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農曆春節前兩周,來自北京的媽媽馬佳攢了個長假,帶著早已放寒假的兒子林林飛往美國南部城市休斯頓。她專門通過中介找了休斯頓當地的一家私立學校進行短期的插班,這樣孩子的英語口語就能得到最優質的訓練了。只是,林林到休斯頓的微留學,並非為了學英語,而是為了參加當地一家培訓機構的籃球訓練。
2018年農曆春節前兩周,來自北京的媽媽馬佳攢了個長假,帶著早已放寒假的兒子林林飛往美國南部城市休斯頓。林林今年夏天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他的同學們在這個寒假都紛紛開始上幼小銜接的課程,馬佳也沒有落下這一手準備,她給林林安排了各種線上課,也專門通過中介找了休斯頓當地的一家私立學校進行短期的插班,這樣孩子的英語口語就能得到最優質的訓練了。只是,林林到休斯頓的微留學,並非為了學英語,而是為了參加當地一家培訓機構的籃球訓練。
馬上滿六歲的林林身高已經超過1.30米,在同齡孩子中個頭有著絕對優勢,早就有一家北京著名的籃球特色小學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不過對於馬佳來說,讓孩子練籃球跟她為孩子規劃的升學目標並不直接掛鈎。「身體好才是真的好。」
▲美國普通私立學校的體育硬體設施未必比中國學校好,他們的優勢是有比較充裕的戶外活動場地。
小學日常課程:
每天校內運動時間近兩小時
與林林一同進入休斯頓聖奧古斯汀學校的還有來自廣州的淇淇和來自上海的陽陽,二年級的淇淇和一年級的陽陽對學校的課程印象最深刻,因為「玩的時間多」。聖奧古斯汀是休斯頓一所很普通的私立學校,接收幼兒園和小學學生,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每個班不超過22人,事實上他們的硬體與一些中國私立小學相比並沒有優勢,學校只有一個室內的體育館,沒有露天的足球田徑場,孩子們室外活動的場地是兩片草坪,一塊是被學校樓房包圍的小院子,另一塊是學校後院的大草坪,草坪比較平整,上面只有滑梯、鞦韆這些設備。
二年級的淇淇每天上午7時50分要到校,她對於回校時間特別敏感,也會自覺地守時——並不是因為學校要求嚴格或者遲到了要拿著一張顯眼的遲到條回到班上讓人嘲笑,而是7時50分開始的第一節課就是體育課,她不願意錯過這一節可以「瘋玩」的課。這節體育課低年級的孩子都會集中到學校的體育館裡,各班分時上課,首先全班要在體育館內繞圈跑,跑到體育老師喊停為止,然後進行拉伸,接著就是根據個人的興趣玩遊戲,淇淇跟女孩們喜歡玩體操,男孩子們就去打籃球,老師也會安排全班一起做一些類似貼人、丟手絹之類的遊戲。
一年級的陽陽上體育課,遊戲的內容更多,到了一年級,孩子的中午就不用集中到一起睡午覺了,而是在飯後會有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讓他們到戶外或者體育館內自由活動。
除了每天第一節的體育課,淇淇和陽陽一周當中會有兩三節下午的活動課,也有教拍球、籃球基礎技能的體育課,算下來每周一到周五,每天至少有一節體育課,一周會有2~3節的活動課,加上中午自由活動的時間,孩子們每天在校內能保證近兩小時的運動鍛鍊。
最讓第一次到美國的淇淇驚訝的,是他們班上的男生們打籃球的水平已經非常好了。體育課和活動時間,男孩子們組隊打比賽已經有模有樣,這對二年級的孩子們來說特別不易。
▲林林參加的籃球訓練班硬體設施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孩子和家長的投入程度非常高。
籃球課外班:
向NBA看齊?
