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卜勒用了25年的時間研究第谷的觀測結果,發現了克卜勒三大定律

2020-12-22 小王愛粵菜

16世紀的後半期,出現一個叫第谷「布拉赫的人,他是丹麥貴族出身。他在國王的幫助下,建造了一座天文臺。他在那裡一直觀察了20年。由於當時沒有望遠鏡,他想方設法安裝一個特殊裝置,提高了觀測的精確度,準確地記錄了火星等行星的運行和恆星的位置。他是一位傑出的天文觀測家。但是,令人非常遺憾,他一直到死還對地心說堅信不疑。第谷死了之後,他的助手克卜勒繼承了他的事業。他用了25年的時間,整理和研究了第谷的觀測結果,發現了著名的克卜勒三大定律。這是關於行星運行的方式的定律。這三大定律是: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的運行軌道,都是橢圓形的,而太陽則是它們的焦點。第二定律:同一個行星的運行速度,離太陽近時速度則快;離太陽遠時速度則慢。第三定律:行星圍繞太陽公轉一周,離太陽越遠的行星,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它的公轉周期,取決於太陽至該行星之間的距離。此外,克卜勒還製作了一張能正確標示出行星在幾年後出現的位置表,這對天文學者和航海家是很有使用價值的。

克卜勒一生所幹事業當中,流傳後世的,就是行星是按著一定的規律運行的這一真理。當時,別說普通人,就連一些學者,也都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上帝來安排的。在這樣的時代裡,有人能指出行星是按其自身的規律運行著,換句話說,自然界不以神或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受其自身規律所支配。這一真理是使人震驚的重大發現。那麼,這一重大發現,怎麼才能得到的呢?這關係到科學研究的本質,是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從事實出發。既不要盲目地信奉聖經裡寫的那一套,也不要生搬硬套過去傑出的學者的那一套。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以實驗和觀測為依據,然後把得出的事實作為研究的出發點。為此,必須儘量提高實驗和觀測的精確度。克卜勒的成功,多虧有第谷這位觀測界的名師。克卜勒由於身體不好,自己沒做多少實際觀測工作,可是,第谷留給他20年的觀測記錄,成為他研究的立足點。

科學研究的第二階段,就是從實驗和實際觀測的結果,總結出理論,否則,就是有多少實驗和實際觀測記錄,也不能揭示出隱藏在自然界裡的真理的秘密。必須把零亂的觀測記錄整理歸納成一條規律,這就是理論。克卜勒首先提出來各種設想,然後對這些設想進行計算,如果計算的結果和觀測的記錄不一致,就再重新提出另外的設想,再進行計算。就這樣,他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1618年發現了前面所說的三大定律。克卜勒的同一時代,在義大利有個叫伽利略的繼續進行研究。17世紀初,伽利略聽說在荷蘭發明瞭望遠鏡,他也想方設法製成了一架望遠鏡。用這架望遠鏡觀測天體,發現了月亮的山脈、太陽的黑子、土星的星環、木星的四個小月亮等。尤其是他發現的木星的四個小月亮圍繞著木星運行這一現象,和哥白尼等人所提倡的日心說完全相似。這就使人更加相信日心說是正確的。伽利略還對物體降落的各種方式進行了研究。距今2300年以前,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叫亞裡斯多德,曾經提出「物體越重,向下降落越快」的學說。

那以後,大約2000年的漫長時間裡,沒有一個人懷疑過。可是伽利略對這一觀點卻有疑問。他從世界聞名的比薩斜塔上把一個重球和一個輕球同時扔下去,這兩個球同時落到地面上,從而證明了亞裡斯多德學說是錯誤的。伽利略進一步用數學公式清楚地證明了隨著時間的增加,物體降落的距離和速度如何增加的規律。徹利略還對擺錘的振動進行了研究。他發現擺錘的一次往復所需的時間是由它的長度決定。同它的振幅沒有關係。後來,它把這個原理應用到掛鐘上,這是大家都了解的。此外,伽利略還發明了溫度計,他也發現了非常重要的「慣性定律」。由於有了克卜勒、伽利略那樣以實驗和觀測為依據,總結出理論的正確的科學研究態度,所以,一個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終於到來了。在歐洲大陸上,從義大利開始,以德意志、法蘭西為中心的新的科學研究,在順利地進行著。牛頓進的劍橋大學怎麼樣呢?劍橋大學雖然是英國最高學府,可是,科學研究卻非常落後。

