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民法中的自助行為

2020-12-17 中國法院網

2013-02-26 16:04:31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劉學學 王雷

  摘要:民法自助行為的產生具有深刻的歷史原因,並且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民法自助行為是私權利面臨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的一種救濟手段,民法自助行為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得當利國利民,如果任其發展,不加以法律規制,則會危害社會。

  關鍵詞:民事自助行為 公權力 私權利

  民法自助行為,顧名思義,就是當自己合法權利受到外來不法侵害時或者自己的合法權益面臨著將要受到損害的危險狀態時,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通過自己的力量,運用合法的手段,使自己的合法利益回復到原來的狀態的一種行為。民法自助行為是一種私力救濟的行為,民法自助行為是一種出於自然人的一種本能自我保護的行為,民法自助行為也是一種對公權力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補充行為,民法上的自助行為也是一種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管理的行為。民法自助行為這些特點決定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如果對民法上的自助行為運用得當,則會對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的增強和法治建設的進程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因此對民法上的自助行為進行科學的探討和進一步認識具有重大意義。

  一、民法自助行為具有深刻的歷史淵源及發展過程

  處於原始社會的人類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人民的權力是靠拳頭說話,人民的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生存,但是這一目的對他們來說已經很不容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民的生活來源源自兩個方面:一是生產所得,二是通過對外的掠奪。當他們意識到通過對外的掠奪可以獲得大量的物質財富時,他們有一部分人停止生產活動,而從事掠奪和反對外來掠奪的活動。自助行為就是產生這種無政府狀態之中,面對掠奪和暴力而採取的一種生存和自我保護的手段。隨著部落的兼併和融合,這一部分從事掠奪和保護的人具備了一定的震懾力量,可以對自己的部落制定行為規範,也足以讓外來侵犯者望而卻步。在內外矛盾鬥爭的過程中,國家就產生了。然而在初期,國家的更多職能是為了保障不被外來的民族或者部落所侵略。內部仍然很盛行原始的同態復仇和血親復仇的習慣來解決矛盾。在國家產生法制但尚不完備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私力救濟仍然是保護權利的主要方法。這是因為國家公權力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協調大量的民事糾紛。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國家統治秩序逐漸穩固,國家力量不斷增加,佔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憑藉自己政治上的特權地位和經濟上的支配力量,不斷對公民的生產和生活進行調節和幹預,以維護其統治地位和階級利益。更是經常私設公堂,濫施淫威,迫害百姓。久而久之,便激化了階級矛盾,影響了社會安定。為了維護統治秩序,統治者逐漸加強國家權力,限制私力救濟,盡力推行公力救濟。「因私力救濟,易生流弊,弱者無從實行,強者每易仗勢欺人,影響社會秩序。故國家愈進步,私力救濟的範圍愈益縮小。至於現代法律遂以禁止私力救濟為原則,私力救濟往往在民法上構成侵權,在刑事上成為犯罪行為」。[1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化,天賦人權,公平,正義等價值理念滲入到社會各個角落,公權力成為為社會發展和完善的服務機構, 公權力成為公平和正義的化身。在絕大多數法學家的視野中,私力救濟是一種落後、不文明、應抑制和拋棄的糾紛解決方式,它是「最原始、最簡單的民事糾紛的處理機制,這與生產力低下,文明程度不高的人類早期社會密切聯繫」。[2 ] 由此可見,民事權利的保護進程是私力救濟發生在先,而公力救濟在後;就其發展趨勢來看,公力救濟逐漸取代私力救濟,這是人類社會從野蠻走向文明的必然。但是,私力救濟的衰落並不是意味著它的消失。私力救濟存在具有合理性,對社會的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事實上,它的存在時社會自我完善的產物。

  二、民法自助行為的現實意義

  雖然我國民法立法上沒有規定民法自助行為,但是在社會生活中,民事自助行為現象大量存在。自在我國助行為還處於「民間法」的身份而存在。但是在世界很多國家中,特別是民事立法比較發達和完善的國家,都制定了關於自助行為的法律規範。如《德國民法典》第229 條規定:「出於自助目的而扣押、毀滅或損壞他人財物者,或扣留有逃亡嫌疑之債務人,或制止債務人對有義務容忍的行為進行抵抗者,如來不及請求官署援助,而且若非即時處理則請求權無法行使或其行使有顯著困難時,其行為不認為違法。」此外,法國、奧地利、日本的民法典雖未做明文規定,但解釋上和實務上都承認自助行為(日本稱自助行為為狹義的自力救濟) 。英美法中也將自助行為作為特定條件下侵害行為受害人恢復原狀的一種方式。民事自助行為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其存在與發展也是人的內在屬性的本質要求。具體表現如下:

