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

2021-01-19 半月談網

 

 

編者的話

近來,「空巢青年」正在成為一個熱詞。有學者稱,對於年輕人來說,「空巢」一方面是主動的選擇,另一方面也透著無奈。也有人認為,從「空巢老人」一詞並不能必然演化出「空巢青年」一詞……但是,畢竟「空巢青年」這一概念觸動了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本質,因此也成了當下社會各界關注的「社會問題」。那麼,如何全面而理性地看待「空巢青年」?

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空巢青年」並不是負面的社會現象,而是值得深入了解的社會群體。社會了解這一人群,不是要把他們當作「特殊動物」「小白鼠」來研究和對待,而是在研究和了解之後,探討國家、社會層面怎樣提供更好的保障措施以促進「空巢青年」群體的發展。

「空巢青年」這一群體在城市中的出現與增多,也源於他們以及越來越多年輕人對於「中國夢」的追逐,他們越來越要求自己的發展、個人的幸福和安全感,迫切希望從以往的集體生活、家庭生活、鄉土社會宗族關係中脫離出來,去大城市尋求一個更好的自我。

「空巢青年」還是「獨居青年」

國人自古以來就大多喜熱鬧、不喜孤獨,西方世界也如此,亞里斯多德就提出過「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被孤立的人,無法從政治聯盟中分享獲益」。不僅是人類,野生動物也是在條件所逼之時才被迫選擇獨自生存。因此,儘管對於人類社會屬性的爭辯從未平息,但學者們大都認同——人類社會,從來都是圍繞著共同生活而非獨自生活的想法,才建立起來的。

「空巢青年」這一概念觸動了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本質,因此成了當下社會關注的「社會問題」。這一概念帶有一種對沒固定居住地、沒伴侶、沒家庭生活的年輕人的不接納,甚至有一絲嘲諷,因此,筆者更願意用「獨居青年」來概括這類年輕人。對於獨居青年,大家都在擔心:一個年輕人,在陌生的城市,怎麼生存?可是,這樣的擔憂和焦慮只能被當前世界各地關於獨居者的調查數據遠遠地拋在腦後。

在美國,1950年,僅有22%的成年人是單身,獨居者佔全國住戶的9%;而今天,50%的成年人是單身,獨居者佔全國住戶的28%。這些獨居者聚集在現代化的大城市,包括華盛頓、西雅圖等,尤其在曼哈頓區,50%以上的人口獨自生活。

其實,美國獨居生活的比率還是比較低的,從世界範圍來看,獨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分別是:瑞典、挪威、芬蘭以及丹麥,在那裡,幾乎40%~45%的住戶都是獨居者。而在自古以來重視家庭生活的日本,也有30%的住戶獨自居住。中國、印度和巴西三國的獨居人口,則是增長最快的。中國的獨居人數持續上升,從1990年獨居人數佔到全國人口的6%上升到2010年的14%。根據國家統計年鑑,2013年全國獨居人數已達到14.6%。上海是中國獨居比例最高的城市,每4戶中就有1戶獨居,北京的比例則是20%。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世界各地獨居人口的持續增長呢?是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現代國家福利提供的社會保障。當下「空巢青年」現象並不是社會發展的負面結果,而是社會的發展使得更多年輕人可以選擇、負擔和適應這樣的生活。因此,「空巢青年」並不是負面的社會現象,也不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而是值得深入了解的社會人群。社會了解他們,不是要把他們當作「特殊動物」「小白鼠」來研究和對待,而是在研究和了解之後,探討國家、社會層面怎樣提供更好的保障措施以促進人的發展,其中正包括人口數量未來會逐漸增長的「空巢青年」群體的發展。

