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主動迎合,還是被時代裹挾,民謠確實由寂寂無聞走到了風口浪尖。
全文4423字,閱讀約需8分鐘
最近的華語樂壇,流行懷舊。除了老粵語歌和老搖滾,最能代表這幾十年流行興衰的音樂種類,大概就是民謠了吧。民謠的轉變,見證了中國近年來的社會變遷。如今它已經不算小眾音樂門類,快男左立把宋冬野的《董小姐》一夜唱紅,馬頔的《南山南》也被《中國好聲音》冠軍張磊演繹成了最新流行曲,高曉松、李健等人的名字也已經家喻戶曉。接下來的這篇推送,是一篇梳理民謠音樂發展史的舊文。民謠如今可以和流行音樂畫等號嗎?這要從中國民謠音樂史的發端講起。
━━━━━
校園民謠
青春的短暫綻放
1994年由大地音樂發行的《校園民謠1》橫空出世,清新率真、朝氣蓬勃校園氣息,迅速受到大眾的追捧,在當時的樂壇「西北風」和「港颱風」分庭抗禮的樂壇形成獨立力量。校園民謠風起雲湧之際,恰值市場經濟發展初期,那時的音樂還未脫離1980年代文學和理想情懷,清新詩意的人文氣息,成功的商業運作,促使校園民謠迅速風靡了整個社會,並產生了極大反響。代表人物鬱冬、老狼、葉蓓、高曉松、小柯等,《同桌的你》、《青春無悔》、《冬季校園》等經典歌曲至今依然被反覆吟唱。
▲九十年代的老狼(左)和高曉松(右)
中國當代民謠的開端,應追溯於90年代初的校園民謠。校園民謠概念的首次出現,是在七十年代初的臺灣,隨後傳入大陸,羅大佑、劉文正等人的歌曲,給那個時代的大學生音樂上的啟蒙。在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校園民謠是由大學生創作於校園之中,流行於中國大陸的各個高等學校,最開始只是在草坪上創作和演出,高曉松回憶起草坪年代,最鼎盛的時期是在1990年,那時幾十個學生聚集在一片草坪上,或點唱某人經典,或各唱新作,或翻唱別人歌曲,有時還會即興命題寫歌。
開始的開始 是我們唱歌
最後的最後是我們在走
最親愛的你象是夢中的風景
說夢醒後你會去 我相信
沒憂愁的臉 是我的少年
不倉惶的眼 等歲月改變
最熟悉你我的街 已是人去夕陽斜
人和人互相在街邊 道再見
你說你青春無悔包括對我的愛戀
你說歲月會改變相許終生的誓言
你說親愛的道聲再見
轉過年輕的臉
含笑的 帶淚的 不變的眼
是誰的聲音 唱我們的歌
是誰的琴弦 撩我的心弦
你走後依舊的街 總有青春依舊的歌
總是有人不斷重演 我們的事
都說是青春無悔包括所有的愛戀
都還在紛紛說著相許終生的誓言
都說親愛的親愛永遠
都是年輕如你的臉
含笑的 帶淚的 不變的眼
親愛的親愛的親愛永遠 永遠年輕的臉
永遠永遠 也不變的眼
——老狼,葉蓓《青春無悔》
▲1995年發行的老狼《戀戀風塵》珍藏版
九十年代,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理想情懷失落,大學校園純真的詩意,被娛樂偶像精緻的面龐、甜膩的聲線淹沒。隨著港臺音樂大量引入,市場經濟大潮中的從眾、迎合和媚俗,大陸音樂市場的不健全,大眾審美視覺化共同瓦解了大陸校園民謠,校園民謠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歷了極度興盛到迅速衰落。校園民謠的短暫綻放記錄了一個時代、一種學校的文化氛圍、一代莘莘學子的夢想與追求和對易逝的青春歲月的懷念。隨著內地流行音樂式微,民謠也受到強大衝擊,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
新民謠
現實的介入與批判
2001年,北京三裡屯南街成立了「河酒吧」, 野孩子樂隊、萬曉利、小河、左小祖咒、王娟等民謠音樂人在此演出,這裡也成為中國早期「LIVEHOUSE」的雛形。網際網路時代,唱片工業坍塌,演出市場火爆。誕生於livehouse的民謠,本是因為獨立音樂形式,恰好趕上演出市場發展大潮,地下文化逐漸發展為一種具有人文氣質的演出形式和精神生活。2005年後,中國內地當代民謠集體發聲,各地優秀的民謠音樂人和民謠主題的音樂演出、音樂節逐漸受到關注。
