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訓:不想養逆子,就讓他們吃這三種「苦」,越吃苦越有福

2020-08-25 我是田喵喵

文 | 田喵喵,原創首發,歡迎轉發分享

蔡元培曾在《中國人的修養》中寫道: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於家庭中。」

萬丈高樓始於基,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一個優秀孩子的成長,一定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離不開良好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的薰陶。

古往今來,那些名垂青史的偉人,不一定出生在富貴家庭,但家庭教育一定給到了他們很多正面的影響。一門好的家風,勝過萬千名校。

家規家訓,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燈塔,將深遠的影響著他們往後的人生。

在古代那些輝煌了幾個世紀的家族中,以下這四條家訓,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讀懂並且踐行的家庭,子女將來會有大出息。

一、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

雨水能滋潤萬物,但是倘若下得太多就是萬物的災難;同樣的道理,父母過於溺愛子女,對於子女來說就不是好事。

古人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自古以來,聖賢教導子女,讓孩子親力親為,以此鍛鍊孩子吃苦耐勞、積極進取的精神、磨練他們的心智,從而讓孩子真正的成人。

那些捨不得放手,捨不得孩子吃苦,一味溺愛的父母,最後只會一步步把孩子推向深淵。

俗話說得好,你不教育孩子,長大後社會會幫你狠狠教育。溫室裡的花朵永遠無法長成參天大樹,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永遠學不會自己飛翔。

聰明的父母都該明白,真正的為孩子好,不是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口裡怕化了,而是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就有計劃、有目的地去把孩子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去培養。

二、人生幼小,精神專利,成長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人在幼年的時候,沒有私心雜念,精神集中,長大之後,思想就容易分散,所以需要在幼年的時候對人進行教育,不要錯失良機。

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貪玩、不願意讀書,父母也不加以管教,總覺得等長大了就好了。殊不知,越是幼年時候學到的東西、養成的習慣,越會如影隨形一輩子。

南懷瑾先生曾說:「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積累的結果。」

讀書需趁早、好習慣的養成要趁早,父母管教孩子更加要趁早。否則等到長大以後沒有學歷,沒有知識和技能,難以立足社會,那麼將會是父母后半生最大的痛苦根源。

如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所說:「管教孩子,一定要在六歲之前開始,倘若在孩子小的時候你不想管,等到12歲之後你再想管也管不了了。」

為人父母,千萬不要該教育孩子吃苦鍛鍊的年紀,替他們選擇了安逸。

三、習閒成懶,習懶成病。

愛迪生實驗失敗了1600次才發明了電燈泡;著名作家和學者錢鍾書,隨便一本文學批評史就能倒背如流;大部分知名企業家的作息時間表更是滿滿的「工作」,每天只睡五四個小時。

沒有一項偉大的成就,可以離開「勤奮『二字,正如王健林所說,大企業家都是勤奮的,沒有成功的企業家是玩耍玩出來的。

從小養成勤奮的習慣,保持勤勞,不僅是一個人立身的根本,也是一個家族興盛的秘訣。

曾國藩把「勤」字看作興家立業的根本,無論是在家務還是讀書上,都從小嚴格要求子女,每天都有量化的標準,監督他們保持勤奮,這才造就了曾氏家族兩百多年的輝煌。

古語有云: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苦一份才。

一個人唯有保持勤奮,才能在漫長的人生中真正做出一番事業。

倘若孩子從小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懶惰至極,父母為孩子包辦好一切,那麼,又能奢求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多有出息呢?

四、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把錢財看淡一些,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忍讓一點,忿恨自然就消失了。

很多人之所以過得不幸福,就是把太多的注意力,用在了不該去計較的地方,而真正該用心去做好的事情又無法沉下心來,篤定去做好。

人生短短三萬天,倘若滿腹牢騷,整日不是東家長就是李家短,不是計較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是怨天尤人,沉靜在自怨自艾的情緒裡,那麼,周遭的事情自然就會往更壞的方向發展。

有個朋友特別愛嘆氣,去到他家才發現全家人都愛嘆氣,真的整個家庭的氣氛都讓人感覺壓抑,感受不到正能量。

生活不易,人生更是沒有一帆風順,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是要想著自己多麼的倒黴、命不好,而是要積極地從困難中走出一條陽光大道來。

千萬別忽略了這些「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小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是最強的,孩子的行為就是家庭的一面鏡子,父母的積極樂觀、包容大度、平和友善,就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寫在最後

晚清名臣曾國藩曾說:

「看一個家族的興敗,就看三個地方。第一看子孫睡到幾點,可以看出這個家族是否會懈怠下來,第二看子孫有沒有做家務,因為勤勞、勞動的習慣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第三看子孫有沒有在讀聖賢的經典,『人不學,不知義,不知道。』」

在曾國藩看來,不想養逆子,早起的苦、勞動的苦、讀書的苦,這三種苦必須讓孩子去吃,並且越早開始吃越好,越吃苦越有福。

有些路必須讓孩子去走,有些痛必須忍著痛讓他們去經歷。唯有吃過了該吃的苦,經歷過了該經歷的痛,孩子才能在未來「破繭成蝶」,變得優秀,活得出彩。

好的家庭教育,好的家訓傳承,是孩子人生初期寶貴的財富。

這個基礎打好了,那麼孩子往後的人生一定不會走歪,並且會越來越好,作為父母,我們也會省心很多。

最後,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深諳教育之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END-

本文配圖:來源網絡

,關注我,進我主頁看看,和我一起探討人生!

