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童年的認知,於一個人性格的養成、價值觀的形成有著彌足珍貴的作用。所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室,父母是孩子的首任且終身教師。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在認知之初更好的天天向上。
01
童年的陰影,一種來自外界意外的、突發的傷害,一種來自家庭的籠罩,且後者是長期的。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兩隻狼,一隻善良,一隻是那隻陰影變成的惡狼,起初它是不存在的。兩隻狼一同長大,最終長得如何,看孩子給哪只狼投餵食物,但我們知道,孩子是沒有自給能力的,他的投餵來自於家庭或周邊環境。當他不停地投餵給惡狼時,惡狼就會長大,並一步步控制他的思想和性格,主導他的一些行為,這是很可怕的。
2019年發生的"大連10歲女孩被殺案"舉國震驚,全民憤慨。兇手是13歲的鄰家小孩,作案後,還曾到被害女孩父親面前詢問孩子找到了沒有?並在班級群裡發消息,語氣冰冷地向大家轉述著調查情況,儼然沒有絲毫的憐憫。最終男孩因未滿十四周歲被收容。事發後,小區內多名女士反映曾被男孩尾隨過,也曾報過警。對惡的每一次不在意或懶惰式的寬容,都是對小孩心中那匹惡狼的一次投喂,次數多了,那匹狼就會出來撕咬無辜,發洩暴行。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說孩子的問題,要往前看,6歲之前。6歲之前,一些問題解決不了,之後家長就很難再管住孩子了。俗語所說的"3歲看大,7歲看老"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6歲之前,要讓孩子明白規則,懂得尊重。國外一女孩對著鏡頭回憶父母為了避免讓她受到傷害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讓她學跆拳道,學防身術,告訴她不要一個人走偏僻的小路,要隨身帶防狼噴霧,等等。女孩說道,我學了這些,但我更希望能從小就告訴那些男孩,侵犯女孩是違法的。
換個角度,女孩說得確實沒錯,但是為了防止一些極端情況,必要的防身也是應該有的。古人說過:"一人不進廟",因為廟中說不上就有一些殘暴的土匪。
02
韓國有兩部現象級的佳作《素媛》與《熔爐》,它們將視角對準了遭受性傷害的兒童,罪犯最終得到了相應的懲罰,但那些孩子隨著電影的結束也徹底地離開了我們的視線,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會做噩夢?是否能正常面對他人?是否會擁有一個相對健康的生活狀態?
這種意外傷害造成的陰影就像一個傷疤一樣,別人看得見,自己也知道,如同一個標籤會伴隨其度過漫長的一生,旁人是無法感同身受的。有些孩子在遭受迫害的那天起,也許已經和過去的自己痛苦告別,此後的他們是另一個模樣的自己,然而我們還渾然不知,將他們的這種改變當作是一種無理取鬧或者冷漠,繼而疏遠他們,於是,他們心中的那片陰影越積越大,最終變成一隻惡狼的模樣。
電影《神秘河》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戴夫、西恩、吉米三人兒時是很要好的夥伴,在一次玩耍過程中,三人被一個威嚴的中年男人呵斥,並強行帶走了溫順的戴夫。那個中年男人是同性戀,戴夫在被囚禁的四天內遭受了惡魔般的折磨,逃出去的戴夫徹底封閉了自己,三位好友也漸行漸遠,直到成年。
成年後的吉米與西恩
一天夜晚,戴夫手上、身上帶著血和傷口回了家,他告訴妻子,有個人要搶劫他,他可能殺了那個人。可就在同一晚,吉米的女兒也被人殺了,種種線索似乎都指向了戴夫,就連戴夫的妻子(也是吉米妻子的表妹)也懷疑是戴夫殺了吉米女兒,並把這份懷疑傾訴給了吉米。直性子的吉米更是斷定就是戴夫所為,並最終在神秘河邊殺了戴夫。
另一邊,負責此案的正是西恩,他通過調查吉米女兒受到的槍傷,找到了槍枝來源,並最終鎖定了真兇,殺死吉米女兒的並不是戴夫,戴夫那晚殺死的是一個戀童癖,那晚他經過時,恰好看到一個成年人在車內對一兒童施暴,這一幕喚起了戴夫疼痛的記憶,也激起了他的恨,他殺死了那個戀童癖,救了那個小男孩。
戴夫的死讓人心痛,他唯一的勇敢卻毀滅了自己,歸根到底是大家對戴夫的誤解與偏見,而那段深埋於心的傷痛,逼著戴夫活成了大家偏見中的樣子。
吉米起初就曾預感過是戴夫殺了自己女兒,他告訴西恩,如果那天被塞進車子裡的是自己或西恩,那他們的生活將會完全不一樣。他還拿希特勒舉例,說希特勒的母親就曾試圖墮胎,不想讓希特勒出生。但無論怎樣,戴夫就是無辜的。
