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蘊含的「利益博弈」

2020-08-27 震宇易浩法律服務平臺

基於孤證不立、口供補強規則,被告人的認罪並不是認定有罪的唯一證據,由此,認罪必然存在著一定的事實基礎,而認罪的自願性、真實性將成為證明程序審查的重心。

國家在追求效率的簡化程序之中可能會造成被告人無罪推定、對質辯論等權利上的壓縮,為此,要強化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的幫助,從而增強被指控者的自主決策能力。

2018年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確認了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該制度在程序的簡化上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其中,「認罪」「認罰」既可能是一種需要進行「自願性和真實性」判斷的證據,也可能是一種自主決策的事實基礎。其內含的協議(具結書)性質和控辯利益交換成分(認罪和從寬),體現了在程序運行和實體處理上的控辯雙方的利益博弈,包括權利減損—補償,成本節約—後果激勵,自主選擇—情境理解等。


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含義與意義

刑事訴訟過程中認罪認罰從寬的諸多內容,現實已經存在。然而,完善這項制度是否僅僅意味著在刑事訴訟法的框架內整合已有的簡易程序、速裁程序以及公訴案件的刑事和解程序,是個疑問。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原本主要是依附於刑法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一項制度,因此,人們對刑事訴訟中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內容,主要關注的是程序「從簡」。然而,基於刑事訴訟除了實現刑法這一基本功能之外,還需要重視其獨特的程序正義等諸多功能,為此,就需要對認罪認罰的程序含義與意義進行分析。

認罪認罰在實體法意義上的內容,主要是自首和坦白以及積極退贓、賠償等。與此不同,認罪認罰在刑事程序中主要應作為一種證據,一種對刑事訴訟程序的運行有重要作用的證據。在刑事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的認罪認罰意味著偵查機關得到了其供述。不僅如此,犯罪嫌疑人此時的供述還有另一層含義,即除了作為言詞證據,還可以作為證據線索,偵查機關由此知道了贓款贓物隱匿何處,犯罪工具棄於何地等等。這樣的認罪認罰,可以產生節約偵查資源的重要作用,在某些刑事案件的偵查中,甚至因此成為獲得重要實物證據從而偵破案件的關鍵。就此而言,此時犯罪嫌疑人的認罪認罰,不僅使偵查提高了效率,甚至正是因為認罪認罰,才使偵查破案成為可能。而在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對公訴機關來說,認罪認罰也具有程序含義及其意義。認罪認罰作為一種證據,往往是公訴的證據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有時,甚至對公訴機關的證明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可見,基於認罪認罰是訴訟中的一種證據,在偵查、起訴、審判等不同階段均有其價值。由此,我們對刑事訴訟中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含義與意義,就需要重新審視。關於刑事訴訟中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相關問題的研究,將不再局限於刑事實體法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刑事審判階段,以至於只看到其中量刑從寬、審判從簡這樣有限的價值。

程序選擇的「認罪」前提

實體認罪和程序選擇的二元合意

在不同國家,被告人的認罪對證據調查方式和訴訟程序選擇的影響並不相同。在我國,認罪並不必然帶來程序從簡的自然結果。作為對訴訟契約式要素的吸收,簡化程序的適用至少要有實體認罪和程序選擇上的二重合意。「認罪」所反映的事實往往成為定罪依據,口供獲取的難易及其中反映的被告人的認罪態度又成為量刑根據。更主要的是,口供一方面給偵查取證帶來了便利,提供了必要線索,另一方面合法真實、穩定一致的口供也能節省審查起訴和法庭調查的時間,由此發展出以認罪和自主選擇這二元合意為主導的多元的簡易審理格局。

程序遞簡和權利減損的層級格局。

審前的從寬有可能直接分流了案件,審判中的從寬則主要體現為量刑程序和量刑後果上。認罪案件的確可能存在層級化的程序從簡路徑。

  • 一是對於認罪認罰案件根據罪行輕重程度分別適用速裁程序、簡易程序、不起訴或者免予刑事處罰、普通程序。
  • 二是為了凸顯效率價值,對這些從簡程序的案件,一般要求「當庭宣判」,並且根據罪行輕重不同,在不同的簡易程序中審理時限不同程度受到壓縮。


定罪量刑的「認罪」證據

認罪讓步與「從寬」激勵。認罪認罰的最終謎底就是處理或者量刑的「從寬」問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從寬」不僅包括實體處理上的從寬,也包括程序適用上的從寬。程序從寬主要體現在審判之前選擇較輕的強制措施種類和期限或者作出撤訴以及不起訴等程序分流方面。實體從寬主要體現在審判階段對具體刑罰裁量上。

