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就被這樣一句話激勵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可事實上,當80後、90後做了爸爸媽媽,當初寒窗的激勵之詞已不捨得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而隔輩親的上一輩對寶貝孫子孫女更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那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理解和運用「吃苦」教育呢?
◆ ◆ ◆ ◆ ◆
首先,爸爸媽媽一定不要把「吃苦」定義為吃糠咽菜、過度操勞身體等方面。
曾經網絡上流傳過這樣一句話:「初生的嬰兒之所以會哭泣,是在於他們知道,人生的苦難即將開始了。」
這是一句聽上去特別消極的話,可我們卻不能否認它包含著一定程度對人生的理解。
人生實苦,正如作家冰心所說:「人的本質是痛苦的」。
對於孩子們也並不例外。
人生海海,在漫長又短暫的一生中,於一個人最大的痛苦遠遠不是支付不起昂貴的名牌衣服和山珍海味;更不是享受不到「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悠然自得。
人生的痛苦的核心是心靈上的脆弱,以及思維上的匱乏。
簡言之,就是既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又無法滿足於當下的生活。
而一個孩子真正的成長,本質即透過苦難,尋找到生命真正的意義,實現自己的價值,用堅韌和豁達的態度去面對人生,享受生活。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吃苦」教育,十分有必要。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這三種「苦」父母捨得讓孩子吃,將會幫助孩子邁過人生的坎坷。
吃過讀書的苦,才能抵抗生活的難
有人說,2020年雖然一路挫折,但拉開了許多人之間的差距。
這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孩子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有的孩子,因為家庭環境的限制,沒有條件上網課,無奈在寒風中蹭網,或是凌晨「借」網也要學習,連續十幾小時也不停歇,害怕浪費一分一秒。
也有孩子,生活環境便利快捷,卻睡到日上三竿,睜開眼便沉浸在手機、電視中無法自制,早把學習拋到了腦後。
在疫情的這幾個時間裡,有的孩子名列前茅,有的孩子則跌落谷底,甚至到了要輟學的地步,失去了難得的邁入象牙塔的機會。
人們常說:讀書苦,但卻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徑,是階級差距中無限接近的公平。
曾國藩一生手不釋卷,從年少到垂老,從不曾有半分懈怠。
他曾言: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
寒窗數載,我們都知道讀書真的不容易。可跨入了社會,生活的難遠不是讀書之苦可以企及的。
有多少人曾經面對職場的無奈,夜夜悔恨讀書時的尚有餘力。
讀書可以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知識累積,更重要的,是在年復一年的學習中,學會了與孤獨共處,找到了玩與學的平衡,錘鍊毅力。
吃不了讀書的苦,就更難吃下生活的苦。
有這樣一句話:這世上永遠屬於自己的東西只有個,一個是藏在心裡的夢想,一個是讀進腦子裡的書。
有智慧的父母,捨得與孩子一起品嘗讀書的「苦」。
吃過獨立的苦,才能擁有強大的內心
2020這個夏天,有一個叫鍾芳蓉的女孩,讓許多父母心生羨慕,更是讓許多學子佩服,令人動容。
在鍾芳蓉8個月大的時候,迫於生計的無奈,父母將她丟給爺爺奶奶照顧,外出打工,為了給家庭賺取生活費,更為了給孩子接受教育的底氣。
跟著爺爺奶奶一起長大的鐘芳蓉,學習成績好,懂事自律,她的優秀令人驚嘆。
然而,當她以676的高分,位居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在所有高校專業幾乎可以任選的情況下,她意外地選擇了冷門的北大考古系。
這樣的選擇讓她的童年生活和內心世界呈現在眾人面前。
在她的成長中,別人的孩子正在父母懷裡寵溺時,她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說心裡話的人。
父母常年居外,每年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而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在她的童年裡,當別人的孩子撒嬌時,她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心裡話的人。
家庭條件的限制,讓她不得不獨自面對許多困擾,自己獨自化解內心的苦楚。
有遠見的父母,會讓孩子吃獨立的苦。因為獨立,將會成為孩子未來徵途上最堅實的鎧甲。
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女兒要上大學了,媽媽覺得孩子不會照顧自己,竟然僱傭保姆跟女兒去學校,以負責孩子的飲食起居。這是多麼令人詫異的一件事。
不難想像,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長大,又何談獨立。
只有經歷過成長的陣痛,接受過生活的洗禮,才能前程未卜的明天,勇敢的乘風破浪。
吃過賺錢的苦,才會珍惜擁有的一切
2020年高考結束之後,許多學霸背後的故事一一進入人們的視野。
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叫趙桂寧的男孩,以691分的高分,被清華大學錄取。
趙桂寧生於在黑龍江農村一個普通家庭,家庭條件不算好,為了給家庭減輕負擔,高考結束後,他就跑到建築工地打工。
這樣的孩子,誰看了不心疼。
趙桂寧的父親表示,在高考之前,答應獎勵孩子一部手機,趙桂寧要求不要超過2000塊錢。
後來,要出去打工,也是孩子自己堅持的,趙爸爸覺得鍛鍊是好事,十分支持兒子。
的確,吃過賺錢的苦,才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
有格局的父母,應該知道,我們可以給予孩子一時,卻無法滿足他一世。
當孩子索要一些超出能力範圍的東西,我們只需要告訴孩子:
「有什麼樣的能力,得到什麼樣的東西,實在想要,請依靠自己的勞動所得。」
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曾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常有不幸的成長。」
這裡的幸福,是狹隘的「幸福」,只是獲得了即時的滿足,便以為可以過一生。
而父母給予孩子的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在面對困難時,不退縮的能力;在遭遇阻撓時,不放棄的底氣;在得失之間,坦然處之的魄力。
人生最大的苦,不是生活的殘酷,而是離開了父母,卻不知所措的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