「空巢青年」的中國夢便是自己發現和發展自己

人的發展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自1978年中國正式推行經濟改革以來,經濟一直快速增長,除了國家層面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激發了社會發展的活力,變革中也湧現出一個個企業家、改革者等具體的個體形象的努力與拼搏。經歷這一社會變革的人們,也感受到了變革中農民和城市居民散發出來的生命力和各種活力,他們對於幸福生活的渴望使得其施展出自己的能力積極進取,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個過程中,正如著名學者閻雲翔在《中國社會的個體化》中所闡述的,人們越來越相信「中國夢」的概念,即一個人可以通過智慧和辛勤勞動改變其命運。

「空巢青年」這一群體在城市中的出現與增多,也源於他們以及越來越多年輕人對於「中國夢」的追逐,他們越來越要求自己的發展、個人的幸福和安全感,迫切希望從以往的集體生活、家庭生活、鄉土社會宗族關係中脫離出來,去大城市尋求一個更好的自我。當前關注到「空巢青年」的種種特徵,就包括這一群體在實現「中國夢」道路上暫時出現的焦慮、迷茫與困惑,它們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年輕人的住房、就業、交友和家庭生活問題。

這些問題絕不僅在「空巢青年」群體中存在,大城市居民、未婚青年等群體中也存在類似問題。可交友和家庭生活的缺乏,真的是一個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嗎?沒有朋友、家人甚至性伴侶,對於年輕人而言,究竟是個體的主動選擇還是被迫的社會選擇?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潘綏銘教授主持的2015年全國抽樣調查的數據顯示,在27歲~35歲群體中,無論男女,不但沒結婚也沒有過性生活的人,在2015年已達到10%左右,預計到2020年很可能達到20%左右;而在2000年,到這個年紀還沒有過性生活的人,在男性中只有2.4%,在女性中則僅僅是0.7%,可短短15年之內,男性在這方面的比率增加了將近5倍,女性則增加了幾乎14倍,預計到2020年還會再翻一番。當下中國青年群體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比率並不低的「無性」狀況呢?為什麼越來越多「正當年」的男女,遲遲沒有正常的性生活呢?有說服力的答案恐怕只有一個,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習慣獨處、獨居的生活方式。

隨著女性地位的提升,網際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大力推進,以及人類壽命的大幅延長,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獨居,社會發展為獨居生活已經並將繼續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當下社會對於「空巢青年」的關注和焦慮,還局限於僅僅將他們視為一種負面的社會現象、一個正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然而, 「空巢」、獨居、獨處在未來社會中將日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迅速崛起與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密不可分。中國的年輕一代當前對於個人生活的強烈的主動追尋,以及在個體生活中呈現的情感和欲望的多樣性、選擇和控制的多樣性,都呈現了中國青年個體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背景下努力向上流動、努力重塑自我、努力在社會上獲得一席之地的過程。簡而言之,「空巢青年」的中國夢便是自己發現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為「空巢青年」實現中國夢而服務

「空巢青年」的中國夢在實現過程中,有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自我發展、自我重塑,「空巢」的標籤、「剩女」「光棍」「沒能耐」「混不好」等刻板印象和話語給青年發展自我的過程施加過多的個體責任,進而給他們帶來心理負擔。青年不僅要面臨市場競爭的激烈,還要面臨家庭、宗族社會關係等支持的減少和社會輿論的不理解,甚至有意無意的嘲諷和歧視。因此,「空巢青年」的心理問題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需要建立相關的機制和政策以幫助青年解決相關的心理疾病。

二是如何將「空巢青年」個體層面的積極進取動力、選擇生活方式的能動性和控制力,轉化為正向的社會參與並融入社會組織生活中去。獨居、獨處、「空巢」青年的增多,其實也會帶來一些社會效益,比如他們往往熱衷於公共社會話題、更有時間和精力參與社會組織生活、頻繁出入餐廳、咖啡館等公共空間。很多接受獨居觀念的女性已經從糟糕的婚姻和瑣碎的家庭生活中解放出來,她們不僅能掌控自己的生活,還充滿活力地有更多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社會活動中去。如何建立相關的社會組織機制和政策以引導青年積極參與社會,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城市化進程中的「空巢青年」

