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六十七: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2

2020-12-17 騰訊網

基督教之六十七: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2

基督教勢力的膨脹,引起德川幕府的恐慌。佛教勢力和儒教勢力也出面攻擊基督教。稍晚來到日本的荷蘭人和美國人出於與葡萄牙和西班牙爭奪貿易利益的需要,極力中傷依附葡西兩國的天主教勢力。這時,日本的天主教徒內部也發生內訌,暴露出德川家康身邊竟有幾十名天主教徒。德川家康此時則不惜犧牲貿易利益,生出禁教念頭。

1612年,首先在德川家康的直轄領地內發布了幕府最早的禁教令。第二年,禁教令推廣到全國,隨之開始了大規模的驅逐教士、毀壞教堂、強迫改宗的運動。此次禁教,德川幕府的決心很大,因為它已經把損害貿易的顧慮拋到一邊了。幕府想依據日本作為一個島國的地理特點,通過海禁斷絕一切與外部的聯繫,希望能把基督教關在國門之外。

1633年,幕府規定進出日本的船隻必須攜有經批准的許可證,稱為朱印船。朱印船以外的船隻不準出海,在海外居留5年以上的日本人不準再回國。1635年,又規定禁止一切日本船、日本人航行海外,不準僑居海外的日本人回國,違者處死。對於外國船隻和人員,規定英荷兩國只許到平戶、長騎進行有限制的貿易活動;中國的船隻只許到長崎;在長崎港闢出一小塊地方,由葡萄牙商人居住,他們的子女則一律驅逐出境;對於西班牙,幕府曾打算遠徵呂宋,以便根絕基督教傳教士來日本的基地,並已要求荷蘭借用軍艦,準備實施該計劃。只是因為發生了島原事件,事情才被擱下。

1637年,島原半島知天草島的基督教徒發動起義。這次起義以基督教徒反迫害為旗號,實則帶有農民起義的性質。兩地原來的領主有馬晴信和小西行長都是基督教徒。按德川幕府的藩主輪換制度,換為新領主松倉重政和寺澤廣高。這兩個人都是禁教派人士,開始大肆鎮壓基督教,激起兩地基督教徒(主要是農民)的強烈反抗。幕府派特使糾集臨近各藩兵力,到第二年,才將起義鎮壓下去。這次起義對幕府的震動很大,決心採取更嚴厲的禁教措施,包括在前面提到的"踏繪"、"寺請證文"等,同時開始全面的"鎖國"政策。由此開始直到19世紀中葉的200年間,是為日本近代史上的鎖國時期。

日本之所以實行鎖國,除為了扼殺基督教外,也是幕府要削弱地方藩主的勢力,由幕府壟斷全國貿易。因為,各地方藩主一直沒有放棄積蓄自己力量的機會,特別是西日本的大名們,通過對外貿易而逐漸強大起來,他們為了貿易的順利進行,不少成為基督教徒。所以,禁基督教,一是針對地方諸侯的,二是針對農民的。總之,是為了強化幕府的集權統治。然而,禁教也好,全面的鎖國也好,都不可能徹底地根絕天主教的影響,各地仍有天主教徒在活動。

19世紀50年代,在西方國家的壓力下,日本國內政界和知識界的思想發生了變化,開始鬆動鎖國政策,並逐漸轉為所謂開國。1854年3月,日美兩國籤定親善條約(神奈川條約);1854年10月,日本與英國籤定"約定";1855年2月,日俄籤定友好條約;1856年1月,日本與荷蘭也籤定了條約。這是經200年的鎖國,西方國家敲開日本國門的開始。不久之後的1858年,日本先後又與美、俄、英、荷、法五國籤訂了友好通商條約。

這些條約的基本內容大體相同,主要包括:第一,相互承認外交使節駐於首都和領事、總領事駐於開放的港口;第二,同意開放日本的5個港口(箱館、神奈川、長崎、新潟、兵庫)和2座城市(江戶、大阪)進行貿易;第三,承認自由貿易原則,不允許日本獨立決定關稅,5國享有最惠國待遇和治外法權;第四,允許為居住日本的外國人建立教堂,廢止"踏繪"。

