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訓——吃過這「三種苦」,孩子未來會有大作為!

2020-10-03 石家莊育兒小貼士

我們從小就被這樣一句話激勵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可事實上,當80後、90後做了爸爸媽媽,當初寒窗的激勵之詞已不捨得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而隔輩親的上一輩對寶貝孫子孫女更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那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理解和運用「吃苦」教育呢?

◆ ◆ ◆ ◆ ◆

首先,爸爸媽媽一定不要把「吃苦」定義為吃糠咽菜、過度操勞身體等方面。

曾經網絡上流傳過這樣一句話:「初生的嬰兒之所以會哭泣,是在於他們知道,人生的苦難即將開始了。」

這是一句聽上去特別消極的話,可我們卻不能否認它包含著一定程度對人生的理解。

人生實苦,正如作家冰心所說:「人的本質是痛苦的」。

對於孩子們也並不例外。

人生海海,在漫長又短暫的一生中,於一個人最大的痛苦遠遠不是支付不起昂貴的名牌衣服和山珍海味;更不是享受不到「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悠然自得。

人生的痛苦的核心是心靈上的脆弱,以及思維上的匱乏。

簡言之,就是既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又無法滿足於當下的生活。

一個孩子真正的成長,本質即透過苦難,尋找到生命真正的意義,實現自己的價值,用堅韌和豁達的態度去面對人生,享受生活。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吃苦」教育,十分有必要。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這三種「苦」父母捨得讓孩子吃,將會幫助孩子邁過人生的坎坷。

吃過讀書的苦,才能抵抗生活的難

有人說,2020年雖然一路挫折,但拉開了許多人之間的差距。

這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孩子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有的孩子,因為家庭環境的限制,沒有條件上網課,無奈在寒風中蹭網,或是凌晨「借」網也要學習,連續十幾小時也不停歇,害怕浪費一分一秒。

也有孩子,生活環境便利快捷,卻睡到日上三竿,睜開眼便沉浸在手機、電視中無法自制,早把學習拋到了腦後。

在疫情的這幾個時間裡,有的孩子名列前茅,有的孩子則跌落谷底,甚至到了要輟學的地步,失去了難得的邁入象牙塔的機會。

人們常說:讀書苦,但卻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徑,是階級差距中無限接近的公平。

曾國藩一生手不釋卷,從年少到垂老,從不曾有半分懈怠。

他曾言: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

寒窗數載,我們都知道讀書真的不容易。可跨入了社會,生活的難遠不是讀書之苦可以企及的。

有多少人曾經面對職場的無奈,夜夜悔恨讀書時的尚有餘力。

讀書可以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知識累積,更重要的,是在年復一年的學習中,學會了與孤獨共處,找到了玩與學的平衡,錘鍊毅力。

吃不了讀書的苦,就更難吃下生活的苦。

有這樣一句話:這世上永遠屬於自己的東西只有個,一個是藏在心裡的夢想,一個是讀進腦子裡的書。

有智慧的父母,捨得與孩子一起品嘗讀書的「苦」。

吃過獨立的苦,才能擁有強大的內心

2020這個夏天,有一個叫鍾芳蓉的女孩,讓許多父母心生羨慕,更是讓許多學子佩服,令人動容。

在鍾芳蓉8個月大的時候,迫於生計的無奈,父母將她丟給爺爺奶奶照顧,外出打工,為了給家庭賺取生活費,更為了給孩子接受教育的底氣。

跟著爺爺奶奶一起長大的鐘芳蓉,學習成績好,懂事自律,她的優秀令人驚嘆。

然而,當她以676的高分,位居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在所有高校專業幾乎可以任選的情況下,她意外地選擇了冷門的北大考古系。

這樣的選擇讓她的童年生活和內心世界呈現在眾人面前。

在她的成長中,別人的孩子正在父母懷裡寵溺時,她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說心裡話的人。