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正在中國上演。與美國地理學家和城市研究學者布萊恩·貝利在《比較城市化》中所描述的眾多國別案例相仿,中國的城市化不僅是人口從鄉村到城市的遷移過程,也是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過程。

國際經驗顯示,在這兩個過程中,會有一個階段,獨居人口將快速增長。從農村進城,或者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都是有風險的。比如,能不能養活自己?能不能適應新環境?能不能闖出一番天地?在風險偏好上大體屬於「風險厭惡型」的老年群體,由於就業難、養老難、環境適應難,因而往往大量地留在了家鄉。相對不那麼厭惡風險的年輕人,就成了人口遷移的主力軍。

在城市化初期,遷移人口大量進入建築業和製造業,工作在工地或車間,居住在工棚或簡易的集體宿舍,雖然遠離親人,但與老鄉、工友在一起,打牌、打球、跳舞、唱KTV,哪怕僅僅是聊天,群居生活並不孤單。隨著城市化進一步發展,服務業吸納越來越多的就業,特別是白領崗位增加,以及第二代遷移人口進入勞動力市場,使得獨居的比例日趨上升。由此,「空巢青年」就從個案變成比較普遍的現象。

主動的和被動的「空巢」

對於年輕人來說,「空巢」一方面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另一方面也透著一些無奈。隻身離家雖有風險,但也意味著更高的收入、更豐富的生活、更廣闊的機會。出來闖一闖、見見世面、多賺些錢,對大部分遷移人口來說,並不是被逼無奈,而是自發自願的。在新的城市打拼一段時間以後,有一部分遷移人口會繼續選擇獨居,因為他們始終追求個人的自由,或者出於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慣性。物質條件豐盈的,可能還會把家鄉親人接來同住,也可能組建新的家庭。

上述兩部分「空巢青年」以外的群體,筆者稱之為「非自願空巢」人群——他們承受著獨居之苦,想改變卻無力改變。「非自願空巢青年」要想擺脫獨居的狀況,需闖過就業、住房、公共服務三個關口。

就業的不穩定和不體面,會影響青年對未來的預期。如果不能獲得持續穩定的收入,不能享有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勞動保障,就缺乏充足的物質基礎以支撐原生家庭成員的團聚,或通過結婚生子來增加新的家庭成員。

儘管有著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但薪水只夠勉強應付生活成本,根本攢不下錢來;或者,賺錢和攢錢的速度明顯跑不贏房價、房租的上漲,辛苦攢下的積蓄談笑間就會大幅縮水,如此一來,長期買不起房的現實和有可能某一天租不起房的潛在風險,也會導致「非自願空巢」現象的出現。

人滿為患的公辦醫院、擠破頭也進不去的公立學校,也讓很多想與家人團聚、想組建家庭的年輕人愁眉苦臉、望而卻步。把老人從家鄉接來後,萬一得了病,去趟醫院跟打仗似的,還不一定能掛上號。把小孩從家鄉接來後,入園難、上學難,面臨失學的危險,弄不好還是得送回去。最終,依舊不得不只身在外打拼,從「空巢青年」熬到「空巢中年」,老人和孩子只能在家鄉留守。

「空巢青年」的喜與憂

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空巢青年」現象亦喜亦憂。

喜的是,主動的「空巢」意味著青年的個性發展、個人選擇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以及自由的擴展。著名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在《以自由看待發展》中提出,作為「人們有理由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的實質或實持的自由,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筆者的前輩同事常修澤教授也經常講,社會進步的核心是人的發展,實質在於人的自身解放和每個人自由的全面發展。因此,主動的、自願的「空巢」,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表徵。

憂的是,被動的、非自願的「空巢」已經和即將帶來的一系列風險挑戰。非自願「空巢」的青年,面臨孤獨、焦慮、無助等心理上困擾。長此以往,不免對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傳導到行動上,輕則降低工作效率和效果,重則可能增加治安案件和涉穩事件的發生概率。