新時代的風氣還沒有吹到這個有著古老傳統的大學。牛頓成為三年級學生的時候,科學的曙光也照進了劍橋大學。那就是,一位叫做巴羅的學者擔任了魯卡斯數學講座的教授。這個職位,是用一位與劍橋大學有關係的叫做魯卡斯的人的遺產設置的。後來,牛頓繼他之後,也擔任了這個職位。「牛頓,你把這個研究研究。」巴羅教授拿給牛頓看的是克卜勒寫的一本《光學》書。巴羅教授由於遭到政治上的迫害,在義大利和德意志長期過著流亡的生活。這一時期,他在各地仍然堅持科學研究工作,從而豐富了知識,並且培養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一個第一任魯卡斯數學講座的教授,對像牛頓這樣勤奮好學的學生來說,是一位再好不過的老師了。「您所說的克卜勒,就是發現天體運行三大定律的那位科學家吧?」對牛頓的提問,巴羅教授微笑著說:「是啊!你可真用功啊!這本書寫的是光的性質和望遠鏡的原理。你就先從這兒著手研究吧!書中的道理很難,你可得認真鑽研呀!」

從此以後,牛頓就丟不開克卜勒的光學了。研究一開始,他那不屈不撓的性格又表現出來了。他對由透鏡引起的光的折射現象、透鏡的裝配、以及望遠鏡的原理等都很感興趣,並且專心致志地鑽研著。這期間,牛頓偶然在劍橋大學附近的街上,看見了一本用星星佔卜的書,他就買回來研究。用星星的運行來佔卜人的命運或世上發生的事情的書,現在我們無論如何也是不會相信的。可是,在天文學的發展過程中,它卻起過很大的作用。牛頓並不相信星卜術。他是為了研究天文學,才看這本書的。牛頓打開書一看,只見書中畫了許多複雜難懂的圖。「嗯,這些圖都是什麼意思呢?」牛頓對這些圖一點也看不懂。「這怎麼行?看來,我還得研究一下幾何學才行。」幾何學,是專門研究圖形的一門數學。牛頓這回開始學習一本歐幾裡得的著名的幾何書。

可是,這書看起來似乎非常容易,例如:「通過兩點之間的直線,只有一條」,「兩個重疊起來完全一致的圖形,其大小相同」等,都是些十分易懂的話。牛頓覺枏實在沒意思,看了一半就放下了。幾何學就是從上例所說的那些極平凡的道理出發,通過嚴密的推理,形成定理的一門科學。所以,單純記憶那些現成的結論,還不如弄清這個理論成立的理由更為重要。剛剛從事科學研究的牛頓,對這一重要性,還不十分明白。以後他理解了這一點,所以,在大學學習期間,他又把這本書找出來,從頭進行了研究。同學們,你們在學校學習時,也有的人會時常想-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算什麼學問。這就和牛頓對《歐幾裡得幾何學》書中寫的真正意思並不明白,而以為自己懂了一樣。

往往人們認為理所當然極其普通的事情,但當對它們進行研究時,卻往往越研究就越發現其中有很深奧的道理。牛頓讀完了歐幾裡得的幾何學,接著又開始鑽研笛卡兒的幾何學。這是一本通過計算來研究圖形的性質的幾何學。一看就不像歐幾裡得的幾何學那樣容易。牛頓把這本書看了一遍又一遍,反覆思考,終於把這本非常難的幾何學全部掌握了。巴羅教授從這時起發現牛頓是個天才。牛頓在劍橋大學,夜以繼日地勤奮學習,一晃三年的時光已經過去了。1664年,牛頓被選為三一學院的優待生。所謂優待生,就是在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當中,由學校發給學費的學生。在這以前,牛頓是從家裡拿錢,也有一部分錢是給學校勤工儉學得來的。自從被選為優待生以後,牛頓就可以儘量地把時間用在學習上了。在這期間,他鑽研了一本更深奧的數學書和克卜勒的天文書。第二年,1665年,牛頓22歲,從劍橋大學畢業了。可是,他為了繼續搞研究,仍留在大學的研究室。年輕的牛頓,開始了自己新的研究階段。

