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學,讓你的獨立絕不孤獨

2020-12-2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北大「強基計劃」正式啟動

涵蓋十大北大「A+」強勢基礎學科

從浪漫文學到嚴謹數理

從文物之美到哲學思辯

從邏輯推演到縝密試驗

從科技攻關到醫者仁術

選擇北大「強基計劃」

就是選擇廣闊未來與無限可能

以「強基計劃」,育「博雅人才」

你的精彩,北大與你共同見證

在北大強基計劃學科直播中

北大哲學已經亮相

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

北大百年哲學的氣質與精神

視頻:北京大學哲學系介紹

主講人介紹

程樂松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道家道教思想、兩漢思想史

威廉·詹姆斯說:「時代的哲學氣候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

存活於當下,所有人無一例外受著哲學的薰陶。

康德說:「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

每一個野蠻生長的我們,都依靠哲學的信條摸索向前。

1912年北京大學設立「哲學門」

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哲學系開端

陳獨秀、梁漱溟、金嶽霖、馮友蘭等大師

曾在這裡慷慨激昂

百年後的北大哲學

依然群英薈萃、思想碰撞

開啟哲學之門

讓我們一起感受北大哲學的魅力!

北大哲學系擁有怎樣的氣質與精神?

她是現代中國哲學學科的

首創者、開拓者、探索者、領軍者

她建立中西並舉

史論結合的學科範式與培養體系

她獨具一格的學術傳統與思想底蘊

成為孕育中國思想家的搖籃

她扛起與時代並肩的使命與自覺

北大哲學系的學科優勢?

北京大學哲學系有全面完善的

專業課程體系、跨學科及通識課程平臺——

2個一級學科、8個二級學科、9個教研室

2個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7個研究中心……

這裡有學術聲譽卓著的教學和科研隊伍——

2名外籍人文講席教授

5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4名博雅講席教授

……

在2017年教育部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中

北大哲學學科以連續4次排名第1的絕對優勢

佔據中國哲學教育的高地

北大哲學的人才培養?

北大哲學強基計劃旨在選拔和培養未來的哲學家,使學生通過本科學習深入了解多元文明傳統中的哲學智慧,初步掌握哲學研究能力,致力於通過哲學理論的探索與創新,應對個人及人類社會面臨的時代問題,引領人類未來的發展。

⒈ 完善的組織指導

設立工作委員會與導師團隊,凝聚全系科研與教學的核心力量,對學生的成長給予全方位的指導。

⒉ 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在強化專業基礎與核心訓練的同時,制定動態的個性化培養方案,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學術發展路徑。

⒊ 精準化的小班教學

由指導教師開設具有針對性的小班課程,培養學生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⒋ 國際化的學習資源

依託國際化的教學團隊與學術交流項目,鼓勵學生掌握多語種的學習和交流能力,幫助學生融入全球哲學學術共同體。

⒌ 跨學科的學習項目

鼓勵學生依託「古典語文學」、「思想與社會」等成熟運行的交叉學科項目,開展跨專業學習。

⒍ 激勵性的專項支持

設立專項獎學金,鼓勵並支持本項目優秀學生。

在這裡,你可以精專哲學、科學哲學與邏輯學、宗教學,也可以同時跨學科領略中國古典學、西方古典學、思想與社會。

你參加講座聆聽大師教誨,也同樣在小班課上暢所欲言。你以思想為進路,用反思的深度與關切的溫度,關注人類命運的現實問題。

以思想為點,你將錘鍊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廣闊的學術視野;以時代為線,你將感受古典哲學與前沿科技的思想碰撞;以社會為網,你將直面經典到現實的思想跨度與現實聯結。

北大哲學人的獨特氣質

在這裡,你會感受到——

思想探索與理性質疑的開放

學科交叉和學術選擇的多元

集體生活與個性塑造的兼容

深思審問與趣味日常的並行

敢於追問,不怕質疑

尊重思想,不斷反思

共同成長,接軌世界

融入社會,關切未來

北大哲學人,思考而探索,領悟且行動

在北大學哲學,是什麼體驗?

