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歷史科普系列四——唐朝解決高句麗問題值得後世借鑑

2021-02-23 劉煥的書房

對於神秘的古國高句麗,選擇10篇文章進行科普。歡迎大家閱讀我的文章:即將科普高句麗歷史系列,高句麗人到底什麼民族源流?高句麗是朝鮮歷史嗎?

1、重回隋唐東北亞:隋唐和高句麗大戰七十年,到底為何而戰?

2、建國700年後,這個導致隋朝滅亡的國家,沒了……

3、高句麗,為何隋唐兩代非要幹掉它不可?

4、唐朝解決高句麗問題值得後世借鑑

面對同樣的高句麗王國,為什麼隋朝四次徵討都失敗了,而唐朝卻成功解決了朝鮮半島問題?有些棘手問題絕非單純依靠武力就可以解決的,還需要方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


強大的高句麗王國在魏晉南北朝之際,崛起於中國東北遼東地區。從高句麗好太王繼位起,高句麗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好太王降服了北部的扶餘國和靺鞨部落;大敗百濟;瓦解了伽倻;並在新羅與百濟、伽倻和倭的戰爭中將新羅變為高句麗的保護國。

公元427年,長壽王將都成從今天吉林境內的國內城,遷至朝鮮半島的平壤城,以加強對新羅和百濟的控制。6世紀末和7世紀初,高句麗開始與隋、唐頻頻交戰。高句麗窮兵黷武,成為中國東北邊境的麻煩製造者與不穩定因素。

新羅崛起

不過,在隋唐之際,新羅也開始崛起,吞併高句麗在漢江流域的領土,從此高句麗失去了具有戰略地位的漢江流域,新羅有了黃海的出海口,可以直接通過海路與唐朝交往,而不必依賴於高句麗,從此朝鮮半島的局勢發生了變化,也為高句麗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隋朝對朝鮮半島的政策,效果不顯著。

新羅企圖與中央王朝隋、唐聯盟,來防禦北方的高句麗。高句麗則與突厥汗國聯盟,共同對付中國的中央王朝。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四月,隋滅南陳後,開始要求周邊國家向隋朝臣服,高句麗不但不臣服,還積極擴軍備戰,準備隨時準備迎戰隋朝的軍隊。公元589年,即隋文帝開皇十八年,高句麗先發制人,突襲遼西的營州。隋文帝大怒,發動三十萬大軍,海陸並進徵討高句麗,但由於朝鮮半島路途遙遠,陸軍遭遇大雨,道路泥濘,糧草不濟,海軍遭遇風暴,導致隋朝第一次徵討高句麗的戰役失敗。

隋煬帝大業年間,突厥汗國已經向隋朝臣服,楊廣巡視突厥諸部,發現高句麗的使節與突厥汗國有結盟活動,於是大怒,發兵徵討高句麗,公元612年(大業八年),隋煬帝親率三十萬軍隊兵分陸路和海路同時徵伐高句麗,但遭到高句麗的強烈抵抗,隋軍潰敗。之後,隋煬帝發動了三次徵伐高句麗的戰役,因為國內農民起義的爆發,而被迫停止。

唐朝初期對朝鮮半島的經略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高句麗對繼起的唐朝依然採取敵視態度,高句麗還在遼東地區,修築千裡長城,以防禦唐軍。唐太宗一直認為,遼東為中國舊壤,不能讓高句麗據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於是決定再次發動徵討高句麗的戰爭。(當時的遼東指的是,遼河以東的領土,包括今天朝鮮半島北部的領土,也就是漢四郡的範圍)。但是初期,唐對高句麗的戰爭並沒有取得成功,在幾次戰役中都遭到高句麗的頑強抵抗。

唐朝改變對朝鮮半島的政策:

1、唐新聯盟:唐朝首先攻滅東突厥汗國,使得高句麗無法與突厥聯盟。隨後,唐朝與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聯盟,建立唐新聯盟。

2、增強海軍力量:由於朝鮮半島距離當時唐朝的首都長安非常遙遠,陸軍需要經過山東、遼河、鴨綠江進入朝鮮半島,漫長的行軍路程,軍隊疲敝不堪,高句麗軍隊常常以逸待勞。所以增強海軍戰備,海軍從山東渡海,直接襲擊平壤城,海陸並進,能夠取得顯著效果。