「空巢青年」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面則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近年來,城市裡的「空巢老人」獨自在家去世卻無人知曉的案例,農村老人因病痛難耐而選擇輕生的案例,以及留守兒童遭受人身侵害甚至死亡威脅的案例,可以說都不在少數。

過高比例的「空巢」群體,還有可能引起結婚率和生育率的下行。與「空巢」現象相伴隨的「恐婚族」「不婚族」如果過多,總和生育率有可能降到明顯偏低的水平。目前,我國的婦女總和生育率在1.5~1.6,與人口正常更替水平的2.1相比明顯偏低,而且已經到了理論上的「低生育陷阱」邊緣。2015年的1%人口抽樣調查甚至顯示,該年度的生育率已下探到1.05的超低生育水平。這對人口的長期均衡發展十分不利,有可能使我國人口總量在達到峰值之後過快衰減,也會加劇人口老齡化的程度。

「非自願空巢」的青年需要政策支持

要應對「非自願空巢」之憂,闖過前面所講的就業、住房、公共服務等關口,當然離不開青年自己的努力。比如,需要加強學習充電和工作鍛鍊,積累足夠的人力資本,才能找到體面的就業崗位,獲得一定水平的收入。又如,需要主動去了解相關政策,包括落戶、就學、就醫、住房保障等方面信息,及時彌補自身短板,儘可能為自己和家人爭取到合法權益。

可如果通過竭盡全力的個人奮鬥,仍然無法擺脫「非自願空巢」的狀態,那就需要給力的政策來幫助「空巢青年」。

就業方面,要真正把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青年群體體面勞動。近期,應結合「勞動者素質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等促進就業的國家行動計劃,加快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重點加強訂單式、定向式和定崗式培訓,著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崗位供求對接的匹配度。

住房方面,要優化保障性住房供應,以高校畢業生和進城時間較長的農民工為重點,向他們提供可負擔的穩定住所。建議將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的重點人群,從本地戶籍居民家庭的20%以上調整為常住居民家庭的20%以上,放寬租賃型保障房(公租房和廉租房)申請的戶籍限制;根據產業集聚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更多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通勤比較便捷的位置選址建設保障房;針對家庭成員共同居住的需求,調增兩居室、兩室一廳等戶型的比例。

 

公共服務方面,要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全面落實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重點解決入園難、就學難、看病難、異地養老難等容易引發「非自願空巢」現象的突出問題。對財力相對較弱的城市,可通過資金獎勵、上收事權、增加基建投資和一般性轉移支付等方式,支持其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人員隊伍的建設;對財政可持續能力較強的城市,則可採取下放財權、階段性增加地方債發行規模、適當放寬機構編制等措施,有效增加公共服務供給。


「空巢青年」:含混的所指與能指

據說,「空巢青年」近期正成為一個熱詞。網上搜了下,並未見嚴謹的概念界定,關於其內涵和外延,倒是多見一些文學式描述,如「空巢老人被動如此,不容易改變空巢狀態。青年則很多是出於自己的主動選擇,他們有時也會寂寞難耐,每個夜晚刷朋友圈刷到頭昏眼花,無法入眠,叫醒他們的往往不是鬧鐘,而是快遞員,害怕過節沒人陪寧可加班,但更多的時候是在喧鬧的城市裡享受自由獨處的寧靜時分,因為珍視這樣的生活方式,很多人不願改變獨居狀態」。倒也有一句話作出了基本表述,即「空巢青年是離開家鄉在城市奮鬥的獨居青年」。

單從字面上講,「巢」原指鳥或蟻、蜂等的窩。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築巢成家生子,小鳥長大後,遠飛他鄉自謀生路,孤獨老鳥空守原窩,此狀態在自然界被稱為「空巢」。類比到人類社會,子女長大後,分家或外出,剩下年老的父母獨自生活,這種「空巢老人」生活的家庭便成為「空巢家庭」。當下,尤其是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使「空巢老人」成為最受關注的社會現象之一。

