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胎兒呱呱墜地開始,準父母正式升級成功,除了喜獲新生寶寶的雀躍外,很多新手父母內心也比較擔憂與焦慮,尤其是寶寶出生後兩天內,他們表現的手足無措。寶寶出生後最關鍵的48小時,都在做些什麼操作?新手爸媽早看早知道。
01寶寶出生後的前10分鐘
呱呱的哭,代表TA來了
新出生的寶寶第一聲啼哭很關鍵,即便孩子不哭也會被醫生彈腳底或拍打到啼哭。這是因為孩子的這一聲哭是在建立與外界的肺部功能,也是代表正式脫離母體,成為一個鮮活生命的象徵。
打通呼吸
寶寶出生後,嘴巴和鼻腔還殘留著黏液和羊水,產科醫生或護士會用器械吸出這些物質,讓寶寶完全暢通地呼吸。
剪臍帶
以往,一般等胎兒從母體中生出來後,在30秒左右剪斷臍帶。如果新生兒從母體娩出還沒剪斷臍帶的階段,如果時間隔得較長,新生兒的身體會在很快的時間內散熱,對於胎動波動快的嬰兒會有一定的危險。
後來有研究表明,晚2分鐘剪斷臍帶可以降低白血病概率。隨著晚剪斷臍帶觀點的流入,現在很多醫院是等臍帶沒有脈動後,再剪斷。從這點不難發現,分娩觀念式更新較快,越來越科學、人性化。
檢查
嬰兒出生後需要接受新生兒評分,評分內容包括新生兒皮膚顏色、心率、反射應激性、肌張力及呼吸力等5項。這項檢查主要用來評估胎兒是否已經適應外面的世界。
02寶寶出生後的24小時
注射疫苗
很多疫苗在胎兒一出生就給予注射,這就是卡介苗,卡介苗是用來預防結核病。這種疫苗一般針對新生兒,對成人沒有效果,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接種。
細心的媽媽不難發現,護士小姐姐抱著孩子走了,過了一回送回來時左上臂外側有小紅點樣針眼,護士一般也會告知媽媽對新生兒採取如何操作,讓媽媽不要擔心,這些針眼一般會幾天就消失。
再進行一次體格檢查
在孩子出生後一天內,兒科醫生會過來病房對孩子進行一次體格檢查。包括檢查寶寶的眼睛、生殖器、胎記等情況,並將檢查結果與孕期內的測量值進行對比評估。
第一次餵奶
早接觸、早吸吮、早開奶,這三早原則已經被許多孕媽媽牢記於心,一般在寶寶出生後十分鐘內就會進行第一次接觸,這也是早接觸的一種。再後來回到病房後,媽媽要及早讓寶寶吸吮乳房,讓寶寶感受到媽媽的氣息,讓寶寶產生足夠的安全感。
另外,通過早吸吮建立泌乳反射,早開奶才能有利於母乳餵養成功進行,「乳汁」才是寶寶生長發育的關鍵。
排胎便
寶寶出生後的12小時內會排出胎便,一般為墨綠色大便,第一次見的家長不必緊張,這只是胎兒在子宮內形成的排洩物,排胎便是一種正常生理反射。
這裡要注意的:如果孩子出生後一天內沒有排出胎便,需要告知醫生,及時檢查排除腸道畸形的可能。
03寶寶出生後48小時
給寶寶洗澡
這項操作一般由護士來進行,家長只需要將孩子送到洗澡的房間即可。一般在孩子出生後第二天會每天洗一次澡,這樣清潔寶寶皮膚,加速血液循環。
要知道胎兒在洗澡的過程中是非常享受的狀態,因為接觸到水的那一刻,讓TA感覺到有種回到羊水中的安心感。
關鍵部位的清潔護理
所以關鍵部位的清潔護理,包括臉部的眼睛、鼻子、嘴巴等清潔,其中眼睛是最容易出現感染的部位,一般在清潔的時候,護士會先對寶寶的眼睛進行清潔。清潔完眼部後,會再依次對其他部位按順序進行清潔。
臍帶護理
新手父母要知道,新生兒臍帶在1~7天會自然脫落,在未脫落之前要每天進行消毒處理。一般每天用75%酒精棉棒擦洗其根部及周圍皮膚1~2次,預防感染。
當媽媽帶著孩子回到家後,這些消毒護理就由家長來進行,當發現臍帶脫落後如果有滲出液,一定要進行局部消毒,同時保證臍部乾燥,避免包紮或覆蓋臍部。
04寫在最後
誰都有第一次當爸爸媽媽的時候,面對一個新生命又欣喜又緊張很正常,其實照顧新生兒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多了解相關知識,向有經驗的家長求經,多練習幾次就能輕鬆應對。
本文為【天天話育兒】的原創內容,【天天話育兒】專注育兒領域深耕細作,默默日更,提供更專業的育兒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