條約中關於基督教的條款還算不上解除禁教令(正式解除禁教令是明治時期的1872年,1889年制定帝國憲法,承認宗教信仰自由),在日本人中間傳教仍然受到壓制。但是,基督教在日本國土上必竟已成為合法的事情,基督教新教各派也開始進入日本,俄國人則帶進了東正教。這些教徒按條約規定只能在規定的地域內活動,但是,他們帶來的經書還是流傳到日本社會上。日本的新教史學者小澤三郎寫到:"鎖國被解除,長崎的會所貿易被破壞,各港口自由貿易的出現,從根本上破壞了作為禁教政策的命根子——對舶來書籍的檢查制度,……這樣,關著的大門被打開,在華耶穌教傳教士的著譯源源流入日本,這對維新前後的日本文化帶來了十分深刻的影響。"這些中譯本的《聖經》、《聖經選》以及其他的西方科學和學術著作,培養了完全不同於日本傳統觀念的新一代日本人,新島襄(1843-1890年)就是他們中著名的一個。他不認為日本與5國的通商條約規定的開港開市就是開國,而是懷著追求自由的願望,於1864年冒險偷渡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學習神學,重回日本後,曾創建同志社和同志社大學,從事育英傳道工作,作為日本人基督教會的創始人。

相關焦點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三十:宗教改革時代的背景2
    基督教之三十:宗教改革時代的背景2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商人們現在卻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他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握有巨大的金錢和強大的政權。在城市中,城市貴族控制一切,他們精心選擇如何用金錢換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七十五:美國新教福音覺醒運動1
    19世紀開始時,也只有10%的人口是教會成員,因此,美國的教會覺醒運動顯得更加迫切;而教會外部的情況是,半個世紀內,美國的領土擴展約3倍,人口增加約5倍,從而為美國新教教會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範圍和眾多的對象,新教各宗派致力於爭取更多的群眾皈依基督教。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五十二:新教在英國的繼續發展2
    基督教之五十二:新教在英國的繼續發展2 自1642年英格蘭王黨與議會方面發生內戰,奧列弗.克倫威爾招募篤信宗教的人組建一支精銳的國會軍,於1645年徹底擊潰王軍。
  • 宗教改革與明清之際基督教在中國
    明末清初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就是這場天主教宗教改革的一個結果。  自1583年利瑪竇入華傳教開始,基督教在中國200多年的傳播,引發了中西宗教文化深層次的交流、融合與創新。以往的一些學者在談論這段歷史時,往往把利瑪竇等傳教士的傳教活動,理解為一種「適應」的活動。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九十三:世界現代前期東正教
    基督教之九十三:世界現代前期東正教 同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相比,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總的來說,東正教的力量和影響都十分薄弱。除俄國之外,東正教在世界其它地方都處於衰退狀態。
  • 世界三大宗教的地區分布,基督教分布最廣,伊斯蘭擴張最猛
    宗教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不同地區生活的人類,在其文化的發展的演化中,產生了不同的宗教類型,有的宗教在歷史的長河中最終消失了,而有的宗教卻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揚壯大,讓更多的人信仰,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一百一十:解放神學與世俗神學
    基督教之一百一十:解放神學與世俗神學解放神學發軔於60年代後期,1968年在哥倫比亞麥德林舉行的第二屆拉丁美洲主教會議上
  • 為什麼基督教不完全是宗教?
    比如:在中國,當我們提到五大宗教的時候,指的就是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伊斯蘭教和道教,顯然基督教是被看作宗教中一個。如果我們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基督教的話,我們應該承認基督教也是宗教當中的一個。基督教有教堂、神職人員(比如,牧師、長老、主教)、崇拜、教規教義和聖經,這些都符合宗教的要素,因此,基督教被人們看作是宗教中的一個。
  • 世界化的基督教,當到達古日本後,為何被豐臣秀吉「一腳踢飛」?
    豐臣秀吉基督教和佛教、伊斯蘭教並為世界三大宗教,在世界範圍內有多名信徒,多個國家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成為了教徒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虔誠的教徒都會在飯前進行禱告,以示自己對主的信仰。由此可見,基督教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
