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7.76萬臺彩色電視機
5664.91萬部組合音響
1.2億臺手機
……
這組數據組合起來,
指向的是珠三角製造業大市惠州,
而這只是惠州去年生產的部分電子產品。
10多年前,惠州的電子產品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做代工,在產業鏈低端拿著微薄的利潤。如今,在手機、車載導航、電視機、鋰電池等多個領域,惠州企業通過加強核心技術已佔據越來越重的分量,不乏國內甚至國際龍頭企業。即使面臨疫情的衝擊,今年前三個季度,惠州市電子行業增加值仍然增長了3.2%,增幅比上半年上升5.3%。
從代工到研發和設計,
從國內到國際市場,
從幾百億到幾千億產值,
從多個側面都可以看出,
惠州的電子信息產業這些年實現了量變和質變,
如今仍在奮力轉型升級,
成為支撐惠州打造國內一流城市的重要支柱。
質的提升
瞄準5G和人工智慧領域
近日,湖北十堰舉行了博雷頓純電動牽引車交付儀式,25臺純電動牽引車交付給有關單位。據了解,這種純電動牽引車的動力電池採用了惠州億緯鋰能的磷酸鐵鋰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它具有耐高溫、長循環、可快充、低成本等特點。
從2001年到現在,億緯鋰能從一家初創企業成長為大型高新技術企業,去年的營收達到64.12億元,成為鋰電池行業的佼佼者,在全球鋰電池行業都有較高的知名度。該公司市場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幾年來公司在動力儲能領域投資超50億元,並和多家車廠建立了合作關係。當然,億緯鋰能的研發投入也是巨大的,研發人員就有超過1000人,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最高的時候接近10%。
事實上,億緯鋰能只是惠州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像億緯鋰能這樣大手筆引進科研人才,大量投入研發,從而獲得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還有一大批。從早期的「三來一補」為主,到如今培育一批創新型的科技企業,惠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了質的提升。如今,惠州多家電子信息企業圍繞5G、人工智慧等科技和產業前沿頻頻布局,力圖在這些細分領域形成一定的優勢。
中京電子集團副總裁兼行政總經理梁保善介紹,該公司對5G通訊等領域展開了研發,圍繞5G高頻高速板等領域開展了新產品開發和工藝提升工作,以搶佔新基建的市場高地。碩貝德在5G基站天線、終端天線、智能汽車天線、5G毫米波射頻前端晶片研發上加大投入,引領5G產品創新和行業落地。勝宏科技去年新增25個研發項目,其中就包括5G基站RRU主板工藝技術研發、8K電視機精密電路板關鍵工藝技術研發、汽車AI系統用控制電路板關鍵技術研發等,聚焦5G、8K和AI等科技和產業前沿。惠州市德賽電池有限公司、惠州市睿興元技術有限公司在5G基站配套產品研發方面也有布局。
目前,惠州已形成了一批5G產業鏈相關的企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平臺,主陣地在仲愷的惠州市5G產業園已入選廣東省5G產業園區。接下來,惠州將把仲愷打造成為國內重要的「5G泛終端和核心零部件製造應用基地」。
同樣高端的還有人工智慧產業。近期,廣東(仲愷)人工智慧產業園整體開發建設項目動工,意味著惠州又一個千億級產業園建設拉開了序幕。它將構建「人工智慧+」全鏈條創新產業生態圈,以人工智慧為核心,協同發展相關應用產業。
如今,世界範圍內的新科技新技術層出不窮,各種新產業和新業態不斷湧現,形成了巨大的新興產業。在惠州,無人駕駛、智能終端、新型顯示、物聯網、北鬥、無人機……這些與科技前沿相結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呈方興未艾之勢,惠州多家企業均有布局。中國工程院院士譚述森在談到惠州產業時表示,惠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好,尤其是車載電子和手機等行業,北鬥和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可以依託這些基礎迎來更大的發展。
量的飛躍
總產值達3200億元
多個新興領域的布局與拓展給電子信息產業帶來的不僅是質的提升,同時也壯大了惠州這一產業的體量,使之成為惠州兩大支柱產業之一。
據統計,2001年,惠州市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為411.7億元。到2019年,惠州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超過500家,培育了TCL、德賽、華陽、龍旗、億緯鋰能等一批龍頭企業,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達到3200億元,產業規模在全省居第三位。從細分領域來看,液晶電視機、車載導航等產品的產量、市場份額位居全國乃至世界前列。可以說,惠州成為國內乃至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產業規模的不斷壯大,源於新的產能不斷注入惠州。
今年2月,TCL華星光電的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以18.8%的份額首次成為全球最大供應商,超過此前佔據首位的京東方。如今,惠州華星光電正在加快提升產能,該公司模組廠廠長鞠霞介紹,今年3月,惠州華星即已實現液晶面板月度生產能力超400萬片,按計劃將於2021年完成二期建設。
TCL華星高世代模組項目與TCL多媒體智能顯示終端項目一起組成了TCL模組整機一體化智能製造產業園項目。如果項目進展順利,滿產可以實現每年6000萬片顯示面板和3500萬臺智能電視的產能。
而在人工智慧產業方面,仲愷高新區委副書記、區管委會主任張莉蘭透露,廣東(仲愷)人工智慧產業園已引進44宗項目,建成後滿產預計可實現總產值約950億元。
不僅惠州自身在主動出擊,廣東省層面對惠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許。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在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惠州被直接「點名」要著重發展的有6個,未直接點名但密切相關的有4個。而在這總共10個產業集群中,就有5個與電子信息產業有關。當然,該意見不僅要求做大體量和產值規模,還要提升產業的先進水平,培育工業發展的主要支撐和新增長極。
轉型路線
培育創新生態 加大研發投入
從質的提升到量的飛躍,惠州電子信息產業壯大的背後,既有TCL、億緯鋰能、德賽、華陽這樣的龍頭企業作為中堅力量,也有大量中小微科技企業的貢獻。
近日,記者走進惠南科技園,惠州市智勝新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卷繞工序等環節一絲不苟地操作著設備,生產線基本都在運轉。該公司設立於2017年,主要做電容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研發總監何騰雲介紹,公司參加了今年的惠州市第四屆「天鵝杯」創新創業大賽,參賽項目是「疊層聚合物鋁電容器」。它可以用在5G、無人機、區塊鏈等領域,是同類產品的國產化高端項目,有望擺脫過於依賴國外市場的窘境。
在惠州,像智勝新這樣通過創新試圖突破國外技術封鎖的科技企業還有很多。據統計,在第四屆「天鵝杯」大賽中,報名的企業達到227家,比去年增長35%。其中,113家企業入圍決賽,同比增長31%。
惠州市科技局副局長劉長虹認為,電子信息領域的參賽企業還是和以往一樣多,新能源領域的企業也更多了,這較好反映了惠州的主導產業體系。無論是參賽企業的數量還是質量,都比以往有明顯提升。這一方面反映了近年來惠州在培育創新創業生態方面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將為惠州的產業轉型升級積蓄強大動力。
今年以來,惠州針對高新技術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和工程中心等領域,進一步調整優化了政策,使創新政策體系更加完善,更符合當前的實際需求。同時,通過放寬孵化器建設條件,促進大企業和社會力量建設更多孵化器。推動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加大研發投入形成核心競爭力。惠州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這些措施可以培育更優的創新創業生態,長期堅持下去,有望在部分細分領域獲得突破,從而推動惠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來源 | 南方+
原標題:《一個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仲愷加速競一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