  (一)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外來的侵犯時,都有保護自己的權益的自然本能,如果法律強制取締人類的此項自然權利的話,則嚴重違反自然法規則,對個人人性來說是一種壓抑。這種壓抑將會帶來人們對立法者的不滿和反抗,其立法結果也事與願違。將民事自助行為予以立法和司法承認符合社會基本道德規則和人的基本法則。

  (二)是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要求。在我國,債務人逃避債務,不法侵害人逃避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的事情並不鮮見。在此情況下,若排斥自助行為,則將導致權利人的權利不能實現或實現有顯著困難。因為,債權人請求國家保護,從起訴到執行完畢,日期甚長,即使可請求法院採取保全措施,有時也可能因太遲而使其權利難以實現。尤其在權利人來不及請求國家機關援助時,自助行為就成了保護權利所能採取的唯一可行的手段。因為在我們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交通不便、辦案力量相對薄弱的國家,要想使眾多的民事、經濟糾紛都能及時通過國家機關予以解決,人們的民事權利都能隨時隨地受到國家機關的保護是不可能的。得不到及時的公力救濟,又不讓債權人對危害債權的債務人採取應急措施,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是債權人所不能接受的。[3]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是民法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如果不將民事自助行為合法化將會使大量的民事糾紛得不到解決或者解決的成本增大,這樣的做法是對民法目的的背離。退一步講,如果權利人等待公權力救濟,在等待的過程中,損害結果會進一步擴大,權利人的生命和財產會受到更大的威脅。

  (三)民法上的自助行為有利於節約社會救濟的成本。私力救濟是對公民維護自己合法權益成本負擔的減輕,如果對這項公民的權利在立法上持否定態度,公民只有通過公權力進行對自己的權利進行保護,這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眾所周知,訴訟需要經過複雜的程序和漫長的審理過程,這個過程將會消耗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當事人雙方的時間成本的消耗,也包括司法資源的浪費。如果可以在立法和司法上承認自助行為,公民在自助行為的框架下完全可以通過相互的協商和博弈來到達利益的平衡。如果將此訴諸於公法力量,無異於用牛刀殺雞,對於國家司法資源更是是一大浪費。

  (四)可以減少不法公民對民事法律的破壞,維護社會之正義。如果法律不允許公民行使自助權力,公民在面臨違法者的侵害時不僅僅合法權益之損失再所難免,而且會助長違法犯罪者的機會主義心理。既然公民不能自行對抗違法犯罪行為,在侵害結束後也只能等待國家公力來救濟,違法分子會利用這一等待過程,毀滅自己的犯罪證據,這將會使事後國家機關取證帶來困難或難以取證,增大調查成本。這樣就使違法犯罪者實施侵害行為的成本將會大大減小,違法犯罪活動將會更加猖獗。相反,法律對自助權的規定,則使違法犯罪者認識到,違法犯罪不僅會受到法律追究,還會受到廣大公民的抵抗,這將會提高其違法行為的成本,違法收益遠遠小於守法收益時,公民會從心理上減少違法收益的投機心理,從而減少違法犯罪行為。另外,民事自助行為的規定還有利於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和自我權益保護意識,提高人民群眾與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的積極性。

  (五)公民區分自助行為合法還是非法的依據。民法自助行為大量存在,存在即是合理的,對這種合理的現象法律應當制定一個標準,從而使公民了解何種民事自助行為合法,受法律保護,自助行為的範圍和強度,從而更好的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公民對自助權力的濫用。我國民法還沒對自助行為進行立法上的規定,這不僅僅使公民的自助行為得不到法律上的承認,還會容易使公民的自助行為超出行為的強度,侵犯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因此,對自助行為的立法上的承認以及限制,是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保護公民的合法利益。國家不能對公民自助行為採取一種沉默態度。國家應該事先規定自助行為行使的條件,限制範圍,以及自助效力。否則,公民對自助行為的法律要求一無所知,勢必會引起自助行為保護其權利的混亂。

