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之六十七: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2
基督教勢力的膨脹,引起德川幕府的恐慌。佛教勢力和儒教勢力也出面攻擊基督教。稍晚來到日本的荷蘭人和美國人出於與葡萄牙和西班牙爭奪貿易利益的需要,極力中傷依附葡西兩國的天主教勢力。這時,日本的天主教徒內部也發生內訌,暴露出德川家康身邊竟有幾十名天主教徒。德川家康此時則不惜犧牲貿易利益,生出禁教念頭。
1612年,首先在德川家康的直轄領地內發布了幕府最早的禁教令。第二年,禁教令推廣到全國,隨之開始了大規模的驅逐教士、毀壞教堂、強迫改宗的運動。此次禁教,德川幕府的決心很大,因為它已經把損害貿易的顧慮拋到一邊了。幕府想依據日本作為一個島國的地理特點,通過海禁斷絕一切與外部的聯繫,希望能把基督教關在國門之外。
1633年,幕府規定進出日本的船隻必須攜有經批准的許可證,稱為朱印船。朱印船以外的船隻不準出海,在海外居留5年以上的日本人不準再回國。1635年,又規定禁止一切日本船、日本人航行海外,不準僑居海外的日本人回國,違者處死。對於外國船隻和人員,規定英荷兩國只許到平戶、長騎進行有限制的貿易活動;中國的船隻只許到長崎;在長崎港闢出一小塊地方,由葡萄牙商人居住,他們的子女則一律驅逐出境;對於西班牙,幕府曾打算遠徵呂宋,以便根絕基督教傳教士來日本的基地,並已要求荷蘭借用軍艦,準備實施該計劃。只是因為發生了島原事件,事情才被擱下。
1637年,島原半島知天草島的基督教徒發動起義。這次起義以基督教徒反迫害為旗號,實則帶有農民起義的性質。兩地原來的領主有馬晴信和小西行長都是基督教徒。按德川幕府的藩主輪換制度,換為新領主松倉重政和寺澤廣高。這兩個人都是禁教派人士,開始大肆鎮壓基督教,激起兩地基督教徒(主要是農民)的強烈反抗。幕府派特使糾集臨近各藩兵力,到第二年,才將起義鎮壓下去。這次起義對幕府的震動很大,決心採取更嚴厲的禁教措施,包括在前面提到的"踏繪"、"寺請證文"等,同時開始全面的"鎖國"政策。由此開始直到19世紀中葉的200年間,是為日本近代史上的鎖國時期。
日本之所以實行鎖國,除為了扼殺基督教外,也是幕府要削弱地方藩主的勢力,由幕府壟斷全國貿易。因為,各地方藩主一直沒有放棄積蓄自己力量的機會,特別是西日本的大名們,通過對外貿易而逐漸強大起來,他們為了貿易的順利進行,不少成為基督教徒。所以,禁基督教,一是針對地方諸侯的,二是針對農民的。總之,是為了強化幕府的集權統治。然而,禁教也好,全面的鎖國也好,都不可能徹底地根絕天主教的影響,各地仍有天主教徒在活動。
19世紀50年代,在西方國家的壓力下,日本國內政界和知識界的思想發生了變化,開始鬆動鎖國政策,並逐漸轉為所謂開國。1854年3月,日美兩國籤定親善條約(神奈川條約);1854年10月,日本與英國籤定"約定";1855年2月,日俄籤定友好條約;1856年1月,日本與荷蘭也籤定了條約。這是經200年的鎖國,西方國家敲開日本國門的開始。不久之後的1858年,日本先後又與美、俄、英、荷、法五國籤訂了友好通商條約。
這些條約的基本內容大體相同,主要包括:第一,相互承認外交使節駐於首都和領事、總領事駐於開放的港口;第二,同意開放日本的5個港口(箱館、神奈川、長崎、新潟、兵庫)和2座城市(江戶、大阪)進行貿易;第三,承認自由貿易原則,不允許日本獨立決定關稅,5國享有最惠國待遇和治外法權;第四,允許為居住日本的外國人建立教堂,廢止"踏繪"。
條約中關於基督教的條款還算不上解除禁教令(正式解除禁教令是明治時期的1872年,1889年制定帝國憲法,承認宗教信仰自由),在日本人中間傳教仍然受到壓制。但是,基督教在日本國土上必竟已成為合法的事情,基督教新教各派也開始進入日本,俄國人則帶進了東正教。這些教徒按條約規定只能在規定的地域內活動,但是,他們帶來的經書還是流傳到日本社會上。日本的新教史學者小澤三郎寫到:"鎖國被解除,長崎的會所貿易被破壞,各港口自由貿易的出現,從根本上破壞了作為禁教政策的命根子——對舶來書籍的檢查制度,……這樣,關著的大門被打開,在華耶穌教傳教士的著譯源源流入日本,這對維新前後的日本文化帶來了十分深刻的影響。"這些中譯本的《聖經》、《聖經選》以及其他的西方科學和學術著作,培養了完全不同於日本傳統觀念的新一代日本人,新島襄(1843-1890年)就是他們中著名的一個。他不認為日本與5國的通商條約規定的開港開市就是開國,而是懷著追求自由的願望,於1864年冒險偷渡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學習神學,重回日本後,曾創建同志社和同志社大學,從事育英傳道工作,作為日本人基督教會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