學者陳瑞華曾經總結了國家追訴機構與被告人之間交易的「協商性公力合作」和被害人與被告人和解的「私力合作模式」兩種刑事訴訟合作模式。筆者認為,這兩種合作模式最終都轉化為某種具有從寬效果的量刑情節。前者屬於認罪從寬,國家給予認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種從寬承諾;後者更多的應該歸為認罰從寬,雖然可能表現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接受刑罰處罰或者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更側重於其積極賠償、退贓退賠接受民事責任承擔和刑事懲罰後果而體現出了悔罪態度以及可能贏得被害人的諒解而產生從寬處理效果。

認罪情境與量刑梯度。認罪從寬的法定性主要體現在相關法律規定的應當、可以「從輕」「減輕」「免除」處罰之中。為了防止同案不同判或者司法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司法機關對量刑規範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 一是法定情節細則化。我國刑法總則中關於自首、坦白等量刑情節規定體現了「認罪」內容,而相關的量刑指導意見既讓坦白與自首之間有所區別,形成一定的梯度,在自首和坦白內部也結合動機、時間、方式、罪行輕重、如實供述罪行的程度以及悔罪表現等情況確定了不同梯度的從寬幅度。
  • 二是酌定情節規範化。在當庭認罪中,由於進入審判階段在法庭上被告人才如實坦白,雖然能增加審判者的內心確信,也或許對程序簡化有一些好處,因此相關的量刑指導意見將這個酌定量刑情節進行了一定的規範化,這種「從寬」效果主要是因為認罪的被告人放棄了沉默權、反對自我歸罪權、質證詢問權、無罪辯護權等諸多權利,從而使庭審程序簡化,節約了司法資源,提高了司法效率;並且認罪的被告人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小。刑事和解中加害人通過「賠償」或「賠禮」獲得被害人同意並諒解等互動因素也是「從寬」量刑的重要考慮因素。

「認罪」證據的審查運用

與庭審實質化所追求的舉證、質證和認證以及裁判結果形成在法庭的情形相對,在刑事訴訟法已經恢復了卷宗移送制度的整體大背景下,認罪認罰當然不排斥一種書面的確認程序,甚至被告人的認罪認罰都被轉化為有辯護人、值班律師在場見證的「認罪認罰具結書」。基於孤證不立、口供補強規則,被告人的認罪並不是認定有罪的唯一證據,由此,認罪必然存在著一定的事實基礎,而認罪的自願性、真實性將成為證明程序審查的重心。

1.認罪生成的程序正當性。

刑事訴訟法規定在偵查過程、審查起訴過程中,公安機關、檢察機關要進行訴訟權利與法律後果的告知以及向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聽取意見。這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訊問」活動的程序正當性。

需注意的是,「認罪」顯然降低了證明的難度,減少了對其他證據的收集必要。在以認罪口供作為線索而搜集到其他的證據時,口供還發揮了其邊際效應。當然,認罪口供本身還可能作為定罪的重要一環,常常會使偵查人員過於關注口供而忽視其他證據的收集和口供補強,一旦被指控人反悔而推翻口供,可能會造成證據鏈缺失而時過境遷難以彌補。

2.認罪證據的自願、真實和合法性審查。

正是基於認罪案件的「書面審」特點,在審判之中簡化甚至不進行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由此產生了一個審查重心從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轉向了對認罪和量刑建議的審查。審判前的認罪和審判之中的認罪在前後一致的情況下,在排除「冒名頂替」情形外,基於為獲得一定的「量刑優惠」的認罪服法在真實性上也往往不存疑問,在有其他證據補強的情況下,可以成為定罪的根據。

但是,不排除存在認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又翻供或者反悔的情形。由於我國不存在「沉默權」規則,並不會在認罪認罰從寬處理案件中對認罪後的反悔而單獨創設一種先前「認罪」不得作為定案根據的「新制度」;除了非法證據排除情形,先前認罪還是可能在後續程序之中經過合法性、合理性的審查之後而作為控訴方的定罪證據使用。由此可見,在我國「認罪」可能會帶來被告人的秘密不保、作繭自縛的效應。在被告人否認指控的犯罪事實等情形下,在一些案件適用簡易程序轉換為普通程序審理的同時,檢察官可能會順理成章地提出撤回「量刑」「從寬」優惠的建議。

此外,認罪的被告一審判刑後提出無罪、罪輕的上訴意見,一方面勝券在握,在量刑上已經得到「實惠」,另一方面利用上訴不加刑原則,對認罪作出反悔以求取更大的利益。有的被告人想先獲得緩刑再洗刷清白,也有的被告人通過拖延而達成在看守所服完短期刑等各種現實利益的目的。對此,有些地方的檢察機關及時提起抗訴,取消所提供的量刑優惠。



