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式轉換

2020-12-12 三聯生活

範式轉換

2012-05-22 12:50 作者:薛巍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今年是美國科學哲學家託馬斯·庫恩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出版50周年。今天,「《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的雄偉思想也許不像50年前那樣宏大和明晰,但它仍然衝擊著我們的文化」。

科學在不斷進步嗎?

1962年,託馬斯·庫恩所著《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出版。1996年庫恩去世時,《紐約客》的格拉德威爾寫道:「《科學革命的結構》是庫恩寫給《統一科學百科全書》的,反諷的是,庫恩的著作一點也沒有統一科學,相反,它擊碎了科學,暴露出人類創造性的內在機制,引發了無數庫恩的去世也平息不了的辯論。書中本來提出的只是適用於自然科學的觀點,但他的觀點是如此新穎,如此有說服力,如此契合當時的反叛精神,以至於它很快被採納為一種關於一切的廣義理論。該書賣了100多萬冊,書中的思想被應用於物理學,也影響了社會學、史學、哲學和經濟學。一些怪人會把他們的手稿送給庫恩,聲稱那是範式性的手稿。」

格拉德威爾說,庫恩之所以會被後人銘記,是因為他教導說,科學的進程基本上是很人性的,科學發現不是緩慢的、理性活動的結果,而是人類的智慧與政治和個性共同作用的結果,科學最終是一個社會過程。庫恩提醒我們注意到,科學是激動人心的,洞見是激情和直覺的產物。他曾經寫道,在1947年,他在讀亞里斯多德時突然獲得了靈感:「我抽象地注視著窗外,突然我腦中的碎片以新的方式排序,組合在一起。我驚呆了。」

加拿大哲學家耶恩·哈金給《科學革命的結構》50周年紀念版撰寫了導言。他說,庫恩這部書跟所有的偉大著作一樣,是激情之作——把問題搞清楚的激情。從該書第一句話就能看出他的激情:「歷史如果不被我們看成是軼事或年表的堆棧的話,它就能對我們現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學形象產生一個決定性的轉變。」庫恩要改變我們對科學的理解,他做到了。

託馬斯·庫恩

庫恩提出,科學的發展不是一個知識不斷增加的過程,而是通過一系列不太理性的衝動而前進的。教科書中說,科學的發展是一系列新理論取代舊理論的過程,與實驗不吻合的理論被拋棄。但庫恩發現,對新理論的選擇並不像教科書中說的那樣清楚。他在讀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時意識到,亞里斯多德只是跟牛頓有著不同的世界觀,雖然牛頓的理論更有用,但不等於他的基本概念更正確。「越仔細地研究亞里斯多德的動力學、燃素化學或熱質說,就越確鑿地感覺到,那些曾一度流行的自然觀,作為一個整體,並不比今日流行的觀點缺乏科學性,也更不是人類偏見的產物。」

庫恩認為,不僅有科學革命,而且它們還有共同的結構。他有創作格言的天分,他給這個結構的節點取了名字:常規科學、解謎、範式、反常、危機和革命,建立新的範式。常規科學大部分時間在一個基本概念的框架或者範式中解決問題。有時,一些解決不了的反常現象會累積起來,一種理論能夠解決這些反常,但會挑戰既有的概念。在範式之間理性的選擇是不可能的,科學家們沒有理由地從一種自然觀轉變到另一種不可通約的自然觀,一旦足夠多的科學家們做出了這種跳躍,新的範式就獲得了主導地位。「每一次科學革命都迫使科學共同體拋棄一種盛極一時的科學理論,而贊成另一種與之不相容的理論。每一次革命都將產生科學所探討的問題的轉移,專家用以確定什麼是可接受的問題或算做合理的問題解決的標準也相應地發生轉移。」我們可以在一個範式內來談論知識的增長,但在範式的過渡中,卻難以輕易地這麼做。