據說,「空巢青年」一詞正是從「空巢老人」變化而來的,其詞義也正相對。在我看來,從「空巢老人」一詞不能演化出「空巢青年」一詞,基本理由有三:

第一,「空巢老人」中的「巢」既指住房,更重要的是指家庭。而所謂「空巢青年」一詞中的「巢」,僅僅具有住房或居所的含義。

第二,這種具有自己住房的青年是未婚的,一旦結婚且有住房,那麼,就有了家。從這個意義上講,有住房而未婚的青年的「巢」,不是「空巢老人」意義上的「巢」。

第三,有住房且結婚的青年,其配偶因特殊原因而長期不在家,這種情形才可以稱為非嚴格意義上的「空巢青年」。

就常態而言,不該有所謂的「空巢青年」。更重要的是學術方面的原因,筆者於下文詳析。

獨居:當今青年自我探尋的重要表徵

相關學術研究成果顯示,現代意義上的青年,作為一種社會群體範疇的存在,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此前,人類社會雖然都有成年期之前的人口群體存在,卻主要屬於一種年齡範疇意義上的青年。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人們在其生命歷程中進入成年期的時間相對較早。個體出生以後,從兒童少年時期進入成年期之間並不存在青年期這個在當今具有特別意義的時期,而割禮、參軍等儀式便成為個體進入成年期這一轉折的決定性因素。

工業革命之後,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成員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訓練,才能具備基本的從業資格,於是,隨著各級各類教育體系及機構的普及和擴展,尤其是高等教育體系及機構的發展,使得具有共同的年齡、生理、心理等特徵的人聚集在一起,成為一種獨特的群體,他們致力於共同的社會活動——系統地接受未來進入社會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於是,現代意義上的青年便產生了。作為一種真正的社會群體範疇意義上的青年,而非只是年齡群體意義上的青年,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產物。「青年」這一概念,是社會的一種建構,其內涵與外延也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而不斷變化。

在工業革命之初,早期的或經典的青年概念把青年的本質理解為一種過渡期或準備期,即認為青年是為了將來全面進入社會生活而做準備的一個特殊時期。青年雖然已經不再是兒童,卻也不是成人,青年期是處於兒童期與成年期之間的一個特殊過渡階段。這種青年概念持續了很長一個時期,至少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仍是一種主流性共識。

進一步發展的青年概念認為,當一個人生理上發育成熟時,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在現代社會中證明一個人進入成年期的具有普遍意義的主要標誌有:獲得經濟上的獨立地位、擁有自己的重要財產、建立家庭和生育孩子等。在更晚近的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獲得這些標誌的年齡普遍地向後推延了,受教育時間的延長,生理成熟的年齡逐漸提前而結婚、生育的年齡則逐漸向後推延。從而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使得「不完全的成年人」現象成為一個凸顯的問題。這意味著,青年概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在當下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的深入帶來了社會生活的巨變。

第一,生活空間的擴大。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尋找就業和發展機會,這兩個最基本的需要與地域上日益擴大的流動性相結合,使青年離開父母家庭及其所在地的情形越來越多。

第二,個體化進程的出現。由於追求更加自主的個人價值選擇,以及社會流動性日益加大,青年期與個體化進程交疊。在這種情況下,青年從學校畢業的年齡、結束職業培訓的年齡、進入就業體系的年齡、能夠獨立生活的年齡及其相關方式,都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第三,尋找自我同一性時期的延長。社會價值觀的多樣化,生活方式的去標準化,使得青年生存狀況正呈現去結構化的特徵,社會生活中的潛在風險、人生目標的不確定性等,都將導致青年心理的社會合法延緩期的進一步向後推延。

這一切都會導致在實際行為層面上,獨居成了當今青年探索自我和尋求成長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這種更主動的自我成長,其實質絕不是「空巢」這樣的字眼所能概括和表達的。

