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從英國乘坐帆船五月花號在北美洲的普利茅斯登陸,在這裡建立了第一個公民自治社會,這就是美國歷史的開始,同時自此以後清教對美國宗教和文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清教是英國天主教經過宗教改革之後再次結合了加爾文主義產生的新教,因為美國的第一批居民都是清教徒,因此清教是美國宗教的核心,影響了美國的方方面面,因此基督新教對於美國禁酒運動也影響深遠。
無論是在歐洲人移居美洲之前還是之後,美洲大陸上一直都存在著飲酒習俗
印第安人飲酒風俗
在哥倫布還未發現新大陸之前,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就已經發現也可以用龍舌草進行釀酒。他們認為飲酒可以更好的跟神明溝通,同時在當時還存在活人祭祀活動,飲酒之後的祭祀犧牲者常常失去了清醒的意識,這樣能夠避免他們在儀式過程中反抗,可以讓儀式順利進行。由此可見在侵略者到來之前,美洲就已經有飲酒傳統。
殖民地的飲酒風俗
在十五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歐洲人逐漸來到這片大陸,同時還帶來了歐洲的葡萄樹,但是歐洲葡萄樹不適應當地的氣候,往往結出的果實苦澀難耐,即使在有些地區果實並非如此,但是也常常無法逃脫病蟲害的威脅。最終西班牙人將美洲葡萄樹和歐洲葡萄樹進行嫁接才得以種植出優質的果樹,而製酒業也成為了美國的支柱型產業。
因為有些地區生產水果,而人們也酷愛喝酒,因此當時美國不僅僅製酒業發達,同時全民飲酒量也十分驚人,哪怕是小孩子也會飲用衝淡之後的蘋果酒。
同時當時的人們認為飲酒是有益健康的,在《美國市民與禁酒》一書中記錄了當時人們對於飲酒的態度:
「只喝白蘭地和威士忌而不喝水有利於消化,朗姆酒 加草莓可以禦寒。朗姆酒與牛奶搭配,營養豐富,是常用飲品。」
宗教對於適當飲酒的支持
雖然影響美國至深的清教是反對放縱的生活方式的,但是他們主張適度的娛樂,他們認為酒是上帝偉大的創造,美國作家利蘭·賴肯在他的著作《入世的清教徒》中寫道:
「美好的娛樂偶爾也可以有,但我只肯求各位,只能把娛樂當成『調料』來調味, 而不能將其當作『主菜』來食用。」
雖然可以看出清教徒還是秉持著克制的生活態度,但是還是支持飲酒的,因此在美洲飲酒風俗一直都十分盛行。
從19世紀二十年代到19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新教厭惡酗酒行為,逐漸開始參與戒酒運動
節制思想
在十六世紀,德國開始進行宗教改革,最終很快就蔓延至整個歐洲,英國也不例外。英國經過改革之後的新教融合加爾文主義,希望通過改革而清潔宗教,因此得到了清教這一稱號。
在英國,清教徒長久地受到了政治迫害,同時在英國處於少數派經常處於排擠打壓的局面,因此英國清教徒遠渡重洋來到美國。新教一直是美國宗教的核心,其中又以清教作為美國宗教文化的核心。
清教徒是虔誠的上帝信奉者,他們認為一切都是上帝的給予,因此每個人都應當各司其職,他們讚賞勤奮節儉,厭惡懶惰奢侈的生活態度,他們同樣厭惡無限度的享樂行為。在他們看來無節制的享樂行為最終會把事情引導至失控的境界,會使得人們擅離職守,失去對宗教的信仰,很自然他們厭惡酗酒行為。
戒酒運動的實踐
(一)布道宣傳
清教徒極其熱衷於布道傳教,曾經聖公會的主教還曾經抱怨過他們的這一特點:
「人們迷戀他們的聚會,就像教皇的追隨者們習慣性地走上朝聖之旅那樣。」
在清教徒眼中,布道傳教是一件極為神聖的職責,是牧師光榮的使命,它能夠傳遞神音,引導人們皈依耶穌,可以讓人們靠近天堂。
因此在美國人民開始沉迷酒精之時,牧師希望用布道的方式讓人們了解到酗酒的壞處,將人們引導至健康的生活方式,恢復精神世界的純淨。
為了使得人們畏懼酗酒,有牧師在布道中宣傳上帝會嚴厲懲罰那些酒鬼,毫不吝嗇地渲染懲罰的恐怖和嚴苛,以此來恐嚇聽眾,而許多聽眾被牧師優秀的口才所折服,往往對他們所說的深信不疑,大聲呼號著要改過自新,希望可以減輕自己的罪孽。
(二)禁酒組織的成立
十八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北美出現了第二次大覺醒運動,其衛理公會的創始人的衛斯理的觀點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在他看來人們是可以克服自身不足和缺陷的,他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一個完美的境界,從而贖清自己的罪行。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批衛理公會的教徒決定成立禁酒組織即「美國禁酒促進協會」,僅僅在一年內其成員就已經超過了兩萬人,十年後已經達到了一百多萬人。
