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規矩」

2020-09-03 阿文139549216

同樣的一名大學校長,同樣的一名科學家,看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先生怎樣教育學生,怎樣愛護學生。轉錄徐校長《「愛」與「規矩」》一文給香港的那些大學校長們。

愛與規矩

文/徐揚生

我讀博士的時候,有一位美國同學,與我在同一個系裡做博士生,雖然指導教授不同,但在同一個房間學習和工作,我們暫且叫這位同學為John吧。John個子高大,密西根州人,年紀比我小一歲,父親是通用汽車的一位裝配工,母親是家庭主婦,育有四子,他是老三。John說話不多,但看上去蠻有主見的,他給我最初的印象是,這位老兄的「脾氣」實在是太好了!這裡的「脾氣」不是指他總是和和氣氣的,而是指似乎什麼事情對他來說都不成問題,他都可以穩妥地辦好。

有一次我問他,「John,為什麼你能做到什麼東西都吃呢?」他說,「我得感謝我父母,特別是我母親,母親在家裡是很有規矩的。」他們家的一大規矩是,無論哪個孩子都應感恩桌子上的食物,不論喜不喜歡都應該把它吃了,如果不喜歡吃而不吃飯的話,那麼,第二頓吃的一定是同一種食品。媽媽的說法是,等到肚子餓了,一定會吃的。於是,他們最後都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凡是在桌子上放著的東西都喜歡吃,不僅不挑食,營養均衡,而且每次吃飯都有一種喜悅感,有一種感恩的感覺,所以他們家的孩子個個高大健壯。

John做什麼都很有規矩,一板一眼的,安排得很周全,照現在的說法是「很靠譜」。有一次,我遊泳回來,把溼的泳衣往窗臺上一放,就出去了,晚上回來時發現,他幫我在我書桌的側面釘了一條細繩子,把泳衣晾在那裡,他說,這樣對泳衣好,而且不會讓房間看上去不雅觀。我很感謝他,心想,我是經過上山下鄉鍛鍊的,自認為是比較會管理自己的人,但明顯地,他做得比我好。在往後的日子裡碰到了許多事情,有的與實驗有關,有的與課程有關,有的是與生活有關,我愈來愈發現這個人簡直是個金礦,處處發光,做任何事情都有條不紊。有一次,在一門比較難的數學課後,他來問我問題,我很輕鬆地回答了他的問題,而且還跟他講了與他這個問題有關的一系列概念問題,他很感激我,臨走時感嘆地說,「你的數學真好!我不如你,我只能靠我的『管理』(organizing)來制勝了!」我當時感到震動,學術上「管理」也可以制勝?因為,包括我在內的中國學生普遍以為理論基礎是做研究的最重要的本錢,殊不知人家還有這一招。John後面的研究一直做得很好,從那以後我就開始領悟到,「管理」在研究上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John的「管理」不僅體現在事情上,在時間上也很有一套。有一次,我問John,「你怎麼會管理得如此有條理?是從哪裡學來的?」他說,「我還得感謝我母親。」他說,小時候因為家裡小孩多,母親裡裡外外一個人,有時他們幾個兄弟會把家裡玩得一塌糊塗,待母親回到家時,看到家裡上上下下都亂七八糟,母親從來不發火,總是很安靜地對他們說,「誰把哪個弄亂了,誰就把它放回去。」有一回,只有他一個人,整個廚房的地上都要他一個人收拾乾淨,收拾到一半時,他忍不住哭了,跑到媽媽腳前說,「媽媽,如果我今天不把廚房收拾乾淨,你是不是不愛我了?」他母親說,「媽媽永遠愛你,但你必須先把廚房收拾乾淨。」他只好再回去整理,後來又來回哭了幾次,與媽媽講了同樣的話,媽媽也還是同樣回答他,「媽媽永遠愛你,但你必須先把廚房地上收拾乾淨。」John的媽媽說得很好,「媽媽永遠愛你,但你必須把廚房地上擦乾淨。」「愛」與「規矩」是教育的兩面,缺了任何一面,就不能成為教育了。沒有「規矩」的「愛」只能是溺愛,那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永遠長不大。當然,沒有「愛」的「規矩」,其實是定不下這個規矩的,達不到任何教育的目的

