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枝管制過松 暴力文化流行
美國反思弗州校園槍擊案
造成33人死亡的維吉尼亞州理工大學槍擊案發生後,美國社會和公眾就一直在反思:究竟是什麼引發了這場悲劇?
一些人稱,這只是個孤例,把整個事件歸咎於嫌疑人趙承熙的精神狀態和人格缺陷;一些人指責說,校方在安全防範和應急機制上存在漏洞,以致未能阻止大規模殺戮;也有人追溯到趙承熙中學以來的人生道路,認為美國在移民融合、教育、精神健康評估等方面尚待改進。
但是,更多人認為,這起事件並非「瘋子殺人」這麼簡單,背後有複雜的社會成因。既是美國槍枝管制過松、涉槍犯罪劇增形勢下的一個極端案例,更是美國社會暴力文化流行、傳統社區解體、社會競爭叢林化的一個縮影。
槍械兇猛
美聯社內政記者馬特·克倫森粗略統計後發現,自1966年8月1日德克薩斯大學槍擊案以來,死於集體槍擊案的美國人不下100人。在得州大學槍擊案中,兇手查爾斯·惠特曼在校園制高點用步槍射擊,造成16人死亡,31人受傷。
美國東北大學犯罪學家詹姆斯·福克斯認為,日益泛濫的「槍」才是罪魁禍首。他說,美國歷史上死傷最嚴重的8起公共槍擊案中,有7起發生在最近25年。「我知道,以前也有殺傷力大的槍枝。」福克斯說,「但是,這類槍械現在擴散範圍太大了。」
英國《經濟學家》在封面文章「美國悲劇」中指出,兇手趙承熙所用的9毫米口徑格洛克半自動手槍射速奇快,這種奧地利產的手槍在其他國家幾乎只配備警察等執法人員,而在美國,愛好者能在遍布全美的數千家槍械店輕易購得。美國民間約有2.4億支槍,超過全美成年人口數量,其中三分之一是攜帶方便、操作簡單的手槍。如果趙承熙不是那麼容易購得殺傷力大的槍械,即使兇案不可避免,死傷人數也不會那麼驚人。
文章進一步指出,無論是弗州理工大學的血案,還是造成15名師生死亡的1999年科羅拉多州哥倫拜恩中學槍擊案等,都僅僅是美國涉槍犯罪的縮影。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美國發生1.4萬起涉槍謀殺案;此外,每年平均有1.6萬起槍擊自殺案。僅2005年,美國就有400個兒童死於槍殺。自1963年約翰·甘迺迪總統遇刺以來,美國國內的槍下亡魂數目超過整個20世紀死於海外戰場的美國人總數。
管制無力
繼弗州理工大學血案後,位於德克薩斯州休斯敦的詹森航天中心也發生了持槍劫持殺人案,頻頻發生的槍案使沉寂許久的槍枝管制再成熱門話題。
澳大利亞的例子顯示,嚴格的槍枝管制能減少類似案件的發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亞頻發公共槍擊案,1996年達到頂峰。那年,兇手馬丁·布萊恩特用AR-15自動步槍在一個旅遊名勝點大開殺戒,35人喪生。事發兩周內,澳大利亞政府通過了嚴格的槍枝管制法,包括禁售半自動步槍。自那以後,澳大利亞沒有發生過一起集體槍擊案。
美國有悠久的擁槍傳統,合法持有槍枝的權利受到憲法保護。在1977年,美國54%的家庭持有槍枝,近年這一數字大幅度下降,但也有約33%家庭擁有槍枝。
槍枝管制是美國政治的敏感話題之一,弗州理工大學槍擊案發後,包括總統布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內,眾多政要發表講話表示哀悼,但幾乎無人呼籲嚴格管制槍械。美國全國步槍協會(NRA)是共和黨的堅定支持者和票源,而民主黨在1994年國會選舉和2000年總統選舉因禁槍議題吃過苦頭後,也不敢貿然得罪「槍民」,以免影響2008年總統選舉選情,致使柯林頓政府時期頒布的禁售「攻擊性武器」法令在布希當政期間逐漸放鬆。
社會因素
在一些專家看來,「槍禍」只是原因之一,他們更願意藉此探討美國社會的其他問題,如暴力文化流行、傳統社區解體、社會競爭加劇等。
明尼蘇達州政府矯正部犯罪學家格蘭特·杜韋認為,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相比,現在死傷多人的惡性殺人事件在性質上有諸多不同。美國大蕭條時期,經常有破產農民殺死全家的悲劇,顯然主要出於生存原因,可以稱為「絕望殺人」,而在趙承熙等近期的校園槍擊案中,明顯有「憤怒殺人」的色彩,更傾向於濫殺無辜。
東北大學犯罪學家福克斯說,近來發生在工作和公共場合的槍擊案件呈增長趨勢,部分可歸咎於日益增加的經濟不穩定感和不公平感。他說,美國社會過度競爭導致的結果是,「贏家」通吃,獲得的利益大大超過合理程度,而「輸家」只收穫公眾恥笑和排斥。
趙承熙在作案期間寄給電視臺的資料中,猛烈抨擊富人的「享樂主義」和「放蕩墮落」,就是這種「仇富」心態的扭曲表現。而在詹森航天中心的槍案中,槍手威廉·菲利普是航天中心合同僱員,因擔心失去工作,情緒失控之下闖進航天中心大樓行兇。
「我們譏笑他們,我們放逐他們,我們在『美國偶像』(美國流行的真人秀節目)中嘲弄他們。」福克斯說。
美國社會傳統社區的解體也是專家關注的槍擊案因素之一。他們認為,過去,人們多生活在一個熟悉的社區內,人際往來頻繁,大家都有歸屬感。而現在人員流動性加劇,搬離故土者不得不面對一個陌生環境,因此產生的疏離與孤獨感如果不能釋放,容易對新環境產生敵意。
時代背景
暴力文化、網路遊戲、譁眾取寵的媒體則給這起兇案加上了不少「時代背景」。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弗州青少年暴力項目」研究主持者杜威·康奈爾在英國《泰晤士報》上刊文說,這是「21世紀的屠殺」。趙承熙對暴力電影和小說的偏好,對現代科技和大眾媒體的利用,都顯示出「21世紀」的特徵。
康奈爾說,趙承熙的一些自拍照片明顯有模仿暴力電影《老男孩》等鏡頭的跡象。他認為,暴力電影不會必然導致犯罪者模仿,但容易激發一些精神不健康者的衝動。
而在一些國際人士看來,這場悲劇與美國對外政策中日益濃厚的「武力至上」思維有關,有人甚至從中看出伊拉克戰爭的影子。《華盛頓郵報》援引法國退休工程師皮埃爾·希凱在巴黎一所大學的演講說:「不是說這種事情只在美國發生,但與我們相比,暴力在美國社會紮根更深。更戲劇化的一面是,他們甚至把這種暴力輸送到世界其他地方。」
伊拉克人對此感受更為深刻。他們認為,正是美國的入侵,導致伊拉克的學校、街頭、市場等,幾乎每天發生流血殺人。19歲的巴格達大學生拉尼耶·裡亞德說,與伊拉克每天發生的災難相比,弗州理工大學槍擊案只是一樁「小事件」,「我們天天都在死人」。(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馮武勇)
(責任編輯: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