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女性的一生《空巢》:當父母老了,能體面地「老有所依」嗎?

2020-12-22 芸淡風傾愛讀書

(一)比電影更殘酷悲傷的故事,小說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最近只能在網絡上收看,本應該上映的很多電影。這也使得更多小眾電影,更多映入眼帘。

《空巢》就是這樣一部,靜靜打動人心最柔軟地方的電影。已經82歲的第一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祝希娟老師,寶刀未老,再一次登上銀幕。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容易被忽視的一個群體——空巢老人。

獨居老人趙一梅(祝希娟飾演),因為保健品推銷員小雷(張優飾演)的意外闖入,她從一開始的自我封閉、孤獨,變得開朗而且對生活充滿陽光。

然而看似她所面臨的孤獨、寂寞得到排解,卻暗自埋藏了被詐騙的危機。當她因小雷被牽扯進一起電信詐騙事件時,激發了她作為知識分子,一輩子教書育人,充滿善良、愛心和責任感。趙一梅發自內心的正義和善良,能夠去救贖這個失足青年嗎?

整部電影充滿了暖暖的正能量,雖然不乏揪心和難過的片段,整體還是積極向上有希望。

關於空巢老人這個群體,優秀的影視劇和文學作品真的很少。一旦牽扯到電信詐騙,老年人多以容易上當受騙的受害者的單薄形象,作為故事不起眼的一個環節人物。

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翻開了這部電影的原作同名小說《空巢》。著名作家薛自切身經歷中取材,以血淚寫就,藉此追尋生命的意義所在。

(二)豐富的心理描寫,從受害者的角度,為什麼會上當?

1.正直一生,容不得自己被冤枉,也不想承認自己因為年邁而頻頻被騙的事實。

開篇第一句,作者就以第一人稱,單刀直入,「這是我第一次接到從公安局打來的電話。一生中的第一次。我的一生,我不算短的一生。」

一個安享晚年「空巢」生活的獨居老人,「一清二白」、「有著四十年教齡」的「人類靈魂工程師」,被不容置疑地語氣告知,她「捲入了重大犯罪團夥的活動」,為了保護她的人身及財產安全,必須將她的全部積蓄轉移到一個「秘密的帳號」上。

小說沒有像電影那樣進行鋪墊,言簡意賅地切入受騙的24小時,讓我想到魯迅先生寫回憶性的散文的開頭,「我家門前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留白無限,引人入勝。

主人公「我」作為一個勤勉正直的好人,充滿社會責任感,無愧於心。

當象徵著權威力量的「公安局」打電話給「我」時,強硬的措辭一下讓人陷入慌亂情緒,失去內心判斷。

也許這是很多人都會有的一種精神上的強烈「潔癖」。

不允許自己被冤枉,有任何汙點;不容許自己被懷疑而引起自我懷疑,因為那就仿佛是對自己過去人生的全面否定,被懷疑的羞恥感,交織著曾經的回憶,讓自己更容易陷入突然的情緒波動,而不理智——

因為「我」不是第一次遇到類似的情形,曾經也被人惡意誤導,基於公信力和權威,但內心始終不願意承認自己就是上當受騙了——這就是要承認自己老了,所以判斷力,決斷力和見識知識都不夠了。

「我」懼怕這一切,因為信仰崩塌的那一剎那,是個人世界的崩塌,謊言的構架傾倒之後,浮出的過去的一生就是一個巨大的空巢,徒留內心的空虛。

2.內心不是沒有懷疑,衝擊和猶豫。

小說非常細膩的心理描寫,不僅僅突出了主人公的性格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確實巧借各種心理活動和回憶的交織,將這個奉獻一生的知識女性的人生,將很多社會現象和問題,融入了這24小時。

比如,在「我」前往銀行的路上,輾轉忐忑選擇離家更遠的銀行,避開所謂的監視,也是內心的糾結猶豫。碰到昔日熟人老範,還能抽空去想,同樣是「空巢老人」的他,經歷著不如「房產」受歡迎的房顫。這裡的真實程度,其實非常貼切。人在六神無主的時候,確實容易胡思亂想,思緒不受控制,才會浮想聯翩。

