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禁酒令:清教徒與女權的勝利卻迎來了「壞蛋們的全盛時代」

2020-12-13 Mars的寫字檯

我最早接觸美國「禁酒令」這段歷史,來自一部美劇《大西洋帝國》,當時我對這個法律感覺到莫名其妙,美國人應該是是全世界最講究自由和不遵守規則的,以前經常會有人開玩笑說,辨別美國人很簡單,穿得最隨意和不講究的就是。

直到現在美國的某些州大麻還是合法,居然會禁酒?但是我們看待歷史不能用現在的目光審視,而是儘量用當時的角度去看。

《大西洋帝國》

禁酒令的頒發在1920年的1月17日,又稱美國憲法第18號修正法案,這項法律規定,凡是製造、售賣、運輸酒精含量超過0.5%以上的飲料皆是違法,全境禁止酒類的出口和進口。

與朋友共飲和舉行酒宴都屬違法,獨自在家飲酒除外。21歲以上的成年人需要出示相關證明,到指定的地方購買酒。

該方案在美國持續了了14年的時間,由聯邦政府專設「禁酒探員」到各州郡親自執法,大概相當於來了一幫「錦衣衛」監督群眾喝酒的問題。

這個法案的重點在與兩個,一是禁止私造、私販和進出口酒。二是禁止聚眾喝酒。這基本上讓酒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稀缺物,而且只能獨飲。

在禁酒令頒發的前夕,大街上到處都是喝醉的民眾。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如此之嚴的方案出臺?

禁酒令頒發前夜

時代背景

19世紀到20世紀,美國在完成自身獨立,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屠戮的且撈到大量好處的基礎下,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大量躲避戰火的新移民進入美國。

美國通過完成了工業革命,使工業取代農業成為社會的主要產業,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大幅度的社會進步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變革,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公,貧富差距巨大。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也是日益加重,罷工頻頻出現。

由於各種族移民的大量湧入,社會文化得不到統一,於是當時美國社會是一片混亂,一方面資本家、政客、律師佔據著社會最大的收入,過著奢華無度的生活,而底層工人還住在各種貧民窟,生活與工作環境都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另一方面,有色人種、愛爾蘭人、英國人、政黨、婦女、工人等團體紛紛抱團取暖,在社會上積極出聲,為自己爭取利益。

整個社會各階級都處於一個比較焦慮的環境,各形各色的人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困境,而美國政府也在積極尋找出路,以求穩定社會局勢。

禁酒令的社會原因

工人階級

美國的社會當時嗜酒成風,烈性酒飲用量大的驚人,相當於現在人的三倍,很多人有著「半小時和一兩個小時就要喝點酒的習慣」。

而工人的工資卻不高的,1900年,美國平均工資為每小時0.22美元,工人年收入在200-400美元左右,而一瓶最便宜的威士忌也大約需要5美元。

這相當於現在拿3500塊左右的工資喝500塊一瓶的酒,而且一個月怎麼也要喝個3-4瓶,這還不算是酗酒的人,很多工人領了工資就去喝酒,口袋空空的回家。

這還不是最致命的,美國的嗜酒成風的社會風氣下,大量的工人會喝的醉醺醺的去上班,只謀求利潤的資本家們哪會管你這個,而在當時的工作環境非常惡劣,保護措施也很少,喝酒了出現工傷的概率成倍增加。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每年美國出工傷達到50萬次,3萬人死在崗位上,半夜的街頭到處是喝醉的酗酒者。而資本家與工人籤訂的是近乎一種「賣身契」或者「生死狀」的合同,根本得不到賠償。

女權運動

在當時,大部分家庭都是單職工家庭,也就是男性去工廠幹活,女性在家做一些家務活或者補貼家用的私活。

隨著工人們酗酒的毛病,也導致了家庭矛盾的產生,工人們把錢拿去喝酒家庭開支出現赤子,更嚴重的是,酗酒還會導致各種家庭暴力的問題。

從1840年到1920年(禁酒令頒發)正是美國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女權運動迸發的時間,大量的婦女要求在工作、教育和政治上要求得到與男性平等權力。

基於喝酒後產生的工傷對家庭的巨大影響與暴力事件,幾乎所有的女權領袖們都在公開場合呼籲禁酒,婦女禁酒聯合會與反酒館聯盟,禁酒黨成為美國最著名的三個支持禁酒運動的組織。

