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豬事件」解讀:語言暴力的背後,是恐懼上了頭

2020-12-20 樂覺生活

Hi各位好!

前兩天,安徽馬鞍山發生一起大學生辱罵外賣員的事件。

根據新聞報導來看,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

當天外賣小哥送外賣到學校門口,打電話,叫外賣的學生沒有接,他就上報了公司系統,接著去配送下一家。

大概過了8分鐘,那個沒接電話的學生打了過來,要求外賣小哥給他送到樓下。

小哥就回了學生一句,你是第一次點外賣嗎?不知道現在外賣不給進學校嗎?

於是,二人約定在學校門口見。見面後,學生臉上掛著很不高興的表情,罵罵咧咧的。

送完這單5分鐘後,小哥便收到了學生發來的一條簡訊,說:

「上了個廁所,沒給你講不好意思嗎?你是什麼東西啊,送外賣都送不好,你不覺得自己可憐嗎……」最後還罵外賣小哥是底層豬。

整條簡訊充斥著憤怒和羞辱的氣息。

事件曝光後,學校和學生給外賣小哥公開道了歉。

然而,網絡上的回應,卻比那條簡訊還要激烈。幾乎是一邊倒地在批評、辱罵這個學生。

這是網際網路上大多數網友面對新聞事件的一貫態度。

絕大多數發表意見的人,都在評判是非對錯,而鮮少有人去看看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說的背後,不是事件裡沒有曝光的部分,而是事件主人公的內心情結。

為什麼這個學生會因為這樣一件小事而破口大罵?

他罵這個外賣小哥是底層豬,這裡面又透露著哪些不為人知的心理狀況呢?

我們知道,在心理學的解析中,憤怒是一種情緒上的攻擊行為。

為什麼要攻擊別人呢?因為當事者感受到了威脅。

換句話說,一切憤怒的背後,其實都是恐懼。

害怕別人的言行傷害自己,於是先下手為強,用憤怒做表情包,張牙舞爪地撲面而來。

我們都曾憤怒過,大家感受一下,當你生氣地雙手發抖時,你內在是不是也有一個哇哇大叫的孩子?

那個孩子圓睜著雙眼,瑟瑟發抖,被嚇得不輕。

於是,ta像一隻準備戰鬥的公雞,豎起羽毛,撲稜起翅膀,嘴裡還咕咕地叫著,準備和對方來一場惡鬥。

這其實都是花架子。

生物學研究早就發現,動物們這一系列威懾性舉動,都是在嚇唬對方,目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如果對方真的應戰,雙方心裡就都還挺毛的。

畢竟,打架鬥毆是會受傷、甚至死亡的,誰不怕疼、不怕死啊?

而人類進化出了比較高級的語言功能,就可以「君子動口不動手」了。

但性質都一樣,言語的攻擊有時候比肢體攻擊還要慘烈。

因為,肢體衝撞,傷的是肉;言語衝撞,傷的可是心啊。

看懂了這一點,咱們再說回這個學生。

你看他罵的這些話,老子長,老子短,這是打出旗號,以振軍威,還把自己的輩分提了提。

然後,他把對方罵成底層豬,這就不是同一個層次的物種了,我又比你高出一頭。

最後還要告訴人家,好好反思,你都不覺得自己可憐嗎?這是把對方打趴下以後,腳踩在人家身上教做人。

感覺很帶勁,是不是?只不過,這一切都是想像,並不是現實。

因為我們心裡有恐懼,才會在腦海中構造出這樣快意恩仇的情節,讓內在得到平衡。

如果不恐懼,那就直接上啦,還用得著在事後發簡訊嗎?

就好像小孩子摔倒以後,哭了,有些爸媽就在旁邊打地,說都怪這破地面,把我寶寶給摔了,打他打他!

孩子心理平衡了,就破涕為笑了。就是這麼個過程。

當我們能看清這一點時,你可能就不會言辭激烈地責怪這個學生了,反而會可憐他。

因為他內心是受過傷的,裡面住著一個哭喊的孩子。

而我們反觀網際網路上的大部分評論,其實和這個學生的簡訊並沒有什麼兩樣,對吧?

喝來罵去,振振有詞,你錯大發啦,你真給你們學校丟人,像你這樣的根本不配上大學!

您聽聽這樣的言辭,他罵外賣小哥,你再罵他,那你跟他的做人方式有什麼兩樣?

看看這些評論背後,是不是也是一個個瑟瑟發抖的孩子,在歇斯底裡地喊叫?

為什麼我要如此激動地批評你?因為這就能證明我才是對的。

為什麼我要喊叫著證明我是對的呢?因為,沒人看見啊!