比如,面對形形色色的現代櫥窗,奢侈品店面,自覺與世界的格格不入。那不僅僅是,不屬於自己消費能力和理解範圍之外的新生事物,而是一種產生於內心,突然意識到,無法與時俱進,被淘汰的隔閡,陌生和害怕。以前只是安於落後於時代,卻在一瞬間,發覺自己是被淘汰的,不只是距離遙遠,而根本是對立。

所以我們不能輕易用「容易上當受騙」下結論——於個體而言,他們不見得都是因為「傻白甜」被騙。

(三)受騙後,除了損失,如何自處?

書中後半部分,圍繞的是,事後。

所謂的打擊,更嚴重的是心理層面上的問題。「我」回憶起自己為人子女時,也是人到中年,才能漸漸和父輩消除隔閡和解,然而子女卻沒能在相似的年歲,做到這些,沒有依戀,沒有和解和溝通,需要他們在身邊給出建議的時候,他們總是不在。

大家總是在為人父母后,才會後悔反思曾經和父母的親密關係的諸多問題,卻再也不能當別人的寶寶。

我也是逐漸開始意識到,家裡很多事是需要我來做正確的決斷。父母的理解力和判斷力,有時候沒有過去那麼權威正確,不容懷疑了。可是現實裡,我們確實因為忙碌,因為自己的家庭,事業,留下來那麼多空巢老人。

世界上,每天都發生著各種各樣的壞事。他們並不會因為對象年幼無知,年邁無依,而手下留情。反而就是欺凌弱勢群體。

因為職業經歷,我曾經在銀行櫃檯一線,接觸形形色色的客戶。也親眼目睹過遭遇電信詐騙,或者乾脆被假幣欺騙的客戶,上當受騙的主要都是老年人。

當他們顫顫巍巍,小心翼翼,從厚厚的衣服內側口袋,掏出那些有零又整的錢幣,明明一大堆,清點下來,其實並沒有很大金額,如果還混有一張假幣,作為有義務收繳假幣,持證上崗的櫃員,面對那張無辜的臉龐,焦急和不安,難過和心酸將要遍布滿是皺紋的面容,我那一刻真的很五味陳雜。

能被假幣矇騙的人,大多數都是視力不佳,或者低收入人群,老弱病為主,欺負這種弱勢群體,我的那種無力感,真的很揪心,即使是與我無關的陌生人。

對有些人來說,即使是數額不大的錢,也分分重要。

我也曾堵截過電信詐騙,面對那些連匯款單都不會填寫,偏偏要取出未到期的定期存單,進行外地的大額匯款的老年人,職業習慣和本能直覺,會讓我們注意到他們神神秘秘,一副不信任我們的神情和行為。

我們還是願意頂住誤解和質問,多問一步,多提示一句,雖然這不是我們的義務,我們完全可以盡職免責,不再多問,給自己添麻煩或者招攬投訴,做這麼多,真的是出於好心和使命感——只是多費一句口舌,被人嫌棄囉嗦也無所謂,但如果能阻止一場犯罪和欺詐,也許就能避免一個人,一個家庭走入絕境。

但這些套路的騙術,之所以屢禁不鮮,還是因為他們不斷升級的反偵察。他們摸清楚工作人員的善意提醒,提前安排好所有的合理說辭,而且知道所有的監控指標,所以可以化整為零,去規避所有監測規則。

所以,如果像書中,提前預知所有的套路和應對方式,再加上主人公的流利表達和演出,真的很難預防。

(四)增加老年人群體的正面存在感,關注問題

《空巢》的難能可貴,在於看似講述電信詐騙,實則多種社會問題碰撞在一起,突出的是「空巢」的背後的很多問題,包括「留守兒童」。國內類似這種以老年人為主的書籍,真的很少;就是以兒童為主,更多是童書,而非基於現實題材的創作。