  • 宗教和絲綢之路有怎樣的關係?佛教、基督教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第二章:信仰之路,告訴了我們答案。萊朋特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覺把「信仰之路」理解為「宗教之路」會更容易一些。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和神有關的,也就是宗教。在那個時代,宗教信仰是承諾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因此,各政權為了爭奪領地和子民,往往會利用宗教,使宗教的競爭變為了政治的競爭。
  • 《基督教史》
    因此,教會從未脫離它所處的世界。最早的基督徒是公元1世紀的猶太人,他們作為猶太人聽到並接受了基督教的信息。後來,基督教信仰被傳開,先是在其他猶太人中,後是在羅馬帝國內外的外邦人中。若要理解基督教最初幾百年的歷史,我們必須先來看看基督教得以形成的那個世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長久以來,基督教的誕生地巴勒斯坦始終是一片充滿了戰爭與苦難的土地。
  • 基督教文化書籍的中國之旅
    基督教文化近年來引起許多人的關注,有關書籍的譯介也反映了人們對西方文化思想追根溯源的渴求。   追溯西方文化的源流  記得剛上大學時,英語老師第一堂課就對我們說:「要學好英語,必須了解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有兩大源流,一是希臘的源流,二是猶太—基督教的源流。」
  • 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新書:《中國基督教青年學者論壇-宗教與歷史-2》
    12月5日上海大學出版社微博在新書推薦中推出新書《中國基督教青年學者論壇-宗教與歷史-2》,該書在12月份出版,屬於「宗教與歷史」系列叢書,主要內容涉及到中國基督教史考疑、傳教士與中國社會、基督教文字與出版、清代及東亞天主教研究、當代基督宗教及本土化
  • 《劍橋基督教史》歷時四年翻譯成中文 將陸續出版
    該項目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人員承擔,翻譯團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及國內各高校研究機構的30餘位學者組成。《社科院專刊》報導說,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多位專家出席了結項會,對該項目進行了評審並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 基督教:分歧嚴重!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按信徒人數來看,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在全世界70多億人口中,基督教徒高達22億,佔世界人口的31%。皇帝為了自己的統治不斷提升君士坦丁堡教區的地位,381年,羅馬皇帝召開了基督教宗教大會,這次會上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僅次於羅馬主教,引發了羅馬主教的不滿。
  • 邪教徒傳播肺炎,為什麼韓國宗教勢力這麼強?
    2月24日,韓國新冠肺炎確診763例,死亡病例增至7例,目前韓國458例確診病例與該教會有關。2014年,該教會被韓國基督教監理會認定為以基督教為幌子的邪教。所以韓國這麼一個亞洲國家,在古代是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怎麼現在有這麼多人信仰基督教,有不少甚至信仰了邪教?
  • 基督教:分歧嚴重!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按信徒人數來看,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在全世界70多億人口中,基督教徒高達22億,佔世界人口的31%。基督教能夠成為世界性宗教,除自身的教義受到認同外,還離不開羅馬帝國的推廣。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控制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屢次反抗羅馬失敗後,為了給自己找到一個精神出路而創立了基督教。
  • 三大宗教中,為啥信仰基督教的人多?不僅僅是因為入教門檻低!
    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但是,在三大宗教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數最多,達到了23億,幾乎佔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那麼,為啥信仰基督教的人最多?答案來了,這一點很多人沒想到!基督教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那麼,基督教為啥會成為教徒最多的宗教呢?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 日本宗教右翼力量在上升
    「日本戰爭責任資料中心」事務局長上杉聰也就此指出,隨著「日本遺族會」「回報英靈會」「軍恩聯盟」等成員老齡化,組織力量急劇減退,政治影響力也急劇減退,近年來在教科書問題、修改《教育基本法》、排外等活動中,宗教團體開始異常活躍。
  • 【日本的大學】(十一)國際基督教大學:世界標準的「全人教育」
    國際基督教大學的辦學目的是,「秉承基督教的精神,培養具有國際化社會人才素養,培育能為上帝和人類服務的有為人才,以推動永久和平」。宗教事務部、教授會和學生團體等會開展各類宗教活動。每周三的午休時間除大學牧師、教員和學生外,還會邀請校外的傳教士來做禮拜。另外,作為加深全校對宗教興趣的機會,每年5月份都舉辦基督教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