馬佳給林林報的籃球訓練班叫做「i9」,這是在休斯頓當地比較出名的一個籃球課外機構,開設專門針對青少年籃球愛好者的訓練班。「i9」的常規課程在周中上課,因為美國小學都在下午3時30分左右放學,全職媽媽又比較多,所以周中去上課的孩子也很多,當然大部分還是集中在周五去上課。除了常規班之外,「i9」每到暑假會有夏季訓練營,但以走訓為主,需要家長按時接送。
「i9」的常規課程,每次訓練是90分鐘,按課時收費,每節課費用大約140元人民幣。家長自己挑選就近的「Academy」或者「Gym」,這些訓練場地分布在比較偏遠的郊區,基本都需要家長自駕車送孩子去上課,而且場地的條件也並不比國內好很多,並非所有球場都是標準的室內木地板,反而以半開放式的塑膠地板場地居多。
▲PK後輸球的一方要接受嚴格的體能處罰,教練本人也會參與,與學生一同「挨罰。
對於這裡的籃球訓練班,馬佳深刻感受到的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孩子的投入程度非常高,美國孩子每一個動作、每一項訓練精力都非常集中,不會鬆懈,家長的投入程度也很高。另外一點是訓練的強度非常大。」她說。林林的爸爸是專業體能訓練師,也擔任過國內職業球員的私人教練,他的評價是,即便是針對孩子的業餘訓練機構,美國籃球培訓的模式也是一致的,業餘的幼兒班,訓練的內容跟NBA球員的訓練課差不多,而且充滿了競爭,一對一和結組對抗的訓練非常多,當對方得分後,己方會接受折返跑的「處罰」,而且罰跑要求全力全速,只要有一點偷懶就會繼續懲罰。
「在美國的訓練強度非常大,即便是還沒有滿六歲的孩子,90分鐘課裡面除了喝口水的時間基本不會停歇。」馬佳說。國內籃球訓練在基本功的教學上,與美國區別不大,但孩子的體質和體能卻差距很大,像林林這種在國內屬於「超常」的孩子,到了美國跟同齡孩子一比較,也沒有佔據太大的優勢。
體育教育:
家長意識有差別
淇淇和陽陽所在的當地小學低年級階段,學校的課程主要是體育、語言、數學、科學、音樂、美術,體育是主科之一。在孩子們升讀中學、高中,報考大學時,體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如果能成為校隊成員,孩子升學時能佔很大的優勢。學校的體育教育也有著非常立體的結構,科學課中有對人體的認知內容,還有基礎的運動科學,在書店裡,青少年讀物貨架上,有非常豐富的體育類書籍和體育名人傳記。更具導向作用的,是整個社會對於體育運動的重視,比如美國社會可以用是否經常運動來作為階層的劃分依據,中產以上的家庭非常重視體育運動,成年人也會保持充分的鍛鍊時間,美國總統選舉過程中,參選人的運動習慣、身材是否保持苗條也會影響選舉人的喜惡。
▲書店兒童讀物區豐富的體育類書籍。
美國社會對待體育的這種重視程度,決定了美國家長和孩子對體育運動的態度,也解釋了他們在進行體育教育時,為何會有那麼大的基礎運動量和訓練量。「家長對體育教育的態度真的有比較大的差別,我作為中國媽媽,可能會把籃球教育作為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一方面,但美國『虎媽』們是把這個作為競爭方式。」馬佳說,「我們這個班,有很多媽媽是『球媽』,她們按時陪孩子訓練,在場邊給孩子加油,要參加比賽的時候自費自駕送孩子去賽場,自己組建拉拉隊給孩子鼓勵。有時候要去別的城市比賽,家長真的會開幾個小時的車,來回接送,請假去看比賽。」
經常運動的孩子的體質,的確會有「加成」效果。淇淇和陽陽返校的那一周正逢休斯頓降溫,但同班孩子很多都是穿著短袖短褲回校,最多只加一件單衣外套。在聖奧古斯汀學校,孩子的近視率比較低,與他們戶外活動時間比較長有著密切的關聯。
「其實體育對孩子升學有沒有幫助,在我看來不是練體育最主要的目的。」馬佳說,「我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健康,還有他能否在籃球這樣的集體項目中學會跟人協作,輸了球之後能否從挫折感中爬起來,繼續去努力。畢竟體質、健康才是人生中的那個『1』,鋼琴也好,奧數也好,都只是『1』後面跟著的那些『0』。」
在國內,像馬佳這樣重視孩子體育教育的家長正越來越多,即便「取消體育特長生」的消息傳出,也不會影響大部分願意把孩子送去參加體育類興趣班的家長的熱情。畢竟體育鍛鍊與學科學習,並不是非此即彼、不能同時進行的兩個選項,合理規劃時間,保證學習效率,不會存在運動耽誤學習的情況。再把眼光放長遠一些看,高等學府建設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政策不會有變化,中國人民大學就在3月1日發布了高水平運動隊的招生簡章,在男子足球、田徑、男子排球、女子籃球、網球和武術項目上,有27人的招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