北大學子談哲學

1

王 子 路

哲學系2019級本科生

畢業於河南省西峽縣第一高級中學

王子路說,高考填報志願並不一定與未來職業相關,但在塑造人生的過程中選擇自己更適合、更喜歡的專業會成為促進你學習的巨大動力。王子路坦言,他之所以選擇哲學是因為對學科本身已經有一定的了解,熱愛思考、擁抱思想。

對於高中與大學生活的差異,他認為在北大哲學系的生活十分「新鮮」。學習上不必一直在固定的教室學習應試的知識,而是穿梭於教學樓之間學習自己熱愛的知識;課下也不必埋頭題海,而是通過閱讀經典來擴充視野,增加思考深度。最為重要的是學習目標的不同,高中的學習是為了進入理想的大學,而大學的目標則是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為了想要成為的自己而努力。

在北大哲學系,獨立的思考和自由的思想是每一個哲學人追求的目標。但獨立不等於孤獨,哲學系會給你關懷與鼓勵。哲學系的老師與同學們關係密切,你會不自覺地產生歸屬感。

「歡迎加入哲學系的大家庭!」

2

李 潔 睿

哲學系2018級本科生

畢業於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李潔睿說,大學生活與高中生活有所不同,在學術上有更多自由空間,在生活上也有更多選擇,比如加入學生工作和社團活動。哲學系有團委學生會,無論你在高中有豐富的學生工作經驗,還是想拓展自己的可能性,都可以參與進來。

李潔睿作為哲學系實踐部部長,在這學期舉辦了雙學位輔修交流會,為服務同學們而感到開心;她還參與了儒行社,一起解讀經典,傳播知識。她深有感觸地說道:「哲學不僅是文本的解讀,更包括了從道理到現實的回歸。」

3

嘉 若 曾

哲學系2017級本科生

古典語文學項目中學方向成員

畢業於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

哲學系的課程設置有利於幫助同學們了解中西哲學史和各個流派的不同理論,打破刻板印象和既有知識結構。老師們的教學風格鮮明,學生能從中學到很多有益經驗。在問題意識的培養上,通過把不同的理論關切放在同一個問題域中,可以獲得更深入細緻的思考;同時也需要自主在文本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對於學術訓練,哲學系培養了學生們的學術視角,以便於進行更好的思考與表達。哲學系還培養了同學們的學術關切,在這裡你可以閱讀偉大思想家們對時代的反思與批判,並把你的所思所想與現實世界建構聯繫。

嘉若曾還介紹了她在古典班的學習情況。古典班採用跨學科培養方式,幫助同學們了解不同學科對同一文本的處理方式,打好學術基礎。在與導師的交流過程中,也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探索熱愛的領域。古典班活動豐富,可以在與前輩的多學科交流中加深對於所在學科的認識。

4

黃 清 揚

哲學系2016級本科生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目前保研哲學系宗教學專業佛教方向

黃清揚認為專業選擇和學術訓練是一個通過持續閱讀和積累,在自我塑造的過程中發現自我,並培養自我在學術上的視野和趣味的過程。她強調學術研究要做到專精與博通,並認為廣泛閱讀讓她受益匪淺,對於進入中古佛教話語體系有所幫助。她提到哲學經典閱讀、閒散閱讀的不同好處,以及寫哲學筆記、進行寫作訓練、語言學習的重要性。

「本科階段的專業選擇雖然重要,卻並非板上釘釘。」

5

山 衝

哲學系2019級碩士生

目前在馬克思主義專業就讀

山衝著重介紹了哲學系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區別。本科生主要是哲學知識的接受者,研究生則在既有知識的基礎上生產創造新的知識。本科生需要有鮮明的問題意識,研究生則從事創造性哲學研究,關注文本,關注社會,具備勤勉的學術精神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

在就業方面,哲學系博士畢業生大多數以哲學研究作為終身職業,走向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教學科研崗位。碩士畢業生中有同學繼續深造;也有同學紮根基層,在中央地方和黨政機關參與政策出臺;還有同學進入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參與國家建設。在北大,所有的職業選擇都會受到尊重和肯定。

山衝認為哲學研究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程序具有相似性,幫助我們培養研究能力、寫作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理性精神、邏輯意識、現實洞察力、獨立思考和判斷力,支撐我們在崗位上有所作為。

