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沉默的大多數》後,又拜讀完了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最大感受是:爽但不過癮。
這也是一篇雜文集,有小部分和前者重複的地方,末尾加印了些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信。
這些信早在《愛你就像愛生命》中翻閱過,當時不禁感慨:誰說學理科的寫不好情書。再次看來,感慨依舊。
他的情書應該是廣大男同胞的我學習的模板,浪漫不膚淺,直白而溫柔。
好了!言歸正傳,書名為《我的精神家園》,實則是此書中的一篇文章。
在此篇中王小波回想起了十三歲的自己,經常去爸爸(王方名,邏輯學家)的書櫃裡偷書看,看過奧維德的《變形記》後對古希臘入了迷,即使對哥哥自編的故事也得其樂趣。
他回想起來並不覺羞愧,因為井底之蛙也擁有一片天空,十三歲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園。
如果說書籍知識是建築材料,那麼童年時的好奇心和創造力為他建造了屬於他的精神家園。
我時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來思考問題,很多煩難的問題就變得易解。
確實很多時候,我習慣把問題看得太難想得太複雜,總是在自尋煩惱,或許簡單一點,煩惱就會少一點,問題自然變得易解了些。
在王小波的精神家園裡,除了書籍,提及更多的是電影。
在國產電影上,他認為國產片把觀眾培養的不妥當,編導沒有憑著本心去拍片。即使是《霸王別姬》、《紅高粱》此類得獎作品,也體現了對人類身體充滿了怨恨,不利於培養一流的觀眾。
他還指出拍不出好片子不僅因為政審、經費等問題,其中還有一條那就是觀眾水平低。
私以為之所以觀眾水平低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好作品好在哪裡。我喜歡看電影,但是看得不多,每看一部電影都能夠收穫情感上的愉悅,一開始覺得什麼片子都是好的,後來斷斷續續看了一些經典影片。
有了對比才發現,電影水平真有高低之分,能直接影響著情感體驗的好壞強弱。
閱讀和觀影其實是一個道理,就拿我來說,小學時鐘情於各類獲獎作文書,中學時開始迷戀上了諸多雞湯文,大學開始才慢慢拜讀各類經典文學作品。
回過頭來再去看看那些書,甚至不願再多看一眼。並不是說我的閱讀水平高了,而是我知道了什麼樣的才是好作品。
在國外電影上,王小波對好萊塢的商業片和藝術片進行了自己的總結。
他認為美國電影真正的生命之所在,就是那為數不多的真正藝術片。如《末代皇帝》、《美國往事》等精品,但這些精品不賣錢,往往賣錢的卻是那些大量出產的商業片。
如果只看好萊塢的商業片,是會把人看笨的。
我對外國電影也了解疏淺,但也知曉諸多開始口碑炸裂的影視系列作品,更新到了最後有狗尾續貂之感,不想得罪影迷便不在此cue名,想必大家心中都能列舉一二。
這些片子販賣情懷也好,還是觀眾期望太高也罷,在我看來,連綿不斷倒不如見好就收。
讀罷,對王小波的認識又深了一層,佩服又多了一些。
這些對電影的相關論述,觀點犀利獨到,語言深入淺出。
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寫出《東宮·西宮》此類獲獎佳作也不足為奇了,誰讓他是有趣有料的天才王小波。
總而言之,我希望自己能慢慢成為一個較有水平的觀影者和閱讀者。用自己所熱愛的事和物,來構建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
它不需很大,卻能夠讓我在快時代的節奏裡懂得放慢腳步,能夠抵抗生命中所出現的荒誕與虛無。
筆名:陳說
一個愛文學的體育人,一個愛做夢的籃球者
身為平凡的人,做著平常的事,寫著平淡的文字,不願平庸的生活.
● 公眾號:周聽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