▲喝酒吧時代的野孩子樂隊
這一時期的民謠被媒體稱作「新民謠」,除了新的表演模式外,它還廣泛介入社會現實——不論是語言體制、思想意蘊和價值功能,都體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現代性。這種對於現實的介入使新民謠從風花雪月的情歌中突圍,以獨特的情懷吸引了不少樂迷的關注與喜愛。民謠歌手的隊伍也日漸壯大。
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間,是中國社會劇變的十年,城市化進程、社會階層分化帶來的動蕩與失落,反映在此階段的新民謠上,是對現實的批判與吶喊。2000年以後,一批歌者開始了回歸鄉土傳統的思路,在傳統民歌中挖掘城市人能欣賞的素材,將民族傳統民歌和曲藝元素運用現代音樂的手段重新編曲和演繹,形成了有時代感的、超越了舊風格的音樂,被媒體稱之為「新民謠」。來自蘭州的野孩子樂隊,把西北民間音樂和民謠搖滾融為一爐,成為中國當代民謠音樂的先驅;蘇陽的音樂融合了大量寧夏的土「花兒」;立足於北京的 IZ 和杭蓋樂隊,都大幅度地將山地和遊牧音樂元素放入了他們的音樂裡。
「新民謠」以強烈的人文精神為特質,帶有明顯的知識分子傾向和深沉的思想性。這一特點在周雲蓬的作品中體現最為深刻,不論是《中國孩子》中「不要做中國的孩子」的憤懣吶喊,還是《失業者》中「一旦有一天看到了藍天,我們就成了無助的失業者」的深刻同情,還是《沉默入迷的呼吸》中一長串的人名誦念,都體現了知識分子對當代社會現實的介入,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周雲蓬專輯《中國孩子》
從本質上來說,「新民謠」來源於民間市井,其中有鮮明的個人生活和個人印記,以及獨立的思想記憶。以小河與美好藥店以及萬曉利等人為代表的實驗民謠,是一種開放的先鋒的姿態所創作出的現代民謠,他們的作品保留著強烈的人文精神,是「對真切現實有回應有吶喊的音樂」。
我們活在租來的房子裡,
我們活在公共汽車裡,
我們活在蒙著灰塵的書裡,
我們活在電視的螢光屏裡。我們活在電話的號碼裡,
我們活在商店的櫥窗裡,
我們活在製造幸福的車間裡,
我們活在蝸牛的儲蓄盒裡。一旦有一天看到了藍天,
我們就成了無助的失業者,
一旦有一天嗅到了春天,
我們就成了陌生的局外人。
我們不屬於工人階級,
我們也不是農民兄弟,
我們不是公務員老師知識分子,
我們不是老闆職員中產階級。
——周雲蓬《失業者》
▲周雲蓬和小河同臺演出
━━━━━
走入選秀舞臺的流行民謠
消費社會下的大眾化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更多獨立音樂人有了傳播自己作品的平臺。民謠也在此時收穫了越來越多的聽眾,其中大學生、城市白領中的文藝青年構成了民謠最龐大的粉絲群。新一批民謠音樂人如宋冬野、馬頔、堯十三、花粥、陳粒、好妹妹等,產出了《安和橋》、《南山南》、《咬之歌》等被大量膾炙人口、卻被老一輩民謠粉絲譽為「裹著民謠外衣的流行歌曲」。
▲馬頔
與「新民謠」相比,年輕一代的民謠較少具有民間性,而是更私人化和城市化,更多涉及城市中產階級和文藝青年的的情感與生存狀態,他們不再嚴肅認真地去思考社會、歷史、人生、道德等問題,不再竭力地去認識和闡述世界,而是把宏大的社會敘事悄然藏在愛情裡、邊走邊唱的流浪裡,或者無端的孤獨裡。
民謠的這種變化,根植於我國消費社會的逐漸成型。2010年之後,中國社會階層相對穩定,消費時代,人們享受的不再是音樂本身,而是一種生產模式。隨著90後成為音樂從業者與聽眾的主力,音樂中批判現實的尖銳不見了,個體的憂傷、孤獨感、迷茫、玩世不恭,成為被新一代民謠歌者反覆吟唱的主題,甚至談論性愛的歌曲也廣為傳頌。
▲宋冬野
