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田喵喵,原創首發,歡迎轉發分享
蔡元培曾在《中國人的修養》中寫道: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於家庭中。」
萬丈高樓始於基,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一個優秀孩子的成長,一定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離不開良好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的薰陶。
古往今來,那些名垂青史的偉人,不一定出生在富貴家庭,但家庭教育一定給到了他們很多正面的影響。一門好的家風,勝過萬千名校。
家規家訓,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燈塔,將深遠的影響著他們往後的人生。
在古代那些輝煌了幾個世紀的家族中,以下這四條家訓,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讀懂並且踐行的家庭,子女將來會有大出息。
雨水能滋潤萬物,但是倘若下得太多就是萬物的災難;同樣的道理,父母過於溺愛子女,對於子女來說就不是好事。
古人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自古以來,聖賢教導子女,讓孩子親力親為,以此鍛鍊孩子吃苦耐勞、積極進取的精神、磨練他們的心智,從而讓孩子真正的成人。
那些捨不得放手,捨不得孩子吃苦,一味溺愛的父母,最後只會一步步把孩子推向深淵。
俗話說得好,你不教育孩子,長大後社會會幫你狠狠教育。溫室裡的花朵永遠無法長成參天大樹,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永遠學不會自己飛翔。
聰明的父母都該明白,真正的為孩子好,不是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口裡怕化了,而是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就有計劃、有目的地去把孩子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去培養。
人在幼年的時候,沒有私心雜念,精神集中,長大之後,思想就容易分散,所以需要在幼年的時候對人進行教育,不要錯失良機。
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貪玩、不願意讀書,父母也不加以管教,總覺得等長大了就好了。殊不知,越是幼年時候學到的東西、養成的習慣,越會如影隨形一輩子。
南懷瑾先生曾說:「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積累的結果。」
讀書需趁早、好習慣的養成要趁早,父母管教孩子更加要趁早。否則等到長大以後沒有學歷,沒有知識和技能,難以立足社會,那麼將會是父母后半生最大的痛苦根源。
如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所說:「管教孩子,一定要在六歲之前開始,倘若在孩子小的時候你不想管,等到12歲之後你再想管也管不了了。」
為人父母,千萬不要該教育孩子吃苦鍛鍊的年紀,替他們選擇了安逸。
愛迪生實驗失敗了1600次才發明了電燈泡;著名作家和學者錢鍾書,隨便一本文學批評史就能倒背如流;大部分知名企業家的作息時間表更是滿滿的「工作」,每天只睡五四個小時。
沒有一項偉大的成就,可以離開「勤奮『二字,正如王健林所說,大企業家都是勤奮的,沒有成功的企業家是玩耍玩出來的。
從小養成勤奮的習慣,保持勤勞,不僅是一個人立身的根本,也是一個家族興盛的秘訣。
曾國藩把「勤」字看作興家立業的根本,無論是在家務還是讀書上,都從小嚴格要求子女,每天都有量化的標準,監督他們保持勤奮,這才造就了曾氏家族兩百多年的輝煌。
古語有云: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苦一份才。
一個人唯有保持勤奮,才能在漫長的人生中真正做出一番事業。
倘若孩子從小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懶惰至極,父母為孩子包辦好一切,那麼,又能奢求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多有出息呢?
把錢財看淡一些,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忍讓一點,忿恨自然就消失了。
很多人之所以過得不幸福,就是把太多的注意力,用在了不該去計較的地方,而真正該用心去做好的事情又無法沉下心來,篤定去做好。
人生短短三萬天,倘若滿腹牢騷,整日不是東家長就是李家短,不是計較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是怨天尤人,沉靜在自怨自艾的情緒裡,那麼,周遭的事情自然就會往更壞的方向發展。
有個朋友特別愛嘆氣,去到他家才發現全家人都愛嘆氣,真的整個家庭的氣氛都讓人感覺壓抑,感受不到正能量。
生活不易,人生更是沒有一帆風順,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是要想著自己多麼的倒黴、命不好,而是要積極地從困難中走出一條陽光大道來。
千萬別忽略了這些「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小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是最強的,孩子的行為就是家庭的一面鏡子,父母的積極樂觀、包容大度、平和友善,就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晚清名臣曾國藩曾說:
「看一個家族的興敗,就看三個地方。第一看子孫睡到幾點,可以看出這個家族是否會懈怠下來,第二看子孫有沒有做家務,因為勤勞、勞動的習慣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第三看子孫有沒有在讀聖賢的經典,『人不學,不知義,不知道。』」
在曾國藩看來,不想養逆子,早起的苦、勞動的苦、讀書的苦,這三種苦必須讓孩子去吃,並且越早開始吃越好,越吃苦越有福。
有些路必須讓孩子去走,有些痛必須忍著痛讓他們去經歷。唯有吃過了該吃的苦,經歷過了該經歷的痛,孩子才能在未來「破繭成蝶」,變得優秀,活得出彩。
好的家庭教育,好的家訓傳承,是孩子人生初期寶貴的財富。
這個基礎打好了,那麼孩子往後的人生一定不會走歪,並且會越來越好,作為父母,我們也會省心很多。
最後,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深諳教育之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END-
本文配圖:來源網絡
,關注我,進我主頁看看,和我一起探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