請尊重獨立性更強的當今青年

當今青年能夠有機會選擇獨居、有條件進行獨居,這難道不是一種進步嗎?如果青年願意選擇獨居,那一定有著比不獨居更大的吸引力。青年的成長與探索,需要物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空間。所以,請不要用「空巢」這樣的字眼來「同情」或「關懷」這樣的青年。如果說「空巢青年」最大的問題是孤獨,那麼請問:「非空巢青年」就不孤獨嗎?成人就不孤獨嗎?進一步說,孤獨是青年所特有的問題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價值觀及其生活樣式,不要把自身的價值觀及其生活樣式強加給另一代人。不要用中國式的包辦式的溺愛去同情、關懷獨居一代青年,這種傳統方式能塑造出什麼樣的人,國人應該早有共識。

對於獨立性更強、個體化趨勢更鮮明的當今青年而言,我們各級黨政部門、社會各界應該作為當務之急來做的重要工作主要有,不斷建立、完善、促進青年健康成長所需要的制度和機制,讓發展、成長的機會向所有青年公正開放:

1.建設對於青年人生道路具有引導作用的價值觀和文化體系;

2.建立促進青年全面就業的規範化渠道;

3.建立、完善青年的職業培訓體系;

4.建立、完善青年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體系;

5.建立、完善以能力為本、注重德才兼備的人才選拔培養機制;

6.建立、完善以業績為本、注重德才兼備的向上流動或任用機制;

7.建立、完善促進青年全面發展的廣泛的社會參與機制。

綜上,切莫隨意杜撰一些缺少問題意識和實質內涵的字眼來炒作新聞、吸引眼球,這只是一種消遣大眾、消遣社會的方式而已,並非真切地表達一種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奮鬥打拼的年輕人,他們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缺少家庭生活。就像「剩女」「蟻族」等詞所指涉的對象未必承認這些屬性一樣,很多人也未必能接受「空巢青年」這個概念。

 