「認罪」的動機

為解決案多人少的司法資源短缺問題以提高訴訟效率,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常常以認罪為前提,根據罪行輕重而分別適用多層級的簡化審理程序以及可能的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

當然,在我國由被指控人直面檢察官而形成實體認罪和程序選擇的雙重合意,甚至再加上處罰方式和處罰幅度上的合意,雙方以各自的優勢作為協議的對價,而作出一定的讓步或者彌補自己的劣勢。被指控者以認罪為代價來換取國家專門機關對案件的快速、寬緩處理,尤其突出體現在獲得一定的量刑折扣上。而由於被指控者的認罪,檢察機關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追訴證據的薄弱環節,通過給予一個相對明確的折扣題型建議而避免敗訴風險。

國家在追求效率的簡化程序之中可能會造成被告人無罪推定、對質辯論等權利上的壓縮,為此,要強化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的幫助,從而增強被指控者的自主決策能力。被指控者因為受一定程度量刑優惠的激勵,也可能會使被害人能及早獲得賠償或者精神儘快得到撫慰。從實用主義考量,檢察機關拿國家利益與個人進行交換,對國家提出了要求信守契約的要求,更主要的是通過被指控者的自我選擇和自願認罪而體現了程序參與性的要求。當然,在反悔或者反覆的情形下,就要求重新回歸到正當程序中。


版權聲明:文章由震宇易浩法律服務平臺轉載於檢察日報,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不承擔任何相關責任。