「一個問題從提出到解決,都要以大量的文獻閱讀,深入的哲學思考和經常的寫作訓練作為支撐。」

6

朱 江 成

哲學系2018屆本科畢業生

畢業於武漢華中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畢業後加入黑土公益組織

將攻讀耶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朱江成坦言,在高考填報哲學系的過程中經歷了思想波動。但在父親的指引下,他逐漸發現哲學的學習為他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哲學系你會閱讀大家,思考人生,分析世界,幫助你的人生加速。

畢業後他與常人不同,投入到產業扶貧工作中。他從中學習到了不一樣的知識,也見識了不一樣的世界。參與的項目讓他打開了全球化視野,耶魯碩士課程也能夠讓他更好地與國際接軌,而這一切的發展歸功於本科四年的哲學思考。

「哲學不僅能幫助你認識和理解世界,更能指導你在人生節點中做出最適合你的選擇!」

7

王 少 川

哲學系2019屆碩士畢業生

選調生代表

王少川介紹了在黨政部門和基層就業的基本情況。選調生作為黨政領導幹部後備人選進行培養,主要看重綜合管理能力,他以本次疫情防控為例介紹了他所做的相關工作,認為基層工作更看重全。

王少川認為,哲學學習在「道」的層面要保持在理論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堅定,進而用行動建設國家;在「術」的層面,哲學學習則訓練我們的思維能力,通過對材料的梳理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

「期待有一天與大家共聚在哲學門!」

8

侯 傑 耀

哲學系2019屆博士畢業生

高中畢業於山東省膠州市第一中學

目前在北京電影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侯傑耀充滿感情地說,北大的9年時光帶給他很多充實感。當時的本科班主任這樣說,「如果在北大這4年本科生活裡,能夠想清楚一個問題,那麼大學4年的意義也就足夠了。這個問題就是,在自己的一生裡,我們到底想過一種怎樣的生活?」

