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
你不給孩子做規矩,
孩子就要給你和社會做規矩。
規矩是愛的規矩,
愛是融合規矩的愛,
規矩和愛的統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規矩可以讓孩子懂得敬畏,尊重規範,約束自我意識的膨脹。愛則能讓孩子懂得尊重、禮讓、感恩,在得到安全感的同時,看到自己的價值,因為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來自父母客觀具體的評價,表揚和批評就是愛和規矩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好好去學習的。
父母之愛都深入大海,父母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學習做合格的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因為父母的職責無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為父母,注意的細節還是很多很多的。家長掌握孩子的命運,任何想要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換言之就是「身教」,無聲的教育,教育的真諦無他,榜樣而已。
1、作為父母要怎麼樣去營造一個輕鬆、和睦、溫暖的家庭氛圍。
家,是孩子接觸世界的啟蒙場所。耳濡目染,家庭氛圍的好壞對孩子的影響也許是刻骨銘心,終生難忘。
2、作為父母要怎麼樣去留心、觀察,讀懂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優點,缺點,不同的興趣愛好等等。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成長只能順勢利導而不能把父母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有些父母自己的遺憾想通過孩子來實現,到最後恐怕事與願違。由於父母自身受教育模式不同,社會閱歷不同,從而有了不同的生活態度和觀點,自我成長和改變在現實中往往非常艱難。
3、作為父母要如何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弗郞西斯培根曾說過「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健康的性格,他們就不怕任何風吹雨打,才能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
規矩的制定有共性也可以有特定的個性。當然做規矩貴在堅持,還要父母以身作則、默契統一,用心去做,相信會有驚喜等著我們每一位父母。
對於幼兒代替懲罰的好方法,以下幾種方法 :
一、對於懲罰的認識
1.懲罰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敵意、仇恨、抗拒、罪惡感、沒有價值感、自憐。
2.孩子在懲罰中,會把精力分散到如何報復家長上面,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不利於孩子發自內心地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3. 懲罰作為一種行為是會被孩子效仿的,「以強欺弱」會成為他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懲罰,會減輕他們對錯誤行為的內疚感,他們認為「懲罰」可以抵消他們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複自己的錯誤。
5.專家認為一個孩子應該經歷自己不當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後果,而不是受罰。
二、代替懲罰的七個技巧
1.轉移注意力:把孩子對「問題」行為的注意力轉移到幫助家長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 適用於不太嚴重或者偶然性的問題。
案例:孩子在超市裡隨意拿貨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長):「你再亂拿,看你爸爸來了,怎麼收拾你!」
正例(家長):「寶貝,你來幫我挑三個最紅的蘋果吧!」
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讓孩子了解問題本身的影響。
★ 適用於行為的後果比較嚴重,需要及時予以糾正、明確態度的問題。
案例:孩子在超市裡跑來跑去。
反例(家長):「你太粗魯了,晚上不許看電視!」
正例(家長):「寶貝,我們不能這樣,在過道亂跑會干擾別人購物,這樣是不對的,我們要做一個文明的孩子喲」。
3.提供選擇:提供給孩子合理的、我們能接受的選擇,給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強迫感。
★ 適用於行為相對頑固,但有可替代的選擇的問題;也可以用於引導孩子開始某種行動的建議。
案例:孩子在超市裡跑來跑去。
反例(家長):「你再亂跑,我就不帶你回家了!」
正例(家長):「果果,別跑!你可以選擇好好走,還是坐在購物車裡。」
4.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 適用於由於無知而導致的失誤,需要補充孩子相關常識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筆畫畫時,把沒蓋筆帽的筆放在沙發上,染了一大片顏色。
反例(家長):「你看看你幹的好事,以後別用水彩筆了!」
正例(家長):「看沙發都花了,以後用完筆就把筆帽蓋起來,放在桌上!
5. 採取行動:對於反覆建議多次的問題仍然沒有改正,可以採取適當的行動。
★ 適用於相對嚴重的原則性問題,特別是「屢教不改」的問題,需表明正確的原則。
案例: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反覆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長):「你再不專心吃飯,乾脆就別吃飯了!」
正例(家長):「寶貝,專心吃飯!」,勸說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東西拿遠,說:「吃飯時候應該專心,吃完飯你就可以玩這些東西了。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需要關注和呵護。讓我們帶著有「規矩」的愛陪伴孩子們健康茁壯的成長吧!
建立在規則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意)蒙臺梭利
溫馨小提示▼
1、當我們發生衝突時,不要把精力用於彼此的對抗,或者擔心誰輸誰贏。
2、在氣頭上時,暫時不要開始「解決問題」,當自己足夠冷靜時再開始。
3、挑選建議時,不要評價「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記錄每個想法,讓想法得到尊重。
4、當一個計劃執行一段時間後,貫徹不下去,可以選擇回到原點,重新再做計劃。
5、如果孩子不願意坐下來商量解決問題,可以用便條方式表達我們的想法我們可以這樣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