John還同我講過另一個童年的故事。那是一個聖誕節的早晨,一家人早早地就圍在聖誕樹旁等待分拆聖誕禮物,因為他們家小孩多,上一代人的兄弟姐妹也多,所以大家的禮物常常搞亂,當他抱著一大堆禮物,興高採烈地回到自己的房間時,突然發現自己多了一份禮物,他正暗暗竊喜,這個時候他父親走進了他的房間,父親並沒有發現有什麼不對,但他還是忍不住對父親說了,說完後他求父親,「爸爸,我知道我們是朋友,就這一次,你可不可以不說出去?」停了一會兒,爸爸撫摸著他的頭說,「孩子,爸爸永遠是你的朋友,我可以不說出去,但你願意同一個不誠實的人做朋友嗎?」他聽了後,驟然感到沉重,站起來,看著窗外,眼淚不禁譁啦啦地流了下來,他父親一直站在他身後,手撫著他的肩,兩個人默不作聲地望著窗外的大雪。過了很久,他媽媽進來了,他主動和媽媽說,他多拿了一份禮物,這份禮物應該是屬於他的兄弟的。

那天晚上,他的父親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大意是,古希臘建神廟的時候,有一位偉大的雕塑家受命建一尊神像,他花了很長時間把一塊大石頭雕成了一座四面都有神像的藝術品。完工後,他要求神廟付四面神像的錢,但神廟的負責人說,只能付正面的神像的工錢,因為這裡面朝神廟的正大門,這就夠了。雕塑家說,「那不對啊!神在天上都看得見!」他父親想說的是,我們做的任何事情,上天在上,都能看得見!

在這之後,我讀過不少近代名人傳記,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如曾國藩、李鴻章、梁啓超,到美國的甘迺迪家族,我發現一個家族以及家族中每一個人的成功與這個家族的規矩有很大關係,規矩不僅要立得高,而且要有執行力,我發現在執行家規中母親的作用似乎更為重要。我常常問John,你們家這些規矩做起來是不是很苦?他說,「不會啊!只要你養成了習慣,反而會感到生活和學習變得更容易、更自由,少了很多顧慮和煩惱,也免除了很多陷入不必要困境的可能性。」想來也是,懂了人生的規矩,才能真正享受靈魂的自由。

很多年過去了,做了幾十年老師,你如果要問我,教育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愛」與「規矩」。那天,一群年輕教師在我家裡,我就是這麼分享的:做老師的第一要明白,你一定要「愛」學生,一位年輕教師馬上打斷我說,「這個不用講,我們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學生。」我同他講,「不一定。」一位老師「愛」不「愛」學生,其實只有學生清楚,學生是非常明白的。你講課講得再好,你給他們的分數再高,當學生們認為你從心裡其實並不在乎他們,那他們是不會喜歡你的。反過來,如果你心裡有愛,哪怕你上課不怎麼樣,說話有時候也會出錯,學生們仍然會喜歡你,甚至會把你的許多錯誤看作是你「可愛」的地方。所以,老師愛不愛學生,這是最重要的一條。然而,另一條同樣重要的原則是「規矩」,教育是讓被教育的未成年人逐漸養成優秀品質的過程,是逐漸把這些規矩養成為自己的行為、思維習慣的過程,沒有規矩,教育就沒有效果,而只有愛,沒有規矩,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意義。

愛與規矩是教育的兩面,這是因為人的屬性有兩面,一面是人的自然屬性,另一面是人的社會屬性。人作為個體,有很多自然需求,比如生息、吃住、愛好,每個人都不一樣,都想有自己的自由和發展。但是,人又是生活在社會裡的,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必須是誠實的、守法的、自律的,就像你開著一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你可以有自己的個性,有時開快,有時開慢,可以有自己的目標,但你必須記住你是在與其他車輛一起分享這條高速公路,你必須遵守這個分享的規矩。

當我們講教育要有規矩時,我在華人圈子裡總是聽到一種說法,「他還小,不懂這些規矩,等他懂了之後再教他吧!」其實,這未必對。規矩就像我們常說的「道理」,這「道理」兩字,是「道」在先,「理」在後。在講「道」時,其實不需要,也不可能把「理」講得很清楚,「理」是知道了「道」之後逐漸逐漸自己領悟出來的。這很像在小時候讀唐詩,最重要的是先把詩學下來、背出來,當下你要把詩的意境都講清楚是不可能的,詩的意境是你知道了這些詩之後,慢慢領悟出來的。所以,我認為很多做人的道理和規矩,從小就應該學,我所知道我的前輩們也都是這麼做下來的,為什麼到了我們這一代反而不能做了呢?

