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非常強調「自由」的國度,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追求民主、自由和個人幸福的歷史。美國憲法明確規定,個人的權力神聖不可侵犯。但就在這樣一個國家,卻掀起過一場持續二十年之久的「禁酒運動」,美國全國各地實施禁酒,並且使用法律手段來強制人們戒酒,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
但這場運動確確實實發生了,且涉及到經濟、宗教、種族、婦女地位等多個領域,對美國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
酗酒之人不敬上帝,宗教推行禁酒運動
嚴格來說,美國的禁酒行為可以追溯到殖民時期,但在那時候,人們對於酗酒的危害性並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宗教人士甚至將酒看做是上帝給人間的恩賜。因為當時酒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極高的藥用價值,並且還是西部的重要經濟來源。
但獨立戰爭之後,美國經濟迅速發展,酒已經不再能成為重要經濟來源,人們逐漸意識到酗酒會影響社會秩序的穩定,一些醫生和社會人士開始呼籲人們戒酒。但在18世紀,反對酗酒的呼聲依然很弱,反酗酒的群體也不成組織。到了19世紀, 正是美國尋求社會轉型的時期,各個階層衝突不斷、矛盾頻發,有識之士開始有組織地推動社會改革,加速轉型步伐。社會的毒瘤很多,改革運動自然也多,廢奴運動、教育改革、女權運動等等都在當時應運而生,禁酒運動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悄然發展起來。
19世紀初期,基督教在工業文明的衝擊下,發動了一場宗教改革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宗教人士們批判資本主義工商業倫理,試圖通過道德說教和社會改良來消除社會弊病。當時,經濟興盛,釀酒業發達,美國的酗酒人數顯著增多,引起了宗教改革派的注意。他們抨擊酗酒者,指出酗酒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治安和人民的生活,導致美國犯罪率急劇升高。
「一個酗酒者在未來的基督王國裡給公民樹立的只能是一個壞榜樣。無節制的狂歡即使不是放蕩,也是個人行為惡劣、缺乏自控能力的明顯徵兆。」
與其他教派相比,福音派更注重俗世生活,因此成了宗教改革運動中的中堅力量。福音派教士號召教徒戒酒,宣稱聖靈不會拯救沉湎於酒精的酒鬼。他們還指出,酗酒者是包括搶劫、殺人 、家庭暴力等很多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斥責將酒精販賣給酗酒者的零售商們,認為他們破壞了安息日的規矩。
宗教關注的是飲酒產生的道德問題。「過度飲酒會不僅會摧垮人的身體健康,破壞人的理智,摧毀人的良知,消除人對上帝的敬畏感,使信徒對上帝失去虔誠之心,道德淪喪,還導致疾病乃至死亡,對人的精神和肉體都造成極大傷害。」
禁酒的呼聲越來越高,基督教通過不斷地布道宣傳,讓禁酒思想逐漸深入人心,社會上各個階層都有人加入到禁酒運動之中。1826年,美國禁酒協會在波士頓成立,並在一年之內開枝散葉,建立起172個分會,吸納大量會員。1836年,以徹底禁酒為行動綱領的美國禁酒同盟成立,發起了一系列以禁酒為主題的遊行和示威活動。、
但這些活動依然只停留在道德規勸層面,並不能對酗酒者們造成太大影響,酗酒現象依然嚴重。道德規勸收效甚微,人們開始尋求法律援助。1846年到1860年之間,美國共有13個州相繼通過禁酒法令。內戰結束後,美國禁酒運動進入了頂峰時期,不僅有宗教的道德壓制、有法律的堅實保障,各界社會人士也在科學領域找到了讓人戒酒的手段和方法。
以科學之名宣揚酗酒危害 ,社會改革派數度闢謠
社會改革派尋求科學方法,通過大量研究證明飲酒確實會帶來大量負面影響。1860年以前,酒精對人造成不良影響的觀念只是口頭傳言,並沒有科學依據。相反,那時候的美國人普遍認為酒精可以使人精神振奮,工人們將酒當成提神的飲料,醫生則把酒當作臨床治療的藥物。當時還有個流行觀點,認為酒可以作為食物在人體中釋放人體所需的熱量和能量,因此喝酒之後身體才會發熱。
19世紀後期,關於飲酒對人身體造成傷害的討論甚囂塵上,之前廣為流傳的謬論也都被一一推翻。首先,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班傑明·理察森爵士向大眾公布了他的研究結果。結果顯示,酒精並不能使人體發熱,相反會使人的體溫下降。因為飲酒之後,酒精進入血管,麻醉了控制全身的血管神經,致使血管膨脹,血液流速加快,毛孔擴張。這樣一來,人體中蘊含的熱量就會加速通過毛孔散發出去,散發之前堆積在身體表面,給人造成一種身體發熱的錯覺。
