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空巢?據說「空巢」一說最初起源於一則童話:
在一片茂密的山林裡,棲息著很多小鳥,它們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歌唱,然而在這片山林裡,卻有一對老鳥趴在窩中,它們心中感嘆著:孩子們的翅膀硬了,都飛走了,剩下我們兩個老的好悽涼、好孤單……
在這裡,一對老鳥寂寞地守在他們的空巢裡。孤獨寂寞的巢,就是它們的「空巢」。
長篇小說《空巢》,講述了發生在一位空巢母親身上的電信詐騙故事。這位母親在將近八十歲時差點「晚節不保」,為了證實自己的「清白」,一步步陷入了詐騙分子設下的圈套。為了儘快刷洗自己的「清白」,她說著一個又一個的謊話。最終看到自己信賴的小雷涉嫌詐騙時,內心徹底崩潰了。
本書作者薛憶溈,是一名文學碩士、語言學博士,在文學藝術上的造詣很深。著有文字作品近三十部,被譯為英、法、德、意、瑞典、保加利亞等多國語言。
在《空巢》中,作者按照時間軸的寫作方法,細緻描繪了一位將近八十歲的知識女性扭曲的「一天」,也揭開了一位知識女性異化的「一生」。從側面抨擊了「空巢」老人的現狀——「空巢」真正的空不是「巢」空,而是心「空」。「空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空虛。同時向社會呼籲,救救老人!
下面我就以「她」代替《空巢》中這位受騙的老年人,從《空巢》中的四個點、三個啟示,以及作者的寫作初心來淺析一下。
01《空巢》中的四個點
她的一生,可以說是異化的一生。對於她而言,真正的「空巢」不是「巢」空,而是感情上的空虛。
1、童年被預言的「空巢」
她在4歲時,瘋舅舅把一個用竹片做成的小房子遞給她,說那是一個「空巢」,是她將來的家。四歲的她不記得其他,唯獨對瘋舅舅給她的這個「空巢」記憶猶新。
長大以後她才知道,瘋舅舅其實是把自己困在了「空巢」裡。因為他信賴的,那個寫《空巢歌》的文藝青年被處死了。於是前途無量的舅舅瘋了,並且把自己困在了「空巢」裡。
也許在懵懂的幼小心靈中,她對「空巢」已經有了模糊的記憶。
2、婚姻成了她最大的「空巢」
從結婚後第一天起,她就有了生活在「空巢」之中的感覺。因為與丈夫不僅有生活習慣上的矛盾、人生追求上的衝突、甚至還有思想品質上的對立。
新婚之夜的夫妻生活,她擔心心臟的先天狀況,於是壓制了丈夫的主觀能動性,並且一直在壓制。之後他們之間就從來沒有產生過親密的感覺。
而丈夫醉心功利,熱衷官場也是她所不能認可的,兩個人貌合神離。丈夫沒有從精神方面滿足她,她無法從生活方面滿足丈夫,兩個人的婚姻從一開始就處於準「空巢」的狀態。
對於他們而言,婚姻是一個「空巢」,家是一個「空巢」,生活也是一個「空巢」……
當丈夫情感出軌不肯碰她,甚至提出離婚的時候異常平靜。她甚至想到了母親熟知的《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由此可見,她的內心是真正的「空」了。沒有了丈夫的位置,沒有了感情的影子,內心世界除了「空」還是「空」。
這種「空」,是空虛到極致的一種表現。無欲無求,聽之任之。
人常說置於死地而後生,而這種空虛,往往是致於死地不求生。尤其在丈夫去世,兒女離家,家成了真正的「空巢」後,她心中的空虛越來越深。
3、給父母的「絕交信」,成了她「空巢」生活的一把利刃
她將近八十歲了,有一段時光處於歷史上的特殊時期。在她三十歲時發生了政治活動,要求她與父母這個剝削階級家庭劃清界限。
她迷茫、痛苦,因為一向冷漠的父親在決定出家前專程去看望了她。帶她吃了最愛吃的飯,還買了五雙漂亮的襪子,並且最終打消了出家的念頭。
但是為了丈夫的前程,她最終寫出了絕交信。
父親讀到信後憤怒地撕成碎片,在之後的兩個星期對母親說了唯一的一句話:我們的女兒死了。後來父親因為腦出血離世,母親說,如果不是因為那封信,父親不會那麼早死亡。
這件事對她的影響很大,把她的「空巢」生活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因為她在父親心中已經「死」了,並且因為自己的「死」,最終導致了父親早亡。
而所有這一切,都永遠無法彌補回來了。她對父親的愧疚,讓她內心的空虛越來越深。