參加協會的人要自行起誓戒酒並且籤訂保證書,同時說服工廠老闆幫助其員工戒酒,但是這些戒酒活動都是自願行為。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一戰之前,美國經濟騰飛的同時出現了諸多社會問題,從而加重了酗酒問題,於是這一時期美國禁酒運動高漲
城市化帶來的問題
在工業革命之後,美國經濟進入快速騰飛期,因此美國也開始從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轉變,城市化進程迅速加快。本身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就會帶來一些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同時美國的市政管理也是一片混亂,因此出現了雜亂的無政府現象,城市規劃和建設完全跟不上發展的步伐。
同時城市化過程也擴大了貧富差距,貧窮問題日益顯現,窮人蝸居在貧民窟中,其中生活條件極差,衛生環境惡劣。
在這一時期,城市管理混亂,城市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極大,許多貧民對於自己的生活極其不滿,但是他們又無力改變,因此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精只能夠麻木人的神經,並不能解決問題,甚至還會把人們的不滿放大,讓人們失去理智,因此酒館成為了各種不法行為的溫床。酗酒使得情況更糟,而糜爛的生活同時也會把人推向更為嚴重的酗酒,因此從此陷入了惡性循環。
移民帶來的問題
同時在這一時期還有大量湧入的移民,和美國早期移民不同,這些移民大多受教育水平低,資產微薄,因此他們在進入美國社會後,一般只能退居貧民窟,生活潦倒,同樣只能夠戒酒消愁,因此這些人往往也有酗酒問題。
大量移民湧入對於美國本土人也帶來了許多威脅,就業壓力也陡然增大,同時這些文化不同的移民往往會衝擊美國的舊傳統,這些都讓本土人開始厭惡或者恐懼移民,這些不滿情緒都需要發洩,因此酒館成了一個好去處。
在這一時期,為什麼宗教想要推動禁酒運動呢?
面對美國如此嚴重的酗酒現象,宗教決定要推動禁酒運動,比如他們設立了基督教婦女禁酒聯盟,用女性的力量來促進禁酒運動。
因為男性酗酒更為普遍,酗酒之後常常會引發家暴,同時酗酒會耽誤工作,影響家庭收入,因此女性往往深受酗酒之苦。同時因為女性常常是宗教虔誠的信奉者,因此女性對于禁酒運動的執行力可能更強。那麼為什麼宗教想要推動禁酒運動呢?
成分異質
本來美國佔主導的宗教都是新教,但是隨著天主教和猶太教的移民增多,美國新教的主導地位逐漸受到威脅,國內宗教的成分產生異質。
同時天主教和猶太教的教徒並不譴責嗜酒行為,來自愛爾蘭、德國等地的移民本身就有飲酒習慣,甚至於天主教教徒很多都會用飲酒來麻痺自己的痛苦情緒。因此支持禁酒運動就是堅持清教徒的宗教操守,同時還可以打擊天主教和猶太教,何樂而不為呢?
達爾文主義的衝擊
隨著達爾文發表了書籍《物種起源》,生物進化在美國生物界和宗教世界掀起軒然大波,這無疑是在質疑上帝的存在,之後還有部分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把生物進化的理論融入了人文社科中,認為社會中也存在達爾文主義。
美國宗教界對此自然是持有反對態度的,但是達爾文主義在社會上影響至深,宗教在這一背景下難免有些勢單力薄,因此在當時正值美國人民酗酒的高峰期,推動一波禁酒運動無疑是擴大其影響力的最好手段。
結語
無論是印第安人安居樂業的美洲大陸,還是歐洲人佔領的美洲,其背後都存在飲酒習俗。因為美國重要的宗教新教秉持節制思想,因此早期的美國出現酗酒現象後,美國新教為禁酒行動出謀劃策。
進入工業革命之後,因為移民問題和城市化問題,社會陷入動亂之中,助長了酗酒行為,而作為美國最為重要的新教因為其地位受到威脅,急切想要擴大自身影響力,也再次大力推動禁酒運動。
歷史參考文獻:
《美國市民與禁酒》
《入世的清教徒》
《美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