範式還剩下什麼

牛頓的力學、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三種範式。持有何種範式決定了你把什麼當做科學事實,因為許多科學實驗和觀察非常含混,可以做各種相互衝突的解釋。範式描述特定學科研究的實體,這些實體如何行動,決定了可以提出什麼問題、如何解答問題,以及解答是否成功。美國哲學家愛德華·斯洛維克說,音樂中也有範式。比如,18世紀中期被引入的奏鳴曲這種形式給作曲家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框架,去建構和組織他們的音樂理念。奏鳴曲形式包括一個固定的模式:簡短的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結束部。它是組織音樂理念的完美工具。在這種意義上,它跟範式有著同樣的功能。首先,奏鳴曲提供和描述了作曲家使用的實體(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呈示部、展開部等),以及這些實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第一主題可以是悲愴或悲劇情緒的);其次,奏鳴曲形式提供了可以合法地提出的問題,如「可以在展開部引入新的主題嗎?」以及評估答案的技術和標準:「是的,可以引入新的主題,只要其長度不會破壞再現部或損壞整體的平衡。」概括地說,跟科學上類似,奏鳴曲這樣的音樂範式能夠引導和控制作曲家的音樂思想。

音樂和庫恩的範式理論的另一個相似之處與不可通約性有關。庫恩說,術語的含義取決於範式,比如質量在牛頓力學和相對論中有著不同的含義。類似地,主題與和弦等概念在奏鳴曲中有著特定的含義。跟物理學理論一樣,你必須知道和理解相關的範式,才能知道這些詞在這個背景中的含義。嚴格地比較不同範式中類似的術語是不可能的,庫恩稱此為不可通約性。

庫恩說,舊的範式被新的範式取代,這種轉換隻是一個選擇問題。他認為沒有哪種科學範式可以聲稱自己是絕對真理。雖然有一些一般的經驗原則可以用於比較範式的相對優點,如簡潔、融貫或精確,但這種跨範式的標準不是固定的、不可違反的。比較範式的所有方法都是可以被修正或拒斥的。整個科學範式的不可通約性在音樂中也可以類比。我們不能比較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和本世紀的音樂,以認定哪種音樂更好。這些範式整個的核心價值觀都不一樣,因此無法比較。

《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出版後受到多種批評,原因有二:首先,「範式」一詞是《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核心概念,但庫恩並沒有給出它明確的定義。1965年,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英國哲學家瑪格麗特·馬斯特曼列出了庫恩筆下「範式」一詞的21種意義。她把這些含義分成了三組:一套信念,被普遍贊同的科學成就,科學家在他們的領域學習和實踐時使用的教科書、工具等。

另外,這本書只是他的論文的一個大綱(只有約200頁),而全書一直沒寫出來。書中爭議比較大的是「不可通約性」這一概念。庫恩說,人們持有各種相互競爭的範式,因為他們的認知是不同的,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有人認為他這話的意思是科學關涉的不是真實的世界。美國哲學家哈特裡·菲爾德(HartryField)曾經問庫恩:「你是現實主義者嗎?」庫恩回答說:「當然是。」「但你認為理論一發生變化,整個世界就會改變是嗎?」「當然。」讓庫恩自相矛盾的哈特裡笑著走開了。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員戴維·溫伯格說:「科學家們討厭不可通約性,因為它好像暗含著科學不會做出真正的進步的意思;哲學家們討厭不可通約性,因為它好像暗含著不存在真理的意思;實證主義者也討厭不可通約性,因為它好像暗含著科學是建立在非理性決定的基礎上的意思。庫恩也越來越不喜歡人家質疑不可通約性。」他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指導的研究生埃羅爾·莫裡斯回憶說:「我問他,如果範式真的不可通約,科學史如何可能?我們不就無法研究歷史了嗎?」庫恩開始呻吟,雙手抱頭說:「他想殺死我。他想殺死我。」莫裡斯接著說:「除非有人想像自己是上帝。」聽到這句話後,庫恩把菸灰缸朝他扔了過去。

為了拯救進步,庫恩提出把進步理解為演化。他說:「必須把科學的發展看做一個由後面推動,而非從前面拉的過程。」也就是說,並非只有一個可能的終點或終極範式,沒有整體設計。這隻說了進步不是什麼,還是沒有說進步是什麼。