父母常年居外,每年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而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在她的童年裡,當別人的孩子撒嬌時,她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心裡話的人。

家庭條件的限制,讓她不得不獨自面對許多困擾,自己獨自化解內心的苦楚。

有遠見的父母,會讓孩子吃獨立的苦。因為獨立,將會成為孩子未來徵途上最堅實的鎧甲。

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女兒要上大學了,媽媽覺得孩子不會照顧自己,竟然僱傭保姆跟女兒去學校,以負責孩子的飲食起居。這是多麼令人詫異的一件事。

不難想像,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長大,又何談獨立。

只有經歷過成長的陣痛,接受過生活的洗禮,才能前程未卜的明天,勇敢的乘風破浪。

吃過賺錢的苦,才會珍惜擁有的一切

2020年高考結束之後,許多學霸背後的故事一一進入人們的視野。

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叫趙桂寧的男孩,以691分的高分,被清華大學錄取。

趙桂寧生於在黑龍江農村一個普通家庭,家庭條件不算好,為了給家庭減輕負擔,高考結束後,他就跑到建築工地打工。

這樣的孩子,誰看了不心疼。

趙桂寧的父親表示,在高考之前,答應獎勵孩子一部手機,趙桂寧要求不要超過2000塊錢。

後來,要出去打工,也是孩子自己堅持的,趙爸爸覺得鍛鍊是好事,十分支持兒子。

的確,吃過賺錢的苦,才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

有格局的父母,應該知道,我們可以給予孩子一時,卻無法滿足他一世。

當孩子索要一些超出能力範圍的東西,我們只需要告訴孩子:

「有什麼樣的能力,得到什麼樣的東西,實在想要,請依靠自己的勞動所得。」

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曾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常有不幸的成長。」

這裡的幸福,是狹隘的「幸福」,只是獲得了即時的滿足,便以為可以過一生。

而父母給予孩子的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在面對困難時,不退縮的能力;在遭遇阻撓時,不放棄的底氣;在得失之間,坦然處之的魄力。