這其實是幾代人的悲劇。

我們從小沒有得到過太多的關注和肯定,內心缺失力量。

為了證明自己有力,我們不是去努力提升,而是選擇打壓別人。

因為這樣方便快捷,還不用負責任。逞一時口舌之快,也不欠誰的債。

可是,快歸快,天下卻沒有免費的外賣。

摔倒後,把責任推卸給地面的孩子,長大後,他的內心仍然是個孩子。

他覺得他一切的問題,都是外在的人和事帶給他的,他很委屈,也很恐懼。

只有當一個人知道,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其實都該自己負責時,他才開始真的長大。

那時候,他的內心也就真正有力了。

他不再輕易地評判別人,也不會在遭遇攻擊後反過來攻擊別人。

就像這起事件裡的外賣小哥,他說,不希望大家再針對學生,不要影響他的前途。

願你與心中那個受傷的小孩和解,如果別人看不到他,你要先看到。

慢慢地,你也就會變得溫和而有力,不用動不動就出手攻擊了。

所以這件事,我們不僅和這個學生共勉,同時,也跟網上那些經常發布攻擊性言論的朋友共勉,願我們都能快快長大。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兒,下期,咱們再見!

本文系「樂覺生活」公眾號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語言暴力也是家暴|面對語言暴力你需要反抗
    家庭暴力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大部分人對於家庭暴力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武力」的範疇,說直白點就是動手打人了,才叫做家暴,但事實上並不是,家庭暴力包含了很多的方面,語言暴力其實也是家暴的一種呢,那麼你知道什麼是語言暴力嗎?
  • 為語言暴力發聲
    尤其是對員工施行語言暴力,謾罵員工的行為對社會的影響真的不容忽視。只因為一個老闆的嚴重道德缺失,有多少人要為此受到心理上無法彌補的傷害,然而這種道德上嚴重缺失底線的老闆養活的大都是在生活底層掙扎,就算每天提心弔膽,喪失人格的所有尊嚴,也還是為了微薄的工資忍氣吞聲的勞苦群眾。
  • 語言暴力,折射危險的關係
    近日,9歲女童章子欣遇害事件引發的一些網絡效應,觸發了我對語言暴力的思考。語言暴力這個專業名詞,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它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組合詞。「語言」,本身是文明、進化的象徵,而「暴力」,則是野蠻、原始的標誌。兩個味道相反的詞搞在一起,給人「偽文明」或是「進化不能」的感覺。
  • 如何應對別人的語言暴力?
    對於「騷凹瑞」事件,朱丹覺得特別丟臉,面對網上的嘲諷和調侃,開始感到恐懼。對於為何會一而再地喊錯名字,朱丹表示如果自己知道就不會讓它再次發生。被問及自己是一個爛主持嗎?朱丹數次哽咽,她表示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個爛主持人,透露恐懼到看心理醫生,曾和女兒一起哭泣。
  • 拒絕網絡暴力,讓語言與愛同行
    仗著這張廉價的面具變得肆無忌憚在面具背後,醜陋猙獰的面龐憂鬱邪惡的目光在鍵盤上不停敲打著的手指構成了他的輪廓全身的戾氣無處發散只能用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打出自己的煩躁和厭惡針對誰?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網絡暴力事件不僅引人圍觀還讓眾多網民扮演著評判者的角色置身其中在沒有事實依據的情況下隨意的猜測、評判
  • 有一種家暴,叫做語言暴力
    從中我們看到:一、家暴不僅僅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夫妻之間,還有長輩和孩子之間,親人之間,以及同居關係之間(但不包括同性戀);二、家暴不僅僅是肢體上的,還包括語言暴力。對於劇中的,更多的「血腥」、「變態」、「暴力」的動作畫面,都是雙手蒙眼,不敢直視電視屏幕。劇中男主安嘉和的家暴行為,可以用「變態狂」來形容,他對女主梅湘南,不僅有肢體上的,動手打人的身體家暴,更有語言上的,冷暴力的精神家暴。
  • 家庭中的語言暴力是什麼?
    甚至很多人身攻擊的話語,「你怎麼這麼蠢」「你怎麼這麼沒有用」「你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你笨得像豬一樣」 「你腦子有病」「你性格有問題」諸如此類的話一遍遍地在她們耳邊循環播放。  這其實是一種暴力行為,叫語言暴力,屬於精神虐待,是家暴行為中的一種,會給人帶來極大的傷害。
  • 大學生怒罵外賣員「底層豬」,學歷不等於素質,底氣何來?
    一般意義上是這樣的,比如在我們心目中,大學生一般都是那種文質彬彬,溫文儒雅的。但是前段時間的一則新聞有點顛覆了我對大學生的認知,安徽馬鞍山一個大學生怒罵外賣小哥「底層豬」,僅僅因為疫情防控,外賣小哥不能進入校園,只能打電話讓這個學生到校門口取餐。
  • 請您別輕視語言的力量,讓孩子遠離語言暴力!
    父母的語言暴力,是父母控制或教導孩子的手段,是一種情緒傷害。即使是以愛的名義,即使是來自最親近的父母,語言暴力也真是傷害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致使其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給他們留下一輩子的烙印。許多成年人回憶小時候爸媽一句話對自己的傷害,即使過了很久心還是很痛,甚至一輩子難以忘懷。暴力語言的殺傷力有多大?
