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市檢察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發布《重慶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白皮書(2019.07—2020.06)》(以下簡稱《白皮書》)。發布會現場,市檢察院檢察五部副主任彭勁榮通報了一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工作總體情況及十大典型案例。發布會由市檢察院政治部宣傳室主任侯映雪主持。人民日報、新華社、法治日報、中新社、重慶日報、重慶晨報等14家媒體參加發布會。
據介紹,這是重慶檢察機關第三次發布公益訴訟工作年度《白皮書》。《白皮書》從「公益訴訟工作整體穩中有進」「公益訴訟工作突出六大重點」「公益訴訟辦案呈現五個特點」「公益訴訟制度持續加強」「公益訴訟履職保障不斷強化」「大事記」「典型案例」等七個方面,全面回顧了2019年7月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情況和成效。
白皮書顯示,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全市檢察機關聚焦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英烈保護及其他領域,共履職發現公益訴訟案件線索2521件,立案2310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立案2045件,民事公益訴訟立案265件);開展訴前程序2095件;行政機關採納訴前檢察建議糾正違法或履行職責1864件,整改率99.57%;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93件,其中民事公益訴訟19件,行政公益訴訟6件,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68件;法院審結公益訴訟案件71件,其中已判決結案67件,均支持檢察機關訴訟請求,調解結案4件。
「4+1+5」十大重點領域全面開花
——立案辦理「等」外公益訴訟99件
——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立案1658件,開展訴前程序1543件,提起訴訟72件。通過辦案督促保護被非法使用佔用的耕地143畝、保護國有林地和生態公益林等237畝、治理恢復被汙染的飲用水源地面積352畝、清理汙染和非法佔用的河道89.65公裡、清理被汙染水域面積845畝、治理被汙染土壤258畝、清除處理違法堆放的各類垃圾29764噸、回收清理固體廢物10434噸、整治違法排汙企業160家。
——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立案354件,開展訴前程序322件,提起訴訟16件。通過辦案督促查處銷售假冒偽劣食品、生產銷售假藥價值71萬餘元。
——國有財產保護領域。立案192件,開展訴前程序149件,提起訴訟2件。通過辦案督促保護、收回國家所有財產和權益的價值共計52073萬元。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領域。立案7件,開展訴前程序5件,通過辦案督促收回欠繳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4200萬元、收回被非法佔用的國有土地35.88畝。
——英烈保護領域。提起訴訟1件,通過辦案督促被告唐某某就其發表對涼山州30名救火烈士侮辱言論的違法事實公開賠禮道歉,有效捍衛了英烈尊嚴和名譽。
——「等」外領域。全市檢察機關圍繞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隱患、消防通道違法佔用、個人信息洩露、文化遺產破壞、校園周邊違規售賣菸草等社會治理難題加大辦案力度,共立案99件,其中公共安全領域40件,網際網路侵害公益領域2件,文化遺產和國家尊嚴保護領域33件,未成年人和婦女權益保護領域17件,消費者和投資者權益保護領域7件;開展訴前程序76件,提起訴訟2件,通過辦案督促保護各類文物60件、不可移動文化遺產39處,督促整治校園周邊違規出售菸草製品門店173家。
突出公益訴訟檢察六項重點
——提出808萬餘元懲罰性賠償金獲判支持
——聚焦公共衛生問題服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今年2月,市檢察院部署開展防疫醫療廢物處置專項監督活動,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作用服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市檢察機關通過辦理涉疫案件,督促整治醫療廢物處置不當現象44處。
——深入推進川渝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協作服務保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認真落實川渝政法會議和市檢察院、四川省檢察院《關於加強檢察協作服務保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意見》要求,建立川渝公益訴訟檢察協作機制10項。
——緊盯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突出問題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持續開展「保護長江母親河」公益訴訟專項行動,聚焦水汙染、大氣汙染、岸上汙染、岸線資源破壞等問題加大辦案力度。深入開展生態環境領域大巡查和公益訴訟「回頭看」活動,共開展專項巡查1984人次,發現案件線索365條,立案295件。市檢察院對7件案件實施掛牌督辦。
——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推進生態環境司法修復。探索「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的生態檢察模式,通過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及支持起訴等手段,敦促相關責任人補植復綠、增殖放流、支付生態修復費用,真正把辦案效果體現到生態環境的修復上。大力發揮合川漁業、萬州林業生態司法修復示範基地作用,萬州林業基地正向1350餘畝擴容,合川漁業基地已放流魚苗78萬餘尾。