如果說庫恩對範式、科學革命的描述都不符合歷史事實,那庫恩的範式還剩下什麼?溫伯格說:「《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的雄偉思想也許不像50年前那樣宏大和明晰,但它仍然衝擊著我們的文化。在對科學的歷史記述中,我們現在期望聽到人的性格、社會因素的影響,貌似無私、理性的行為背後維持和行使權力的企圖。」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範式轉移和範式轉換
    李奕首先把這個第二步的重要性指出來,並且與庫恩的「範式變換」理論聯繫起來。這樣問題就更加清楚了。我們第一步是把國畫範式轉移到油畫裡,第二步則是要實現範式的轉換。於是有兩個問題隨之產生: 為什麼非要做一步「範式轉移」?不能直接做範式轉換嗎?什麼樣的東西算是「範式轉換」呢?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互相聯繫的。
  • 三十年來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範式之轉換
    三十年來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範式之轉換 2019年10月13日 09:23 來源:《河北學刊》2018年第2期 作者:李長莉 字號 關鍵詞: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範式;史學理論
  • 翻譯學的範式與反思
    在翻譯學學科發展進程中,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同的轉向或者是研究範式的更迭,它們為翻譯研究的發展提供了外在動力,但同時也引發了學者們對不同範式之間關係的反思。本訪談中,筆者與維也納大學瑪麗·斯內爾-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教授就翻譯學中研究範式的定義,範式、視角和轉向之間的差異及其相互關係,未來可能出現的新研究範式以及當前翻譯學的跨學科研究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 藝術教育研究的新視野與新範式
    近期,跨學科融合交叉的教育研究範式在藝術教育研究中得到了積極運用,打開了藝術教育研究的視野,引發了藝術教育研究範式的轉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相關性研究到實證研究的藝術教育評價研究的範式轉換;二是從單學科研究到融入神經科學的藝術教育研究方法的範式轉換;三是從研究藝術到藝術作為研究(藝術實踐作為課堂研究)的範式轉換。
  • 讓教育研究範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轉型
    哲學研究範式的轉型,也會影響,甚至成為其它學科研究範式變革的先導。因為哲學範式總是時代思維方式的集中體現。進入新世紀以來,哲學界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關於範式的創新與轉換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前沿課題和熱點問題。目前,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主要有「文本考察」、「學理闡釋」、「現實引導」三種研究範式。
  • Paradigm 除了「範式」、「範例」還可以怎麼翻?
    paradigm 和 paradigm shift 最常見的釋義是「範式」 、「範式轉移」。但是這個釋義比較抽象,普通聽眾不太容易一下子就明白「範式」講的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們希望能夠脫離語言的外殼,在具體的情境下分析這個單詞究竟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幫助聽眾減輕理解的負擔,更好、更直觀地聽懂講者所傳達的意義。
  • 身體哲學:新的哲學範式
    聚焦當代學術版圖,不難發現,「身體」已漸次成為一種獨特的思維範式。該範式不僅滲透於諸多哲學問題的探究之中,而且還影響至其他學科領域,形成「身體現象學」、「身體倫理學」、「身體美學」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身體」可看作現代學術思想言述的重要切入點之一。
  • 仲偉民教授南開談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範式問題
    庫恩指出,範式就是一個科學家集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在科學發展的某一時期,總有一種主導範式,但範式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當主導範式不能解釋的「異例」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無法再將該範式視為理所當然。此時便需要範式的轉換,於是科學革命就發生了。科學革命不僅會使科學本身進步,而且還會引起人們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等方面的深刻變革。就歷史學科而言,範式轉換在20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最為典型。
  • 從範式轉移
    先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什麼是範式轉移。譬如柯達公司,曾經是膠捲行業的龍頭老大,地位不可撼動。但隨著數碼攝影的技術變革,柯達公司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淪為明日黃花。從膠片攝影轉向數碼攝影,這是一個技術範式的巨大轉變。柯達公司沒有充分重視這種範式轉移的變革,導致其徹底衰弱。再比如今日的特斯拉,在不到10年的時間,幾乎躍居美國汽車業的第一把交椅,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企業。