相關焦點

  • 優美和諧的數學詩歌——克卜勒三大定律的發現
    數學被稱為上帝書寫宇宙奧秘的文字,無數科學家,當然包括數學家在內,為發現、解讀這文字細探窮究,用盡了畢生的心血,同時自身也獲得了極大的快樂與滿足。用數學公式表達物理定律之開先河者,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 是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因確定克卜勒三大定律,精確描述了行星運動的真實軌跡,被時人稱為「天空立法者開。
  • 「天空立法者」克卜勒,三大定律制定九重天上的秩序
    這個鼻子的顏色被做成了肉色,據說第谷整天帶著一個小盒子,裡面裝了膠水,可以隨時粘他的鼻子。。。1599 年,克卜勒有幸成為了第谷的助手,1600年,克卜勒出版了《夢遊》一書,這是一部純幻想作品,由此可見,克卜勒很適合做一名科幻小說家。這本書說的是人類與月亮人的交往。
  • 藍少科學:細說克卜勒三大定律,感受古代天文學家的智慧
    1600年,他來到了第谷布拉赫的天文臺,對火軌道研究了三個月。當時第谷的觀測經度已經達到了1',也就是一度的1/60,這已經是望遠鏡發明前的最高水準了。但是克卜勒發現,第谷的觀測到的火星實際位置始終與日心體系的預測相差8'左右,顯然這個偏差已經大到足夠產生顛覆性影響了。
  • 克卜勒行星三大定律,動手找水星的軌跡
    一、前言  克卜勒行星三大定律是天文學上一個十分重要的定律,其內容看起來簡單易懂,其實仍有許多人無法體會實際上行星運動的情形
  • 你還記得克卜勒三大定律嗎?
    還記得中學物理學的克卜勒定律嗎?讓我不禁感慨,時間真是一種慢性毒藥,那些讓你印象深刻,感覺永遠不會忘掉的東西,有一天,真的忘了。克卜勒我是知道的,畢竟當時印象很深,但我忘記了他對科學的貢獻,定律的內容那是無論如何想不起來了。
  • 克卜勒傑出的德國天文學家,他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
    約翰尼斯·克卜勒(Johanns Ke-pler,1571—1630),傑出的德國天文學家,他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分別是軌道定律、面積定律和周期定律,這三大定律可分別描述為:所有行星分別是在大小不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在同樣的時間裡行星向徑在軌道平面上所掃過的面積相等;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它同太陽距離的立方成正比。
  • 第四篇 克卜勒三大定理的產生
    克卜勒含著淚水,點頭答應著:「老師你放心吧,我一定完成你的遺願。」那天晚上,第古安詳地離開了人世,他把自己畢生心血凝結成的幾大麻袋資料都交給了克卜勒。那麼,第古到底是什麼人?他的資料又為何如此珍貴呢?第谷是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用肉眼觀測的天文學家。
  • 他被稱為「天空立法者」,細說克卜勒行星三大定律
    克卜勒之所以能提出行星運動的定律,首先要感謝他的老師第谷,第谷是個非常勤奮的科學家,他花了數十年的時間進行天文觀測,積累了大量精度很高的數據,正是靠著第谷老師的觀察數據,克卜勒才從中總結出了行星運動的定律。克卜勒總結出的行星運動規律一共有三條,其中第一條被叫做橢圓定律,簡單的說橢圓就是被壓扁的圓,像車輪那樣圓滾滾的正圓都有一個圓心,也就是車軸的位置。
  • 經典力學:克卜勒運動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
    一、克卜勒運動定律數學中每一個等式,是否都反應一個原理克卜勒在對第谷等人的大量精密觀測數據的研究基礎上,從1609年到1619年先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1.克卜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處在所有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行星軌道的偏心率都比較小,例如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只有0.0167,很接近圓。
  • 【CA獨家】PAT考試中的克卜勒三大定律究竟怎麼考?
    除此之外,通過歷年真題,小編發現牛津特別喜歡考天文學相關的知識,比如說八大行星的基本概況(居然考過問你哪些是氣體星球orz),日食月食,發生在其他行星上的日食月食,Angular diameter,還有克卜勒定律。
  • 高三資料1:萬有引力——克卜勒三大定律