  三、民法自助行為實施的條件

  民法上的自助行為是一把雙刃劍,我們不能只鼓吹民事自助行為的優越性,任之發展,而忽略了它的缺點,畢竟民事自助行為時以暴力制暴力的行為,如果這種力量得不得控制和限制,將會成為新的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因此世界各國對民事自助行為承認的國家對該行為予以立法規範。民事自助行為應當符合以下條件:(一)民事自助行為須為自己的合法利益。自助行為,從這個法律概念可以判斷出,民事自助行為是自己為了自己的合法利益而採取的作為或不作為。對自助行為的範圍必須限制在為自己的合法利益,這有兩點含義,一是自己的非法收益不能納入法律保護範疇,對這些利益受到損害不能採用自助手段。這一點從根本上講是因為非法利益不會受到法律的保護,不僅僅是自助行為領域,其它領域亦然。二是不能為他人的合法利益而使用自助行為,。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本人的法定代理人或委託代理人、失蹤人的財產管理人、遺產管理人、遺囑執行人、破產管理人等這些代本人行使權利的人,學界認為應視為本人可以實施自助行為。[4](二)國家公權力不能給予及時的保護。這一條件限制是為了劃分公權力和私權利行使的界限,防止私權利的濫用或者誤用,增強國家法律的威信。實事求是的講國家權力不能如影隨形的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國法律必須協調統治秩序和個人自我利益保護的關係,一切從實際出發,事實求是,在不違反公法保護基本原則情況下,當公民合法權益不能受到及時保護或者或者公民不及時自助,損害結果會擴大時,應當賦予公民自救的權力。(三)不能超過必要限度。必要限度即救濟適當。民事自助行為正好足以制止不法侵害或危害情況,而且沒有給相對人造成不應有的危害,沒有超出抵禦、制止和排除這種危害後果的發生所必需的程度。用輕微方法便可達到目的的,不得採用比較嚴重的方法。「對物可以達到目的的,不能對人;押收財產可以達到目的的,不得損毀財產;對一物可以達到目的的,不得對兩物;對小物可以達到目的的,不得對大物;拘束他人自由不得傷害人的身體」。[5 ]如果超出了必要的限度,救濟不適當,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害,要負法律責任。(四)及時請求公權力的介入及裁判。自助行為時私權利自我救濟在民法上的體現,民事自助行為的前提是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緊急採取保護措施,當這一緊急狀態通過公民自助行為消失後,公民應當及時轉化成公權力救濟措施。私權利救濟本質上是以暴制暴,以惡去惡,這種私權利自助具有隨意性和破壞性,在此有必要指出,實施自助行為後,行為人有義務及時向有關國家機關申請援助,請求解決處理。因為自助行為是「一種於時機緊急不及獲得公力救濟時的暫時的替代手段,而爭執的問題並未最終解決」。[6]問題的最終解決仍需通過公力救濟。自助行為是對他人的人身、財產的強制性控制,且這種控制往往具有持續性。請求公力救濟是為了儘早結束個人的控制,防止控制與反控制的對抗升級,減少和避免損害的進一步擴大。如果允許自助行為後私了,則自助行為人很可能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逼迫侵權人做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也會為惡意者濫用自助權提供藉口,自助行為的方式及其限度是否合法將無法判斷。因而法律要求在實施自助行為後,在可以向相應國家機關請求救助的時候,就應及時請求公力救濟。如果該項請求被駁回,或者行為人不及時提出該項請求,則自助行為實施者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7 ] 所謂及時就是不得有任何遲延之意。這是因為自助行為是一種緊急的措施,如無限制地讓此種狀態持續存在,將極大地損害義務人的權益。[8] 所謂申請國家機關援助,是指將扣押的財物或拘束之人送交法院或有關國家機關,請求適當處置。但並非所有的自助行為都必經後續程序,如毀損財物、取回財物、排除反抗等行為,事後都無須申請主管機關確認或援助。

