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創事記 祁萌
「它們幾乎籤約了所有我們知道的公有雲,做得大而全。」徐志新說,「把選擇權交給客戶有它的好處,但我們不會這樣做。」徐志新是富通雲騰的副總裁。
那天是白色情人節,當他在富通雲騰與甲骨文、東方雲科聯合舉辦的合作夥伴研討會上發言時,2018將成為雲「MSP元年」的說法正如日中天——AWS、Azure、Google Cloud、甲骨文等已陸續推出了相應的雲MSP合作夥伴計劃。
作為雲管平臺技術提供方,富通雲騰此時已與東方雲科攜手,開始向市場提供雲MSP(雲管理服務提供商,Cloud Managed Service Provider)服務。
東方雲科是一家雲託管服務提供商,業務覆蓋私有雲、公有雲和混合雲,為客戶提供雲託管服務和解決方案。
「你想到的,不一定是適合你的。」潘冬輝說。他是東方雲科業務拓展部總經理。
這是一個沒有優劣定論的業務出發點——東方雲科希望在業務的起訖就開始為用戶提供諮詢:你適合上這一朵,或者那一朵雲,而未必是你想要的那朵雲。當然,富通雲騰也有著同樣的認知。
從東方雲科業已籤約的4家公有雲服務商似乎可以看出,其作出這種選擇的原因:它們是甲骨文、AWS、Azure和華為雲。
獲得全球TOP公有雲的MSP資格並非易事。以甲骨文為例,其在國內認證的MSP數量極為有限。MSP除需要證明其在管理客戶的雲基礎架構和最終用戶系統方面的能力外,還需要證明其具備雲諮詢、服務遷移、開發運營、配置和編排、監控、全天候監控、事件和變更管理以及雲優化等各種服務。
通過認證後,甲骨文雲MSP才可以為客戶購買甲骨文雲平臺產品,並與自己的服務進行整合,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不難發現,東方雲科籤約的這些公有雲對應了一些代表用戶特性的關鍵詞,例如資料庫、政府客戶、大型企業級、民族品牌……這幾乎是富通傳統企業級業務基因在MSP時代的延續——面向特定級別或類型的用戶群:金融、政府、媒體、醫療等行業。
「不排除再選第5家公有雲。」潘冬輝說——或許,「全球5朵雲說」在行業內已經有了一些共識。
基於AWS標準開發
2009年上市後,富通科技集團選擇了雲相關自主品牌軟體產品,作為業務轉型的切入點。那時,總代、系統集成——這些傳統角色仍在富通系中扮演著重要的業務角色;但富通科技集團並不希望用戶與合作夥伴用這些傳統的視角,去審視富通雲騰所代表的全新的、生機勃勃的雲業務。
富通雲騰科技有限公司於2014年成立。3年間,它獲得超過16件軟體著作權,以及「可信雲開源解決方案認證」,並成為「央採」協議供應商(計算虛擬化、虛擬化管理 )。
2017年時,那些新業務已經演進為其子公司富通雲騰的三大產品線:私有雲建設平臺CloudoorSphere(CS)、混合雲管理平臺CloudoorManagement(CM) ,和智慧雲運維平臺CloudoorInsight.