在我看來,「愛」與「規矩」就像教育的兩根筷子,缺了哪一根,都吃不下教育這碗飯。「愛」與「規矩」不僅是教育的兩面,而且是應該讓受教育者終生擁有的兩項至寶。人生就像一條在彎彎曲曲的急流上漂流的木筏,全憑兩邊的划槳得以保持平衡而順利前行。愛與規矩就是這兩把槳,如果你只在一邊划槳,那你人生的木筏要麼總是原地打圈,前進不了,要麼就是在急流之下顛覆翻倒。只有當你把兩邊的槳平衡起來,你人生的木筏才能夠安全前行。

相關焦點

  • 好的教育,是規矩和愛並存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本《規矩和愛》給出了答案,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愛與規矩具有一致性,沒有規矩的愛是溺愛,沒有愛的規矩是教條。要建立正確的規矩,在這規矩中充滿愛,才能培養真正健全的孩子。本書作者王濤,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從事兒童教育和心理學學習和研究長達三十年。在美開設兒童心理學,父母學和文化等課程。
  • 愛孩子也得做規矩,育兒過程中的愛與規矩你把握好分寸了嗎
    在生活中我們給孩子做規矩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懲罰!簡單、粗暴、當下有效,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孩子最大的感受是恨而不是規矩。如果用愛的方式給孩子做規矩,孩子會覺得規矩是愛的一部分!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但溺愛孩子就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規矩,過分的給孩子做規矩就會擔心孩子缺愛。其實「愛」和「規矩」並不是完全對立,家長完全可以將「愛」和「規矩」同時教給孩子。
  • 「愛與規矩」-育兒知識分享
    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 你不給孩子做規矩, 孩子就要給你和社會做規矩。 規矩是愛的規矩, 愛是融合規矩的愛, 規矩和愛的統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 好的教育,要愛與規矩並存
    作者:蝸牛哥哥教育不是嚴厲和打罵,也不是過於寬容和寵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育孩子有規可依怎麼平衡「愛與規矩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會失去感恩;在沒有愛的規矩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自卑;在沒有規矩也沒有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規矩和愛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謙卑和自信。
  • 左手規矩右手愛,「熊孩子」也能變自律
    2、左手規矩右手愛,「熊孩子」也能變自律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教育孩子,要讓孩子遵守規矩。沒有規矩的愛,對於孩子來說無疑就是裹著糖衣的砒霜。要讓孩子清晰地認識到:在家裡要遵守家裡的規矩,在社會要遵守社會的規矩。
  • 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愛和規矩同時交給孩子
    規矩的三條重要原則即愛為基礎的原則,趁早原則和一致性原則。真正的愛離不開規矩,而真正的規矩也離不開愛。有效的規矩必須建立在理性的愛的基礎之上。規矩的核心就是愛。真正的愛是有規矩的愛,而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有一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石頭砸同學,將其制止,並讓男生到校長室。等陶先生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經在那兒等候了。
  • 如何把「愛和規矩」同時給孩子!
    愛孩子,怕他沒規矩;管孩子,怕他缺愛。怎麼辦?父母總在愛與規矩之間,很難抉擇。我們深愛著孩子,看到他們不開心,自己也會難過,但是為了樹立規則意識,我們又不能無條件地順著家裡的熊孩子。那麼「愛」與「規矩」之間的平衡點到底在哪裡?生活中,「懲罰」已經成了很多家長最常用的殺手鐧了。的確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邊所有的家長都是這麼做的。
  • 哈佛教育學博士歷時三年打造經典:《規矩和愛》
    用語言清楚而理性地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打他,打幾下,是樹立規矩權威的過程。不是我要打你,是規矩要打你,規矩在父母之外,父母之上。這個過程對父母的要求很高,父母要能控制情緒,言簡意賅,但是態度要堅決。打孩子需要愛。當沒有憤怒時,打孩子變得艱難無奈。當父母帶著這份無奈不得不打的時候,體現的是父母對規矩的敬畏和對孩子靈魂的大愛。打孩子是一種教育藝術,是對父母的愛的檢驗。
  • 有愛又懂規矩 孩子才有未來
    現在很多家長都有這樣一個觀念:認為在孩子小時候,應該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有些規矩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懂。還有家長覺得,對孩子約束太多會讓孩子變得畏首畏尾,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但自古以來,講規矩、懂規矩、守規矩,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樹德立人。