「空巢青年」也包括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年輕人。一項調查顯示,64.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託(57.9%)和居住條件差(57.8%)被認為是他們面臨的兩大困境。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空巢青年:當空巢成為他們的選擇
    但是近期走入人們視野中的空巢青年,卻是對中國傳統人情社會巨大衝擊。空巢這個標籤不再落到大山裡的留守少年和家裡的老人,不再是被親人遺棄的不到照顧的弱勢群體。這次陷入「空巢」的人群,是這個社會正在不斷壯大的,成為社會支柱的在大城市奮鬥的青年人。目前,超過5800萬人在中國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其中,獨居青年(20~39歲)已達到2000萬。相對於之前的空巢群體而言,他們大多是主動選擇了空巢。目前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小天就是空巢青年之一。研究生畢業兩年,她已經獨自在遠離家鄉的帝都飄了兩年。
  • 當代空巢青年的100種死法|空巢|青年|單身|社會|獨居|-健康界
    這便是部分「空巢青年」的真實寫照。「空巢青年」(empty-nest youths)這個詞是由「空巢老人」演變而來,指的是生活在大城市,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的年輕人。這涉及一個社會群體和一種生活狀態,狹義的「空巢青年」特指年齡介於20到35歲、離開家鄉到大城市工作、遠離親人、獨自居住的單身年輕人,即為工作打拼在大城市流動的單身獨居青年。
  • 空巢青年:「空巢」是自嘲也是無奈,晚上九十點鐘最孤獨
    「空巢青年」與「蟻族」「蝸居」等名詞的出現一樣,伴隨著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人口遷移而生,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其中,忍受寂寞是「空巢青年」難以言說的艱辛,居住條件差和缺乏情感寄託是他們面臨的主要困境。此外,大城市的人才流動性強,落戶和買房的難度大,搬家、跳槽頻繁,也讓這些年輕人難以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
  • 為「空巢青年」澆灌些慎獨情懷
    除了備受關注的「空巢老人」之外,「空巢青年」一詞近年也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與「空巢老人」的被動獨居不同,「空巢青年」大多指是主動選擇獨居並且單身的年輕人——他們遠離家鄉,在大城市中打拼,還大都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有專家指出,「空巢青年」的產生其實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關。(1月21日《澎湃新聞》)  「空巢」作為一個形容人生存狀態的修飾定語,過去往往用在形容老年人身上。例如,形容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人形單影孤狀態時,我們稱其為空巢老人。
  • 鋼鐵森林裡的「空巢青年」,你們最近怎麼樣了?
    「一個人住間30平出租屋,對象暫無,感到最治癒的地方是便利店,是我,一個當代空巢青年。」這是當代網友對「空巢青年」的真實寫照。按照百度百科的定義,空巢青年指的是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的年輕人。
  • 空巢青年的單身廚房 小熊電熱鍋實力滿分
    原標題:空巢青年的單身廚房小熊電熱鍋實力滿分「空巢青年」現在不僅僅是熱詞,更是一種現象。數千萬在異鄉漂泊的空巢青年們,每天沉浸在「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的孤獨感中,還要面對都市生活的種種惡意——叫外賣總是達不到起送條件,外出吃飯離開一下餐盤就被收走!
  • 2020高考作文熱點掃描:「空巢青年」,路在何方(附優秀作文)
    空巢青年,指的是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年輕人。近十年來,「空巢青年」成為了和「空巢老人」一樣備受關注的群體。某雜誌撰文指出,有的空巢青年出於工作需要,主動享受獨居的生活方式;有的空巢青年認為空巢期是執著奮鬥和認識自我的理想階段;也有的空巢青年則將「空巢」當作擺脫種種束縛的良機,過著封閉自我、逃避社會的孤獨生活。該雜誌社就此話題開闢了「時代與青年」專欄,向讀者徵集文稿。
  • 中國式寂寞:2千萬"空巢青年"獨居靠購物精神慰藉
    調查顯示,空巢青年比普通青年感覺更孤獨,但是也有人認為,他們比普通人自由。另外,一份報告顯示,"空巢青年"除工作外,生活中更多的是在出租房裡上網、玩手機和一個人吃飯。他們更願意在美食、服飾、數碼產品等方面上花錢,追求高品質。21%的"空巢青年"有"月光"現象或輕度負債。看完這些,是不是恍然大悟找到了同類,而更恍然大悟的終於找到了自己「剁手」的根源所在。
  • 剩男剩女、空巢青年,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了?
    空巢青年空巢青年,又稱獨居青年,指的是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居住生活的的年輕人。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逛街、一個人旅行……2019年我國獨居青年有7700萬,主要分布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杭州、武漢、南京等一二線城市,其中主要是25-35歲的85後90後年輕人。近幾年獨居青年人數不斷增加,社會學家預測2020年會突破8000萬人,2021將突破9000萬人。