4、子女對她「空巢」生活的影響
她一生孕有三個孩子,第一個女兒未及滿月就因為疾病夭亡了。她不問女兒的死亡時間,也不問女兒的骨灰被埋在哪裡,只默默地與女兒留下的空白相處。而這深不可測的空白,就是她「空巢」生活的發源地。
而她的另一個女兒性格乖戾,只有在膽囊炎發作的時候才會想到她。於是對於她而言,女兒遠在紐約倒成了她心靈的一種解脫。也許在她的「空巢」中,她留給這個女兒的位置並不多。
只有她的兒子跟她最近,可在結婚之後也開始搬離,最終搬到了倫敦。而兒媳婦兒對她的格格不入,讓她不得不早早返回「空巢」,並獨自品嘗「空巢」的滋味。
三個子女的離開,讓她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空巢」老人。三把鎖、一道門,隔開了她與外面的世界,她把自己困在裡面,像瘋舅舅一樣鎖住了自己。
在空巢中,她一次次和已經故去的母親對話。在對話中一點點尋找自我,也尋找自己活下去的勇氣。
在形容寫《空巢歌》的文藝青年時,她的母親用到了頹廢這個詞。而這個詞,似乎用在她身上一點也不為過。因為生活在「空巢」中的她,內心空虛、寂寞,並且灰暗、沒有生機。
02 《空巢》的三點啟示
1、「空巢」老人被忽略的內心需求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家庭和睦,也沒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子女承歡膝下,她也一樣。
她太渴望兒女在身邊了,也太需要兒女的理解了,可這些是她可望不可及的。
推銷員小雷的體貼和細心讓她感到了溫暖,讓她覺得,自己似乎不再是「空巢」老人。
大年初一,她心目中的「兒媳婦兒」登門拜訪,並帶了她最愛吃的豬心,於是她的「空巢」中有了一絲溫度。
相比她們,妹妹一周三次的電話對她只是關注而不是關心;女兒性格乖戾對她絲毫不理解,有的只是蠻橫和不可理喻;兒子最親近,可他對母親的關心遠遠不夠。
在母親早上出門轉帳前,兒子曾經給母親打過電話。平日喜歡接他電話的母親催促他掛斷電話,而他竟然沒有發覺母親的不同尋常。如果他能發現並及時阻止,或許一切都還來得及。然而,他並沒有。
想一想,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子女都用自認為對父母好的方式盡著所謂的各種孝,然而卻從來沒有認真地去想一想:父母到底需要的是什麼?自己有沒有真正了解父母的內心需求?自己的做法父母認可嗎?他們喜歡嗎?
正是因為這些缺乏理解和溝通的自以為是,導致子女和父母之間產生了隔閡。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並改正,這些隔閡就會讓父母陷入情感的「空巢」之中。
其實父母並不苛求兒女什麼,也許只要兒女一聲溫暖的問候和一顆真誠關愛的心,「空巢」老人的心就會撒滿陽光,從而「空巢」不空。
2、請早一些「認識」父母
「認識」一個人也許需要一生的時間,但被認識的這個人可能等不了這麼久,比如我們的父母。也許我們還沒有好好「認識」他們,他們卻永遠地離開了。
在《空巢》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她坐在計程車上,司機跟她說,自己「認識」父親的時間太晚了。
「那時候我差不多都已經四十五歲了」,「突然之間,他成了我的支柱,我成了他的支柱。我每天最大的享受就是坐在他的跟前,跟他說話。」「可是這種幸福的日子就那麼兩年……」
這位司機心中有著太多的遺憾,在他「認識」父親後,上天只給了他兩年的時間。值得慶幸的一點,是他找回了兩年。如果他一直不肯「認識」父親,很可能連一天的時間也沒有。
人,是具有大腦思維的高級動物。這個特性決定著每個人對事物的觀點、態度、處理方法、以及自身的脾氣秉性各有不同。正因為此,也滋生出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衝突。
但無論何時,為人子女都要客觀理性地「認識」自己的父母。凡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不過理解的角度和需求層次不同罷了。人無完人,自己尚且有許多不足,又怎能拿著教條去苛求父母?