清教徒

早期的美國主要是由大量在英國因為遭到迫害的清教徒們移民組成,可以說當時的美國是個清教徒國家,清教徒的定位有點類似「苦修者」。

他們更強調對基督教信條的遵守,限制自己的欲望和享樂與消費行為,號稱自己更加虔誠與聖潔。

19世紀後期,大量新移民的湧入、城市娛樂的興起導致清教徒們認為的美國文化受到巨大的衝擊,他們決心從禁酒開始,捍衛自己的價值觀理念,復興他們的文化思想。

上面提到的「反酒館聯盟」就是由清教徒組成的強大組織。

而諷刺的是,臭名昭著的極端種族主義者「3K黨」,居然也支持禁酒,3K黨高峰期有著幾百萬的成員,為了禁酒他們不惜與販賣私酒的黑幫成員火拼。

這麼多的社會因素影響,禁酒令依然受到了層層阻力,1870年開始直到1917年才在國會通過。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成為禁酒令頒發的最好時機,釀酒需要糧食,而糧食需要拿去援助戰事。同時仇視德國的社會輿論,也把作為主要釀酒商的的德國移民作為了目標。

產生的後果

越禁越要喝

禁酒令使得酒的價格成倍增長,但是人們要喝酒的情緒反而越來越高漲,想盡一切辦法去找酒喝。

這樣的環境下也出現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況,比如醫生可以開威士忌處方,用於治病,因此患病者大量增加;

而葡萄酒在教堂可以作為「聖酒」使用,很多要人搖身一變成為「神父」,甚至還有開教堂的。

最可怕的是,很多深度酒癮者為了緩解酒癮去偷工業酒精喝…因為這樣造成中毒的也不在少數。

黑幫的大肆發展

巨大的利潤驅動之下,大量的私酒販子出現,為了大批釀造酒他們僱傭大量的人去釀酒,護衛酒的運輸,甚至自己開酒吧偷偷賣酒。

新移民們正愁沒有工作,於是紛紛加入私酒產業,黑幫分子大發橫財,在綠油油的美鈔面前他們用槍枝開路,肆意用暴力搶奪著利益。

最為出名的就是芝加哥的「地下皇帝」埃爾·卡彭,他的私酒工廠每日的利潤高達5000美元,是20個工人一年的收入。以他為原型的電影有《疤面煞星》、《鐵面無私》等等,幾乎每個好萊塢的黑幫電影都有他的身影。

埃爾·卡彭

還有一名大名鼎鼎的人物就是「現代有組織犯罪之父」——盧西亞諾,也是經典電影《教父》的原型,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建立了「賭城拉斯維加斯」。

《教父》

政治腐朽

私酒的帶來的巨大財富同樣腐蝕了政界,黑幫首領們拿著大量的鈔票砸向各級主管官員,收買他們為私酒活動保駕護航。

甚至支持禁酒運動的美國總統哈丁,被人看到在夜總會抽菸喝酒,他的內閣成員更是收受私酒販子們的賄賂,美國進入了一個「壞蛋們的全盛時期。」

而與之相對的,是聯邦調查局(FBI)的興起,各州郡官員的腐蝕讓美國政府束手無策,胡佛在20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接任聯邦調查局局長,大量的抓捕走私與黑手黨首領。

第一任聯邦調查局局長

這樣的情況,已經大大出乎美國政府的意料之外,該法律沒有得到應有的效果,反而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性,恰好1929年-1933年美國遭遇經濟大蕭條,由於內心需要撫慰,美國人對廢除禁酒令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羅斯福1932年的精選的時候,索性把廢除禁酒令寫進了競選綱領,在次年廢除了這條憲法,這也是美國唯一廢除的憲法,其他的都是「修正」。

後話

美國的禁酒令,先是令各界人士歡呼雀躍,但是很快陷入了困境,最終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給我們也帶來了一些啟示。

1. 任何不直接危害他人及社會的行為都不宜矯枉過正,法律和道德永遠是兩條準則。比如我們都知道公共場所不能抽菸,但是不能禁止抽菸本身,不說菸草巨大的稅收,就說不是那麼健康的「愛好」,絕不是抽菸這一個,不可能都禁止。

2.個人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是不損害公共利益,個人的愛好要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進行。人的個人愛好是個人的自由,但是對他人造成危害的時候,性質就變了。喝酒不違法,喝酒開車違法就是這個道理。

3.法律上也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喝酒的年齡可以提高,但是不能禁止所有人喝酒,同時提供警示:「喝酒/抽菸危害健康」,選擇權交還到個人身上。