有些傷痛是無法假設,更無法感同身受的,受害者從受到傷害的那天起,他就會被那個傷疤追隨一生,他渴望傾訴,但無人能聽懂,說多了就成了大家眼中的"祥林嫂",不說就會壓垮他一生。《未成年人保護法》最應該保護的是他們,而我們應該有專業的心理老師,通過善意地引導,將他們心底的傷痛傾訴出來,學會直面這些陰影,並從內心深處正視自己,不要將自己歸結於異類中。而我們更應該將他們當作正常的人來看待,不給予過度的關愛,也不去偏見和誤解。救贖這些孩子,也是在救贖這個社會。
03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講述的就是一個救贖的故事。性格懦弱的少爺阿米爾和僕人的兒子哈桑是親密的玩伴,哈桑忠誠、勇敢。在當地小孩中流行著一種風箏比賽,用自己的風箏線切斷對方的風箏線即為贏,而切斷後落下的風箏屬於追到他的人。阿米爾擅長切風箏線,哈桑則善於追風箏。
少年時的阿米爾與哈桑(左)
一次比賽中,不被父親認可的阿米爾很想通過冠軍來證明自己,他一路過關斬件,切斷了所有人的風箏,善良的哈桑則不遺餘力地追回第二名的風箏,以此來證明阿米爾的成績。但不幸的是,撿迴風箏的哈桑遇到了小惡霸阿塞夫,一個崇拜納粹的街頭阿飛,哈桑誓死要保護風箏,最終被阿塞夫殘忍地強暴,而目睹這一切的阿米爾因怯懦的性格,沒有出手相救。此後的日子裡,阿米爾因沒有勇氣直面哈桑,便撒謊說哈桑偷了自己的表,逼著哈桑父子離開了家。
後來,局勢變遷,阿米爾一家逃到了美國。多年後的一天,遠在阿富汗已身患絕症的拉辛汗(阿米爾父親的生意夥伴,也是阿米爾的忘年交)告訴阿米爾,哈桑其實是他父親的私生子,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哈桑與妻子已被種族主義者殘忍地槍殺,而他們的孩子索拉博還活著,他希望阿米爾能救出索拉博,他告訴猶豫的阿米爾,"那裡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最終,阿米爾回到了阿富汗,找到了索拉博所在的孤兒院,但索拉博此時已被一個塔利班頭目帶走,等阿米爾找到這個頭目時,發現他正是阿塞夫,而索拉博已被他性侵。阿塞夫撤下手下,放大音樂,戴上拳套,開始暴力地毆打阿米爾,危急時刻,索拉博用彈弓打傷了阿塞夫的眼睛,這一幕就像當年哈桑用彈弓驅走阿塞夫,保護了阿米爾一樣。經過死裡逃生,阿米爾最終將索拉博帶回了美國。一個周年,望著風箏在天空飛舞,索拉博傷心的面孔終於露出了接納的笑容,那一刻,阿米爾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救贖。
索拉博用彈弓保護了阿米爾
正如阿米爾的忘年交拉辛汗所言:"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怯懦的阿米爾直面自己的過去時,他變得勇敢無畏,勇敢衍生出久違的善念,最終救贖了他自己。而那個受到侵害的哈桑更值得我們尊敬,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道盡了他對阿米爾的忠誠,而他的善良是他最大的勇敢,不懼陰暗,燦爛千陽。
04
與那些意外的迫害相比,隱藏於家庭之中的傷害更值得我們警惕,很多孩子被誤解,不被尊重,委屈得不到理解,自尊心受到傷害,有的甚至以死明清白,用遺言當作最後的告白,這樣的事例讓人心痛,也值得我們沉思,許多被疏忽的瞬間或所謂的小事,可能關乎著孩子性格的養成與尊嚴的有無。我們只有多份耐心,多些細心,多點用心,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向善、堅強、自主。許多能不能做到的背後,其實是願不願意的主觀意願問題。
近期,發生在重慶沙坪區的10歲男孩劃豪車反轉事件,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一奧迪車車主報警稱自己的車被劃了,監控顯示一男孩圍著車有劃的舉動。孩子向父親解釋,自己只是抓車上的蒼蠅,並未劃車,父親再三追問,小男孩只是沉默地低下了頭。男孩父親最終賠償了奧迪車主3500元。負責協調此事的鄒警官察覺到男孩臉上的委屈,猜疑此前也許是冤枉了男孩,便花了3個多小時,耐心地拷貝了當時的監控視頻,反覆觀看後,他發現男孩只是繞車走了一圈,車上的劃痕深度也不符合小男孩當時的舉動。為了進一步驗證,鄒警官又找到車主,根據其提供的信息,調取了車在出事停車場之前在另一地方的監控視頻,發現那時車已經有了劃痕,這才替男孩證明了清白。
那一刻,鄒警官鬆了一口氣,男孩臉上也洋溢著激動而釋然的笑容,正如鄒警官所言,這樣做,也許就不會給男孩的成長留下陰影。網友也是紛紛為鄒警官點讚,若不是鄒警官的細心與耐心,及熱心與用心,男孩也許永遠都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都希望有這樣一位鄒警官相伴,每位家長也應如鄒警官那般,呵護孩子的成長。