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電影更殘酷悲傷的故事,小說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最近只能在網絡上收看,本應該上映的很多電影。這也使得更多小眾電影,更多映入眼帘。
《空巢》就是這樣一部,靜靜打動人心最柔軟地方的電影。已經82歲的第一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祝希娟老師,寶刀未老,再一次登上銀幕。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容易被忽視的一個群體——空巢老人。
獨居老人趙一梅(祝希娟飾演),因為保健品推銷員小雷(張優飾演)的意外闖入,她從一開始的自我封閉、孤獨,變得開朗而且對生活充滿陽光。
然而看似她所面臨的孤獨、寂寞得到排解,卻暗自埋藏了被詐騙的危機。當她因小雷被牽扯進一起電信詐騙事件時,激發了她作為知識分子,一輩子教書育人,充滿善良、愛心和責任感。趙一梅發自內心的正義和善良,能夠去救贖這個失足青年嗎?
整部電影充滿了暖暖的正能量,雖然不乏揪心和難過的片段,整體還是積極向上有希望。
關於空巢老人這個群體,優秀的影視劇和文學作品真的很少。一旦牽扯到電信詐騙,老年人多以容易上當受騙的受害者的單薄形象,作為故事不起眼的一個環節人物。
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翻開了這部電影的原作同名小說《空巢》。著名作家薛自切身經歷中取材,以血淚寫就,藉此追尋生命的意義所在。
(二)豐富的心理描寫,從受害者的角度,為什麼會上當?
1.正直一生,容不得自己被冤枉,也不想承認自己因為年邁而頻頻被騙的事實。
開篇第一句,作者就以第一人稱,單刀直入,「這是我第一次接到從公安局打來的電話。一生中的第一次。我的一生,我不算短的一生。」
一個安享晚年「空巢」生活的獨居老人,「一清二白」、「有著四十年教齡」的「人類靈魂工程師」,被不容置疑地語氣告知,她「捲入了重大犯罪團夥的活動」,為了保護她的人身及財產安全,必須將她的全部積蓄轉移到一個「秘密的帳號」上。
小說沒有像電影那樣進行鋪墊,言簡意賅地切入受騙的24小時,讓我想到魯迅先生寫回憶性的散文的開頭,「我家門前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留白無限,引人入勝。
主人公「我」作為一個勤勉正直的好人,充滿社會責任感,無愧於心。
當象徵著權威力量的「公安局」打電話給「我」時,強硬的措辭一下讓人陷入慌亂情緒,失去內心判斷。
也許這是很多人都會有的一種精神上的強烈「潔癖」。
不允許自己被冤枉,有任何汙點;不容許自己被懷疑而引起自我懷疑,因為那就仿佛是對自己過去人生的全面否定,被懷疑的羞恥感,交織著曾經的回憶,讓自己更容易陷入突然的情緒波動,而不理智——
因為「我」不是第一次遇到類似的情形,曾經也被人惡意誤導,基於公信力和權威,但內心始終不願意承認自己就是上當受騙了——這就是要承認自己老了,所以判斷力,決斷力和見識知識都不夠了。
「我」懼怕這一切,因為信仰崩塌的那一剎那,是個人世界的崩塌,謊言的構架傾倒之後,浮出的過去的一生就是一個巨大的空巢,徒留內心的空虛。
2.內心不是沒有懷疑,衝擊和猶豫。
小說非常細膩的心理描寫,不僅僅突出了主人公的性格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確實巧借各種心理活動和回憶的交織,將這個奉獻一生的知識女性的人生,將很多社會現象和問題,融入了這24小時。
比如,在「我」前往銀行的路上,輾轉忐忑選擇離家更遠的銀行,避開所謂的監視,也是內心的糾結猶豫。碰到昔日熟人老範,還能抽空去想,同樣是「空巢老人」的他,經歷著不如「房產」受歡迎的房顫。這裡的真實程度,其實非常貼切。人在六神無主的時候,確實容易胡思亂想,思緒不受控制,才會浮想聯翩。
比如,面對形形色色的現代櫥窗,奢侈品店面,自覺與世界的格格不入。那不僅僅是,不屬於自己消費能力和理解範圍之外的新生事物,而是一種產生於內心,突然意識到,無法與時俱進,被淘汰的隔閡,陌生和害怕。以前只是安於落後於時代,卻在一瞬間,發覺自己是被淘汰的,不只是距離遙遠,而根本是對立。
所以我們不能輕易用「容易上當受騙」下結論——於個體而言,他們不見得都是因為「傻白甜」被騙。
(三)受騙後,除了損失,如何自處?
