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湯 拌湯 面欠湯
巨世亨
說起岐山飲食文化,人們不約而同地會想起岐山臊子麵、岐山擀麵皮和岐山鍋盔等,都會為其精緻的製作、濃厚的文化和難忘的美味而讚不絕口。但是,在過去糧食並不寬裕的很長一段時期,臊子麵、擀麵皮等只是是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時席面上招待客人的「高檔」飯食,並不是岐山人的家常便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人,平時從田間勞動回來,也沒有充裕的時間精工細作這些耗時費工的美味佳餚。以小麥為主食的岐山人,為了生存和溫飽,在幾千年的生涯中,圍繞小麥麵粉,創造出了名目眾多的日常飯食,如我們日常吃的糊糊,岐山人就把它做成了糊湯、拌湯、面欠湯等幾種便捷而又味美的形式。
糊 湯
糊湯就是麵糊糊,是北方城鄉人們的主要便飯之一,做工快捷、老少鹹宜。把日常飯食精細化了的岐山人,糊糊做稠一點,叫糊湯;做稀一點,就叫面欠湯。
糊湯,比糊糊要稠一些,可以用筷子夾住吃。過去人們窮,吃菜少,糊湯可以不就菜,只需用勺子在碗裡的糊湯上壓一個「坑」,然後在這個「坑」裡面倒一勺辣子調料水,就成了一頓簡單的飯食了。情況好一點的家庭,可以佐以蘿蔔、油菜葉子做成的涼拌菜。而今,生活得到全面改善的人們吃糊湯就講究多了,不僅有幾道涼拌菜,還會有炒菜、肉菜。糊湯的吃法與現在的攪團差不多,但做法比攪團要簡單的多。攪團一般是用玉米面或高粱面等粗糧做,糊湯則必須是用麥麵做;攪團顧名思義,做的時候靠攪,所謂「攪團要好,七十二攪」,而糊湯是「散」(第四聲),提前在碗或缽缽裡把麵粉加水用筷子攪成糊狀,水開後徐徐倒入鍋裡燒熟而成。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吃糊湯(關中人叫「喝糊湯」),倒是老年人和媳婦們一些脾胃不好的人比較喜歡,暢快淋漓又暖胃。
作為一種快餐,糊湯並不好做。火小了就做成夾生飯,難以下咽;火大了會糊鍋,火候還真不好把握。現在人生活緊張,年輕人都不大做糊湯,糊湯也就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拌 湯
拌湯是岐山農家人早、晚餐的主打品種,做起來比較簡單,也比較快捷。
拌湯同糊湯、面欠湯的不同之處就在一個「拌」字。岐山人把做拌湯叫「拌」拌湯,更確切地說是「搓」拌湯。
真正的拌湯還是岐山農家媳婦做得地道。好拌湯全憑女人做飯的技能和功夫,要心到手到功夫到。
根據家裡吃飯人數的多少,農婦在面盆裡舀一到兩勺麵粉,一手往面盆裡一點點溜入適量的水,另一隻手用筷子不停地攪拌。當水和面基本融合後,就用兩隻手在盆子裡來回搓,直到把面絮絮搓成均勻的細面粒,這第一道工序就完成了。
拌湯搓好了,而下拌湯還是一道技術活。下拌湯要掌握好速度和分寸。下得快了拌湯就會粘連成一疙瘩,下得慢了就會出現溢鍋。鍋裡的水燒開後,要趁水翻滾,把搓好的拌湯徐徐撒進開水中,並一隻手用勺子慢慢地在鍋裡攪,做到粒粒互不粘連。待一個滾開,一頓拌湯就做好了,個個猶如珍珠,晶瑩剔透,舀在碗裡團團轉。
岐山人講究「鹹面酸拌湯」。一個簡單的拌湯飯,聰明的農婦還能做出好多花樣, 「扁豆拌湯」「小豆拌湯」「綠豆拌湯」「拌湯麵」等等,而以「扁豆拌湯」最為叫好。先煮好扁豆,然後下入拌湯,同時下入青菜,一個翻滾後,再加上炒好的紅蘿蔔木耳豆腐丁。這時,白的豆腐,紅的蘿蔔,綠的青菜,黑的木耳,珍珠般的拌湯,黃褐色的扁豆,調入農家醋,筷子一攪,紅白綠黃在碗裡團團轉,麥香味、醋酸味、香豆腐味沁人心脾!一碗拌湯喝完,頭冒微汗,渾身通透,舒爽極了。
說起拌湯,岐山還有一個傳說。相傳當年周文王伐紂時,行軍途中遇雨,麵粉全讓雨澆透了,把伙頭軍嚇得要死。周文王聽到後,傳令讓夥夫把溼了的麵粉倒在瓦盆子裡搓一下煮成湯讓大家喝。伙頭軍戰戰兢兢地遵命照辦,下鍋時又加了菜,沒想到味道還不錯。據說這就是拌湯的來歷。
現在,好多酒店飯店裡,拌湯已經成為一個極受歡迎的小吃。大魚大內美酒佳餚之後,食客們往往會對服務員說一聲:「來一窩拌湯!」隨後,眾食客一人一碗酸拌湯唏哩吼嘍喝的山響,喝的頭冒熱汗,直喊痛快受活!
面 欠 湯
面欠湯,欠也就是少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比做糊湯時加的麵粉少一些,就像廚師做菜時用澱粉勾的「芡」那麼稀。在農閒時月,面欠湯是農家家常便飯之一。若沒有多少農活,早上做飯時,媳婦問婆婆:「娘(nia),做啥飯呀?」婆婆在房子一邊紡線一邊說:「這兩天地裡沒活,大人(男人)不下地,甩(shei)上點面欠湯,脫(溜)上點饃饃算啦!」
於是,媳婦在廚房裡就忙活開了。
鍋裡添上水,燒開,把洗淨切好的青菜下進鍋裡,在碗缽裡和好稀溜溜的面水,等菜熟了徐徐倒進鍋裡,邊倒邊用勺子攪,當鍋裡的稀面水溢起來時,面欠湯就做好了,然後放鹽調醋,加入炒好的紅蘿蔔豆腐丁或者其他炒菜,面欠湯的味道就好極了。
糧食困難年代,面欠湯是農家的家常飯。有時候,每天三頓都是面欠湯,人們調侃說,誰家的面欠湯清得能照見人。小夥子喝面欠湯下地幹活,一泡尿就尿完了,自然就沒有力氣。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農村吃大食堂,中午每人一碗麵欠湯。有一天雨特別大,我二哥端了一個白陶瓷盆去給我們全家領了半盆面欠湯,回來時不小心滑倒了,盆碎湯沒,全家人就只能餓肚子了!
糊湯、拌湯、面欠湯,是岐山農村同一吃食的不同形態。在西府其他地方,這三種形態的飯食界限有時候不是分得那麼清,許多地方把「糊湯」和「面欠湯」統稱「糊糊」,又按照稀稠分成「稀糊糊」和「稠糊糊」。不論怎麼稱呼,都是人們記憶深處最美的美食。
岐山豆花
繼續悅讀
巨世亨,岐山縣京當鎮祝家莊社區人,退休幹部。中國散文學會、中國金融作家協會、陝西省作家協會、陝西省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金融作家協會理事,寶雞市文化創意協會副會長。出版個人作品集《說「是」道「非」》一部,執行主編《中華石鼓園》一書。現居寶雞。
岐山作家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