  四、民法自助行為實施的效力

  民事自助行為是私權利對公權力的補充,最終的裁判權還需回歸公權力框架內。以此,公民實施的是否是民事自助行為,自助行為是否超出法律規定的限度最終都需要公權力機關來判定。對民法自助行為的效力存在三種結果:(一).自助行為合法,得當,對於此行為造成對方當事人財產損失的不承擔責任。對於公民的此種合乎法律的自助行為,造成的損害後果,國家法律普遍予以免除法律責任。(二).對於錯誤自助行為的當事人應當對對方當事人造成的損失履行賠償責任,這是對自助行為的公權力限制,如果民事自助行為,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的條件而實施自助行為,其結果就是一種侵權行為,因此要對因侵權行為帶來的損害後果承擔賠償責任。(三).對於超出自助行為限度的救濟行為要在當事人造成損失的範圍內履行賠償責任。公民的民事自助行為雖然符合啟動自助行為的法律要件,但是這一行為如果超出的自助的限度範圍(如本來只需要對對方當事人的物予以扣押即可以保證自己權益不受損失,但是卻限制對方當事人的人身自由),民事自助行為人應當就擴大的自助行為帶來的損害後果承擔賠償責任。

  五、民事自助行為與國家公權力的關係

  正如前文所論述,國家對私權利自助行為一直處於壓制態度。不論是人類處於原始社會狀態還是處於現代文明狀態。目前國家不敢對民事法律自助行為在立法上予以承認,也許國家是基於目前我國現階段公民的法律意識還不高的考慮。國家從根本上說是公民根據契約原則建立起來的,根據這一契約精神,國家有義務保護社會的公共秩序不受到破壞,和對於破壞社會秩序的人予以懲罰的權力。公民將這一自我救濟的權力賦予國家來行使,不能運用私權力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公民的非法行為破壞的不單單是公民的個人利益,而是破壞的是國家所保護的社會秩序。在眾多法學家眼中,私權力的自我救濟是最原始和最野蠻的處理糾紛機制,是社會生產力低下和法制不健全的表現。如果對公民自助行為予以保護,將會使公民在自我保護方面出現權力濫用的結果,也是對國家權威的否定。民事自助行為是公民運用私權利對自己保護的行為,公民民事自助行為和公權力協調解決矛盾面前存在一種張力,當然從根本上說這兩種權力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公民的合法利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的秩序。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這兩種權力不可避免的出現碰撞,因為這兩種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措施存在價值理念的分歧和行為過程的衝撞。社會現象是複雜的,特別是現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利益主體多元化,複雜化,很多矛盾糾紛不容易劃清界限,民事自助行為的界定也將會面臨著變動。公權力和私權利的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界限在一定條件下也存在模糊界限。特別在現階段,國家權力逐漸趨向衰弱趨勢,公民的權力意識越來越高漲,當然這是社會自我完善的結果。公民私權利的權力範圍和深度都有所增加,在一定條件下分化了公權力的力量。這是因為社會在配置力量資源需要優化結構和成本,私權利對社會管理實務的介入和參與,有利於優化社會運作成本,解決社會糾紛。但是國家力量的對私法領域的減弱,並不意味著控制力的減弱,國家可以集中力量介入到真正需要國家協調的事務之中。因此,筆者認為,在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必須承認自助行為的法律地位。這並不是否認公權力的在社會中的權威,而是國家又將一部分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力回歸到公民本身,這個回歸有利於更好的保護好公民的合法權益,也可以進一步優化社會管理力量資源的合理配置。

  六、對民法自助行為的反思

  我國民法雖然規定了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但是對於民事自助行為還沒有予以立法上的承認,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民法的一大缺陷。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合理的即是必然的,任何一個價值趨勢產生都是根植於本國社會發展的土壤之中,自助行為不僅僅是我國的特色現象,也是國際社會共有的現象。這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反映出自助行為是人性中所共同渴望和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行為和價值理念,可以這麼說民法自助行為具有世界性的普世價值。對於民事自助行為其存在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對於自助行為,我們不能予以壓制,只能予以引導。這樣才能既滿足國家公權力的優化配置需要,節約國家司法成本,又能滿足公民維護自身權益的需要,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更重要的是民事自助行為是社會自我完善的需要,這一民事法律行為將會有利於社會矛盾糾紛的解決,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但是,民法自助行為的另一面我們也不能熟視無睹。孟德斯鳩說過,任何權力如果沒有限制,必然導致濫用。這是亙古不變的一條真理,也是人性中一種自我膨脹和自我追求的一種結果。私權利也是這樣,如果不對民事法律自助行為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制,這種私權利的膨脹和濫用必然會帶來侵犯別人合法利益的惡果,推而廣之,整個社會將會面臨著利益之保護的混亂。因此,公權力保護和民事自助行為的私權利之救濟要協調發展,相互制約,方能起到最大效果。

  參考文獻

[1]  梁慧星. 民法總論[M] .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52.