書中後半部分,圍繞的是,事後。
所謂的打擊,更嚴重的是心理層面上的問題。「我」回憶起自己為人子女時,也是人到中年,才能漸漸和父輩消除隔閡和解,然而子女卻沒能在相似的年歲,做到這些,沒有依戀,沒有和解和溝通,需要他們在身邊給出建議的時候,他們總是不在。
大家總是在為人父母后,才會後悔反思曾經和父母的親密關係的諸多問題,卻再也不能當別人的寶寶。
我也是逐漸開始意識到,家裡很多事是需要我來做正確的決斷。父母的理解力和判斷力,有時候沒有過去那麼權威正確,不容懷疑了。可是現實裡,我們確實因為忙碌,因為自己的家庭,事業,留下來那麼多空巢老人。
世界上,每天都發生著各種各樣的壞事。他們並不會因為對象年幼無知,年邁無依,而手下留情。反而就是欺凌弱勢群體。
因為職業經歷,我曾經在銀行櫃檯一線,接觸形形色色的客戶。也親眼目睹過遭遇電信詐騙,或者乾脆被假幣欺騙的客戶,上當受騙的主要都是老年人。
當他們顫顫巍巍,小心翼翼,從厚厚的衣服內側口袋,掏出那些有零又整的錢幣,明明一大堆,清點下來,其實並沒有很大金額,如果還混有一張假幣,作為有義務收繳假幣,持證上崗的櫃員,面對那張無辜的臉龐,焦急和不安,難過和心酸將要遍布滿是皺紋的面容,我那一刻真的很五味陳雜。
能被假幣矇騙的人,大多數都是視力不佳,或者低收入人群,老弱病為主,欺負這種弱勢群體,我的那種無力感,真的很揪心,即使是與我無關的陌生人。
對有些人來說,即使是數額不大的錢,也分分重要。
我也曾堵截過電信詐騙,面對那些連匯款單都不會填寫,偏偏要取出未到期的定期存單,進行外地的大額匯款的老年人,職業習慣和本能直覺,會讓我們注意到他們神神秘秘,一副不信任我們的神情和行為。
我們還是願意頂住誤解和質問,多問一步,多提示一句,雖然這不是我們的義務,我們完全可以盡職免責,不再多問,給自己添麻煩或者招攬投訴,做這麼多,真的是出於好心和使命感——只是多費一句口舌,被人嫌棄囉嗦也無所謂,但如果能阻止一場犯罪和欺詐,也許就能避免一個人,一個家庭走入絕境。
但這些套路的騙術,之所以屢禁不鮮,還是因為他們不斷升級的反偵察。他們摸清楚工作人員的善意提醒,提前安排好所有的合理說辭,而且知道所有的監控指標,所以可以化整為零,去規避所有監測規則。
所以,如果像書中,提前預知所有的套路和應對方式,再加上主人公的流利表達和演出,真的很難預防。
(四)增加老年人群體的正面存在感,關注問題
《空巢》的難能可貴,在於看似講述電信詐騙,實則多種社會問題碰撞在一起,突出的是「空巢」的背後的很多問題,包括「留守兒童」。國內類似這種以老年人為主的書籍,真的很少;就是以兒童為主,更多是童書,而非基於現實題材的創作。
我最喜歡的外國小說家,2016/2017瑞典年度作家,美國亞馬遜作家排行NO.1,當作超人氣的小說之王弗雷德裡克·巴克曼,就是堅持:這個世界上,只有老人和小孩是真正值得寫的。
他的「暖心三部曲」《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外婆的道歉信》《清單人生》,都在展現人到老年,和《空巢》一樣會面對的各種心理,生理,社會性的問題,然而卻不一定悲觀無助,更不會成為毫無存在感的拖累。
這三本書裡,他一直都在關注老年人的故事。從老年主人公出發,切入視角獨特,書中總有一種看穿世間事物,經歷生離死別和大起大落後,依然選擇善良和溫暖的固執。
他塑造的老年主人公們,有各種個性怪癖,可是卻讓人備受鼓舞和溫暖:
倔強地說不出任何好聽話的歐維爺爺,默默地展示了自己仍能為周圍人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貢獻;布裡特-瑪麗是那種你能想像到的最無趣的63歲女人,因為她的人生必須「清單化」執行,不允許生活裡有任何波瀾。所以落得孤家寡人,所有人都認為她該理所應當,也只能放棄的時候,她大膽選擇了挑戰新的人生,捨棄無比熟悉的生活,重新開始。巴克曼的世界裡,有傷痛,但一定會樂觀地彌補遺憾;有缺陷,但這才是一場真正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重新開始」,而每個重新開始的人,都值得鼓舞。
「你值得擁有更好的,哪怕你是個老太婆!」
如果說《空巢》讓人揪心地痛,無可奈何地反思,那麼巴克曼是溫暖治癒,感動到哭得稀裡譁啦,喪到不行的時刻裡,真實感受了文字和故事如何神奇地鼓舞人心。
兩種都是社會問題和弱勢群體的關注,文學的藝術性表達,讓激發更多人的注意和重視。只有特色和區別,沒有高下之分。
《空巢》這個題材和切入方式,帶著些許沉痛和時代的烙印,也許不會收穫像更暖心樂觀的巴克曼的暢銷熱潮,影視化和小說多種形式之下,也許還是在文化產品泛娛樂化的大環境中,顯得小眾,曲高和寡。
然而,我還是希望更多人,能去關注更現實的文學藝術的表達,在思考後,痛徹心扉後,可以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人生,審視自己和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有哪些是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作者:小冒,年讀110+本書的資深追劇愛好者。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的野生寫作者。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願意寫深度思考劇評+書評的娛樂生活雜博。
圖片源於網絡,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