音樂從來都不是孤立而生的。當我們喜歡一首音樂的時候,我們的心靈已經被商品社會烙印上了一種生產模式。這種模式體現在音樂上,可以是歌詞內容,或者某個和聲套路、音色或節奏,甚至是某種「逼格」。
在一些聽眾眼裡,只要是歌裡帶上「孤獨」「流浪」「南方」「姑娘」等字眼,用吉他伴奏,就是民謠。像「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句話的走紅一樣,對於現實社會的不滿,讓「逃離」、「遠方」打上了情懷的標籤,縹緲的理想主義撫慰了光怪陸離的城市中失落的人們。感官刺激、遊戲化,這些消費社會藝術作品的特色,也會被一些音樂人悄然轉化為某種「反叛的姿態」,他們清楚,看慣了大眾媒體上一本正經的表演的聽眾,定會為即興演唱中加入的幾句髒話而尖叫鼓掌。而這種變化,也正使得民謠越發符合大眾的審美品位,這一時期民謠用小情小愛和失落的情懷敲開了大眾市場的大門。
我是麻油葉先生
你是海咪咪小姐
我們天生一對
沒有人比我們更相配
我會用我的枝椏填滿你的未來
你用你的海咪咪包裹著幸福 我覺得這個世界不是特別好
你說呢
因為我的海咪咪小姐她離開了我
為你遮風避雨與你潮起潮汐
可我還是懷疑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 如果有一天我不是麻油葉先生你不是海咪咪小姐 我們還是天生一對 還是沒有人比我們更相配 我還是能撐起一個家填滿你要的幸福 你還是可以哺乳我們的未來 可我還是覺得這世界不是特別好
你說呢
因為我的海咪咪小姐還是離開了我
我會用我的右手緊緊抓住它
對著空空的左手說
海咪咪小姐
海咪咪小姐再也不會回來了
——馬頔《海咪咪小姐》
▲堯十三
選秀節目唱紅了民謠,也是一種必然現象。隨著網際網路衝擊,唱片業傳統盈利模式的喪失,導致主流音樂的創作極度萎縮,作品乏善可陳,反而獨立音樂接下了創作的接力棒。選秀節目最大限度地籠絡觀眾,需要做到面面俱到,民謠作為一種音樂類型當然也不能少。選手選擇民謠作為參賽歌曲也側面反映了近幾年華語經典歌曲告急,已經到了無歌可翻唱的境地。
在這種背景下,對大眾來說相對陌生的民謠作品在一堆老歌新唱裡更容易脫穎而出。被選手在大眾舞臺上歌唱的民謠作品,也是挑選了能夠被大眾接受的那一部分,快男左立把宋冬野的《董小姐》一夜唱紅;馬頔的《南山南》也被好聲音冠軍張磊演繹成了最新流行曲。萬曉利的作品不是沒有被選秀歌手唱過,但並沒有因此成為大眾耳熟能詳的曲目。
▲馬頔建立的廠牌麻油葉(宋冬野、堯十三等民謠歌手都被籤在其下)
與此同時,不同時代的民謠音樂人也通過各種途徑走進大眾視野。校園民謠時代出道的音樂人李健出現在第三季《我是歌手》舞臺並成為新一代男神,因為「清華哥哥」「高顏值」「冷萌」「段子手」等標籤迅速走紅,民謠只是眾多標籤之一,大眾對李健本人的熱衷,多過於對其音樂作品的關心。馬條、趙牧陽、杭蓋等老牌民謠音樂人加入《中國好歌曲》,為追尋自身更大的曝光率而向大眾媒體投上橄欖枝。宋冬野將《安河橋》做成了摩登史上最貴的專輯,緊接著他又為商業片《我想和你好好的》、《萬物生長》編寫並演唱了電影主題曲。李志的《看見》巡迴演唱會把小眾音樂從Live house搬到了大型場館,他的作品也從早期大膽的涉及政治敏感題材的《廣場》,走向《蒼井空》這樣被網民一見不忘的標題黨。
▲李健
擴大受眾?這是民謠音樂20年裡的一個終極問題。不管是主動迎合,還是被時代裹挾,民謠確實由寂寂無聞走到了風口浪尖。隨著流行音樂產業從唱片經濟進入娛樂經濟,對於音樂人來說,要麼保持小眾的孤芳自賞,要麼站在大眾平臺上接受市場的考驗。進入市場就必須適應市場的規則。民謠走向大眾,既要面對越來越年輕的聽者投其所好,又要迎合大眾媒體的政治正確。因此,「新民謠」時代周雲蓬、萬曉利等批判現實的民謠作品,必定是無法真正大眾化的。
文/格林 編輯 禽禽 榕小崧
值班編輯 吾彥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