[2]  江偉. 民事訴訟法[M]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4 - 5.

[3]  於恩忠 關於建立民法自助行為制度的思考 2006.8月

[4]  史尚寬. 民法總論[M] . 臺灣:臺灣榮泰印書館,1968. 684.頁

[5]  史浩明. 我國民法應建立自助行為制度[J ] . 江蘇社會科學,1995 年第2 期.

[6]  梁慧星. 民法總論[M] .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52.

[7]  寇志新. 民法學[M] . 西安:陝西科技出版社,1989. 141.

[8]  信春鷹,廖增昀. 臺灣民法總論[M] .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170.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民法典民事自助行為是否侵權
    發生侵權行為後,侵權人要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如賠償損失、恢復原狀等,那麼民法典民事自助行為是不是侵權?下面由曾祥東律師進行詳細解答:一、民法典民事自助行為是否侵權當事人實施民事自助行為時,採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 民法典自助新規:情況緊迫被侵權,扣物留人不擔責
    自助行為有助於及時有效合理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有利於及時制止不法行為侵害,減少社會損失,儘快恢復穩定的社會秩序,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國家機關的執法壓力。  私力救濟是對公力救濟的補充。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新增自助行為作為免責事由,賦予其合法正當性,更好的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 明年起遇到緊急情況時,公民可以實施「自助行為」
    執法部門不可能無時無刻守護每個人,而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發生緊急情況。當合法權益面臨侵害時,普通人並沒有執法權,此時該如何應對?為此,民法典第1177條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免責條款。【解讀】「自助行為」是「正當防衛」的一種延伸茶陵縣法院法官助理劉善維介紹,之前法律中並沒有明確規定民事範圍內的「自助行為」條款。「自助行為」是民法典中加入的重要免責條款之一。而刑事範圍內,當公民的人生安全正在遭到不法侵害時,才能進行「正當防衛」。
  • 明年起遇到緊急情況時,公民可實施「自助行為」
    執法部門不可能無時無刻守護每個人,而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發生緊急情況。當合法權益面臨侵害時,普通人並沒有執法權,此時該如何應對?為此,民法典第1177條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免責條款。【解讀】「自助行為」是「正當防衛」的一種延伸茶陵縣法院法官助理劉善維介紹,之前法律中並沒有明確規定民事範圍內的「自助行為」條款。「自助行為」是民法典中加入的重要免責條款之一。而刑事範圍內,當公民的人身安全正在遭到不法侵害時,才能進行「正當防衛」。
  • 遭遇侵權情況緊迫時,扣物留人,大膽自助不擔責!民法典出新規
    自助行為有助於及時有效合理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有利於及時制止不法行為侵害,減少社會損失,儘快恢復穩定的社會秩序,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國家機關的執法壓力。  私力救濟是對公力救濟的補充。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新增自助行為作為免責事由,賦予其合法正當性,更好的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 《民法典》善意取得中的「轉讓」行為
    這一偏轉看似波瀾不驚,卻意外地對一些民法理論中的「老生常談」賦予了極為強烈的現實意義,本文所論之善意取得制度中「轉讓」行為的性質和效力便是這樣一個問題,在《民法典》實踐的背景下歷久而彌新。比較法中主要體現為大陸法系國家不同的物權變動模式,在「債權意思主義」與「債權形式主義」的立法模式中,「轉讓」行為的性質為債權行為;「物權形式主義」的立法模式中,該「轉讓」行為的性質則指向抽象且獨立存在的物權行為。
  • 必要限度的自助行為符合公眾正義預期
    構成侵權責任損害有四個要件:損害事實、違法行為、損害事實與違法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行為人的過錯。被告作為經營性的超市,在其合理限度範圍內可以對顧客的不當行為進行勸導。本案中,被告發現谷某的不當行為後,從視頻中可以看出被告員工和谷某之間有言語交流,被告員工用手拉住了谷某的衣袖,但該行為並未超過合理限度範圍。
  • 民法典:界定侵權責任關係中各方權利義務
    新增了「自助行為」制度。民法典第1177條規定,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範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自助行為」制度引入後,國家機關的公力救濟與民事主體的私力救濟相結合,更有利於對民事權益的保護。
  • 我國民法典中法律行為解釋規則的構建