  • 獨居青年超7700萬,「空巢生活」究竟是孤獨還是自由?
    為自由選擇獨居,但也渴望愛情和婚姻獨居青年的另一個說法是「空巢青年」,「空巢」的字面意思為「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鳥離巢後的情景,在現實中,空巢更多是指子女長大後因工作或者結婚需要離開父母,留下老人獨自生活的現象。
  • 網劇《怦然心痛》好看麼劇情介紹 關注城市空巢青年痛點
    該劇不同於時下網劇市場的流行的游離在普通人生活之外的「浮誇風」,而是關注在城市打拼的空巢青年生活,紮根現實生活,關注年輕人不可言說之痛。­  「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奮鬥打拼的年輕人,他們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沒有家庭生活。據統計,中國共有5000萬的空巢青年,其中大部分為90後。《怦然心痛》關注城市空巢青年痛點,每一集都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寫照。
  • 中國「空巢青年」超5000萬:90後佔六成 男性是女性兩倍
    水果只敢買3、4個,快遞只能寄到單位,下班只能面對空蕩蕩的房間,這大概是人們對「空巢青年」最直觀的印象。 近期,因央廣網等中央媒體的持續報導,「空巢青年」又再次引發了社會的關注。 「空巢青年」是指在異地生活工作、年齡介於20到39歲的,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在城市中遊走的青年。
  • 「空巢青年」的獨飲文化,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
    應該大多數人對「空巢青年」並不陌生,伴隨著7700萬+的數字,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群體的標籤,而正在演化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獨生活、一人經濟、悅己消費等已成為當下熱詞,而不知什麼時候,「獨飲」也成為了一種流行,甚至是一種文化。一人的微醺快樂,是一人以上無法體會的。
  • 當「空巢青年」成為熱詞,聊聊「創意社」共享廚房裡的「溫度」
    日前,創意生活領域大IP「創意社(微信號:ichuangyi99)」組織開展了以「共享廚房」為主題元素的線下粉絲聚會活動,活動旨在幫助大城市裡的空巢青年走出房間,感受生活中的溫度,建立生活朋友圈。  活動組織讓「空巢青年」們在廚房內共同做飯、分享故事、互動小遊戲和陌生人建立起聯繫,消除距離感,參與的粉絲也在這個活動中認識相同城市中的新朋友。
  • 昆明空巢青年新去處 體驗感官抽離之旅的原宿漂浮終於來了
    隨著在昆明這個大城市打拼,過著獨居生活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空巢青年消費成為除中產階級、兒童親子外的又一消費趨勢。順應此潮流,很多品牌也針對空巢青年設計產品和服務,憑藉粘稠度高、復購率大的優勢,成為購物中心新寵兒,其中別出心裁極具創意的新興業態也受到了昆明空巢青年的追捧。
  • 「雲養貓」成一線城市空巢青年新生活,貓對於他們意味著什麼
    之前,她在網上看到過「空巢青年」的定義:空巢青年指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缺少家庭生活,獨自在大城市奮鬥打拼,而大城市的繁華和生存壓力讓他們顯得更加孤獨的一個群體。她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標準的「空巢青年」。近兩年,「吸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像Karen這樣養貓的是一種,還有一種是線上「雲養貓」。在即將過去的2017年,「雲養貓」也成為一個熱詞。
  • 空巢青年引爆一人經濟 覓跑 原宿漂浮 樹德生活館等品牌成主流
    「空巢青年」成為隱形消費熱點。何為空巢青年?在大城市打拼,具有獨居生活的年輕人,他們缺乏感情寄託和安全感。   隨著這類人群數量的日益增加,很多品牌也無形中針對空巢青年設計產品和服務,憑藉粘稠度高、復購率大的優勢,榮升購物中心新寵兒。   2億人群的市場,我們能做很多事… …
  • 空巢青年為什麼吸貓 吸貓指的是什麼
    ­  貓對於「空巢青年」意味著什麼­  Karen覺得,至少Honey對她的引導都是正面的。「空巢青年有各種各樣的類型,但自己不會是那種外賣堆積成山,也不跟人交流的人。」Karen覺得,Honey對她來說,是家人、老朋友。
  • 種草| 我是空巢青年,我用這10樣迷你家電愛自己
    作為一個空巢青年,今天我要為我們族群說幾句話:我們空巢青年可以說很苦了,同樣價錢買來的家用電器,只能自己使,浪費!市面上最容易買到的那些大容量大體積的家電,我們也根本用不上!而且,房子已經這麼小了,我們真的不需要多餘的家電來佔據生存空間了!——所以,到底有沒有適合一個人用的家電給我們空巢青年們使用呢!?
  • 半億「空巢青年」的背後,是讓保險重歸溫情的太平洋
    有業內人士稱,撐起大半保險市場的年輕人,要麼是年輕父母為一家人投保,要麼是單身青年為父母醫療或是自身意外投保。用戶畫像已經確定,宣傳途徑也已選好,那麼,該如何做到吸引用戶呢?二、什麼樣的保險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