3、利用高句麗內部親唐勢力:利用高句麗內部親唐勢力,是唐朝能夠最後取得對高句麗戰爭勝利的最重要的原因。

公元666年,淵蓋蘇文(高句麗權臣,軍事獨裁者,高句麗寶藏王已經被架空)去世後,淵蓋蘇文長子淵男生到前方視察軍情備戰。讓兩個弟弟淵男建和淵男產留守平壤。淵男建和淵男產趁大哥不在誣陷他叛逃到唐,並逼高句麗寶藏王通緝淵男生。淵男生走投無路,只好投靠唐朝並被唐重用。

唐軍因為得到淵男生的幫助,知道了高句麗的軍事部署,派淵男生當帶路黨,高句麗守城的將領,看見淵男生率領軍隊攻城,都無心戀戰,望風披靡,紛紛投降。但是,高句麗軍隊依然頑強抵抗。

後來唐朝利用高句麗寶藏王的力量,招降了高句麗內部的親唐勢力,高句麗僧人信誠打開平壤城門,唐軍有機會攻入平壤,淵男建被俘虜投降。

 唐朝終於解決了高句麗問題

唐後期的朝鮮半島局勢

唐朝後來還將原屬於高句麗的領土贈送給新羅。唐新友好長達幾十年。

其實,朝鮮半島的分裂並不有利於中央王朝,分裂往往是朝鮮半島的不穩定因素,也是中國東北邊患的來源。國人應該深思!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看待朝鮮問題有所啟發,請給個賞,小編碼字也不容易。長按二維碼,點識別本二維碼,即可讚賞。 