我最喜歡的外國小說家,2016/2017瑞典年度作家,美國亞馬遜作家排行NO.1,當作超人氣的小說之王弗雷德裡克·巴克曼,就是堅持:這個世界上,只有老人和小孩是真正值得寫的。

他的「暖心三部曲」《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外婆的道歉信》《清單人生》,都在展現人到老年,和《空巢》一樣會面對的各種心理,生理,社會性的問題,然而卻不一定悲觀無助,更不會成為毫無存在感的拖累。

這三本書裡,他一直都在關注老年人的故事。從老年主人公出發,切入視角獨特,書中總有一種看穿世間事物,經歷生離死別和大起大落後,依然選擇善良和溫暖的固執。

他塑造的老年主人公們,有各種個性怪癖,可是卻讓人備受鼓舞和溫暖:

倔強地說不出任何好聽話的歐維爺爺,默默地展示了自己仍能為周圍人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貢獻;布裡特-瑪麗是那種你能想像到的最無趣的63歲女人,因為她的人生必須「清單化」執行,不允許生活裡有任何波瀾。所以落得孤家寡人,所有人都認為她該理所應當,也只能放棄的時候,她大膽選擇了挑戰新的人生,捨棄無比熟悉的生活,重新開始。巴克曼的世界裡,有傷痛,但一定會樂觀地彌補遺憾;有缺陷,但這才是一場真正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重新開始」,而每個重新開始的人,都值得鼓舞。

「你值得擁有更好的,哪怕你是個老太婆!」

如果說《空巢》讓人揪心地痛,無可奈何地反思,那麼巴克曼是溫暖治癒,感動到哭得稀裡譁啦,喪到不行的時刻裡,真實感受了文字和故事如何神奇地鼓舞人心。

兩種都是社會問題和弱勢群體的關注,文學的藝術性表達,讓激發更多人的注意和重視。只有特色和區別,沒有高下之分。

《空巢》這個題材和切入方式,帶著些許沉痛和時代的烙印,也許不會收穫像更暖心樂觀的巴克曼的暢銷熱潮,影視化和小說多種形式之下,也許還是在文化產品泛娛樂化的大環境中,顯得小眾,曲高和寡。

然而,我還是希望更多人,能去關注更現實的文學藝術的表達,在思考後,痛徹心扉後,可以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人生,審視自己和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有哪些是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作者:小冒,年讀110+本書的資深追劇愛好者。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的野生寫作者。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願意寫深度思考劇評+書評的娛樂生活雜博。