相關焦點

  •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蘊含的「利益博弈」
    ​2018年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確認了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該制度在程序的簡化上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其中,「認罪」「認罰」既可能是一種需要進行「自願性和真實性」判斷的證據,也可能是一種自主決策的事實基礎。其內含的協議(具結書)性質和控辯利益交換成分(認罪和從寬),體現了在程序運行和實體處理上的控辯雙方的利益博弈,包括權利減損—補償,成本節約—後果激勵,自主選擇—情境理解等。
  • 【法學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蘊含的「利益博弈」
    2018年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確認了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該制度在程序的簡化上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其中,「認罪」「認罰」既可能是一種需要進行「自願性和真實性」判斷的證據,也可能是一種自主決策的事實基礎。其內含的協議(具結書)性質和控辯利益交換成分(認罪和從寬),體現了在程序運行和實體處理上的控辯雙方的利益博弈,包括權利減損—補償,成本節約—後果激勵,自主選擇—情境理解等。
  • 法學匯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蘊含的「利益博弈」
    2018年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確認了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該制度在程序的簡化上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其中,「認罪」「認罰」既可能是一種需要進行「自願性和真實性」判斷的證據,也可能是一種自主決策的事實基礎。其內含的協議(具結書)性質和控辯利益交換成分(認罪和從寬),體現了在程序運行和實體處理上的控辯雙方的利益博弈,包括權利減損—補償,成本節約—後果激勵,自主選擇—情境理解等。程序選擇的「認罪」前提實體認罪和程序選擇的二元合意。在不同國家,被告人的認罪對證據調查方式和訴訟程序選擇的影響並不相同。
  • 張建偉 |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價值功能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協同型司法的標誌揭示一個制度的價值功能,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這一制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就是在刑事司法模式取法的重心發生轉移的過程中建立的制度,這一制度是一項指標性制度,標誌著協同型司法成為我國刑事司法模式的主要組成之一,一種新的司法局面在認罪認罰從寬原則和制度下應運而生。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價值功能刑事訴訟原則、程序和制度都有其價值功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也是如此。
  • 從程序與實體角度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探索
    本屆論壇主題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論與實踐」,與會代表圍繞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基礎理論  關於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根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樊崇義認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黨和國家長期以來寬嚴相濟、區別對待、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等一系列刑事司法政策的法律化、規範化和制度化的轉型和建構,是一個政策法律化的問題,也是以審判為中心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配套措施。
  • 發揮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用是司法機關共同的責任
    在此,我談三點體會:  首先,統一思想,全面認識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價值蘊含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系統性強,貫穿偵查、起訴和審判各個環節,涉及公安、檢察、審判和司法行政等機關,它的準確有效實施離不開科學、正確的訴訟理念作指導,離不開對價值蘊含和制度設計的整體把握,離不開各專門機關的有力配合和有效制約。
  •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自願性保障程序研究
    關鍵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自願性 保障程序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誕生於司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進與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縱深發展的歷史背景下。這一制度有利於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緩解案多人少的司法資源緊張局面,同時也有利於完善刑事案件證據鏈條,提高案件質量,實現司法公正。
  • 【認罪認罰】大咖說!8位專家研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9月4日、5日火熱召開,司法實務界、理論界大咖齊聚一堂,共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發展前景!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卞建林在會上致辭表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更好地貫徹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明確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行疾步穩,效果顯著,但該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也亟需進一步梳理解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由部分地區試點到全面貫徹落實成績斐然。」
  •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如何進一步貫徹落實?
    9月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與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聯合舉辦的「國家治理現代化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研討會」在北京召開,8位法律界專業人士為進一步貫徹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建言獻策。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卞建林在會上致辭表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更好地貫徹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明確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行疾步穩,效果顯著,但該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也亟需進一步梳理解決。
  • 九句話了解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司法實務界、理論界大咖齊聚一堂,共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發展前景。獨具中國特色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引下,讓跨進新時代的整個國家和社會都有了更為實在的獲得。追訴犯罪的過程也變得更為簡便,庭審變得更為簡單、迅捷,公正、公信也被以更加清晰,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方式展現出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賦予簡便程序以活的內涵。
  • 【認罪認罰從寬】最高法: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
    在全國推開施行之中際,課題組結合此前試點情況,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相關問題進行梳理(更全面、具體的內容見人民法院出版社即將出版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理解與適用》一書),有助於釐清思路,統一認識,正確理解、準確適用該制度。
  •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變味」現象亟需重視
    」這一稱謂是不確切、不科學的,應該稱為「認罪認罰從寬協商制度」才符合該制度的本質。行為人自願認罪無疑節省了司法資源,使案件事實得以快速查明,給被害人、給社會大眾一個交代。法律鼓勵的是「坦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只不過是坦白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所以不論行為人對行為法律性質的認識正確與否,立法和司法根本不必要求嫌疑人、被告人「認罪名」。
  • 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要該寬則寬當嚴則嚴
    「檢察機關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為主題發布第二十二批指導性案例,這4件指導性案例分別為無錫F警用器材公司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錢某故意傷害案,琚某忠盜竊案,林某彬等人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案。  據介紹,兩年多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率、量刑建議採納率不斷提升,並保持在較高水平。
  • ...認罪認罰工作「雲模式」 落實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雲南...
    「今年1月至6月,全省檢察機關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辦理案件,總體上保持了最高檢提出的70%適用率,我省適用工作呈現出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7月23日,雲南省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沈曙昆在全省認罪認罰工作推進會上表示。
  • 最高法高憬宏\胡云騰\卞建林等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卞建林在會上致辭表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更好地貫徹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明確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行疾步穩,效果顯著,但該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也亟需進一步梳理解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由部分地區試點到全面貫徹落實成績斐然。」
  • 苗生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基本問題
    人民檢察院辦理認罪認罰案件一般應當提出確定刑量刑建議。被告人在偵查、審查起訴階段沒有認罪認罰,但當庭認罪,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被告人在第一審程序中未認罪,在第二審程序中認罪認罰的,可以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但從寬幅度應當與第一審程序認罪認罰有所區別。
  • 前沿|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刑事訴判關係解構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強調法官應當尊重審前控辯雙方就定罪事實與量刑結果達成的訴訟合意,就是調整改變刑事起訴與審判關係的初級目的。  筆者認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訴判關係的改革卻是結構性的,量刑建議本身並不能全面準確地提供解釋力。訴判關係的重新構建也必須跳出量刑建議的局限範疇,而對相關制度進行全面分析。
  •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現公正高效司法的「中國方案」
    寬嚴相濟和坦白從寬刑事政策的制度化和深化發展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確立,為司法實踐中更好地貫徹寬嚴相濟政策提供了更明確、更完善的制度保證。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不是憑空而生的,更不是移植而來的。在程序法中,刑事訴訟法針對認罪案件規定了簡易程序以及刑事和解程序。這些制度設計,在實踐中行之有效並已被廣泛接受。  2018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後,認罪認罰從寬被確立為重要原則,並在訴訟程序和操作規範中作相應規定,形成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激勵和程序保障,從程序法角度完善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 集思廣益凝聚共識 助力實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2020年9月4日至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與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聯合舉辦的「國家治理現代化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研討會」在京召開,與會代表圍繞「國家治理現代化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價值功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之權益保障」「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之量刑建議」等主題開展了深入研討。
  • 涉黑犯罪案件中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如何依法高效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既是檢察機關提高辦案質效的客觀需要,也是堅持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依法保障人權的必然要求。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經過試點及兩年的推廣適用,犯罪嫌疑人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已有了一定了解,但也存在一定的誤解及僥倖心理,加之律師獨立辯護權的行使,導致犯罪嫌疑人認為認罪認罰必然從寬,而出於訴訟便宜的角度出發自願籤署具結書,爭取輕判。但實際對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證據及定性均不同程度提出異議,甚至提出檢察機關在籤署認罪認罰時有誘導、交易行為,此種情況下如何認定其自願性,是否從寬都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