長按圖中二維碼,也可關注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高句麗歷史科普系列一——重回隋唐東北亞:隋唐和高句麗大戰七十年,到底為何而戰?
    對於神秘的古國高句麗,選擇10篇文章進行科普。歡迎大家閱讀我的文章:即將科普高句麗歷史系列,高句麗人到底什麼民族源流?高句麗是朝鮮歷史嗎?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歷時將近七十多年的隋唐王朝與高句麗之間的戰爭總算落下了帷幕。戰爭的結束並沒有帶來想像中的喜悅,七十年的戰爭實在太過漫長,無數山東、河北健兒葬身遼東和朝鮮,換回來的是什麼呢?
  • 即將科普高句麗歷史系列,高句麗人到底什麼民族源流?高句麗是朝鮮歷史嗎?
    即將進行高句麗歷史的科普,對於高句麗,大家既熟悉,又陌生。高句麗人到底什麼民族源流?高句麗是朝鮮歷史嗎?
  • 唐朝國力強盛,為何五徵高句麗,四次大敗而歸?
    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朝代比大唐王朝更讓人感覺輝煌璀璨。大唐的都城長安,每年都有萬國前來朝賀。唐朝的文化也影響了周邊國家,尤其是各藩屬小國,比如東瀛(今日本)、高句麗。不過,身為盛世王朝的大唐國力強盛,不過,卻也曾4次大敗給了高句麗。
  • 一字之差,「高麗」和「高句麗」究竟有什麼關係?
    從公元598年,即隋文帝開皇十八年,隋朝第一次徵討高句麗,至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七十年間,隋唐兩朝對高句麗共發動了七次大的戰爭,前後動用軍隊達到400萬人次以上,才終於攻滅高句麗。僵持多年後,兩國只得再次議和,新羅重新臣屬唐朝,唐朝也做個順水人情,將平壤(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都交予新羅,新羅就此完成了半島的第一次統一,後世稱統一新羅。▲唐玄宗開元年間的東北亞,平壤以南的半島已全部歸屬新羅新羅統一後通過與唐朝的積極交流,進行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和一系列的經濟措施,也曾一度繁榮,但這個因唐而生又因唐而興的國家,在9世紀以後,也隨著唐朝的步伐一起走向了衰落。
  • 高麗和高句麗,僅僅一字之差,但兩者究竟有什麼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滅亡高句麗後,共收編人口69萬戶,而隋滅陳時,只收編了60萬戶——雖然戶數不能代表全部的人口數量,但所表現出來的事實是,高句麗並非是一個小國——高句麗政府所能掌控的人口,比佔有整個長江以南的陳朝,還要多。
  • 高句麗
    【半島史學家】       朝鮮半島高麗王朝史家金富軾雖然將高句麗與百濟、新羅並列為海東「三國」,但認為高句麗源出中國,他指出:「高句麗始居中國北地,則漸東遷於浿水(大同江)之側。         高句麗為扶餘人所建,而扶餘人是朝鮮人的主要來源之一,高句麗(卒本扶餘)和百濟(南扶餘)都是扶餘國的延續。高句麗被滅之後,其主要居民成為新羅和渤海國居民。而渤海國在被契丹滅之後,其居民大多遷移到王氏高麗。在王氏高麗建立以前,新羅貴族弓裔曾要復興高句麗並建立後高句麗。
  • 高句麗遺址考古發掘與遼東地區古代歷史研究
    尤其是高句麗時代的古史研究,一方面高句麗作為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缺乏確切詳實的史料;另一方面也在本地區留下了為數不少的考古遺址,給本地區的田野考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更主要的是,這使得田野考古有能力填補本地區文字資料缺失的問題,有力地支撐了遼東地區高句麗統治時期這6個多世紀的古史研究。
  • 天可汗李世民最後一次親徵高句麗敗了?
    首先,李世民為什麼要和隋朝皇帝一樣,出兵滅高句麗?高句麗不是高麗,現在韓國人的祖先其實是被高句麗壓著打的新羅。高句麗這個國家是中國東北民族扶餘人所建,立國已有七百年,當時擁兵三十多萬,佔據遼東和朝鮮半島大片區域。
  • 高句麗音樂對朝鮮半島音樂有影響嗎?
    其中見於集安高句麗墓壁畫中的臥箜篌、細腰鼓與後世朝鮮半島的玄琴、杖鼓樂器是否具有傳承性,是本部分所要重點討論的內容。玄琴作為橫臥類長方形琴箏類樂器,其上的通品結構與中國歷史上的臥箜篌形制特點有相近之處,然而玄琴的通品僅為中間三弦共用,其外部三弦各有一雁柱(圖3);而目前所見的集安高句麗墓臥箜篌圖像中,通品貫穿全部琴弦(圖4)。
  • 歷史上的高句麗,高麗,朝鮮究竟是不是一個國家?
    提起高句麗多數人可能會先想到李世民,這位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曾經御駕親徵高句麗不下,最終含恨而終。
  • 西安現唐造船大使墓誌 涉唐太宗徵伐高句麗歷史
    墓誌  唐代曾多次徵伐高句麗,直到公元668年,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最終滅亡了高句麗。近日,西安發現一唐朝造船大使墓誌,千餘字的志文內容翔實,涉及了不少歷史故事,其中就包括唐太宗徵伐高句麗的歷史。
  • 歷經25年唐朝終於徵服了高句麗:蕞爾小國不可輕,歷年徵戰方可得
