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法中關於禁止飲酒的規定由來已久,但這條禁令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學者的挑戰。
不少歷史學家認為,酒精起源於中東地區,酒這個詞本身或許就出自阿拉伯語的al-kohl,一種用混合蒸餾乙醇和銻鹽調製的眼線膏。
當時的人也用添加粉末的類似原料製造出頗受歡迎的飲料。
這些飲料在哈裡發統治的地區被視為墮落之夜的助燃劑,後來被8世紀的詩人阿布·努瓦斯(Abu Nuwas)記載在《酒賦》中。
不少現代伊斯蘭國家認為這是無之談。
我們不知道伊斯蘭學者是從何時開始將飲酒認定為罪過的。
但20世紀70年代,伊朗和巴基斯坦出現的某些伊斯蘭政治派別,推動一些國家從此開始禁酒。
在伊朗,飲酒者可被處以80鞭。
從印度尼西亞到突尼西亞的不少伊斯蘭派別仍對禁酒令持有爭議。
儘管如此,禁令已然出臺,就像毒品法令那樣,神不知鬼不覺地一錘定音。
在美國實行禁酒令期間,幾乎在每個社區都能輕易找到含酒精的飲料,儘管多半是品質低劣且危險的自釀調製酒。
與此類似,在禁止飲酒的阿拉伯世界,黑市繁榮興旺。
一名巴基斯坦人坦言,「酒精飲品可以送貨上門,比點披薩外賣還方便」。
調查顯示,縱然有種種禁令,在過去10年中,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裡的酒精消費量一直在上漲。
全球的酒精消費量平均增速約為30%,中東地區卻高達約72%。
正如《經濟學人》的一名記者所說,這「不太可能單單歸於(中東地區)非穆斯林和外國人的飲用量」。
不幸的是,當局不允許就此展開公開論。
在私下裡,一些學者認為,只要這些酒精飲品不是用椰棗或葡萄之類《古蘭經》裡特別提到的原料釀造,就可以喝。
雖然中東國家政權變幻莫測,但截至目前飲酒在土耳其、黎巴嫩和埃及(截至目前)等國已經合法,而在巴基斯坦、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仍被禁止。
無論怎樣,很多人選擇用戒酒作為對西方世界貪圖享樂的罪惡生活方式的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