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產於福建武夷山,是武夷巖茶之王,品質優異。有「茶中狀元」之稱。它是武夷巖茶中的王者,素有「巖茶之王」的美稱,堪稱國寶。
大紅袍母樹於明末清初發現並採制距今已有350年的歷史。數百年來盛名不衰,其傳說頗多,廣為流傳。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大紅袍母樹生長在武夷山天心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上,兩旁巖壁矗立,日照短,溫度適宜,終年有涓涓細泉滋潤茶樹,由枯葉、苔蘚等植物腐爛形成的有機物,肥沃土地,為茶樹補充養分,使得大紅袍天賦不凡,得天獨厚,品質超群。
茶區環境
大紅袍茶區氣候溫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山峰巖壑之間,有幽澗流泉,山間常年雲霧瀰漫。茶園大部分在巖壑幽澗之中,四周皆有山巒為屏障,日照較短,更無風害。
形態特徵
植株灌木型,樹冠半披張,樹高可達2米以上,主幹尚明顯,分枝較密,葉梢向上斜生長,葉,中葉型,近闊橢圓形,先端鈍略下垂、葉緣略向面、葉綠光亮,葉肉稍厚微隆質脆、葉尚淺尚明,花絲稀疏稍長,高低不齊,二倍體,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壯,深綠微紫,夏梢葉更顯帶紅毫尚顯,萌芽、開採期比肉桂品種遲,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緩冬年份)。
大紅袍的採摘標準為新梢芽葉(開面三四葉),無葉面水、無破損、新鮮、均勻一致。鮮葉不可過嫩,過嫩則成茶香氣低、味苦澀;也不可過老,過老則滋味淡薄,香氣粗劣;而且應儘量避免在雨天採和帶露水採。
大紅袍品鑑
品質特徵:幹茶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衝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鬱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大紅袍很耐衝泡,衝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注重:活 、甘、清、香的特點。
品鑑要從幾個方面來觀察: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衝泡次數和葉底等多個方面。其中以香氣和滋味這兩方面為重點。
香氣:香氣清爽,吸入後,深呼一口氣從鼻中出,若能聞到幽幽香氣的,其香品為上。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為上。清香型(輕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為上。
滋味:入口甘爽滑順者美,苦、澀、麻、酸者劣。茶水無質感,淡薄者為下品。苦澀味的輕重往往決定巖茶品質高低。衝泡次數,通常為八泡左右,超過八泡以上者更優。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餘香,九泡十泡餘味存。」的說法。
優質茶應具備:無明顯苦澀,有質感(口中茶水感覺黏,有稠度),潤滑,回甘顯,回味足(初學者不易把握這一巖韻的特點)。
大紅袍也有「三節色」、「蛤蟆背」和「三紅七青」之說:
「三節色」是指幹茶的特點:幹茶的頭部呈烏褐色,尾部呈淺紅色等三種色彩;因此「三節色」是武夷巖茶的典型特徵。「蛤蟆背」:是體現茶葉傳統焙火火攻的特徵之一;一般有蛤蟆背的巖茶,是傳統型的巖茶,在經過較長時間的焙火後,局部受熱膨脹,在茶葉表面鼓起了小泡點;幹茶較難發現,一般葉底上比較容易觀察到。
「三紅七青」是指茶的發酵度:在觀察巖茶的葉底時,可以發現葉片周邊是紅色的,中間是青色的,三分紅邊七分青葉,亦稱「綠葉紅鑲邊」。
大紅袍茶的傳說
1、大紅袍茶樹生長在懸崖絕壁上,人莫能登,每年採茶時,寺僧以果為餌,馴猴子採之,所以有人稱之為「猴採茶」。
2、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當地縣令於每年春季皆親臨九龍窠,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朝拜,在香菸繚繞中眾人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待紅袍揭下時茶樹果然發芽!茶芽紅豔如染。
3、勘婆婆的神茶: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巖住有一位勤勞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災年間,有一天遇見一位病危的白髮老人……急忙扶著老人進屋,把自己當飯吃的野菜湯送到老人手裡……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龍頭拐杖給老婆婆,又從口袋摸出二粒種子,交代用拐杖在地裡挖個坑,種下種子蓋好土,落些水……而後老人飄然騰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話,把種子種好,不久果真長出了茶樹,人們驚嘆為神仙所賜的神茶後來卻被當官的知道,可因沒能採到、喝到神仙茶惱羞成怒,把茶樹連根剷除……老婆婆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著拐杖剛出門,就看見幾個男人正扛著·樹根走過來,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樹根上,誰知龍頭拐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載著那樹根在空中打了三個圈,冉冉飛去,飛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長出了茶樹……以後茶樹發了,長成三株。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紅袍的來歷。
4、御封貢茶:
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間尋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漢跌倒樹下險遭猛虎之類,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敘述原由,老漢為報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龍窠採下茶樹葉子用布包好飛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馬直奔京城,將採來的茶葉煮湯給母后喝下,病情日見好轉,連喝幾天,母后病痊癒,皇帝大喜,連下二道聖旨:一是賜大紅袍一件,每年寒冬為茶樹禦寒,二是封老人為護樹將軍,世代襲職,每年採制進貢,自此武夷山就把這三株茶樹稱為大紅袍。
5、貢茶珍品:
說某年有位秀才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緣,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見他臉色蒼白,體瘦腹脹,就將九龍窠採制的茶葉用沸水衝泡給秀才喝,連喝幾碗,就覺得腹脹減退,如此幾天基本康復,秀才便拜別方丈說:「方丈見義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謝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狀元,並蒙皇帝恩準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見方丈道:「本官特地來報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說:「這不是什麼靈丹仙草,而是九龍窠的茶葉,狀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帶些回京進貢皇上,此時正值春茶開採季節,老方丈幫助狀元了卻心願,帶領大小和尚採茶制茶,並用錫罐裝好茶葉由狀元帶回京師,此後狀元派人把天心寺廟整修一新。誰知狀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醫無效,狀元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護,年年採制,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這三株大紅袍就成為貢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紅袍的人從未間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