相關焦點

  • 一百年前,美國為什麼會有禁酒令
    長期以來,輿論界強烈主張禁酒,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美國已有三分之二的州是「幹」(drys)的。禁酒令支持者被稱為「幹」,表示這是公德上和健康上的勝利。但是,需要有一個全國性的法令來最終完成禁酒的使命。
  • 《清教徒的禮物》:是誰顛覆了美國精神?
    在遷徙中,組織隨時可能崩潰,看到身邊人一個個倒下,餘下的人會失去理智,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人人都會固執己見,可最終只能聽一個人的……面對這些困境,清教徒們挺了過來,在《清教徒的禮物》作者看來,他們身上蘊含著真正的美國精神,而這,是決定美國興衰的關鍵。什麼是清教徒精神在前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在信仰中,信仰不會告訴你為什麼,只會說「信則靈」。
  • 公民自治社會:在基督新教的刺激下「美國禁酒運動」該何去何從?
    引言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從英國乘坐帆船五月花號在北美洲的普利茅斯登陸,在這裡建立了第一個公民自治社會,這就是美國歷史的開始,同時自此以後清教對美國宗教和文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清教是英國天主教經過宗教改革之後再次結合了加爾文主義產生的新教,因為美國的第一批居民都是清教徒,因此清教是美國宗教的核心,影響了美國的方方面面,因此基督新教對於美國禁酒運動也影響深遠。
  • 酒多亂人性,貪歡終究短:美國禁酒運動是為了禁酒還是禁住墮落?
    到了19世紀, 正是美國尋求社會轉型的時期,各個階層衝突不斷、矛盾頻發,有識之士開始有組織地推動社會改革,加速轉型步伐。社會的毒瘤很多,改革運動自然也多,廢奴運動、教育改革、女權運動等等都在當時應運而生,禁酒運動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悄然發展起來。19世紀初期,基督教在工業文明的衝擊下,發動了一場宗教改革運動。
  • 韓國女歌手迎來全盛時代!金泰妍、IU李知恩、APink效果明顯
    01韓國女歌手的全盛時代到來!今年在韓國的歌壇中女歌手迎來了全盛時代,也可以稱之為「女風」,經常看到以女團為中心的人氣版圖產生重大影響的情況。出道10年的A Pink憑藉今年4月發表的新曲《Dumhdurum》席捲了各大音源網站。
  • 《清教徒與講道》|| 為什麼要學習清教徒(一)
    未來一段時間我們要來一起分享清教徒的講道及著作,並且希望從中汲取針對於我們今日的牧養講道中當學的功課。現在我們先瀏覽一下將要學習的內容大綱: 1、為什麼我們要學習清教徒;2、清教徒思想中講道的重點;3、關於教牧服侍的呼召;4、什麼是講道,什麼不是;5、理解聖經和講道前的預備;6、通過清教徒的例子了解講道:(1)根據清教徒的例子看如何講道:A、聚焦於基督的經歷性講道
  • 系統崩潰之清教徒版本的資本主義
    就在全球資本主義大廈將傾之際,入駐美國的西方資本主義,卻穩住了陣腳,並迎來一輪又一輪暖春,其中鍍金時代就是有爭論的一個春天。親西方的說,是其思想制度優越性所致,親底層的說,是歷史規律的時機未到,其實二者皆是擦邊球式回答。
  • 殖民地時期,清教徒呼籲節制飲酒,但並不認為飲酒行為存在過錯
    在殖民地時期的美國,酒被認為是好東西,甚至是一種恩賜。不管工作場所、選舉還是社交聚會,日常生活中偶爾飲酒和醉酒是可以被容忍的。只要保持清醒,人們並不介意飲酒,但當人們在有家務、工作或者照料孩子的情形下仍然飲酒,那麼醉酒的行徑就會遭到人們的唾棄。
  • 從清教徒到貴格會:四波移民共同塑造的美國精神
    在新英格蘭西南部的普利茅斯,「五月花號」船上的乘客引入了一種迥異於麻薩諸塞清教徒的文化;即使到了今天,這個小地方的人還稱這裡是「老殖民地」,並且說一種與其他洋基人有微妙差別的英語口音。他們與清教徒有矛盾,就搬得遠遠的,並始終和這個威脅要同化他們的文化保持著距離。到19世紀,馬弗裡克一家找到機會向西部進發。他們的名字被用於沒有打上主人標記的牧場牛,由此在美國語言中變成了特立獨行的同義詞。很多這樣的「馬弗裡克們」在1630年之前移民到美國。
  • 17世紀狂熱的清教徒希望在美洲建立一個自己的耶路撒冷,就是美國
