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各位好!
前兩天,安徽馬鞍山發生一起大學生辱罵外賣員的事件。
根據新聞報導來看,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
當天外賣小哥送外賣到學校門口,打電話,叫外賣的學生沒有接,他就上報了公司系統,接著去配送下一家。
大概過了8分鐘,那個沒接電話的學生打了過來,要求外賣小哥給他送到樓下。
小哥就回了學生一句,你是第一次點外賣嗎?不知道現在外賣不給進學校嗎?
於是,二人約定在學校門口見。見面後,學生臉上掛著很不高興的表情,罵罵咧咧的。
送完這單5分鐘後,小哥便收到了學生發來的一條簡訊,說:
「上了個廁所,沒給你講不好意思嗎?你是什麼東西啊,送外賣都送不好,你不覺得自己可憐嗎……」最後還罵外賣小哥是底層豬。
整條簡訊充斥著憤怒和羞辱的氣息。
事件曝光後,學校和學生給外賣小哥公開道了歉。
然而,網絡上的回應,卻比那條簡訊還要激烈。幾乎是一邊倒地在批評、辱罵這個學生。
這是網際網路上大多數網友面對新聞事件的一貫態度。
絕大多數發表意見的人,都在評判是非對錯,而鮮少有人去看看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說的背後,不是事件裡沒有曝光的部分,而是事件主人公的內心情結。
為什麼這個學生會因為這樣一件小事而破口大罵?
他罵這個外賣小哥是底層豬,這裡面又透露著哪些不為人知的心理狀況呢?
我們知道,在心理學的解析中,憤怒是一種情緒上的攻擊行為。
為什麼要攻擊別人呢?因為當事者感受到了威脅。
換句話說,一切憤怒的背後,其實都是恐懼。
害怕別人的言行傷害自己,於是先下手為強,用憤怒做表情包,張牙舞爪地撲面而來。
我們都曾憤怒過,大家感受一下,當你生氣地雙手發抖時,你內在是不是也有一個哇哇大叫的孩子?
那個孩子圓睜著雙眼,瑟瑟發抖,被嚇得不輕。
於是,ta像一隻準備戰鬥的公雞,豎起羽毛,撲稜起翅膀,嘴裡還咕咕地叫著,準備和對方來一場惡鬥。
這其實都是花架子。
生物學研究早就發現,動物們這一系列威懾性舉動,都是在嚇唬對方,目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如果對方真的應戰,雙方心裡就都還挺毛的。
畢竟,打架鬥毆是會受傷、甚至死亡的,誰不怕疼、不怕死啊?
而人類進化出了比較高級的語言功能,就可以「君子動口不動手」了。
但性質都一樣,言語的攻擊有時候比肢體攻擊還要慘烈。
因為,肢體衝撞,傷的是肉;言語衝撞,傷的可是心啊。
看懂了這一點,咱們再說回這個學生。
你看他罵的這些話,老子長,老子短,這是打出旗號,以振軍威,還把自己的輩分提了提。
然後,他把對方罵成底層豬,這就不是同一個層次的物種了,我又比你高出一頭。
最後還要告訴人家,好好反思,你都不覺得自己可憐嗎?這是把對方打趴下以後,腳踩在人家身上教做人。
感覺很帶勁,是不是?只不過,這一切都是想像,並不是現實。
因為我們心裡有恐懼,才會在腦海中構造出這樣快意恩仇的情節,讓內在得到平衡。
如果不恐懼,那就直接上啦,還用得著在事後發簡訊嗎?
就好像小孩子摔倒以後,哭了,有些爸媽就在旁邊打地,說都怪這破地面,把我寶寶給摔了,打他打他!
孩子心理平衡了,就破涕為笑了。就是這麼個過程。
當我們能看清這一點時,你可能就不會言辭激烈地責怪這個學生了,反而會可憐他。
因為他內心是受過傷的,裡面住著一個哭喊的孩子。
而我們反觀網際網路上的大部分評論,其實和這個學生的簡訊並沒有什麼兩樣,對吧?
喝來罵去,振振有詞,你錯大發啦,你真給你們學校丟人,像你這樣的根本不配上大學!
您聽聽這樣的言辭,他罵外賣小哥,你再罵他,那你跟他的做人方式有什麼兩樣?
看看這些評論背後,是不是也是一個個瑟瑟發抖的孩子,在歇斯底裡地喊叫?
為什麼我要如此激動地批評你?因為這就能證明我才是對的。
為什麼我要喊叫著證明我是對的呢?因為,沒人看見啊!
這其實是幾代人的悲劇。
我們從小沒有得到過太多的關注和肯定,內心缺失力量。
為了證明自己有力,我們不是去努力提升,而是選擇打壓別人。
因為這樣方便快捷,還不用負責任。逞一時口舌之快,也不欠誰的債。
可是,快歸快,天下卻沒有免費的外賣。
摔倒後,把責任推卸給地面的孩子,長大後,他的內心仍然是個孩子。
他覺得他一切的問題,都是外在的人和事帶給他的,他很委屈,也很恐懼。
只有當一個人知道,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其實都該自己負責時,他才開始真的長大。
那時候,他的內心也就真正有力了。
他不再輕易地評判別人,也不會在遭遇攻擊後反過來攻擊別人。
就像這起事件裡的外賣小哥,他說,不希望大家再針對學生,不要影響他的前途。
願你與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孩和解,如果別人看不到他,你要先看到。
慢慢地,你也就會變得溫和而有力,不用動不動就出手攻擊了。
所以這件事,我們不僅和這個學生共勉,同時,也跟網上那些經常發布攻擊性言論的朋友共勉,願我們都能快快長大。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兒,下期,咱們再見!
本文系「樂覺生活」公眾號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