人生最大的苦,不是生活的殘酷,而是離開了父母,卻不知所措的無助。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家訓:讓孩子吃這三種「苦」,是他們一生的福氣
    很多孩子貪玩厭學,不願意讀書,只想著打遊戲,父母千萬不要聽之任之。再愛孩子,也要捨得讓他吃讀書的苦。 曾國藩一生手不試卷,從少年到去世,不曾有半分懈怠。 哪怕是行軍打仗的時候,也不忘帶著書。
  • 曾國藩家訓:不想養逆子,就讓他們吃這三種「苦」,越吃苦越有福
    家規家訓,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燈塔,將深遠的影響著他們往後的人生。在古代那些輝煌了幾個世紀的家族中,以下這四條家訓,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讀懂並且踐行的家庭,子女將來會有大出息。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貪玩、不願意讀書,父母也不加以管教,總覺得等長大了就好了。殊不知,越是幼年時候學到的東西、養成的習慣,越會如影隨形一輩子。南懷瑾先生曾說:「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能有這麼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積累的結果。」讀書需趁早、好習慣的養成要趁早,父母管教孩子更加要趁早。
  • 曾國藩的家訓放到現在也受用:想讓孩子有出息,這3種苦不能錯過
    孩子的一生中要經歷許多的「苦」,就像《西遊記》師徒四人去取經一樣,只有經歷過磨難,才能取到真經。如果,父母幫助孩子「跳過」這些苦,那麼孩子將很難有出息。曾國藩正是把「勤」這個字看的十分重,所以他在立「家訓」的時候也是圍繞著「勤」而建立的,從小讓孩子克服3種苦,這樣才能讓孩子未來成才,因此曾國藩的家訓放到現在也是非常受用的。
  • 曾國藩教子有方,不想讓孩子長大成為「逆子」,這三種苦要讓他吃
    一個人的家庭環境比較優秀,爸媽教導有方,將來孩子也會成為一名懂事大氣的人,而如果爸媽作風不好,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好的家庭環境可以培育出優秀的孩子,這個觀點從古至今得到了無數次的驗證,這也是古代大家製作家訓的一部分原因。
  • 曾國藩家訓:讓孩子吃這「三種苦」,Ta會感激你一輩子
    作者|媽小咪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然而,許多人當了父母后,要麼捨不得讓孩子吃苦,捧在手裡怕飛了,含在嘴裡怕化了;要麼錯解了「吃苦」教育,把「吃苦」定義在吃糠咽菜、身體勞累等方面。有位朋友說過:「初生的嬰兒之所以會哭泣,就在於,他們知道,人生的苦難即將開始。」
  • 曾國藩家訓:再愛孩子,也要讓他吃3種苦,別心軟
    1、讓孩子多吃勞動的苦勞動其實是最光榮的一件事,勞動的人民也都是最可愛的人。沒有勞動的人,就不會有我們如今的高樓大廈、便捷的交通、送到手上的餐飲等等。所以,有錢人家的孩子,儘管他們有花不盡的錢財,可還是覺得不幸福。2、讓孩子多吃失敗的苦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太多,失敗的次數往往比成功的次數多。但是,也只有通過失敗才能換取下一次的成功。
  • 慣子如殺子,曾國藩:不想養逆子,就讓娃多吃這三種苦
    1、讀書之苦但很多孩子在上學時不願吃讀書的「苦」,而父母不能及時管教,認為長大後孩子就懂事了,但其實不然,幼年無法養成的良好習慣,到成年就很難再養成了。所以孩子想要越來越幸福,運氣越來越好,就要學會吃讀書的「苦」,形成專注獨立的思維模式,而這些良好習慣的形成要趁早完成。
  • 謹遵「家訓」,子女都不平凡,會有大作為,家族興旺幾代人
    古語有云「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就是說一個家族的貧窮還是富有,都是會發生轉變的。有的家庭這一代雖然成功了,變得富有了,但是不注重下一代的管教,孩子養成了壞習慣,給他再多的錢,也被他敗光了。我國比較出名的家訓有《顏氏家訓》《誡子書》《曾國藩家書》,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現在我要介紹的是國外的一本家書,總結成為38條家訓。
  • 慣子如殺子,曾國藩:不想養逆子,就讓娃多吃三種苦,越吃越有福
    曾國藩不僅名利雙收,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 他一直認為,慣子如殺子,父母不想養逆子,就讓娃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吃三種「苦」,將來才會更加幸福。,如不吃「勤」之苦,怎能成就未來的人生。
  • 《曾國藩家訓》:牢記這兩點,孩子就會有出息,家長必看
    而《曾國藩家訓》就是曾國藩留給世人的精神財富,它的核心就是育子之道和勤儉之道。我們通過其中的兩封家書便可探知這本家書的精髓。而教育孩子的前提卻是先要提高自己。正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樣,好的家教與門風,包括父母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事風格、行為舉止及語言溝通方式,包括父母努力好學,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好品質,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傳給孩子,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會讓他們受益終生。只有給孩子營造這樣良好的成長環境,孩子未來才能有所作為。
