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語學習小傳》03#
學英語必備的公共號:教書匠小夏
這個系列已有 100 期
累計閱讀量 500萬人次
即將結集成書,敬請關注!
迅公教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前段時間,迅公給我寫信,邀我入股他在美國的二次創業。對於股東竟然沒有投資要求,卻有三條必須遵守:1. 每天跑步5公裡;2. 每天臨顏體大字;3. 模仿跟讀國外新聞。這三條我一條都做不到,所以向他討饒,看看能不能寬容一些。
由著性子來的老師多半有風骨,這是做教育的人必須有的一口底氣。迅公當年在貴陽教書,起初用的是《新概念》,後來直接換成了英文報刊。說實話,對於當時半大的學生,聽迅公的課,只能一知半解,邯鄲學步。
現在回想起來,這樣的語言教育才是正道。單詞語法固然重要,但絕對不是在考試中去體現的。語言的學習,語音單詞都是表象,語法是其筋脈,而眼界才是語言學習的靈魂。前幾日購得Sapiens:A Brief History of Humanind一書,國內翻譯為《人類簡史》。其中有一個觀點很有意思:人類的第一次革命是認知革命,即掌握了語言,形成了敘事與抽象思維能力。有了能夠敘事和抽象思維的語言,人類的祖先便可形成部族,組織狩獵,傳遞知識,結成命運共同體。
很多人是為了應試才去學英語,一輩子很難學好。因為語言學習的本質,其實是鍛鍊了我們的認知能力,尤其是想像力和創造力。攝入的英文內容的深度和高度,直接決定了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訓練是否有效。
那個時候迅公用The Economist上課委實難為了我們這群學生。從語言習得的層面,好像把剛會遊泳的人直接扔到了大海之中,迅公在船上大手一揮,陸地就在那頭,大家激流勇進,但實則寸步難行。這一套方法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難以實踐的,主要是因為內心的恐懼和無助,苦學一番,卻不能立刻看到成效,就像雙手划水半天,卻仍舊看不到陸地那種絕望。
二語習得理論中,對於老師和教材非常強調scaffolding(腳手架)的搭建,即如何通過課程設置,讓學生在i+1的模式之下循序漸進。這個觀點我是認同的。然而,這套理論有一個大前提,即在一定的時間內,如何高效學習英語。若我們將語言學習的周期設置在10年,把視野擴寬至更遠時,我不禁要問,為什麼不能是i+2, i+3, 甚至是i+n?
換言之,現在傳統課堂的教學是在遊泳池裡教遊泳,墊墊腳尖可以踩在池底,不至於溺亡;向前遊50米,即可觸岸歇息一下,貌似學習的感受是可預測的,可控制的,可觀察的。可遊泳池畢竟是遊泳池,大海終究是大海。遊泳池裡學會的泳姿,進入到大海中還要適應一段時間;而在大海中習得的每一次擊水,每一次被浪頭壓在水底,每一次掙扎的呼吸,都是來自最真實和最殘酷的世界。海水裡泡大的孩子,天生的膽量與眼界,和水池裡的孩子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終究要入海,為何偏安於一池死水之中?
至此便是一個哲學問題:是先有眼界才有實力,還是先有實力才有眼界?諸君是先有了眼界再把英語學好,還是先把英語學好才有了眼界?
我個人傾向前者。眼界不是你真實看到的,而是你能夠想像到的。
想到是做到的前提。
所以當諸君問我,什麼教材適合初學者?什麼內容對於英語小白更加適用?我真的不知道答案,因為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只見過大海。迅公在前引我,我亦步亦趨。我只記得迅公在講The Economist的時候,意氣風發,指點江山。這對於一個資訊極為閉塞的貴州學子是多麼重要。
貴州多山,峰巒疊嶂,可我分明透過英語這扇窗,望見了大海的模樣。
文章最後給各位讀者留一個思考題,大家可以通過留言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我,我會選取一些有意思的觀點給大家分享。
思考題:為何說眼界是語言學習的靈魂?
昨日文章:學英語最經濟的方式
有關英語學習的問題、向夏老師提問:你問我答
現有學習資料:小傳資料匯總
作者簡介:夏鵬,英語教師。琢磨文化創始人。南京大學英語系畢業。2005年世界英語演講比賽總冠軍。現任中國英語演講國家隊總教練。長江商學院 MBA,倫敦商學院客座講師,新華社特約撰稿人,CGTN 英文訪談特約評論員。詠春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