開創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哲學話語

培養引領未來的哲學人才

來北大哲學系

敲響心靈的一扇窗

打開通往世界的門

更多精彩

首發! 北大體驗系列宣傳片

來源: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招生辦公室、新聞中心

原標題:《北大哲學,讓你的獨立絕不孤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哲學不會讓你有錢,但會讓你長壽!看看北大哲學系你就明白了!
    近日,北大哲學系樓宇烈教授在《文明之旅》節目中談到,自己雖然年近80歲,但在北大哲學系不敢稱老人,因為北大哲學系被公認為「長壽系」。樓宇烈談到,生理養生節慾,心理養生養情,哲學養生明理。而人生明理至關重要,中國哲學能夠養生,儒家進德、道家保真、釋家淨心,也許正是哲學家長壽的原因。
  • 孤獨有三種境界,你是哪一種?
    雖然我們都是獨立的成年人了,但是交流不等於溝通。雖然我們同在一個空間裡,可如果無法理解對方,心已經遠了,心靈上的距離不是空間上的距離能彌補的。2.孤獨第二境界:這個境界的孤獨剛好治療平庸我曾經的一位老師,他看起來面容消瘦,但整個人有一種儒雅的氣質,不論你什麼時候看到他,他的眼神裡永遠發著光。
  • 幾位北大學子的年度關鍵詞:熱愛、享受孤獨、小幸運……
    值此時節,我們邀請了6位北大學子,與我們聊聊他們的2017關鍵詞。無論是熱愛、享受、貢獻,還是拖延、孤獨、告別,得到和失去皆是人生的重要篇章。關鍵詞很短,但每個人的人生精彩如斯。 祝願各位讀者,在2018年依舊擁有精彩的人生。
  • 接受孤獨,保持清醒和獨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早安晚安語錄,ID:zaowanyul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人生一世,要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與你感同身受,很多時候,不過都是一些自己的感覺而已。這一生,要知道,接受孤獨,保持清醒和獨立,是一個人,這一生,最應當學會的。接受孤獨,是一種做人的智慧。人這一生,很多時候,不過都是自己一個人走過而已,許多時候,自己以為的所有值得記憶的事情,到人生的最後,也不過都是浮雲罷了。
  • 北大哲學博士王誠,「博士」生產線出來的次品
    王誠,你讓北大要蒙羞!北大的臉都被你丟盡了……,諸如此類。 其實,這些年來,北大的臉已被北大人自己丟過好多次了。且不說把化學譜成歌的校長和斜眼歪嘴的穢語患者孔慶東,另有某校長,乳臭未乾的臭他讀成chou,諄諄教誨的諄諄他讀成dundun,鴻鵠之志鵠他讀成了hao,莘莘學子在他嘴裡卻變成了jingjing學子,且在一篇講話中同時出現。
  • 獨立開發者如何擺脫孤獨綜合症
    如今,許多人都習慣在大公司工作,即周邊圍繞著各種各樣的同事不斷地提出各種新理念,並進行廣泛的交流,但是大多數獨立 開發者仍然選擇待在自己的房間或車庫中安心工作(很多獨立開發者都租不起一間屬於自己的辦公室)。而對於我們這些在家辦公的人來說,總是很容易患上獨立開發者孤獨綜合症。 不過請不要為此焦慮,我將在此分享一些有益的內容幫助你逃出這種心理深淵並回歸人類文明。
  • 北大「寒門貴子」:給大學生的一封信《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當一個人默默努力,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學,卻發現大學裡面:孤獨,對於我這個「寒門貴子」是一種常態時候,我所做的不是融入他們,而是改變自己。北大是一個集全國優秀人才為一起的高等學府。這裡面天資聰穎,學霸,學神,家裡有關係有背景的人數不勝數。而我一個來自窮鄉僻壤,對大城市沒有多大了解,對很多東西更沒有相關的「見識」的學生,只因為讀書的時候默默努力,然後就考進了清華大學。在別人眼中,我是一個讓人羨慕的大學生。
  • 如果你的人生總是鬱郁不得志,那是因為你沒有學會孤獨|探討孤獨
    你覺得故事裡的她孤獨嗎?我認為她是孤獨的。這種孤獨,就像復旦大學哲學老師陳果在《好的孤獨》一書裡下的定義一樣:「孤獨」是自得其樂的獨處,是自成體系的完整。但是,如果你理解了「孤獨」的真正含義,你應該就會明白,孤獨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心境。無論你朋友成群也好,亦或不愛交際也好,表面的這些形式都無法說明你是不是孤獨。真正的孤獨,是無論你身處哪裡,你的內心是否給自己留有一個獨立的思考空間。
  • 大學之所以為大:北大哲學老教授論高等教育
    退休後的2001年,他參加了北大老教授教學調研組(亦即「教學督導組」),並較長時期任組長,深入教學第一線,聽課,做筆記,寫作課後評述,《大學之所以為大——高等教育縱橫談》一書中收錄了「中國名著導讀」、「哲學導論」、「小說的藝術」、「人類的性、生育與健康」四門課的課堂記述。他記述一位教授講授「哲學導論」:「博古通今,融合中、西、印。直接攻讀原著,讓人心領神會,曾使許多學生如醉如痴。
  • 他選擇回到北大!走向更廣闊的哲學天地
    劉哲自小就對哲學隱約感興趣。選擇來北大文科實驗班學哲學,他最初的想法是「看看文史哲三個方面貫通的人文研究是什麼樣子」,在文史哲三個學科的對話中探索哲學何謂。來到北大,在中文、歷史等其他人文學科的對比之下,哲學的嚴格性與科學性越發讓劉哲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清晰的概念與論證、反思性的思維方式,日益吸引著他。「對也是清清楚楚的,錯也是清清楚楚的」,正是他眼中哲學理想的樣子。