理解父母,「認識」父母,盡最大的努力讓父母心懷滿足。既便自己遠在異地他鄉,也可以讓「空巢」父母心中不空。這,是每個兒女應該做到的事情。
千萬別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人。到那時,父母已經給不了你「認識」他們的機會了。
3、「空巢」的門,是「空巢」老人固步自封的悲劇
「門」這個字在《空巢》中一再出現,每次出現都代表著一種含義。
在她的第一位孩子去世那晚,她死死盯著孩子,因為她們之間的門「既將關上又還沒關上」。她不敢回頭,害怕錯過了「門」突然關閉之前的天機。
當她獨自一人居住在「空巢」時,她仔細鎖好著三把鎖。一道防盜門,隔開了她和外面的世界。因為,她相信她的「空巢」不屬於外面的世界。
而在鄰居老範發現她的異樣上門後,她隔著防盜門窗子與他交談,卻始終不肯打開防盜門。因為「門」隔開了她的內心,她連打開門向老範求助的勇氣都沒有。
多麼可悲的事情!而這些都是貫穿一生的「空巢」造成的。一個人,執念有多大,毀滅也就有多大。當她從進入「空巢」那一刻起,她就把自己一步步牢牢地困在了裡面,並且放棄了所有的反抗和掙扎。而這,又是造成悲劇的另一個原因。
「關愛」,是一個很偉大、很溫暖的詞彙。我們活在世界上從來都不是單打獨鬥,而是活在一個有愛的集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關愛自己的時候,也應該關愛周圍的人。「溫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半句六月寒」。有時候一個關懷的動作、一句暖心的話,往往要比給予金銀財寶溫暖得多。
而對於「空巢」老人,關愛對於他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一句暖心的話,也許會讓她打開心扉走出困住她的「門」;而一句傷人的話,可能會讓她牢牢鎖住「門」不肯出來。
03 作者的寫作初心:救救老人
作者薛憶溈居住在北美東部,他的母親大部分時間居住在深圳,是嚴格意義上的「空巢老人」。而小說《空巢》,就是基於發生在他母親身上的真實故事著作的。
作者認為,「空巢」是一個具有多層語義的隱喻。它指向心理、生理、歷史、現實、夫妻之間的關係、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等等。
正如小說中的《空巢歌》所說:
子宮是空巢,墳墓是空巢。生命是空巢,死亡是空巢。記憶是空巢,想像是空巢。孩子是空巢,老人是空巢。時間是空巢,世界是空巢。語言是空巢,沉默是空巢。思想是空巢,夢想是空巢。
由此可見,生活本身就是一個「空巢」。因為孩子的遠離和背棄,子宮成了「空巢」的一個外延。因為長期接受灌輸和改造,大腦成了「空巢」的另一個外延。在一個充滿騙局的世界上,所有人都是「空巢」人。
作者用六十四天完成了這部小說,卻用三年多的時間先行完成了對母親的「心理分析」,或者說完成了對母親那一代人的「心理分析」。
作者深入剖析了母親那一代人:他們在青春期迎來了新社會,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耗盡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又在一個浮躁的社會裡遭受著病痛,以及「空巢」的空虛和孤獨。
對於母親的受騙,作者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同時借母親之口發出了討伐:
你們這些騙子……你們為什麼要騙我們這些「空巢」老人……你們騙走了我們對人的信任,甚至騙走了我們對我們自己的信任,對我們自己整個一生的信任。
救救老人!這是作者對於《空巢》的寫作初心,也是他向社會大眾發出的呼籲:關愛老人!溫暖他們,幫助他們,請不要讓他們陷入「空巢」,更不要傷害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