    我國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法律名稱中均省略國號,直接簡稱《合同法》,其他法律亦同)第125條、《民法總則》第142條都明確規定了法律行為或合同的解釋規則。雖然《民法總則》是作為未來民法典的一部分,即民法典的總則部分,予以制定的,但在統合之前,民法總則仍有變動的可能性,以使其與各分編相協調。
  • 《民法典》中的侵權責任法律制度的8大變化
    其次,為了更好地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人身權、財產權,賦予自然人在一定條件下的自我保護權利,也對國家機關保護形成有益的補充,《民法典》第1177條新增了「自助行為」制度,即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範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
  • 自助權利好 行使需謹慎
    《民法典》對「自助行為」有新規定,但行使時需在合理範圍,否則不僅不發生自助行為效力,反而需承擔侵權責任。
  • 民法中最重大的理論問題之一——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
    核心提示:關於物權行為之獨立性與無因性問題,為民法中最重大的理論問題之一。
  • 2018年成考專升本《民法》章節練習及答案(2)
    2.某甲和某乙籤訂租賃合同的行為屬於 ( )A.事件B.表意行為C.非表意行為D.不法行為3.某甲在飯店吃完飯後,沒有支付飯錢,就欲離開。請問,飯店扣 留甲自行車的行為屬於 ( )A.正當防衛B.緊急避險C.自助行為D.防衛過當4.支配權和請求權的劃分,是按照哪種依據進行的 ( )A.權利人的不同B.權利客體分別是物和行為C.法律的具體規定D.權利的作用不同5.物權的客體是 ( )A
  • 許中緣:論民法中單方法律行為的體系化調整|民商辛說
    單方法律行為具有獨立的規則,為實現單方法律行為的體系化,避免單方法律行為的契約化,未來應該在民法總則中規定單方法律行為的一般規則。如此規定,單方法律行為作為債的發生原因才具有存在的基礎,民法典各編中的單方法律行為也才具有適用的基礎。
  • 《民法總則》:民事行為能力 考點分析
    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聊一聊《民法總則》修改的亮點問題——民事行為能力。  所謂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行為人以自己的行為獨立從事民事活動,享有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的能力。它所強調的是「以自己的行為」從事活動的能力。根據行為人的年齡以及其辨認自己的能力,我國《民法總則》將民事行為能力劃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
  • 《民法典》:惡劣「霸座」屬違法行為
    而此次《民法典》的出臺,回應了社會大眾對此問題的關切,對「霸座」行為做出具體和有針對性的規定,法律責任也更加明晰。《民法典》客運合同部分即《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五條第一款 「【旅客承運義務的一般規定】旅客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坐。旅客無票乘坐、超程乘坐、越級乘坐或者持失效客票乘坐的,應當補交票款,承運人可以按照規定加收票款;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承運人可以拒絕運輸。」
  • 【《民法典》學習之解讀篇】你的社會生活行為規範嗎?
    本案中,小李在事故中負有全責,因此是有重大過失的,而小軍自身因為沒有系安全帶也是有過錯的,同時由於小李並不是營運車輛,小軍屬於無償搭乘人,因此,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條、第一千二百一十七條的規定,小李應當為小軍的受傷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應該減輕對小李的責任。
  • 民法專題——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
    民法典第18條規定: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民法典第19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民法典第20條規定: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 民法典中的49個重要知識點
    、第六百四十一條至第六百四十三條);為適應現實需要,民法典吸收了擔保法中關於保證和定金規則的規定,增加了保證合同,完善違約責任制度(第三編第十三章、第五百八十六條至第五百八十八條)四、人格權編的7個重要知識點22.確立器官捐獻的基本規則針對當下組織或個人強迫、欺騙、利誘人體器官捐獻現象,此次《民法典》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同意捐獻器官的
  • 我國民法典中法律行為解釋規則的構建_民法典關注_民主與法制網...
    我國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法律名稱中均省略國號,直接簡稱《合同法》,其他法律亦同)第125條、《民法總則》第142條都明確規定了法律行為或合同的解釋規則。雖然《民法總則》是作為未來民法典的一部分,即民法典的總則部分,予以制定的,但在統合之前,民法總則仍有變動的可能性,以使其與各分編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