由於起步時CS就是基於AWS的API標準所開發,富通雲騰此後所有產品都完美對接了AWS雲服務。
這一點最終反映在了其產品線特性上。富通雲騰CS在對S3 Object Storage、Kubernetes和ELB Load Balancer等產品技術類型的支持中,完全對應了AWS,而遠超過VMware和OpenStack的產品。
徐志新說,CS很快還將兼容甲骨文的產品。
支持東方雲科雲管平臺的產品,是富通雲騰的混合雲管理平臺CM,它表現有鮮明的企業級需求特性:有基於富通雲騰的CS虛擬化計算平臺,並基於KVM做了大量優化;由於應用了Openstack架構災備方案,用戶可根據業務靈活申請災備服務;除可對開放架構異構資源進行管理外,CM還具備可讓用戶通過自服務,獲取資源。
在對CM的競爭力分析中,徐志新將CM與對標的新華三和華為混合雲管理平臺進行了對比,前者在支持虛擬機格式轉換和多公有雲支持方面保有優勢。
有基於此,用戶可以在這一雲管平臺上管理公有雲上的虛擬機,也可以通過雲管平臺將虛擬機實時遷移到私有雲環境,或者其他公有雲環境中,做到了「能上能下」。這對一些初期上雲,可能陷入「選擇困境」的企業用戶而言,不啻為一劑定心丸。
跨平臺服務ISV
進入雲業務後,對未來業務模型,參與者幾乎都會有一個大致的趨勢判斷:用戶將只需要一個基於IaaS層的應用交付;而ISV則需要一個PaaS層的服務平臺——幫助其實現敏捷開發、快速交付和持續迭代。
公有雲服務商無法獨立完成這些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至少面對擁有複雜業務體系的政企客戶時,會出現這種情況——MSP的價值已經得到了市場的肯定。
從消費者熟悉的APP Store中不難得出一些企業級的業務經驗。MSP的一大競爭優勢將來源於企業級「APP」規模,也就是平臺所吸引ISV的數量和質量。在這一點,MSP之於ISV的吸引力將成為關鍵。
一款應用可以在多個平臺上出現,但不同平臺對其的業務支撐體系卻可能大相逕庭。潘冬輝將這一點視為東方雲科最為鮮明的特色。
「我們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務,而且是無人值守的全自動在線交付。」他說,「印象中,沒有一家MSP能做到跨公有雲平臺條件下,提供同款應用軟體產品的交付。」
富通雲騰的產品特性在這裡發揮了重要的價值。對於開發者/ISV而言,通過自服務,CS可幫助其按需提升生產效率,例如通過API來實現標準化,通過用雲原生應用加速市場交付能力,並實現簡單的自動化部署(一次開發,任意部署)等。
一些入駐雲市場的服務保障已經被固化。例如富通雲騰會為ISV提供基於公私有雲的服務基礎和安全代維;同時還提供鏡像及相關服務,通過預裝集成環境及ISV應用為最終用戶服務。
除公有雲部署之外,富通雲騰提供私有IaaS資源及雲管理平臺,這對於ISV滿足客戶私有雲定製化需求而言,大有裨益。
一個不必忽視的「優勢」
這是一個鮮明的特色,即美國與中國用戶對雲業務的需求存在差異,前者公有雲應用比例高,而後者用戶更偏好混合雲環境——這導致了對MSP服務的高個性化需求,包括多雲的管理需求。
「富通雲騰CM所能支持虛擬化、私有雲和公有雲類型的兼容性能力非常強。」潘冬輝說,它幾乎能覆蓋大多數企業所需求的IT資源類型,再加上東方雲科專業的諮詢、規劃、運維和服務能力,可以形成MSP領域內鮮明的競爭優勢。
這裡不妨描述一下前期諮詢服務的大致流程:用戶將在遷移項目開始前收到東方雲科的一份調研報告。這份報告會呈現一個清晰的業務/應用拓撲關係,包括對應的IT環境、遷移順序,以及遷移對應的架構和資源類型。這些最終會成為用戶後期業務規劃和在多雲間遷移、運維的參考。
此外,一個獨特的競爭「優勢」在其形成之前仍不能被忽視:富通雲騰雲管產品CS的核心研發團隊設在國外,從其產品開發之初即支撐谷歌雲。徐志新說,如果後者未來進入中國市場,其雲管平臺將可以實時對接。
MSP也需要與時俱進。潘冬輝認為,雲技術的演進會連帶出用戶對服務形式和服務產品的需求變化。「今天我們PaaS層面的主要客戶是ISV類的合作夥伴,未來,最終用戶或許也需要直接交付的PaaS服務。」他說,對於東方雲科雲管理平臺產品,這並非挑戰,「我們為此作了很多準備工作,尤其包括技術支持的準備」。
3月14日結束北京站後,本周21日與28日,三家合辦的合作夥伴招募及研討活動,還將分別在上海和廣州舉辦。
〖IT創事記〗創見科技未來,旨在為讀者提供科技企業和科技趨勢的前瞻分析與評論。創始人《商業夥伴》副總編祁萌,曾任《電腦商報》主編、都市媒體記者編輯,從業超過14年。〖IT創事記〗同名專欄入駐各主流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