年,浸禮宗在紐約州的漢密爾頓創辦了一所神學院;同年,長老宗在紐約州的奧本開設了一所神學院;1822年,公理宗在著名的耶魯大學開辦神學院。此後,各教派為培養教牧人員不斷開辦神學院,使神學院的數量迅速增加,1860年已達到50所。這些神學院成為培養福音覺醒運動骨幹的基地和傳播神學思想的中心,反過來推動了福音覺醒運動的開展。

相關焦點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三十:宗教改革時代的背景2
    基督教之三十:宗教改革時代的背景2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商人們現在卻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他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握有巨大的金錢和強大的政權。在城市中,城市貴族控制一切,他們精心選擇如何用金錢換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五十二:新教在英國的繼續發展2
    基督教之五十二:新教在英國的繼續發展2 自1642年英格蘭王黨與議會方面發生內戰,奧列弗.克倫威爾招募篤信宗教的人組建一支精銳的國會軍,於1645年徹底擊潰王軍。
  • 18世紀末,基督教教徒增加,第二次大覺醒運動為何在英格蘭展開?
    百家號作者:書萱觀文化到了18世紀末,第二次大覺醒運動在新英格蘭開始了。起初,第二次大覺醒運動的特點並不是情感大爆發,而是突然熱衷於基督教的靈修和生活。那麼當時為什麼會熱衷於基督教的修行生活呢。小編就來跟大家講講這一段歷史故事。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六十七: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2
    基督教之六十七: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2 基督教勢力的膨脹,引起德川幕府的恐慌。佛教勢力和儒教勢力也出面攻擊基督教。稍晚來到日本的荷蘭人和美國人出於與葡萄牙和西班牙爭奪貿易利益的需要,極力中傷依附葡西兩國的天主教勢力。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九十三:世界現代前期東正教
    基督教之九十三:世界現代前期東正教 同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相比,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總的來說,東正教的力量和影響都十分薄弱。除俄國之外,東正教在世界其它地方都處於衰退狀態。
  • 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新教) 時間:2001-04-13 09:35   來源:   1627年,荷蘭傳教士首先入臺傳播新教,在武裝後盾的壓力下,數千名臺灣土著居民受洗。
  • 公民自治社會:在基督新教的刺激下「美國禁酒運動」該何去何從?
    清教是英國天主教經過宗教改革之後再次結合了加爾文主義產生的新教,因為美國的第一批居民都是清教徒,因此清教是美國宗教的核心,影響了美國的方方面面,因此基督新教對於美國禁酒運動也影響深遠。因此在美國人民開始沉迷酒精之時,牧師希望用布道的方式讓人們了解到酗酒的壞處,將人們引導至健康的生活方式,恢復精神世界的純淨。
  • 自然神論PK基督教傳統,一個頗具活力卻日趨墮落的美國
    北美大陸發起的四次大覺醒(Great Awakening)運動對這塊英屬殖民地的民主化和平等化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大覺醒運動」亦被視為美國的宗教復興,延續了新教改革的精神。在18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公理會為主的許多牧師認為美洲殖民地人民失去了其清教徒祖先的信仰,許多牧師巡迴布道,特別向全年齡段的女子和年輕男子布道。這次大覺醒不是系統進行的,沒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時間,甚至在一些殖民地就沒有進行。
  • 美國大覺醒運動:宗教信仰自由的鬥爭
    這場運動使得北美人民的思想突破了宗主國帶來的重重枷鎖,讓十三個殖民地逐漸走向了統一,與此同時,統一的地域和統一的思想造就了統一的美利堅民族,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北美殖民地的鬥爭十八世紀的歐洲興起了宗教復興運動,這一運動的思想隨著移民的進行從歐洲傳往北美大陸,產生了北美的「大覺醒」運動。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一百一十:解放神學與世俗神學