圖片源於網絡,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劇照

相關焦點

  • 是什麼決定了,老有所依?
    在知乎上,有人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不生孩子,靠養老院養老靠譜嗎?」,其中有一篇回答,引起了我的關注。因為它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根本不靠譜。 子女存在的意義在於,他們在你老了之後可以不照顧你,把你委託給養老院,但是養老院必須要照顧好你。 養老院照顧好你,不是在對你負責,而是在對你的子女負責。
  • 讓農村空巢老人「老有所依」
    本報訊  (記者柯 楊)一億多農村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就有四五千萬。這些高齡、失能和患病老人的照料護理,如何解決、誰來承擔?正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駐豫全國人大代表們,紛紛提交建議積極獻策。
  • 如何讓獨居老人老有所依
    我國空巢老人佔老年人總數的一半,獨居老人佔老年人總數的近10%。如何讓他們老有所依是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王霞想讓女兒們每天打個電話給自己,「以防意外」,不過終究沒能說出口。    (《今晚報》11.27 張元玲)
  • 被電信詐騙的空巢老人,回顧起自己的一生,我們能看到什麼?
    那個老奶奶說,「我都七老八十了,他能騙我什麼,這可是良心老闆,看我們老年人生活不易,所以才免費送牛奶給我們喝」。我看著那些老爺爺、老奶奶一個個心滿意足地拎著牛奶離開了。我感慨,怪不得現在被騙錢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原來一點蠅頭小利就可以輕易騙走他們的個人身份信息。
  • 開啟老有所依新模式 南湖區新嘉街道「智慧養老」亮點多
    ,讓他們參與為老服務有了先天的優勢。這是新嘉街道百花託老服務中心的日常景象。就在不久前,新嘉街道百花託老服務中心重裝開業,首批18名老人住進「暖暖的新家」。今年81歲的盛引觀老人就是其中一位。在原託老中心住過10年的她,問起現在的養老中心有哪些好處,老人朗聲說道:「優點多了!吃得好、環境好、服務好,工作人員不停地收拾衛生,出門遛彎兒有人扶著……」老人說出了大家的心裡話。
  • 《老有所依》舉辦發布會 張鐸爭做「咆哮哥」
    《老有所依》張鐸、劉濤,王倩一等主演   《老有所依》舉辦發布會   搜狐娛樂訊由張鐸、劉濤,王倩一等主演的電視劇《老有所依》昨日在京舉行了盛大的開播發布會,現場趙寶剛就養老問題與各主演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張鐸也談起了家庭的"
  • 老了和子女親密無間的父母都有這5種表現,根本不用擔心老無所依
    我有故事,你有酒嗎?關注半醉夜未央每天帶你走進人世間的七情六慾「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日後的成長和經歷才讓他們變得各不相同。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沒有哪個孩子一生下來就是孝順的,也沒有哪個孩子一生下來就是叛逆的。人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和孩子和睦相處,相親相愛,但是現實往往又不盡如人意。其實那些和子女相處的親密無間的父母,基本都有這些表現。
  • 從82年生的金智英到空巢老人,她們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這是我讀完《空巢》這本小說的第一感受,整個小說的氣氛是壓抑的、灰暗的,甚至是帶點無奈和恐慌的。上一次有這樣的感覺,我還清楚地記得,是看了一部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看完之後我心情低落了很久,為金智英,也為所有像金智英這樣的人,《空巢》無疑再次加深了我對這種失落的感知。
  • 破解「空巢」養老困局別光指望「子女」
    其實早在2012年,為鼓勵子女多盡孝道、多陪父母,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布了新版「24孝」行動標準,要求子女「教父母學會上網」「經常給父母做飯」「長供父母零花錢」「給父母買保險」等。
  • 以下這三種父母會老無所依,可能是自己年輕時的原因,不要怪孩子
    今日問題:什麼樣的父母,孩子長大後會老無所依?老有所依是中國每一個父母的想法,這可能也成為了傳宗接代繁衍後代的另一個理由,可是,有些老人現在卻面臨著老無所依老無所養,有人說不要怪子女,只怪自己年輕時沒有教育好。
  • 《老有所依》同樣是父母之愛,但愛和溺愛家長看明白了麼?
    《老有所依》是2013年的一部熱播劇,由著名導演趙寶剛執導,劉濤、張鐸、喬振宇主演的一部充滿了溫情的家庭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近日閒來無事,又重溫了一遍。劇情依然讓人感動,但看到姐姐江木蘭和弟弟餘淼在劇中生活的狀態和作為,我是一陣感慨。
