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對於喝茶的小白來說,一說起鐵觀音湯色是綠色的就是綠茶,而大紅袍都覺著湯色是紅色的就是紅茶,這個是不對的。鐵觀音和大紅袍其實是同一種茶,那就是烏龍茶。烏龍茶也名青茶,發酵度為30%-60%,屬半發酵茶類。相傳清朝的蘇烏龍是烏龍茶製法的創始人,故而得名。其製作的基本工藝包括萎凋、做青、殺青、揉捻、乾燥。
烏龍茶到底是源於北宋,還是清鹹豐年間,目前學術界對此仍有爭議。但關於其發源地,大家都認為是在福建。相傳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巖村裡有一個茶農,名叫蘇龍,因他長得黝黑健壯,所以鄉親們都叫他「烏龍」。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獵槍上山採茶。採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他身邊溜過,烏龍連忙舉槍射擊,負傷的山獐向山林深處逃竄,烏龍緊追不捨,終於將獵物捕獲。烏龍把山獐背到家的時候已是掌燈時分,由於大家都忙於品嘗這難得的野味,竟然將要制茶的事全然忘記了。第二天清晨,家人才開始準備炒制烏龍採回的「茶青」,卻驚異地發現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並且散發出陣陣清香。這種茶葉一掃往日的苦澀之味,格外的清香濃鬱。烏龍和家人受到了啟發,精心琢磨、反覆試驗,終於制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烏龍茶。
鐵觀音跟大紅袍都是烏龍茶,那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兩者因產地(鐵觀音產地為閩南,大紅袍產地為閩北)和品種不一樣之外,還有就是兩種茶的製作工藝也不一樣。
先說大紅袍,在四大名叢中,大紅袍的聲譽最高,為四大名叢之魁首。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巖峭壁上,屬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到茶樹和巖石上時,巖光反射,紅燦燦的一片十分醒目。關於大紅袍茶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清朝時,有個文人赴京趕考,行到九龍窠天心永樂禪寺時,突覺腹脹,腹痛不已。後蒙天心寺僧贈送大紅袍茶,飲後頓覺病體痊癒,得以按時趕考,高中狀元。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金科狀元親臨茶崖,焚香禮拜,並將身上披的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大紅袍因而得名。
鐵觀音產自福建南部安溪縣可謂茶中精品。安溪地處戴雲山脈的東南坡,其地表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該地群山環繞,峰巒疊嶂,溪流蜿蜒,氣候溫和,降水充沛,素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精湛的制茶技術,使得安溪盛產的烏龍茶馳名中外,而鐵觀音更是烏龍茶中的極品。
在安溪,關於鐵觀音的由來,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於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以供奉觀音菩薩,十年間從未間斷,可見其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山崖上有一株透著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被一陣狗吠驚醒了好夢。第二天,魏飲果然在崖石上找到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了一些芽葉,將其帶回家中,並精心製作。製成之茶,味甘醇鮮爽,使人聞之精神振奮。魏飲認為這是觀音所賜的茶之王,於是就把這株茶樹挖回家中進行栽培。幾年之後,這株茶樹枝葉茂盛,每每採摘,必得精品香茗。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魏飲因觀音託夢所獲,所以被稱作「鐵觀音」
烏龍茶的製作工藝基本上為:萎凋、做青、殺青、揉捻、烘乾這幾個步驟,但是不同品種的茶葉,在某個環節是會進行不一樣的制茶方法,鐵觀音在揉捻這個步驟,就採用了獨有的「包揉」工藝;而大紅袍在烘乾這個環節,則採用了複雜的「焙火」步驟。在揉捻這個環節,製作鐵觀音時需要將茶葉不斷的擠壓成型,將茶葉裹在四方的布條裡,藉助人力或機器的力量不斷擠壓,將鐵觀音壓成一個圓球裝。這就是所謂的「包揉」,在這個過程中,茶葉因為受到了強大外力的擠壓,就逐漸形成了如同蜻蜓頭一樣的顆粒狀,飽滿、圓潤、捲曲。而大紅袍則不需要這樣,雖然同樣有揉捻這個步驟,但是大紅袍僅是將茶葉揉成條狀,經過烘乾之後,就變成了「條索狀」,細長稍有彎曲。所以,在這個步驟,鐵觀音和大紅袍在外形上就已經開始產生了不同。到了烘乾這個步驟,鐵觀音和大紅袍開始產生第二次不同。當包揉工序完成之後,需要將鐵觀音茶葉全部打散,開始進行烘乾。鐵觀音的烘乾,就真的只是烘乾而已,當茶葉中的水分蒸發完成,鐵觀音的製作便到此為止。而大紅袍的烘乾步驟,在整個製作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紅袍的烘乾環節也被稱之為「焙火」!在經過了幾道焙火之後,大紅袍的幹茶顏色開始變化,色澤烏潤,帶著些許的綠褐色;而此時的鐵觀音顏色則為烏黑亮綠,還很明顯能看到茶葉最初的本色。
也正是因為製作工藝的不同,讓最終的茶湯顏色也產生了變化。鐵觀音的茶湯是金黃色、琥珀色,清澈透亮,還帶著一絲的綠色,夾著綠茶的清香;而大紅袍則是橙紅金黃,顏色比鐵觀音更深,有著明顯的巖骨花香。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已有上千年之久的歷史,人們對於茶文化的研究也一直在前進。對於天天喝茶的你來說,如果再把鐵觀音說成綠茶,把大紅袍當成紅茶,那真是貽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