    清教徒與英國國教會在教義上的分歧其實並不大。他們基本上都是加爾文主義者,也就是說,他們都同意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所制定的遊戲規則。因為清教徒(奇異而又恐怖的)基本信仰與英國國教會非常相似,所以歷史學家通常把它們之間的爭端解釋為對權力的爭奪,認為這不過是利益集團政治偽裝成高人一等的假敬虔。但理性主義者和犬儒主義者(也就是說,大部分現代學者)都很樂意把一切動機歸結為理性主義和犬儒主義。其實,真正把清教徒和主流新教區別開來的是個性和舉止。做一名清教徒,意味著成為毫不妥協的狂熱分子。
  • 凱撒沙拉的走紅,居然跟美國禁酒令與《亂世佳人》有很大關係!
    飲食是文化的基礎,從經典菜的誕生故事可以窺探出一些時代的風華。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帶來一些有趣的名菜故事,並奉上這道菜的美味食譜。一菜一故事,與大家一起以美食品味歷史。今天,我們的主題就是凱撒沙拉Caesar Salad。
  • 蘭坪縣嚴格執行「禁酒令」,群眾拍手稱快!
    雲嶺觀察——蘭坪縣嚴格執行「禁酒令」
  • 軍中「禁酒令」四年多:酒氣散,銳氣生
    徐建中說的「禁酒令」是指,2012年12月中央軍委下發的《中央軍委加強自身作風建設十項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它依據《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按照從嚴、從緊、高標準的要求,結合軍隊實際制定的改進作風的具體措施。《規定》要求接待工作不安排宴請,不喝酒,不上高檔菜餚等,更是對軍隊接待工作中飲酒亮出了紅牌,被稱為軍隊「禁酒令」。
  • 莎士比亞與清教徒|哄好女王,就可以轉身去撕別人了?
    在莎士比亞生活和創作的年代,說清教徒是英國戲劇界的頭號敵人也並不為過。儘管有以伊莉莎白女王為首的宮廷和貴族支持與喜歡,清教勢力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阻撓戲劇創作與演出。
  • 清教徒的禮物|令人仰慕已久的「美國管理文化」究竟是什麼?(上)
    今天,我要向你推薦的這本書是西方學者霍博兄弟的著作《清教徒的禮物》。它的名字聽起來雖然像是一本有關宗教文化的書,但實際上,是一本描述從英國的清教徒移民開始近 400 年來的美國管理發展的史書。這本書裡,作者通過歷史事實直接了當地表達了自己對源自清教徒傳統的、優秀管理實務的認可,對美國管理黃金時代的眷戀。而且他嚴肅批評了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在美國管理世界中的出現的專家崇拜的風氣,並警告企業家們,這些依賴專家諮詢、財務數據和由上至下的一言堂的管理模式,將會給企業和生產力帶來的傷害。
  • 維多利亞時代十大女權主義者將給你生命
    伊莉莎白·弗萊無疑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社會改革家之一,也是社會改革運動的先驅,1845年,65歲的她之後,社會改革運動繼續積聚力量。盧克雷蒂婭·莫特,廢奴主義者和女權主義者貴格會運動中另一個著名的名字是盧克雷蒂婭·莫特(Lucretia Mott),這個名字與美國廢奴運動最為相關,但同時也是美國日益壯大的女權運動中的一支強大力量。
  • 清教徒的十種生活觀之——教育觀
    今天下午靠著主的幫助,我們要繼續我們每月一次對清教徒生活觀的學習。你們知道,清教徒是在大約1550 到1700年間在英格蘭和美洲很興盛的改革宗基督徒。 我們用來引導我們的書就是《入世聖徒:還清教徒一個原本真面目》,作者是利蘭·萊肯,出版日期是1986年,我怎樣推薦此書也不為過。
  • 清教徒的養育兒女觀
    經文:弗6:4-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題目:清教徒生活觀 #5: 教養兒女觀我們今天要依靠神的祝福,繼續我們每月一次對清教徒生活的學習。你們還記得,清教徒是在1550年到1700年間大大興旺的英國和美國的基督徒。當然他們在對神話語的認識,或者它在他們生活的應用上並不是完全的,但是他們對此追求所付出的精力和表裡如一,是當代信徒中極少有人能比得上的。
  • 十七世紀他與清教徒之間發生了什麼樣的事?
    在1620年清教徒到達普利茅斯之後,隨著新殖民地和城鎮的建立,新英格蘭的清教徒人口迅速增長。在最初幾十年的定居生活中,清教徒與鄰國萬帕諾亞格、納拉甘塞特、尼普馬克、佩科特和莫黑根部落保持著一種不穩定但基本和平的關係。清教徒將每個族群分開對待,用歐洲產品交換美洲原住民的貿易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