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沒什麼故事的人,所以我喜歡聽別人的故事。每次聽到一首好聽的民謠,總感受它背後好像藏著一個深情的故事,這可能是我喜歡民謠的原因之一,但你要問我什麼是民謠,我還真是說不清楚。
民間流行的、賦予民族色彩的歌曲,稱為民謠或民歌。民謠的歷史悠遠,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謠的內容豐富,有宗教的、愛情的、戰爭的、工作的,也有飲酒、舞蹈作樂、祭典等等。民謠表現一個民族的感情與習尚,因此各有其獨特的音階與情調風格。如法國民謠的蓬勃、義大利民謠的熱情、英國民謠的淳樸、日本民謠的悲憤、西班牙民謠的狂放不羈、中國民謠的纏綿悱惻,都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氣質與色彩。
這是百度裡面搜到的關於民謠的解釋,但是我並不認為這能回答我心中關於民謠的定義
關於民謠
中國民謠
中國民謠,並不是一個樂理學上的定義,而更傾向於社會學定義。可以粗淺地認為,民謠即為流行音樂,或商品音樂。是一種在民間廣泛傳播的,以娛樂性和商品性為主要特性的音樂作品。它區別於以追求高雅藝術體驗為目的而創作而局限於有一定音樂修養的群體中的音樂作品。民謠的特點決定了它廣泛的受眾面,也讓許多民眾在毫無樂理知識的情況下,充分享受音樂所帶來的美好體驗,因而得以廣泛傳播。這也是民謠的優勢所在。
校園民謠
校園民謠,顧名思義,是廣受學生喜愛,流行於校園,體現校園生活和學生心境或感受的創作,其或稱為「校園歌謠」、「現代民歌」、「樂府民風」等等。校園民謠朝氣蓬勃,極富有校園味道,毫無矯飾,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聽起來十分感人,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學子的生活,表現出年輕人的蓬勃朝氣、青春活力以及他們那富有詩意的浪漫氣息,其曲風總體來說樸實明快、積極向上,充滿活力,深受人們的喜愛和傳唱。校園民謠,屬於音樂領域的一種特別現象。它的產生,與大陸原創音樂的流行及外來音樂的影響均有聯繫。在外來音樂的影響中,臺灣校園歌曲的影響力最為直接與深遠;在大陸原創音樂中,又以搖滾樂(崔健為代表)對校園歌曲的產生較有推動。此外,歐美流行音樂及中國民族音樂,均對校園民謠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
獨立民謠
近幾年開始活躍在各個角落有不少民謠歌手被發掘出來,從2012年的董小姐,到2014年當你老了,2015年南山南,人們似乎開始覺醒但卻不知道民謠已經深入人心,其實在獨立民謠圈裡有著許許多多的優秀的獨立民謠歌曲《理想三旬》《北方女王》《玫瑰》《想》《這一切沒有想像的那麼糟》《九月》《斑馬,斑馬》《瞎子》《糟》《成都》《三十歲的女人》《鼓樓》《瑪麗》等等,這些獨立民謠作品不僅給人們聽覺上的衝擊還給人們心靈上帶來巨大的思考性,人們仿佛沉醉於這種獨立性。
「長到這麼大,我說不出來我最愛的一部電影,說不出來我最愛的一首歌,說不出來我最愛的一個人。時常覺得人生其實沒那麼有趣,偶爾也會質疑活著的意義,所有來自於書上和別人口中的意義都不曾說服過我。但今天突然覺得,大概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用餘生去找到那些最愛吧。 」――網易雲音樂熱評
.什麼是民謠呢?
一、具有人文關懷。民謠現實的歌詞,詩意性較強,這一方面比流行音樂,更具人文化,正如高曉松所說,搖滾好比是一臺推土機,熱愛直接宣洩。民謠好比一根針,他要用他的方法刺到你的心裡。民謠音樂人馬條也說,「民謠比旋律更重要的是歌詞。」二、獨立原創的態度。可以說民謠音樂人的傲嬌,也可以說是他們的個性。許多音樂人不願意被唱片公司的條條框框所限制,而是選擇獨立製作發行,或者籤約獨立唱片公司,比如胡德夫,鍾立風和其他小眾原創民謠歌手。而像馬條,周雲蓬,萬曉利,洪啟這些歌手都籤約的能放自己原創自由度的獨立唱片公司,如摩登天空旗下廠牌--Badhead唱片,獨立廠牌「十三月」等。三、簡單的演奏方式。民謠大多是以民謠吉他,鋼琴,口琴為伴奏的,其他樂器參與較少,偶爾也會有提琴,合成器。除了演奏方式簡單外,民謠的編曲節奏也趨向於簡單,但並非都是安靜而柔和的,也有許多表達方式簡單而強烈的。所以,到底什麼是民謠?這個問題已經不重要了。但是如果你非要一個答案,我覺得你可以去看看一部叫《醉鄉民謠》的電影,男主角在唱最後一首歌之前說了一句話,讓我覺得那是關於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