相關焦點

  • 慣子如殺子,曾國藩:不想養逆子,就讓娃多吃三種苦,越吃越有福
    縱觀世界古今中外名人,凡成大事者,並非都是奢華顯貴之人,但大多孩子都受到了良好家風的洗禮,他們從中汲取的養分,勝過千所名校灌輸的知識。曾國藩不僅名利雙收,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 他一直認為,慣子如殺子,父母不想養逆子,就讓娃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吃三種「苦」,將來才會更加幸福。
  • 李玫瑾:不想養一個「逆子」,就讓孩子吃這3種苦,越吃苦越有福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家長捨不得孩子吃苦,對孩子有求必應,所以孩子的底線才越來越低,甚至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知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認為,如果家長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孝順父母,就必須讓孩子吃這3種「苦」,而且越吃苦越有福,家長千萬不要一時心軟,見不得孩子吃苦。
  • 曾國藩:不想養逆子,就讓孩子多吃這3種苦,越吃越有福氣
    縱觀古今,但凡成大事者,一定都是擁有良好的家風,他們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教育。中國的歷史名人,在現在也備受推崇的人物,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曾國藩認為:慣子如殺子,如果不想養逆子,就讓孩子才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吃這3種苦,將來才能成大器。
  • 慣子如殺子,曾國藩:不想養逆子,就讓娃多吃這三種苦
    他一直認為,慣子如殺子,父母不想養逆子,就讓娃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吃三種「苦」,將來才會更加幸福。1、讀書之苦但很多孩子在上學時不願吃讀書的「苦」,而父母不能及時管教,認為長大後孩子就懂事了,但其實不然,幼年無法養成的良好習慣,到成年就很難再養成了。
  • 曾國藩家訓:讓孩子吃這三種「苦」,是他們一生的福氣
    再愛孩子,也要捨得讓他吃讀書的苦。 曾國藩一生手不試卷,從少年到去世,不曾有半分懈怠。 哪怕是行軍打仗的時候,也不忘帶著書。 對家裡的弟弟、子侄,更是關懷備至,每月書信檢查功課,交流讀書筆記,督促他們讀書。
  • 不想養出個不孝子,就必須讓孩子多吃這五種「苦」,越吃越有福
    曾國藩不僅名利雙收,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 他一直認為,父母不想養不孝子,就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吃這五種「苦」,將來才會更加幸福。家規,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燈塔,影響著他們往後的人生。
  • 馬雲:如果你不想養一個逆子,一定要讓他吃三種苦
    原文如下:如果你不想養一個逆子,一定要讓他吃三種苦!你不然他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更苦。保存下來,深思一下,這三種苦,一定不能心疼孩子。一、生活的苦有付出才有收穫,如果你想養一個逆子二、學習的苦學習雖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卻是最近最輕鬆的路,如果吃不了學習的苦,很有可能吃社會一輩子的苦
  • 曾國藩教子有方,不想讓孩子長大成為「逆子」,這三種苦要讓他吃
    好的家庭環境可以培育出優秀的孩子,這個觀點從古至今得到了無數次的驗證,這也是古代大家製作家訓的一部分原因。曾國藩在教育孩子,維護家庭和諧這件事情上,也有自己的思想。曾國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想要知道一個家族的未來是興還是敗。主要看三個地方就可以。第一點:看子孫幾點起床子孫的起床時間,可以看出這個家族是否已經對自己當前的成就滿足,並且正在慢慢的懈怠下來。
  • 這三種「苦」,孩子從小越能吃,長大以後越有出息
    每個父母都想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怕孩子吃苦,其實,你越不想讓孩子吃苦,將來孩子就要吃苦,你越不想孩子流淚,將來孩子就要流淚。有三種「苦」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就吃,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才會更有出息。這句話真的是真理!不要覺得自己的家庭優越就可以不用學習,那些都是父母給的,總有一天孩子要走進社會憑著自己的知識和本領去打拼。只有學習好了,接觸的層面才會更高,人生的格局也會更高。吃不了學習的苦,你就要吃社會的苦,如果你覺得學習苦而選擇了放棄,當你走入社會,才會發現:學習不苦,沒有知識的人生,才苦。