    克卜勒定律是總結行星運動的觀察結果而總結歸納出來的規律,它們每一條都是經驗定律,都是從觀察行星運動所取得的資料中總結出來的。教師指引:克卜勒三大定律,軌道定律通過分析數據用初等數學方法還是比較容易觀察出來。而克卜勒老師弟谷留給其大量觀察資料,而在深山之處能寂寞8年之久,最後修成正果。
  • 從亞里斯多德到哥白尼,再到克卜勒:抬頭看星星發展起來的天文學
    這些科學家秉持著包容的態度,對地心說保持懷疑,並通過觀測天空星體運動,發現一個重要現象:有些行星是不規則運行的,甚至會出現逆行。這個現象的出現,對「所有行星都繞著地球轉」的說法產生了大的挑戰。為了解決行星運動問題,一個叫託勒密的學者提出:各行星繞著不同的圓心呈現圓周運動,而每個圓周運動的圓心,都在以地球為中心的圓周上。
  • 網友問:萬有引力定律是怎麼被發現,又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懂點數學歷史的人,會知道這個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數學家從被虛數困惑,到正式承認虛數地位,花了兩百多年的時間,而現在課本一句話帶過,不讓學生去了解一個偉大事物的發現歷程,會很難讓學生正確地學習發現新事物的方法,或許這也是創新不足的一個根源吧!
  • 萬有引力七大題型之克卜勒定律型
    當在萬有引力題中遇到周期T時,儘量用克卜勒第三定律,這樣做答案來得快些1,(2016·全國卷Ⅲ)關於行星運動的規律,下列說法符合史實的是(  )A.克卜勒在牛頓定律的基礎上,導出了行星運動的規律B.克卜勒在天文觀測數據的基礎上,總結出了行星運動的規律C.克卜勒總結出了行星運動的規律,找出了行星按照這些規律運動的原因D.克卜勒總結出了行星運動的規律,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 數學家克卜勒的努力
    為了提供有用的知識,克卜勒努力證明可以把應用數學巧妙地運用到工程學上,並以此在道德上薰陶各個新教公國的宮廷。克卜勒再一次發現近期的成果鼓舞人心。在 1599 年和 1602 年,阿德裡安·德·弗裡斯為奧格斯堡集市廣場設計的兩個噴泉完工,噴泉的複雜程度令人驚嘆,但同時又非常優雅,樣式分別是墨丘利和赫拉克勒斯。這種噴泉啟發了克卜勒,於是他花費數年時間去研究用水泵抽取泉水的設計,並先後向安哈特公爵奧古斯特以及魯道夫二世徵求了意見,最後才在 1604 年把這個精美的泉水鍾獻給腓特烈五世。
  • 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證明
    這個解釋出現在1687年,當時艾薩克·牛頓出版了他的著名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本書和其他許多偉大的發現一起,通過使用他的力和加速度理論推導出數學上的克卜勒定律,將天文學和物理學聯繫了起來。然後,我們使用鏈式規則將時間導數重新編寫為相對於θ的導數:然後代入角動量方程得到:現在,我們將再次使用鏈式規則來獲得r的二階導數:通過將用r和L表示的θ方程代入第一個方程,然後用剛發現的公式將r替換為1 / u和dr/dt,我們得到了路徑的微分方程:
  • 開啟天文學新篇章: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1609年,一位名叫約翰內斯·克卜勒的德國數學家,發現了行星距太陽的距離和行星的軌道周期之間,存在一種簡單關係。圖:克卜勒,來源:Wikipedia這個關係成為了未來舉世聞名的「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的基礎。
  • 「克卜勒」又發現兩顆外星「地球」
    圖片來源: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天文學家宣布,他們又發現了8顆新的行星,位於各自恆星的宜居帶內,距離恆星不遠不近,能夠讓液態水存在於這些行星的表面。這些發現使得處在宜居帶內並且個頭較小(即直徑不到地球2倍)的行星數量翻了一番。在這8顆行星當中,研究團隊確定了兩顆行星,它們是迄今已知的外星行星當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
  • 一位業餘愛好者的研究,原本是第一臺機械計算器,就這麼胎死腹中
    雖然當時還沒發明望遠鏡,但第谷靠著自己設計的許多觀測儀器,加上極佳的視力,二十年下來,記錄了多達一千顆星星的觀測資料,精確性更大幅超越以往。不過後續的計算工作比起觀測更加艱巨。因為天文計算牽涉到很多位數的相乘或相除;加法和減法還能用算籌或算盤這類工具幫忙計算,但乘法和除法就完全只能靠紙筆了。因此對第谷而言,要處理這麼龐大的觀測資料,真的相當費神又耗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