  • 八本:曾國藩最著名的一條家訓
    ,不著邊際的話不要說;一家人都要早早起床,勤勤懇懇幹活,家中方有一種蓬勃向上的氣象;作官要廉潔奉公,不可貪不義之財;行軍打仗不擾民是第一要義。「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史學界歷來對曾國藩的功過是非褒貶不一,但曾國藩教子與治家的理念和實踐,卻是社會公眾一致認可並極力推崇的。作為一個立志「學做聖人」的讀書人,曾國藩無疑是一位好兄長、好父親,仁慈而嚴正,是子弟們的楷模。他一生戎馬倥傯,但對子女、對家庭的教育卻從未放鬆過。他前後寫了一千餘封家書,事無巨細,諄諄教誨,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他獨特且樸實的治家育人理念。
  • 曾國藩:不想養逆子,就讓孩子多吃這3種苦,越吃越有福氣
    曾國藩認為:慣子如殺子,如果不想養逆子,就讓孩子才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吃這3種苦,將來才能成大器。所以想要孩子,成大器,生活得更加幸福,就要學會吃讀書的「苦」,儘早形成自己的專注獨立的思維方式。勤」之苦的孩子,有大志向沒有一種成功是不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的。
  • 林乾談曾國藩家訓:曾國荃也曾受不了曾國藩的嚴厲
    曾國藩家訓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有何意義?曾國藩家訓有著怎樣的故事和歷史?曾氏後人現在身在何處,又有何成就?「曾國藩家書講的雖都是家庭日常之事,但其中有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尤其是科學育兒的方式方法,值得當下父母深入領會,活學活用。」近日,百家講壇主講人、清史及曾國藩研究專家林乾,攜手北京大學出版社等,以曾國藩家訓為題開講,探討傳統家訓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 曾國藩家訓:父母不要讓孩子說這「6句話」,對情商發展影響很大
    父母除了重視孩子學習之外,情商培養也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高情商的孩子萬鋼可以在人際關係和繁雜的生活中如魚得水,未來也更容易獲得成功。曾國藩家訓:父母不要說的「6句話」,對孩子情商發展影響很大!
  •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講曾國藩家訓
    但曾國藩卻認為:「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不難發現,信中曾國藩作為一個父親,他不希望兒子成為萬貫家財、封侯拜相之人,而是做知書達理的君子。 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 家風家訓,才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不動產!
    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作家馬伯庸古語云:「富不過三代」,然而曾國藩家族綿延十代,沒有出現過敗家子,堪稱中國家族史上的奇觀!曾國藩是一個傳奇,曾氏家族同樣是個傳奇!
  • 曾國藩幾句家訓,揭開家族興旺的秘密
    五六百年都是寂寂無聞,雖有讀書人,卻無人考取過功名,連秀才都沒有。但是,這個家族能夠長期延續,自然有一種家族傳統在維繫,曾國藩的祖父星岡公有一副對聯就是答案——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誠必敬,教子孫兩條正路宜耕宜讀。這兩句話看似簡單,卻是一個家族能長久下去的真理所在。
  • 曾國藩3條家訓,曾家10代人出了200多個精英,無一敗家子
    曾國藩家訓有多強?曾家10代人出了200多個精英,無一敗家子俗語常說「富不過三代」,但在我國,除了衍聖公孔家和天師府張家這兩個幾千年傳承世家,晚清名臣之首曾國藩的家族也算得上一個傳奇。自曾國藩開始,200多年來曾氏傳承10代,其後裔在學術、科技、文化領域有耀眼成就的多達200餘人,家族中更是無一敗家子,堪稱中國家族史上的奇觀。
  • 想讓孩子變得優秀,立下這幾條家訓吧!家訓可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清白家和家訓不染塵,冰霜氣骨玉精神」。良好的家風、嚴格的家教、嚴謹的家訓,如同無聲的教誨,不僅會在言傳身教中幫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會在潤物無聲中助孩子立起人生坐標,讓人終身受益。好的家風,好的家訓,好的家規,既會影響一個家庭、一個個體,更能滌風勵德、淳風化俗。不斷創新傳播形式,使家風有更多的文化載體,讓家風可觸可感可知,就能讓更多的心靈收穫良好家風的滋養,讓更多的人立好自己的人生坐標。
  • 白巖松教育觀被認可:想讓孩子未來輕鬆,這三種苦一定不能錯過
    想讓孩子未來輕鬆,這三種苦一定不能錯過1)失敗的苦雖然二胎政策已經開放,但是大多數的家庭依舊是獨生子女,而這樣的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和長輩的「溺愛」根本沒有嘗試過失敗的滋味。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經常會看到一些學生因為抗壓能力弱,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