——落實食品藥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全力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持續推進「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公益訴訟專項監督,加大食品藥品安全監督力度,努力讓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舒心。全市檢察機關積極探索食品藥品領域懲罰性賠償制度,提出共計808萬餘元懲罰性賠償金獲法院判決支持。
——積極穩妥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推動解決社會治理痛點難點問題。2020年4月,市檢察院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的指導意見(試行)》,明確在公共安全、網際網路公益保護、文化遺產和國家尊嚴保護、未成年人和婦女權利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權利保護等五個領域探索辦案。秀山縣檢察院督促保護「珍稀植物群落保護區」古樹名木行政公益訴訟一案入選全國2019年度檢察公益訴訟十大優秀案例。
案件辦理呈現五大特徵
——野生動物資源保護領域辦案量同比增長7倍
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仍是「重頭戲」——始終把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擺在突出位置來抓,通過「保護長江母親河」等專項行動,在生態環境領域持續發力,各環節辦案量佔比超七成,且仍呈增長勢頭。
野生動物資源保護領域辦案數量明顯提升——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切實加大野生動物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辦案力度,共立案92件,同比增長7倍,其中民事公益訴訟案件80件,行政公益訴訟案件12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7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共11件,所辦案件涉及野豬、錦雞、斑羚、畫眉鳥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追償野生動物資源修復費用52.825萬元。
國有財產保護領域辦案成效凸顯——聚焦各類國有財產流失問題,在人防異地建設費欠繳漏繳少繳、養老金違規發放等領域加強公益訴訟監督。武隆區檢察院辦理的一起該領域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入選2019年全國檢察公益訴訟優秀案件。
專項行動的推動帶動作用發揮明顯——在「保護長江母親河」公益訴訟專項行動中,各分院轄區結合實際,開展「汙水直排偷排亂排超標排集中巡查整治」「飲用水源地保護」「黑臭水體治理」等小專項行動,推動生態環境領域公益訴訟辦案力度持續加強。
市檢察院及各分院辦案力度加大——市檢察院、各分院在強化對基層檢察院業務指導工作的同時,加強直接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力度。
制度建設凸顯五大亮點
——在全國首創生態環境公益訴訟跨區域管轄
推進實施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行政公益訴訟跨區域專門管轄——2020年3月,市人大常委會批准設立重慶市兩江地區人民檢察院,主要職責是辦理長江流域重慶境內發生的跨區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在全國首創生態環境公益訴訟跨區域管轄。市檢察院在兩江地區檢察院設立廣陽島生態檢察官辦公室,進一步加強對「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廣陽島片區生態環境資源保護。
兩江地區院設立以來,充分履行職能,辦準辦好跨區域公益訴訟案件,努力打造成為長江上遊重慶段「生態環保名片」和「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名牌」,截至2020年6月,已摸排案件線索15件,立案12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5件。該院就全市首例跨區域行政公益訴訟大足某企業違規處置危險廢物一案向大足區相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整改工作正在逐步推進。
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市檢察院與市高法院、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等七家單位建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銜接十項機制。全市檢察機關堅持生態損害賠償訴訟優先,運用支持起訴職能合力保護生態環境,共支持行政機關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12件。
推進更深層次跨部門、跨流域協作——全市檢察機關主動對接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有關社會組織,開展多方位多層次公益訴訟跨部門協作,與有關各方會籤協作機制共70餘項,涉及生態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文化遺產保護等多個領域。深入探索「河長+檢察長」依法治河模式探索,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賀恆揚先後赴合川區、永川區調研,與當地區鎮兩級河長聯合開展巡河,全市「兩長」巡河實現常態化多樣化。
推進公益訴訟巡查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市檢察院出臺《重慶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巡查工作辦法(試行)》,指導全市檢察機關建立並落實公益訴訟檢察官巡查機制,均設立公益訴訟巡查小組作為專門的公益訴訟巡查組織。一年來,開展巡山巡林巡河巡庫等4000餘人次。
推進實施公益訴訟觀察員、聯絡員制度——在辦案中注重加強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人民群眾的聯繫,探索實施公益訴訟觀察員、聯絡員制度,規範和促進檢察公益訴訟工作。截至今年6月,全市已選聘公益訴訟觀察員、聯絡員近2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