    高句麗生變造機會,唐朝派兵再徵討乾封元年(666),高句麗當權者泉蓋蘇文去世,他的長子泉男生繼任莫離支,出巡的時候,安排他弟弟泉男建、泉男產留守。可不曾想泉男建趁泉男生出巡之機,奪位自任莫離支。泉男生向唐朝求救,又給了唐朝徵討高句麗的機會,當年六月,唐朝任命契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任命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討伐高句麗。此時的唐軍兵力、戰鬥力各方面要遠強於高句麗,九月,龐同善大破高句麗軍,泉男生率領部與龐同善會合。十二月,唐朝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進攻高句麗。次年李勣攻佔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留契苾何力守城。李勣接連攻下高句麗16座城。
  • 為何我們認為「高句麗」屬於中國歷史,同時卻排斥遼、金等王朝?
    漢朝與扶餘之間的高句麗為了遏制高句麗,漢朝與扶餘常常聯手打擊高句麗,使高句麗的勢力局限在今吉林和朝鮮一部,《漢書》、《三國志》中均有記載。唐朝初年的遼東屬於高句麗如果以宋朝為參照,北朝、隋唐時期的高句麗便相當於先後與宋朝對峙的遼、金,只不過後來唐朝滅了高句麗,解除了來自東北的威脅,而宋朝被滅了。
  • 隋朝和唐朝為何都堅持打高句麗?難道唐太宗不怕重蹈隋煬帝覆轍?
    隋朝的滅亡,隋煬帝楊廣脫不開干係,而隋煬帝遠徵高句麗造成的勞民傷財,就是唐朝及後世史學家給隋煬帝加上的眾多罪名中的一個。但是隋煬帝遠徵高句麗真的是罪過嗎?如果是,那為什麼唐太宗也選擇了遠徵高句麗?其實,不管是隋煬帝還是唐太宗,他們雖然一興一亡,但他們都是眼光長遠的統治者,他們遠徵高句麗也是高瞻遠矚之舉。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說隋煬帝和唐太宗遠徵高句麗是高瞻遠矚?小小的高句麗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對中原王朝到底有什麼樣的威脅?別的朝代為何允許朝鮮半島有其他政權存在?
  • 高句麗和高麗的區別有哪些
    高句麗和高麗是存在於不同時期的兩個國家,名字雖然極其相似,但在民族起源、版圖疆域和歷史影響等方面都有極大的不同。高麗的建國曆程相對清晰,以朝鮮半島南部土著三韓人為主體的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統一了朝鮮半島中南部,新羅後來發生分裂,出現了泰封和後百濟兩個政權。高麗的國父王建本是泰封國的權臣,後來發動政變,取代了原國君弓裔,並改國號為高麗。高麗國的民族成分較為單純,基本都是三韓人的後裔。由於高麗疆域變化不大,吸納的新人口不多,所以民族成分也一直相對單一。這一點和高句麗有著顯著區別。
  • 馮立君:高句麗與柔然交通與聯繫(上)
    這些問題皆與《周書》所載陽原王遣使西魏事件相關聯,但以往中外學界皆未曾措意,本文即圍繞以上問題展開論述,旨在揭示6世紀中葉柔然和高句麗之關係。補苴罅隙之論,敬祈方家批評指正。12世紀高麗朝金富軾編纂的《三國史記》是現存最早一部關於新羅、高句麗、百濟、伽耶諸國歷史的「正史」,它卻並未記載該年高句麗遣使西魏一事。《三國史記》記載新羅、百濟、高句麗向中原遣使的特點是記錄派出的時間,這些時間可與中國正史所記抵達時間互相對照。關於546年的對外遣使事件,只有《三國史記》卷十九《陽原王紀》記載:「[陽原王二年]冬十一月,遣使入東魏朝貢。」
  • 李世民英明神武,卻為什麼安市失利,未能一舉消滅高句麗?
    隋朝徵高麗到唐朝,隋末耗損的國力漸漸恢復,李世民又打起了高句麗的主意,他說:「高句麗不除,後世必為大患。」當時的高句麗,國土包括今天的朝鮮和中國、韓國的一部分,人口接近大唐的五分之一,實力雄厚。李世民覺得當時的唐朝君明臣賢,名將俱在,不如趁這個機會滅了高句麗,讓子孫後代省點力氣。否則萬一旦世君臣昏庸,再攻打高勾麗就不容易了。
  • 高麗和高句麗,只差一個字,兩者有啥關係?
    同是北方,竟然有兩個政權,扶餘國與中原王朝開始了對高句麗國的徵討,發生了很多次摩擦,遺憾的是高句麗是最後的勝利者。公元494年,高句麗幹掉了扶餘國,疆域極大擴大,涵蓋了今天的遼寧、吉林部分地區、朝鮮全境、韓國部分地區。高句麗與中原王朝的關係非常密切,期間發生過多次戰爭。
  • 高句麗和高麗到底有何區別:一是中國民族政權,一是朝鮮的王朝
    這裡的三徵高麗指的是高句麗政權,而中國史書也往往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而在韓國的歷史,也曾經出現過一個高麗王朝。那麼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首先,我們必須要將朝鮮半島的歷史劃分為兩個階段,這個時間點大概在唐朝前期。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關於朝鮮的歷史記載。戰國到西漢成書的《山海經》對箕子朝鮮有記載「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
  • 高句麗獨特葬俗考
    集安作為高句麗歷史上時間最久的都城所在,留下了大量的高句麗遺存,是中國境內高句麗陵墓最為集中的區域,時值今日,分布於集安地區的高句麗陵墓仍達一萬餘座,是學界研究高句麗問題的核心區域。通過相關專家,尤其是考古工作者對集安等地區高句麗陵墓的發掘和研究,當前已然對高句麗人的墓葬結構、相關規制、陪葬習俗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