  • 重陽節,老有所依
    記得第一次吃獼猴桃,一個一個地排列在盒子裡,等著奶奶分給我們幾個孩子。咬一口,軟軟的,汁水滿滿,整個嘴裡都是甜甜的味道。我心疼姐姐因為上學沒有吃到,我就自己偷偷地藏起來一個放在褂子兜裡,也沒有跟奶奶說。等姐姐從學校回來以後,居然沒有了,一直懷疑是弟弟偷偷地吃掉了。
  • 讓農村空巢老人「不空心」
    近年來,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以及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空巢老人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特殊群體。關愛空巢老人,讓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走進農村,留守在家的大都是老人,農村「空巢家庭」現象尤為嚴重。大多數空巢老人在農忙時節仍需進行繁重的勞動,起早貪黑、下地種田,勉強維持生活。而且,由於子女常年不在身邊,許多老人患病後未得到及時治療,也有的因為家庭困難,有病也不敢和兒女說,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現象,耽誤身體健康。
  • 電視劇《老有所依》什麼時候播?在哪個臺播?
    》》《老有所依》全集劇情介紹(1-41全) 》》老有所依主題曲叫什麼?是誰唱的? 》》老有所依片尾曲叫什麼?是誰唱的?  喬振宇與奚美娟劇照   播出時間:11月18日 浙江、東方、天津、北京四大衛視熱播  由趙寶剛、侶皓吉吉執導,劉濤、張鐸、喬振宇、奚美娟、王倩一等聯袂主演的電視劇《老有所依》即將於
  • 好消息,兩會委員提議,讓農民也有退休金,讓農村老人老有所依
    難道農民就應該活到老,幹到老嗎?想想曾經經濟不是很發達的時候,是農民在自己都不夠吃的情況下,先繳納公糧,支持國家的建設,但是如今這一輩的農民已經老了,歲月讓他們無法繼續承擔生活的重擔,為什麼他們就不能像城市人一樣有退休金呢?難道農民朋友的貢獻就別城市人少嗎?如今糧食價格低迷,農民豐收不豐產,所謂糧賤傷農。
  • 海口市瓊崖公證處為六旬空巢老人辦理意定監護公證
    海口市瓊崖公證處為六旬空巢老人辦理意定監護公證自主選擇監護人實現「老有所依」 發布時間:2020-12-22 19:43 星期二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邢東偉 翟小功 通訊員 林伊
  • 讓父母「老有所依」:「一碗湯的距離」受到老人與子女青睞(二)
    那麼生活中,有沒有一種,能讓老人老有所依,又能滿足距離感的養老方式呢?記者調查發現,老人和成年子女就近居住,方便養老的方式漸漸興起,不少老人說,和子女就近居住「既有獨自的生活又能彼此照顧」。房子裝修好了後,陳娭毑的兒子媳婦,孫子,住到了新房裡,把眼前這個150平米的大房子留給了父母。陳娭毑說,兒子兒媳都很孝順。住在一起十多年,他們也沒發生過什麼矛盾。如今分開住,也離得不遠,一個小區裡距離不過幾十米遠。他們和兒子實際上過的是一種同吃不同住的生活。陳娭毑說,兒子兒媳是雙職工,工作比較忙,孩子放學便由她代為照料。每天晚飯後,他們一家子就回到自己的住處。
  • 老年護理虛擬仿真教學軟體:VR聯手老年護理,讓老有所依成為現實
    老年護理虛擬仿真教學軟體:VR聯手老年護理,讓老有所依成為現實當前全球老齡化形勢嚴峻,增長迅速,其中老齡化問題最為明顯的國家有日本養老機構的護工數量短缺、流失率畸高,且多數是50歲上下的來自農村的女性,缺乏護理的專業技能,甚至不會讀體溫計、不知道速效救心丸的使用方法。加強護理人員隊伍建設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目前需要看護的老人大部分身體患有各種疾病,有的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比較難溝通。老年護理人員僅僅機械地完成各項護理任務已遠遠不夠。
  • 探訪澳門石排灣公屋群 住進來讓我「老有所依」
    中新社澳門12月17日電 (記者 田軍)題:探訪澳門石排灣公屋群 住進來讓我「老有所依」  「有房子住,有補貼,生活越來越好了」,現年65歲的澳門市民何偉文半躺在小區的椅子上曬著太陽,略顯得意地說。  做了40餘年建築工人的他比實際年齡老了許多,黝黑的皮膚,一臉的皺紋,笑起來只見一顆門牙。
  • 「空巢」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空虛丨淺談《空巢》一書的背後啟示
    在《空巢》中,作者按照時間軸的寫作方法,細緻描繪了一位將近八十歲的知識女性扭曲的「一天」,也揭開了一位知識女性異化的「一生」。從側面抨擊了「空巢」老人的現狀——「空巢」真正的空不是「巢」空,而是心「空」。「空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空虛。同時向社會呼籲,救救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