  • 左手規矩右手愛,「熊孩子」也能自律不驕縱
    當今社會越來越崇尚「愛和自由」的育兒觀念,很多家長迷失在這種觀念中,以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沒有規則,其實這是不對的,世間的事都有規則。孟子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愛和規矩同在,沒有規矩的愛對孩子來說就是裹著糖衣的砒霜,而好的規矩能讓孩子和世界更好的相處,能讓孩子獲得更優秀的成長。
  • 我們愛孩子,但不妨礙我們立規矩
    有家長說:「我們是有立規矩,但孩子畢竟還小嘛,總愛耍賴,他高興就好,規矩長大了自然就會懂的。」 其實,正因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的還是壞的,如果一味地縱容,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成為別人眼中的「熊孩子」。
  • 好的教育,是愛與規矩並存,缺一不可
    愛孩子,怕他沒規矩;管孩子,怕他缺愛。怎麼辦?真正的愛,是有規矩的愛;真正規矩的愛,是體現愛的規矩! 其實,我們可以將愛和規矩,一起教給孩子。 用愛的方式去給孩子立規則,孩子才能感受到規則是愛的一部分;用懲罰的方式去給孩子規則,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規則。
  • 預防之窗規矩無情 繩墨有愛
    面對山東大學的高度重視、坦誠相見,歷城區檢察院經慎重考慮明確、細化了各環節要求:觀展著重講解地域文化及當前形勢,定位於消彌陌生喚起認同;觀影選擇為歷城區檢察院自製微電影《等待》,此片取材於歷城區檢察院立查民政系統基層辦事員瀆職案件,定位於互為映像、啟發思考;觀講座環節的主題為《規矩無情 繩墨有愛》,著重剖析劉兆平案件,定位於畫龍點睛驚心入腦。
  • 【教師讀書分享】家庭是規矩和愛的融合 ——伊旗第四小學折彥
    家庭是規矩和愛的融合作者:折彥 一本好書猶如一泓清泉,它能讓你在困惑之時有醍醐灌頂,對我而言王濤博士所寫的那本《規矩和愛》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使我受益匪淺。書中的一句話讓我始終銘記在心:「沒有不能做規矩的孩子,只有不會做規矩的父母。」讓我們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自我約束力,同時給孩子樹立規矩的使命感。相信讓孩子從小養成的規矩在將來長大步入社會後會是一份難得收穫。在立規矩和培養孩子規矩意識時(也就是管教時)不是出自自身的情緒,而是出於規矩的本身。即違反規則時管教,而不是自己需要發洩時管教,這點尤為重要。
  • 金寶貝天津梅江中心:《規矩和愛》講座圓滿成功
    作者:依依媽媽  6月23日下午,天津市區近期難得的好天氣,筆記受邀參加在天津迎賓館6號樓會議廳舉行的《規矩和愛》大型育兒講座。  金寶貝天津梅江中心邀請到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王濤先生做了主題為《規矩和愛》的大型育兒講座,到場人數將近400人,現場氣氛熱烈,座無虛席。
  •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一道單選題!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充分的自由,要給他們更多的空間,但當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不停哭鬧的時候,家長又束手無策,後悔沒有早些給孩子立下規矩。「愛孩子」與「立規矩」是一道單選題嗎?今天與您分享一篇文章,規矩必須立,但要講方法。
  • 《規矩和愛》:何時給孩子立規矩最管用?這4個方法很有效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就像是仁愛中的克制。規矩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就像是法律對於一個國家這麼重要,有了規矩,孩子才能在家庭中健康成長。家庭中需要愛,但是規矩同樣重要。一味的寵溺不僅會讓孩子養成飛揚跋扈的性格,還會毀了孩子的人生。
  • 「愛與規矩」——育兒知識分享
    愛孩子,怕他沒規矩;管孩子,怕他缺愛。怎麼辦? 其實,我們可以將愛和規矩,一起教給孩子。 用愛的方式去給孩子立規則,孩子才能感受到規則是愛的一部分;用懲罰的方式去給孩子規則,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規則。
  • 孩子那麼小,需要做規矩嗎?做規矩的雷,你踩了幾個
    或是定了規矩不起作用,不知道該怎麼辦……那些年做規矩踩過的雷1號雷: 規矩和愛分離>只有愛沒有規矩---孩子無法無天「父母愛我,會包容我的一切甚至是錯誤。」這裡說的沒有愛不代表父母不愛孩子,而是指沒有建立愛的連結,比如有的家長平時很忙,很少有時間跟孩子在一起,還有的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把他們扔到老家,等上學了才接到身邊。好不容易和孩子一起,相處下來發現孩子身上的一些問題,就想好好管教一下。由於孩子跟家長之間親密連結不夠深,家長在做規矩時孩子容易產生牴觸情緒,導致孩子跟家長進一步的疏離,甚至產生離家出走的念頭。
  • 孩子不愛寫作業,媽媽怎麼辦?寫作業確實也需要「雙向」規矩
    孩子不愛寫作業,媽媽怎麼辦?寫作業也需要「雙向」規矩!這個「雙向」,一是指孩子,二是指父母。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是孩子做事的邊界。所以,該有的規矩還應是有的。不然,在孩子看來,對於不按時寫作業、拖拖拉拉,反正也沒個說法,那就繼續拖拉、磨蹭吧!但這個規矩的制定,還是要徵得孩子的同意與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