  • 唯物史觀理論演進的研究範式
    與《形態》的「唯物史觀經典表述」相對應的研究範式是哲學批判範式,與「剩餘價值學說」相對應的唯物史觀研究範式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範式。為此,許多學者也把《<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下簡稱《序言》)中的唯物史觀表述視為「唯物史觀經典表述」。然而,縱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史,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研究並不只是使用了上述這兩種研究範式,而是還包括第三種研究範式,即人類學研究範式。
  • 翻譯研究中的問題域轉換:生態翻譯學視角
    隨著生態翻譯學的興起,翻譯研究發生了新的問題域轉換的趨向,其表現為三個方面:基本原則從語言轉換的「對等性」轉向多維度轉換的「適應性」而凸顯其生態進路;關注對象從文本的「存在」轉向翻譯的「共生」展現其生態視界;思維範式從「簡單性」轉向「複雜性」而揭示其複雜性思維。可以說,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問題域轉換既是對西方譯論問題域的超越,又是向翻譯研究整體性的回歸。
  • 黃旦:新報刊史的書寫——範式的變更
    當轉入另外一個範式時,就發生範式的革命。 庫恩從科學實踐探討範式,對我有啟發。從書寫歷史實踐來看背後的範式。庫恩主要是看範式對科學研究的作用,但對範式的呈現和結構內容很少呈現。庫恩要打破的是科學發展不是一步步發展過來的,漸進式的認識論。他提出科學發展往往是斷裂式的變化,而是一個個範式遞進。
  • 從書齋到田野——談教育研究的人類學範式
    另一種範式是從人文學科中推衍出來的,所注重的是整體和定性的信息以及理解的方法」,將20世紀的教育研究範式分為定量研究範式和定性研究範式;[5]有學者將西方教育研究的範式分為:類推一演繹的研究範式、經驗—分析的研究範式(實證主義研究範式)、詮釋—理解的研究範式(解釋主義研究範式)和社會批判的研究範式;[6]有學者根據教育研究的歷史和胡森的觀點,將教育研究範式分為哲學研究範式
  • 經濟學範式的革命
    有可能帶來一場真正的經濟學範式革命。不過,經濟學中一直存在著一股與主流經濟學抗衡的力量,它來自馬克思主義、制度主義、斯拉法主義、後凱恩斯主義等新古典範式的替代性範式。隨後,法國學生發起的「後我向思維經濟學運動」(國內多稱之為「經濟學改革國際運動」),劍橋大學博士生的請願,堪薩斯城大學發出的呼籲,哈佛大學遭到學生集體罷課等事件,表明這場運動的範圍在不斷擴大。
  • 2D關卡設計的六大範式
    通過觀察總結現存的大量2D遊戲,我們可以得到關卡設計的六大範式(Pattern):引導,安全區,引入,層疊,分支,節奏變化。熟練應用這些範式,有助於提升遊戲體驗。引導 Guidance關卡設計中的引導分為直接表述性引導和間接引導。
  • 促進科教融合 構建人才培養新範式
    在這一要求的驅使下,人才培養效果要實現一種轉換:書齋型學生向社會實踐者的轉換。這種轉換必然帶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範式」革命,而相應的教育理念、理論及模型都在這場革命中逐漸展開。科教融合理念、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縮寫為OBE)教學理念、協同論等,都成為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選擇。
  • 庫恩|範式的優先性
    科學家們都能同意牛頓、拉瓦錫、麥克斯韋或愛因斯坦已為一組突出的問題提供了看來是永恆的解答,而不會同意使那些解答成為永恆的特殊的抽象特徵,儘管有時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就是說,他們能夠同意確認一個範式,但不會同意對範式的完整詮釋或合理化,也不會去這樣做。
  • 宋萑:質性研究的範式屬性辨
    宋萑:質性研究的範式屬性辨 2018年12月10日 15:00 來源:《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宋萑 字號 關鍵詞:質性研究範式屬性;數據收集工具;經驗思辨;資料歸納;量化標準
  • 哲學研究的範式轉換——從當代世界哲學發展的圖景來看
    反思中國哲學研究的百年興衰,強調哲學研究的範式轉換勢在必行,當代中國哲學家應當為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範式而奮鬥。  關鍵詞:共同問題;問題意識;專業化;現實化;科學技術新發展;中國哲學範式轉換  作者簡介:謝地坤,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哲學理論。
  • 紮實推進文學研究範式拓展
    文學研究範式的拓展與「文化研究」與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或者法學相異,文學研究並未正面考察社會歷史,而是處理一批文學文本。儘管如此,文學研究從未置身於歷史文化之外。「文學—審美—經典」三位一體,無形地決定了文學研究的範式。不同文學研究的背後往往存在一個相似的常規主題:論證一部作品的審美位階及其與經典的距離。脫離文學話語的審美特徵,文學功能的種種描述如同焦點模糊的相片。「文學—審美—經典」三位一體獲得廣泛接受,是文學研究重返正軌的標誌。然而,現在正是進一步提出問題的時候:文學研究能否突破這種範式另闢蹊徑,開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