  • 曾國藩家訓:讓孩子吃這「三種苦」,Ta會感激你一輩子
    作者|媽小咪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然而,許多人當了父母后,要麼捨不得讓孩子吃苦,捧在手裡怕飛了,含在嘴裡怕化了;要麼錯解了「吃苦」教育,把「吃苦」定義在吃糠咽菜、身體勞累等方面。有位朋友說過:「初生的嬰兒之所以會哭泣,就在於,他們知道,人生的苦難即將開始。」
  • 曾國藩的家訓放到現在也受用:想讓孩子有出息,這3種苦不能錯過
    曾國藩正是把「勤」這個字看的十分重,所以他在立「家訓」的時候也是圍繞著「勤」而建立的,從小讓孩子克服3種苦,這樣才能讓孩子未來成才,因此曾國藩的家訓放到現在也是非常受用的。如果想讓孩子有出息,那麼這3種一定不要讓孩子錯過,孩子的一生有些痛苦是一定要經歷的,只有「吃得苦中苦,才方為人上人」,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並不是去替孩子受苦。
  • 越有格局的父母,越是「狠心」,越會讓孩子吃這3種「苦」
    要想孩子將來幸福少吃苦,要想孩子將來成功一帆風順,那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各種能力,要讓孩子從小能吃「苦」。《治家格言》裡說得好:「寧吃少來苦,不吃老來貧。」苦難守恆定律告訴人類:每一個人一輩子吃的苦總是恆定的,這就是遵循了能量守恆定律,小時候吃的苦越多,長大了就基本不吃苦,未來就越幸福越成功。
  • 曾國藩家訓——吃過這「三種苦」,孩子未來會有大作為!
    我們從小就被這樣一句話激勵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可事實上,當80後、90後做了爸爸媽媽,當初寒窗的激勵之詞已不捨得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而隔輩親的上一輩對寶貝孫子孫女更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那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理解和運用「吃苦」教育呢?
  • 曾國藩家訓:再愛孩子,也要讓他吃3種苦,別心軟
    因為勞動讓他們懂得生活的樂趣在哪裡,勞動讓他們有所付出,還有所回報,這是最讓人幸福的事。所以,有錢人家的孩子,儘管他們有花不盡的錢財,可還是覺得不幸福。2、讓孩子多吃失敗的苦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太多,失敗的次數往往比成功的次數多。但是,也只有通過失敗才能換取下一次的成功。
  • 不想養逆子,就一定要讓他吃這五種苦
    有些磨難一定要讓孩子承受,再愛孩子,也要捨得給孩子吃這五種苦。學習的苦訓曰:「人在幼稚,精神專一通利;長成以後,則思慮散逸外馳。意思是說,人年幼時,精神專一、沒有私心雜念,學習思路暢通;長大成人後,思想就難以集中,容易意散神馳。
  • 白巖松:父母要明白有三種苦孩子不會白吃,吃得越多長大越有出息
    這其實正說明了讓孩子學會吃苦,避免對孩子過分寵愛的重要影響。當然,如何讓孩子吃苦同樣是一門學問,著名媒體人白巖松就曾經指出:一流的父母常常讓孩子吃三種苦,孩子吃得越多,長大後就越有出息。白巖松指出:一流父母常常讓孩子吃三種苦,孩子吃得多,人生不走偏
  • 白巖松:父母要明白有三種苦孩子不會白吃,吃得越多長大越有出息
    這其實正說明了讓孩子學會吃苦,避免對孩子過分寵愛的重要影響。當然,如何讓孩子吃苦同樣是一門學問,著名媒體人白巖松就曾經指出:一流的父母常常讓孩子吃三種苦,孩子吃得越多,長大後就越有出息。白巖松指出:一流父母常常讓孩子吃三種苦,孩子吃得多,人生不走偏●第一種苦:讀書之苦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前期的被動的攝取過程本身就充滿了困難。這種超限的學習過程勢必會給孩子造成困擾。
  • 這4件事,父母越捨得,孩子越優秀
    以下這4件事,父母越捨得,孩子就越優秀,你都做到了嗎?01.捨得給孩子陪伴現在有很多父母一直都在忙著工作,基本沒有時間去關心和陪伴孩子。捨得讓孩子吃苦對孩子的教育有一點是絕對必要的,那就是吃苦的教育。而如今恰恰有很多家長不重視這一點,捨不得讓孩子吃一丁點苦頭,生怕孩子受到傷害。
  • 讓孩子從小「吃點苦」沒壞處!怎麼吃苦,家長引導很重要
    前些天電視中有一則新聞: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 經歷過大苦的人,往往能看到這三樣東西,路也越走越寬
    人生,要敢於吃苦。只有親自嘗過什麼叫苦,才慢慢地能體驗到什麼叫做甜。成功永遠沒捷徑,想要得到幸福,就要先學會吃苦。不經歷一番風雨怎麼能見彩虹,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從古自今,沒有哪一個人可以不勞而獲。這一輩子,每個人都會吃苦,只是吃的早晚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