  • 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而低齡語言暴力,就是限定了施暴者或受暴者是青少年。很多情況下,語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關係,受害者通常缺乏自衛的力量,未成年人遭受的語言暴力就屬於這一類。
  • 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
    一個女生伸出右手食指,用力地戳著旁邊孩子的額頭,皺著眉,咬牙咧嘴地朝他吼:天天就知道吃和玩,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像頭豬一樣,不許哭,滾去看書 兒子低著頭說:「我那天,聽到你和爸爸,說我笨了。」
  • 《新宿事件》無緣內地 血腥暴力把記者嚇退場
    前晚,兩部分量十足的開幕片《新宿事件》、《天水圍的夜與霧》為第3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揭開帷幕。但是,這兩部影片為電影節帶來了一個沉重的開局,其中《新宿事件》的暴力場面更引起觀眾爭議。  因為暴力因素太多,《新宿事件》不能在內地上映,成龍表示,他對這部「不會功夫依舊是英雄」的影片頗為看重,為保持影片的完整性,寧願主動放棄內地市場。
  • 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
    別再對脫口而出的「語言暴力」不以為意了! 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過: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試問,如果有人說你「廢物」、「一無是處」、「比豬還不如」是什麼感受? 如果成年人都會覺得刺耳,憑什麼會以為孩子可以毫無悲傷地忍受否定和辱罵?
  • 校園暴力的背後,是學校管教的缺失,還是學生心靈扭曲的發洩?
    最令老師和家長頭疼的事情無非就是在學生遭受校園暴力後往往不敢向老師和家長訴說,只能選擇獨自承受著校園暴力所帶來的的心理創傷,獨自在角落黯然神傷。小案例小郭是一名初三學生,她學習優異長相甜美,是老師眼中「好學生」的代表人物。在一天放學後她就被班裡的「小太妹」給盯上了。
  • 父母的這些話,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傷害,家長要拒絕「語言暴力」!
    但是生活中,不乏有這樣的家長,為了孩子變得更優秀,在恨鐵不成鋼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語言暴力,家長一句話出去了,那麼孩子的感受呢?就像是有一個小學生在文章中寫道的:「你滿嘴是愛,卻滿目猙獰。」寫出來容易,那麼這麼惡狠狠的文字背後是孩子多少失望!前段時間,朋友張女士去學校聽一個講座,那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講座。
  • 【情商】想毀掉一個人,試試語言暴力?
    「踢貓效應」產生的直接原因是語言暴力,它是不良情緒最直接的表現方式。事實上,語言暴力所引發的悲劇要比「踢貓效應」慘得多。著名導演陳凱歌曾導演過一部電影,叫《搜索》。在這部電影裡,女神高圓圓扮演了某公司董事長秘書藍秋。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後,她絕望地上了一輛公交。由於沉浸在痛苦和恐懼中,她拒絕了給一個老大爺讓座。但她沒想到,這一幕被一個實習記者拍下了。
  • 根據真實案件改編,家暴滅門之後的底層控訴,貧窮背後的鄙視鏈
    在上個世紀香港類型片崛起的時候,商業電影和文藝電影齊飛,留下了很多經典的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是許鞍華天水圍的二部曲,《天水圍的日與夜》是一部感動,溫馨,社區生活電影,平淡,平凡普通的生活中充滿了家長裡短的溫馨,但是第二部則是大改前作之風,視角依舊放在底層生活中,但是則是溫馨的另一面,黑暗寫實的家庭倫理悲劇,或者說是時代經濟高速發展下的悲劇。
  • 英媒從科學角度解釋"黑色星期五"暴力事件背後的緣由
    原標題:英媒從科學角度解釋"黑色星期五"暴力事件背後的緣由   人類天性釀的禍?   ——「黑色星期五」暴力事件背後的科學緣由   本報駐英國記者 鄭煥斌   11月29日的《獨立報》給出的答案是,人們天性如此——當處於某些特定情景時人們很容易傾向於使用暴力。所幸這類情景少之又少,但不可否認它確實會發生且日漸增多。   究竟是哪些因素觸發了「黑色星期五」暴力事件呢?   首先是有價值的獎賞——即人們迫切渴望得到的某些東西。在「黑色星期五」,這種獎賞便是人人都喜愛的折扣商品。
  • 武漢14歲男孩悲劇的背後:語言暴力真的很可怕
    今天在知乎上看了一個視頻,雖然已在新聞標題中看到了結果,但看的過程還是感覺窒息。可憐的男生一直就低著頭沒敢作聲,在媽媽離開後他一直靜默在那裡,兩分鐘後,他轉身爬上身後的圍欄,義無反顧地縱身躍下。那短暫而又漫長的兩分鐘,看得讓人心疼,他就一直低著頭,周邊兩個同學一直在看著書,期間有老師出現在監控鏡頭處,更遠處的很多的學生和更遠處的他的媽媽和勸導的老師出現在走廊盡頭處。
  • 美國白人警察殺害黑人事件: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但事件的導火索是黑人對執法的抗拒和對白人警察的挑釁。或許,學會控制情緒能解決這一衝突。情緒下的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對於白人警察來說,黑人喬治·弗洛伊德說出的那句,正是對白人警察身份的挑釁,可以算是用語言暴力激動了對方。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