  • 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做客先鋒書店談「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
    邢虹 攝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做客先鋒書店談「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魏晉時代,政權更迭頻仍,社會鬥爭複雜。近日,北大哲學系教授楊立華攜新作《中國哲學十五講》做客先鋒書店,舉辦「清談,虛無?——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分享會。這也是北大博雅講壇第208期活動,北大博雅講壇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弘揚傳統文化,推動全民閱讀打造的高端閱讀文化品牌,是北京大學首批重點文化品牌項目。
  • 世界孤獨症關注日:北大六院賈美香醫生等10位專家「硬核」支援孤獨...
    【環球網教育報導】3月24日,聯合國將「向成人期的過渡銜接(TheTransition to Adulthood)」定為2020年孤獨症日宣傳主題,呼籲關注孤獨症人士向成年期的過渡,幫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2020年4月2日,是第十三個世界孤獨症關注日,也是北大醫療腦健康陪孤獨症家庭走過的第五個孤獨症日。
  • 17歲小作家賈麗婕:鎖定北大哲學系 一直讀到博士
    成長需要適度的孤獨  「一個人在成長的時候需要適度的孤獨」,賈麗婕也將自己與閱讀的相遇歸因於這成長的孤獨。「在成長的一段時光裡,正好父母不在身旁,而我性格較為安靜,那時候我找到了能夠親近的東西,就是書籍。」  十幾歲的年紀裡,少年們都喜歡熱熱鬧鬧、呼朋引伴,賈麗婕卻是不同的。
  • 2020 北大數理哲學在線活動
    一方面,在關於無窮、必然、存在、真、意義、知識、信念、因果以及具體科學的前沿哲學研究中,大量用到了數理的工具,使得哲學討論可以更加的清晰和深入。另一方面,在三次數學危機中,哲學思想都對數學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特別是20世紀初數理邏輯的發展深化了人們對數學及其基礎的認識,而羅素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也是橫跨文理的傑出學者的代表。
  • 北大弒母案告破:學霸也怕內心的孤獨!
    讀書有什麼用,有人這樣回答:「雖說讀書不能保證你大富大貴,但至少能在你淪落凡塵、染盡鉛華之時,依然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因此,為了子女能有好的出路,不再像自己一樣一事無成,過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父母都會傾盡其力送孩子去上學。
  • 接受孤獨的存在:因為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昨天就自己讀哲學書籍的感受簡單進行了總結,之後一位老師給予了非常中肯而專業的評論。老師同時認為在探索人生意義的問題上,鑑於絕大多數人不是哲學專業出身,所以更多的人是用非哲學的方式來考慮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去認識孤獨,去尋找人生意義的人更為普遍。我仔細想了想,確實是這樣。
  • 10大熱門行業的「黃埔軍校」,實力絕不輸於清華北大,前途光明!
    10大熱門行業的「黃埔軍校」,實力絕不輸於清華北大,前途光明!> 來源:加油高考生 原標題:10大熱門行業的「黃埔軍校」,實力絕不輸於清華北大
  • 北大六院賈美香:孤獨症康復怎麼做才有效?
    摘要:「家校共育」中,你的「家育」和「校育」連接得如何了?面對孤獨症康復進程中所需跨越的重重難題,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來說,也許不管再如何努力地想做到「感同身受」,也是無法完全共情的。當聽到正在親歷這一切的人們說「太難了」時,我們知道,這話語雖簡短,卻很重。
  • 最近讀的書,《中國哲學簡史》……
    哲學讓人思考,可哲學有什麼用呢?也是因為喜歡,因為好奇,所以購買了人大哲學教授的100堂課,受益非淺。這位畢業於北大的哲學教授說,哲學除了能夠給人生帶來慰籍,還能給人生帶來樂趣。西方有句諺語:哲學不能烘麵包,但是能使麵包增加甜味,這個諺語的意思是烘麵包的工作就是我們的人生,而增加甜味的蜂蜜則是哲學思考。
  • 哲學史利於解決哲學問題嗎?
    假設你所感興趣的是當代的哲學諸問題,如果你無視過去的哲學,你在此範圍內取得進展的能力會受到阻礙嗎?如如果你真的無視所有過去的哲學,包括過去三十年的,你就要試圖從頭開始做哲學。無視數學或物理學的所有先前的探究成果,試圖從頭開始做數學或物理學,這並不比重新做哲學更明智。幸運的話,你會重新發明輪子;或者,你可能發明了方輪子。這不是對你個人的反思,在所有這些領域,我們現在已經到達的這個程度,是數千年時間、數百位才華橫溢的思想家的共同努力。沒有人能夠獨自一人終其一生達到這些人一起共同達到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