理察森告誡人們,寒冷的天氣裡不要再試圖喝酒取暖,尤其是處在戶外的時候,因為酒精不僅不能讓人保持溫度,還會讓體內溫度加速散失,讓人更覺寒冷,嚴重時甚至會危及性命。之後,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埃米爾·克蘭皮林教授的實驗推翻了酒能使人精神振奮的觀點。
研究表明,酒精不僅無法刺激人的神經,讓人更有力氣,當酒精進入人體內時會首先麻痺人的大腦核心區域,並不斷擴展,麻痺大腦外圍。因此,酒精不是興奮劑,而是麻醉劑或鎮定劑,即使是很少量的酒精,也會迅速抑制人的思維活動和運動神經。同時,酒精也會抑制人的肌肉活性,飲酒者不但不能提神解乏,還會被酒精搞得昏昏欲睡、意志消沉。
長期飲用酒類飲品,會對人的神經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傷。數據表明,當時美國約有四分之一的精神案例直接或間接與過度飲酒有關。此外,調查表明,長期飲酒,即使沒有過量,也依然會導致慢性胃黏膜炎、肝硬化、腎炎和心臟病等,給身體機能造成不可忽視的傷害。此外,社會改革派還在調查中發現,父母的酗酒嗜好對於孩子也有很大影響。大量證據證實,父母飲酒無度是造成兒童生理缺陷、精神障礙和道德素質低下的禍根。
這些科學知識通過禁酒組織的宣傳,在社會上營造了濃厚的禁酒氛圍,使人們了解熟悉了酒精對人體產生的為危害,也讓人們對於酒類行業和酒精本身產生了強烈的牴觸情緒。
婦女能頂半邊天:女性群體在禁酒運動中的作用
酗酒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而其中大部分問題都有相同的受害群體:女性。19世紀,酗酒成風,幾乎所有社交場合都能看到大量的酒類產品。酗酒者們一天要喝好幾加侖的酒,不僅把家中用來維持生計的錢財花得精光,醉酒之後還時常打罵妻兒。在遍地的酒館裡,酒鬼們打架鬥毆、尋釁滋事。從酒館出來,這些神志不清的人們偷竊、搶劫、強姦,壞事做盡。
「酒館對於年輕人是陷阱,對老年人是腐蝕劑,是犯罪的邪惡溫床,是政治麻醉劑。」
19世紀,美國科技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解放了婦女的地位,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家庭,美國的婦女們積極投身禁酒運動,並把挽救家庭和改進社會的使命結合在一起,參加並領導了很多禁酒活動。19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是美國婦女禁酒運動的興起階段。在這一階段,地方性禁酒協會如雨後春筍,數量頗眾。婦女是受酗酒危害最大最深的群體,在禁酒組織中成為最活躍、最積極的力量。
婦女禁酒活動的主要地點是家庭,她們積極規勸自己的丈夫和兒子戒酒,牢牢把控家中經濟開支,不讓任何酒類產品進入家中。她們是禁酒運動中的「螺絲釘」,力量微小但不可或缺,且積小成多,使這一時期的禁酒運動蓬勃發展。
1874年,婦女們吸收禁酒鬥爭中的經驗教訓,成立了「婦女基督教禁酒聯盟」,勢力迅速擴展到全國。她們敢於將破壞家庭的酗酒丈夫告上法庭,勇於搗毀販酒窩點,為多個州爭取到了禁酒立法,對禁酒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婦女基督教禁酒聯盟」從禁酒運動出發,逐漸參與到其他社會改革運動之中,廢奴、解放童工、爭取平等選舉權等活動中都能看到婦女活躍的身影,女性自己爭取到了進一步解放,地位在社會中也有所提高。
結語
19世紀末美國禁酒運動的興起和這一時期重大的社會歷史變遷有著密切的關聯,但禁酒主義者的視野卻只局限在酗酒之中,故意迴避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不能與時俱進。此外,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新的價值觀產生,建立在傳統家庭觀念和新教教義基礎上的禁酒運動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時代局限性。
因此,到了20世紀30年代,物質享樂成了美國社會的追求,禁酒運動中的很多中堅力量受到這股風氣的影響,也沉迷享樂,甚至開始反禁酒,轟轟烈烈的禁酒運動逐漸崩解消失。
參考資料:
《美國史新編》
《美國人民文獻》
《美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