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出現以上5個狀況,請儘快就醫尋求幫助,因為你很可能已經患抑鬱症了!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該方案提及的「到2022年抑鬱症就診率提升50%」以及相關的「家長不知道為什麼小孩會得抑鬱症」等話題登上熱搜。
大家紛紛表示,這個《方案》非常有必要,也非常及時。
抑鬱症早已經是一個嚴重而普遍的心理疾病,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億多人患病。
特別在今年遭遇這場新冠疫情之後,很多人存在巨大的心理創傷,極易惡化為抑鬱症。
《方案》從篩查、預防到治療,給出了一套綜合的解決方案。無論納入學生體檢,還是納入常規孕檢,都體現了國家對精神健康的關注。
《方案》解讀 | ![]() |
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有關要求,加大抑鬱症防治工作力度,鼓勵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地區探索開展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
《方案》確定了試點地區到2022年的工作目標,包括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0%,抑鬱症就診率提升50%、治療率提高30%,非精神專科醫院醫師對抑鬱症識別率提升50%等。
六項重點任務:
一是加強防治知識宣教。要求試點地區加強部門協作,採用多種宣傳手段和渠道,廣泛開展抑鬱症防治知識科普宣傳。
二是開展篩查評估。要求醫療衛生機構、體檢中心、高等院校等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開展抑鬱症篩查。
三是提高早期診斷和規範治療能力。要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婦幼保健院、中醫院等開設精神(心理)科,加大對非精神專科醫師的培訓,提高抑鬱症識別和診療能力。
四是加大重點人群幹預力度。針對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高壓職業人群,分別提出心理健康服務措施。
五是強化心理熱線服務。要求將心理援助熱線建設成為公眾進行心理健康諮詢、求助、疏導、危機幹預、轉介的便捷平臺。
六是及時開展心理幹預。要求各地建立健全專業化心理危機幹預隊伍,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及時組織開展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
有人認為,抑鬱症是嬌氣、矯情、抗壓能力差的表現。
正是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很多患者不能被及時發現和治療。
那麼如何發現和治療抑鬱症?我們來聽聽專家的建議。
專家建議
存在三大主症持續兩周 需及時就醫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陳順馳
抑鬱症它其實本質上是一種疾病,有點類似於感冒發燒,都是疾病的一種,並不完全是性格裡邊帶來的,並不是說完全通過勸說就能緩解的,它是需要規範的治療。
抑鬱症有三大主要症狀,分別是:情緒低,興趣減低,精力及行為減少。
抑鬱症常見的早期症狀:睡眠障礙,食慾減退。
時間診斷標準,一般為症狀持續存在兩周。大家生活中自己判斷主要是在生活中對比一段時間前後行為,言語,情緒體驗的變化,有異常及時請專科醫生進行判斷。青少年是抑鬱症多發人群,家長需要格外關注孩子的變化。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陳順馳
青春期的少年他的心理特點和成年人和幼兒期人群是不太一樣的。
他本身對社會的經驗、經歷、他的學習能力還在逐漸成長中,那麼他這種情況下心理會有一些不穩定,紓解的途徑他們通常也沒有那麼理性,如果再加上學業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這些事情可能成為情緒出現問題的一個誘因。
他在整個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如果在某一個時間點,突然出現了和之前不一樣的一些表現 一些行為,這種情況大家就需要提高警惕。
建議以一個平等,或者朋友的這種身份和和孩子進行溝通,以便了解他真實的想法,而不是去對孩子進行說教式的教育,就是你應該怎麼怎麼樣,堅強起來就能做好,這種情況下對孩子的幫助不會很大。
孕產婦也是抑鬱症的高發人群,因為孕育寶寶是人生中比較重大的事件,如果現實和心理落差比較大的話,就比較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同時,孕產婦體內激素水平處於變化階段,也可能帶來情緒的變化。
心理和生理雙重因素 導致孕產婦發病率高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陳順馳
患者跟家屬表達出來 說自己的情緒有些問題的時候,大家千萬不要把她當做是矯情、嬌氣來進行處理,如果說持續兩周左右,這個狀態一直沒有消失或者是持續加重的話,建議儘早到專科醫院專科門診進行診查。
老年群體的抑鬱症也需要格外關注,醫生介紹,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大腦功能會出現逐漸衰退的過程,越來越多的軀體疾病也會導致抑鬱情緒的產生,家屬需要格外注意。
另外,臨床中,有些患者感覺症狀好轉就自行停藥減藥,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
抑鬱症治療要遵從醫囑 持續治療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陳順馳
一定要按照醫生的囑託按時按量規律服藥,如果說您覺得狀態效果都不錯,建議定期在門診進行複查,請醫生對您各個方面進行一個判斷,從而指導您如何去調整用藥。
需要「劃重點」的是,抑鬱症儘管治療過程很漫長,但它並非不治之症。
真正達到治癒的患者,完全可以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在遇到挫折時,經歷過低谷的他們有時會比普通人更堅強。
來源 | 國家衛健委 健康中國 央廣網 人民日報
晶報編輯 | 李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