    解放神學特別重視的聖經內容,主要有《舊約》的《出埃及記》(上帝在歷史中站在被壓迫者的一邊,使被壓迫者得解放),《耶利米書》(認識上帝就是實行公義,譴責不義),《新約》的《路加福音》(福音的信息是" 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和《馬太福音》(要在受苦的人們中間認識基督)。
  • 從美國推出最嚴墮胎法案談起:宗教為何加劇了美國政治分裂?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目前美國約70.6%的人口信仰基督教,其中新教徒(Protestants)約佔美國人口的四成,是美國基督教徒中最龐大的群體。在這個重要的新教國家,新教在歷史上數次福音運動(通過傳播基督來到的福音及傳遞基督的信息,達成耶穌教義的傳播)中發展、派生出不同教派。
  • 早期基督教教義史 第一課
    》,《早期基督教教義史》。而我們這次的課程是教義史——教義的歷史,教會信仰的歷史。 所以各位不妨去在網上或在世面上找一些教會歷史的書,比方說: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基督教會史》,作者是Bruce Shelley。《基督教會史》,這本是一位在丹佛市保守浸信會神學院的教會歷史教授寫的,很容易讀的,我想中學程度。
  • 北美獨立戰爭的淵源與思想啟蒙,講述新舊大陸的覺醒運動
    對於英國而言,北美13州殖民地的管理其實是放縱的,雖然也有宗教上的天主教新教之分,但是相對舊大陸而言,北美新大陸確實使各類人士無拘無束的發展和成長。而思想啟蒙與覺醒運動則點燃了北美革命的火焰,究竟兩者是如何作用的?思想領袖們都作了什麼?
  •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這些基督教教派到底有什麼差別?
    基督教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的傳統宗教。
  • 「第一次大覺醒」:衛斯理兄弟和18世紀宗教復興浪潮
    2 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及美國,發生過四次基督教的「大覺醒運動」。約翰·衛斯理所帶動的循道宗是首次掀起的復興浪潮,所以它又被稱為第一次大覺醒(the First Awakening),成為後來美國人所謂的大覺醒的開始。大覺醒首先發軔於十八世紀的英國,有著政治、社會、宗教狀況的一般因素。
  • 宗教改革500周年︱瑞士是如何成為新教高地的
    美國人麥克·哈特將馬丁·路德列在影響世界名人排行榜的第25位,甚至高於馬克思和柏拉圖。的確,路德無意中引爆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宗教、政治、社會和文化運動。但不應忽視,正如基督教的興起不只是耶穌之功,狹義的宗教改革亦非路德一人之力。通過一條獨立的發展道路,瑞士迅速成為宗教改革的又一中心。
  • 羅輝:《靈魂之劍 信仰之盾:美國戰爭與外交中的宗教》
    所謂「靈魂之劍」指的是美國歷史上以上帝之名所進行的戰爭、以保護所謂普世價值觀和人權所推進的運動,以及充斥宗教語言的外交活動,其背後不外乎「神國」、「新耶路撒冷」、「天定命運」、「山顛閃光之城」等主要源自基督教的理念,即「基於信仰的擴張意識形態」;而所謂「信仰之盾」則指的是美國外交史上基於或源於宗教的和平主義、反幹涉主義、反帝國主義、國際主義等理念和實踐。
  • 聖嚴法師:基督教之研究
    我國在習慣上把舊教稱為天主教,把新教獨佔了基督教之名,這在天主教是不願同意的。因此要說明本書的標題,對信奉耶穌基督的新舊各派,沒有厚此薄彼之意。不過,本書在《新約》、《舊約》及有關的資料譯語上,採用了新教的用語,比如舊教稱宗徒保祿,新教則稱使徒保羅,本書便採用了後者,因為新教的用語,在中國比較普遍之故。
  • 為何說它是新教教派?與新教又有何不同?
    歐洲的基督教,作為當今世界三大教派之一,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歷史中,基督教經過了十分複雜的發展,最終分成了東正教以及天主教,甚至在非洲和中亞還有著科普特教這個教派也是基督教的一部分。
  • 「大覺醒運動」是宗教內部矛盾,卻成了撕裂美國的開始,為什麼?
    1743年,美國出現了「大覺醒運動」,基督教教會分裂成傳統派和振奮派,為了捍衛自己的地位和威信,雙方爭鬥不休,順便也撕裂了美國社會。為什麼這麼說呢?不僅僅是因為宗教一直在美國社會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還因為這二者的分歧與歐洲基督教內部關於教義之爭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